2011年4月9日星期六

新闻理想档案馆 » 南方周末:大学团干之死

 

南方周末:大学团干之死

Posted by 梦里狩猎, Filed under 光荣之路, views:320 views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刘俊 实习生 徐燕燕 王媛媛 姚永泳

“合肥工业大学的团委副书记陈刚死了,他以决绝的方式,从12楼上“纵身一跃,凛然赴死”。”

“他是在竞选团委书记落败后自杀的。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当官的欲望受到了打击之故。但他在遗书中自述,是因为有人设置了种种反常的程序,用不正当手段拉票,才把他排挤走的。”

“在熟人眼里,陈刚是一个凡事守原则与底线的人,他不可能放下身段与规则去拉票。在妻子眼里,丈夫陈刚并不是一个输不起的人。”

合肥工大团委副书记陈刚。 (资料图片/图)

2011年3月23日13时左右,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刚跳楼死了。时年34岁。

当“陈刚自杀”的消息传开时,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以为这是愚人节前的一次恶作剧,谁也不会将“自杀”跟合工大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联系在一起。

倒在血泊之中的陈刚面部朝下,双手平放,这个被许多人解读为是“纵身一跃,凛然赴死”的姿势。

前一天的上午,合工大团委书记的竞聘结果出炉,一直被认外界看好的陈刚意外落选。

种种迹象表明,竞选团委书记的失败不过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有着由来已久的郁积与愤怒。

一次志在必得的演讲

这是3月15日,一个普通的早晨,妻子李智慧目送陈刚出门时,听见他一路哼着小曲,去奔赴一场决定他人生命运的演讲答辩。

对于这位没有任何背景的副处级干部来说,演讲几乎是他认为升迁时最公平的游戏规则。在合工大学习工作17年里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本科竞选学生会部长,毕业留校当辅导员,后来竞聘校党委组织部秘书,一直到三年前当选团委副书记,陈刚都在演讲环节胜出,最终得以当选。在这次团委书记的选拔中,他以为这套游戏规则依然适用。

今年春节之后的几乎每天晚上,模拟演讲就像西方人饭前的祷告一样,成为这个家庭晚饭后的必备仪式。

只要往狭窄的客厅中央一站,陈刚很容易进入状态:“假如我当上团委书记,我一定会……”

坐在沙发上的妻子李智慧,一边帮他掐时间,一边也会打断他,给出一些建议。妻子甚至模仿合工大校长的拷问,以增强陈刚的现场应变能力。

陈刚11岁丧父,但并没变得自卑沉默,相反,在姐弟三人中,他最外向。

由于在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经常拉他在全校大会上跟同学们讲怎么把成绩搞好,这些无心插柳的举动给了陈刚锻炼口才的绝好机会。

在一次合工大学生会的部长角逐中,跟陈刚同系的一名同学被陈PK掉后很不服气。另外一位同学听了,为陈刚抱不平:“你有什么不服气的?人家口才好,计划性比你强。”

陈刚的同学把陈刚的大学四年称为“苦难的历程”。一到晚上,陈刚的大学同学们在宿舍打牌混日子,陈刚却要等同学们睡觉了才回来。

大多数时候,陈刚不是出去做家教挣生活费,就是呆在学生会。每次开学,他都会从家带一大包的煎饼和咸菜来作伙食。但他从不埋怨,反倒经常给同学们鼓劲儿:“悲观绝望无济于事,要努力,总会有出路的。”

他的一位室友回忆:“我们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你的话比思想教育课有效果。”

他热爱学生会的工作,曾告诉他的姐姐陈芳:“在学生会锻炼是为了工作后可以尽快适应环境,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让别人看得起。”

在陈芳的记忆中,弟弟“从不抱怨命运不公,经常念叨一句话是‘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陈刚1998年毕业,国家已不再包分配,他成了系里少数几名能留校工作的佼佼者。

周围的同学都看好他出色的工作能力,认为“他天生就是吃这完碗饭的,未来没准能做个副校长”。

此后留校十三年,他几乎很快就适应高校的这套游戏规则,并且如鱼得水。

几乎每一步都有他精心规划的痕迹——在计算机学院做辅导员,就顺带读了个计算机硕士。2008年到团委当了副书记,他就念了个管理学博士,“这样可以运用到行政工作中去。”他曾告诉一位校友。

陈刚的床头一般摆着两类书,一是用来考研、写论文用的工具书,二是毛泽东、李嘉诚这类人物传记,李智慧有时看些文学类的书,还被他取笑说是“太小资情怀”。

自打去年底合工大第四轮中层干部选拔的消息公布以来,所有见到陈刚的人都说,这个职位非他莫属。在同事的印象中,陈刚很受领导器重,点子多。“领导交代他一件事,他不仅想好怎么做,而且马上去做。”他的一位同事说。

摊开陈刚的履历,似乎很难找到第二个对手:在团委三年中两次年度考核优秀;安徽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去年3月到东南大学挂职学工部副部长,在外人看来更是回来升迁的前奏。

就连这次报名竞选团委书记的时候,他的一位竞争对手陈文恩也说:“我来给你惹事了。”

李智慧回忆,陈刚对这位合工大新校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并不陌生。在2008年团委副书记的选拔中,陈文恩被陈刚击败。

虽然李智慧也偶尔听陈刚提起“陈文恩是校长的人”,但陈刚坚信“组织会任人唯贤”。

3月23日,警方正在勘察合肥工大团委副书记陈刚跳楼自杀的现场。请图片作者联系本报
并不是输不起

在妻子李智慧和同事们的记忆中,每当他们夸陈刚胜利在望的时候,陈刚总是笑呵呵地谦虚起来:“不见得。”

直到陈刚出事之后,妻子李智慧猛地忆起这一幕,才知道这句话颇有意味,陈刚可能一直“无法摆脱三年评不上副高的阴影”。

在李智慧的印象中,去年夏天的第三次竞选副教授职称落败是陈刚最绝望的时候,李智慧至今记得陈刚躺在沙发上失望的表情。

无需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职称、学历依然如紧箍,套在陈刚这类高校行政人员的头上。

在合工大这轮人事竞聘中,除了团委之外,诸如党委学工部长、党委统战部长等党口行政职务,均需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高低与收入挂钩。

一位合工大的老师说,陈刚,一个副处,如果没有副高职称,一个月只能拿到1700元,但如果评上副高就不一样了。

依据以往陈刚愿赌服输的个性,李智慧清楚,丈夫失望的不是输不起,而是游戏规则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一年一个样,让他看不到未来”。

2008年那次,学校破格提拔他入围,最后虽然输了,但他认了。

陈刚是个懂得知足的人。李智慧对女儿管教太严,陈刚常常劝她放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小的时候觉得能当我们村里的电工就很好了。”

第二年输掉是因为领导跟陈刚提前打了招呼:“你们还年轻,能不能先让给年纪大一点的老同志。”

李智慧记得陈刚当时也没什么怨言,心想反正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但到了第三次,胜出者竟然是一个无论学术成果还是工作经历都没有陈刚优秀的女辅导员。

这让同样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李智慧,也很难接受:“我跟陈刚说:照这样的话,没有关系,没有人,到死也评不上。”

知道丈夫天生个性要强,李智慧还是劝他,要不以后也找找关系,但陈刚说他做不来:“我就不相信,做事情的人得不到认可。”

在妻子眼中,陈刚凡事都有原则和底线。

有次跟同学一起去KTV唱歌,陈刚看到有同学还叫了KTV小姐作陪,回来就跟李智慧说:“真恶心,这种人不值得交往。在大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在社会上怎么变成这样了?”

李智慧有时候领口开得大一点,他就说:“你是老师,你不能穿这样。”

混拉拢关系的饭局,陈刚也似乎并不擅长和喜欢。除非是为哪个老师送行或是为学校的事情,一般的应酬他很少参加,都是回家陪妻子。

一些同学聚会上,有同学抱怨工作做得再好领导都不喜欢,有人会出些“人之常情”的点子,比如过节的时候给领导送送礼。但陈刚总是往正道上想:“宁可换着跟领导,也不应该用歪招么。”

陈刚的一位同学认为正是这样的性格导致他“自杀”:“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付出那么多,如果没有回报,那他必然会非常沮丧。”

结婚十年,李智慧清楚知道陈刚对学校有着宗教般的信任。

很少喜形于色的陈刚,只要一谈到学校,眼里总会闪出深深的满足。

偶尔,他也会跟妻子抱怨一下学校的风气不好。李智慧就劝他:“你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美好,有些事情,不是你有能力改变的。”

2009年,陈刚第二次竞聘副高失利后,曾听从朋友的建议,想申请到县里挂职做副县长。但后来学校派他去东大挂职的计划,又重新点燃了他的希望。今年年初,在安徽省团省委的公开选拔中,陈刚终因准备仓促而落选,但回来后毫无怨言。李智慧认为丈夫其实是个输得起的人,“只要大家都是按着规则来”。

但并非每次选拔都有陈刚跟中的“规则”。在今年3月这轮团委书记的竞选中,陈刚虽然在演讲答辩中又获得第一名,但3月21日,校方意外增加了“群众评议环节”。李智慧回忆,那时陈刚还没有意识到他将落败。

致命的竞选

第二次突然增加的群众评议环节,对于陈刚仍然没有构成太大威胁,靠着在学校17年来积攒下的好人缘,在三位候选人中,陈刚依然获得第一。

3月21日,学校突然增加了选举环节。根据李智慧的回忆,这天中午,学校通知各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副书记、学工部团委研工部三个单位所有人员,进行划票无记名推荐。

中午,陈刚的手机声此起彼伏,一些私交不错的同事建议他也拉拉票:“你真淡定,你的对手已经把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啦!”

坐在一旁的李智慧目睹了这一切,陈刚挂完电话后相当生气。

李智慧有些紧张,劝他:“你怎么不去打电话?要不我帮你讲。”

但陈刚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他告诉妻子:“徐校长已反复讲了,严禁跑官、要官、拉票。我相信领导会用能干活的人。”

李智慧认为丈夫“太幼稚、太天真了”,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轮中层干部的选拔涉及近百名副处和处级干部的人事调整,团委书记是竞争更为激烈的提拔。

一个从出生农村、没有背景的大学生,到当选校团委副书记这14年,陈刚PK掉了无数竞争对手。但要想从副处到处级,竞争的形势已不同于往日。

按照中国金字塔形的行政官僚体制,越往上走,竞争愈加激烈,一旦进入正处,下一步将是对别人更大的威胁。

此时的陈刚依然在跟自己的信仰赛跑,但现实将他击倒在地。第三轮无记名投票,陈刚落到了第二。

3月22日,陈文恩被校方宣布当选为新一届合工大团委书记,陈刚落选。

下午,校党委对陈文恩进行民主考评,有领导觉得陈刚心情不好,劝他不要参加,但他还是参加了。并在会上说“支持组织的决定”。

这天下午,陈刚给好朋友刘剑(化名)挂了一个电话,说自己没有竞聘上。刘剑安慰他“这不是什么坏事,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弄一下博士论文”。因为忙于工作,陈刚2006年考入合工大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至今已经5年了都还没有交论文。

在电话里,刘剑没有觉察出陈刚情绪有任何异常,也就挂了。不过事后看来,这是一个求救电话,对于近乎完美主义者的陈刚来说,他的心理承受力已到了极限。

遗书里的痛与恨

一些迹象表明,陈刚那天的情绪一直没有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在晚上回到家之前,李智慧也并没有感觉他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只是一点点的失望。

李智慧回忆,在说到落选的事时,陈刚才有抱怨:“太不公正了。我真没想到,校长当时在会上讲的那么好,结果还是发生了拉票。”

妻子安慰他,陈刚一阵苦笑:“你告诉我,工大还有没有这样的地方,我去了后,不会有人针对我?排挤我?打压我?”

妻子继续安慰他:“自己内心安全,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陈刚点了点头,似乎听了进去。

躺在床头,妻子甚至用越王勾践、邓小平三上三下的例子劝陈刚。由于受不了学校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合工大辞职下海的人不在少数,李智慧也以他们举例,劝他实在不行,就离开工大。

陈刚的心情好像平复了。他们还聊起了下一步报哪个新的岗位。

第二天早上,陈刚还像往日一样,为妻子和女儿做好了西红柿炒鸡蛋,热了牛奶和馒头。这是他和家人最后的早餐。

位于合工大本埠的逸夫楼是校园内最高的建筑之一,许多学院的办公室都设在这里,离团委所在的楼并不远。

当天下午一点左右,有路过的学生听到一声巨大的闷响,发现陈刚趴在水泥地上,面部朝下,血流满地。有几个十二楼的老师知道了不禁嚎啕大哭。

与陈刚的死一起成为网络事件的,还有他的遗书。这份遗书长达四千多字,题为《为理想中的工大而献身》。遗书抨击了拉票事件,也历数了“工大的帮派林立”和“小金库的黑幕”。

遗书透着他的绝望:“别了,我的工大,别了,万恶的人际关系,别了,徐‘校长’,我继续看着你。如果有可能的话,请在工大两个行政楼前立个碑,上书:正气凛然,陈刚留。你敢从面前走吗。我要为正工大风气而献身,你们不要学我,团委后来人还要好好干。”

“我会让任何一个胡吹乱侃、投机取巧、不认真做事、完全为了做官的人胆寒心惊,成为工大一个传说,我的价值就实现了。”

他还告诫活着的人们:“小人是得罪不起的。”

但事后看来,这是一次“天真的死亡”。校方在第一时间封锁清理的不仅是事发现场,还关闭了合工大的BBS,并删除了合肥论坛所有的相关信息。

事发之后,所有的学生和老师,没有人敢给陈刚的妻子李智慧打电话,相反,在合工大校园碰上,他们唯恐避之不及。

很多人说陈刚是因为当不上官而死,陈刚的仕途其实是顺利的,三十多岁做上副处已不易。这只是个小小的挫折,并非那么不可忍受。但李智慧和一些陈刚生前的好友都反对这种说法。

“他从来不是一个把物质和权力看得很重的人,现在穿的衬衫只有30块钱一件。他想得到的是别人对他能力的认可和尊重。但有人玩弄了规则,等整个故事结束时,陈刚发现自己被人当作了陪衬的小丑。所以他死了。”妻子李智慧说。

在网络上,一名自称看着陈刚成长的“合肥工大老同志”追问:“陈刚是目前合肥工业大学中青年官员中少见的既实干同时又有善良品质的人,结果却被逼到这种程度。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最终还是被逼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李智慧给丈夫选遗像时,很想选一张表情严肃的照片。但却发现陈刚的每张照片都在笑,笑得好像要把周围融化掉。“既然他活着时那样爱笑,那就选张笑得最灿烂的吧。”李智慧指着遗像中的丈夫,泪流满面。

新闻理想档案馆 » 南方周末:大学团干之死

【禁闻】国共两党入党誓词比较 吓人一跳 - 新唐人电视台

 

【禁闻】国共两党入党誓词比较 吓人一跳

新唐人电视 www.ntdtv.com 2011-4-9 09:52

点此看大图片

唐柏桥先生在3月27日的纽约庆九千万退党集会上发言(摄影:戴兵)

下载mp4录像        Embed引用:
新唐人电视台 http://www.ntdtv.com " readOnly name="cwebembed">

点此看大图片

唐柏桥先生在3月27日的纽约庆九千万退党集会上发言(摄影:戴兵)

【新唐人2011年4月9日讯】最近,有网友比较了海峡两岸「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党的入党誓词。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
「国民党」的入党誓词有3大段,其中包含有4个「党」字,16个「国」字,13个「人」字,8个「民」字,除此以外,还有2个「仁」字,2个「道」字,3个「德」字。
而「中国共産党」入党誓词历经4次变化,但大同小异,都只有一小段,最新版的有12小句,其中有10个「党」字,1个「国」字,1个「人」字,1个「民」字。「人民」两字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时加上去的,放在「党」字的后面。「仁、道、德」这几个字却没有在入党誓词里出现。
《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评论员蓝述认为,「国民党」和「中国共産党」入党誓词有三点根本的区别。
蓝述(《希望之声》评论员):「一点,是国民党的入党誓词强调的是『为民』,出发点是『为民』的,中共的出发点是『为党』的;第二点,(国民党)三民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人道的理念,而共产党是共产主义的理念,是完完全全非人道的理念;第三点,国民党的入党誓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和信天信神正统的思想,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西方社会传来的非主流的,以撒旦教邪教为信仰的。」
在国民党入党誓词中,提到的「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来源于美国总统林肯说的「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就是民主、民权、民生。
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中,在短短的12句话里面,却有10句含有党字,并要「为党牺牲一切」。「人民」永远在「党」的后面。
蓝述(《希望之声》评论员):「中共口里讲的人民,是它所诠释的人民的党和人民,人民并没有投票权,人民并没有自由表达的权力,它讲的为党和人民,还是为党。在入党的第一天起,你就要首先放弃你的人道,你只要执行党的命令就行了。」
「中国和平民主联盟」主席唐柏桥认为,中共的入党誓词和黑社会的性质差不多。
唐柏桥(「中国和平民主联盟」主席):「黑社会社团一般宣誓的话,都有一个誓死效忠,不可以退出,退出后又什么惩罚。共産党的誓言,一旦宣誓后你一定要效忠它,然后不怕牺牲,还有就是共産党的利益,为共産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等等。实际都是最强烈的一种对共産党的宣誓,然后永远不叛党等等,这词都是和黑社会的那种宣誓差不多少。」
唐柏桥认为,中东、北非地区国家虽然掀起了民主革命浪潮,但这些独裁执政党对异己的迫害还有法律程序、有媒体监督。但中国共産党,包括朝鲜的劳动党、古巴的共産党、前苏联的苏联党等,都是让异己从生理上消失,比法西斯还要残暴。
唐柏桥(「中国和平民主联盟」主席):「像文化大革命、三反、五反、包括现在对法轮功的镇压等等,那都是赤裸裸的大规模的消灭另外一个群体。」
从2004年11月起,《大纪元时报》推出的《九评共产党》一书,掀起了海内外退出共产党的热潮。延续到今天,目前已经有92,704,312 人宣布退出中共党、团、队。
另外,无独有偶,还有网友比较了美国警察「入警誓词」和中国大陆警察的「入警誓词」。中国大陆警察入警誓词中,警察首先要「保证忠于中国共産党」。而美国警察入警誓词中,首先说的是「我最基本的职责是为公民服务」。
新唐人记者 刘惠 黎安安 孙宁 采访报导

【禁闻】国共两党入党誓词比较 吓人一跳 - 新唐人电视台

T-zine : Tool

 

Posté le 3 décembre 2010 par Raphael Cockx

La solution à de nombreuses frustrations informatiques

6a00d83451d54269e20133f64f959f970b-800wi Les ordinateurs ont la fâcheuse habitude de ralentir peu à peu au fil du temps, jusqu'à finir par presque refuser de vous répondre. On a alors l’habitude de dire que le seul remède à faire consiste à entièrement réinstaller la chose, mais nous avons récemment découvert une solution beaucoup moins radicale : un logiciel anti-frustration gratuit répondant au nom de Soluto.

Selon les créateurs de Soluto, votre ordinateur n'est pas tant freiné par l’enlisement progressif du registre Windows, comme on le croit souvent, que par les programmes actifs sur votre ordinateur. Ceux-ci sont en effet beaucoup plus nombreux que le jour où vous avez mis l'appareil en service. Et il ne s'agit pas uniquement d'applications visibles, comme l’antivirus ou Live Messenger, mais aussi de dizaines de petits programmes (d’aide) qui tournent en arrière-plan ; des applications dont vous ne soupçonnez peut-être même pas l'existence – sans même parler de leur utilité.

Accélérer son ordinateur commence donc dès le démarrage. Car moins il y a de logiciels chargés pendant l’amorçage, moins il y a de chances que de tels programmes se livrent ensuite une lutte interne pour le partage de la mémoire disponible, de la puissance de calcul et des autres ressources du système.

Une fois installé, Soluto procède d'abord à l’analyse du processus de démarrage. Le rapport explique soigneusement combien d'applications y sont activées (sur notre ordinateur d'essai relativement clean, le logiciel en a recensé 54 à notre grand étonnement) et combien de temps prend chaque chargement. Live Messenger, avec 9 secondes, s'avère être un facteur de ralentissement non négligeable, mais des éléments comme Java, Chrome, iTunes, des panneaux de configuration et même des assistants d’installation commettent chaque jour de véritables attentats sur votre temps précieux. Soluto répartit ces éléments en trois groupes :

- No-brainers (vert): faciles à désactiver à partir du programme.

- Potentially removable (orange): peuvent être désactivés, mais attention à ce que vous faites (pour informaticiens confirmés).

- Cannot be removed (gris): applications que Soluto ne peut pas (encore) supprimer lui-même, mais que vous pouvez désactiver d'autres manières.

D'ailleurs, Soluto ne retire pas définitivement les programmes du processus de démarrage, mais se contente de les mettre en pause. L’effet est le même, mais vous pouvez toujours revenir sur votre décision. Une autre possibilité consiste à faire démarrer certains éléments plus tard, par la fonction Delay. Si vous le faites pour Live Messenger, par exemple, vous gagnerez au moins 9 secondes par jour.

Une différence non négligeable par rapport aux autres programmes destinés à accélérer le fonctionnement de votre ordinateur est le fait que Soluto utilise le proverbial « pouvoir de la foule ». À partir des données envoyées (anonymement) par les utilisateurs sur leurs applications, les frustrations qu'elles causent et le gain de temps qu’engendrent certaines actions, Soluto tente en permanence de trouver de nouvelles solutions. Des solutions qui seront de plus en plus efficaces à mesure que la communauté d'utilisateurs s’étendra. Dans sa version actuelle, le programme n'est certainement pas encore un remède miracle, mais il pourra sans doute vous permettre d'économiser pas mal de temps et vous éviter bon nombre de frustrations.

Michel van der Ven

T-zine : Tool

T-zine : Tool

 

Posté le 14 janvier 2011 par Raphael Cockx

Téléphonez gratuitement à partir d’un appareil mobile, en toute simplicité

Viber Il vous manque encore une bonne résolution pour 2011 ? Pourquoi pas une facture GSM moins salée ? D’autant que Viber, une nouvelle application pour smartphone, pourrait vous donner un petit coup de pouce, sans que vous ayez besoin de faire quoi que ce soit. Et ce n’est qu’un de ses avantages par rapport à des valeurs sûres du type Skype.

Plus personne n’attendait un énième clone de Skype. Heureusement, Viber a beaucoup plus à offrir. Leur seul point commun est que ces deux services vous permettent de téléphoner « gratuitement » avec votre smartphone par l’intermédiaire d’une connexion WiFi ou d’un réseau 3G. D’où les guillemets, puisqu’un abonnement Internet/données payant reste indispensable.

Première différence importante entre Viber et Skype : le premier n’exige ni nom d’utilisateur, ni mot de passe. Pas de procédure d’enregistrement non plus : il suffit d’installer l’application pour établir une communication. Au contraire de Skype, vous n’aurez pas non plus besoin de rechercher des buddies. Viber analyse le carnet d’adresses standard de votre téléphone, vérifie en ligne qui, parmi vos contacts, utilise également le service et rend ces personnes aisément identifiables grâce à une icône violette. Au moment d’écrire cet article, notre carnet d’adresses comptait d’ailleurs, à notre grande surprise, neuf utilisateurs de Viber et ce, alors que l’application n’est pour l’instant disponible que pour iPhone (des versions pour appareils tournant sous Android et BlackBerry sont prévues pour « très bientôt », pouvons-nous lire sur Viber.com). De toute manière, vous pouvez également téléphoner à d’autres contacts à partir de l’application, même si vous serez alors soumis aux tarifs habituels.

Autre atout de Viber : l’application ne doit pas être active pour recevoir un appel. Même si vous avez complètement fermé le programme par le biais de la barre des applications récentes, vous êtes toujours joignable. Avec Skype, ce n’est pas le cas : vos contacts se verront signifier que vous êtes « hors connexion ». Un avantage supplémentaire du fait d’être toujours en ligne est que Viber vous prévient immédiatement de tout appel manqué. Sur Skype, le message n’apparaîtra, à nouveau, que lorsque vous ouvrirez effectivement l’application.

Last but not least: pendant la période d’essai, la qualité sonore de Viber était bien meilleure que ce à quoi nous avait habitués Skype. Sans doute le fait que le nouveau service est encore loin d’avoir autant d’utilisateurs (et donc, que le réseau est moins sollicité) n’y est-il pas étranger, mais actuellement, c’est incontestablement un plus.

Un article consacré à Viber ne serait cependant pas complet sans un paragraphe dédié à la politique de confidentialité particulière et dès lors très controversée de l’entreprise israélienne qui est derrière l’application. Chaque utilisateur du programme accepte en effet qu’une copie de son carnet d’adresses soit conservée sur les serveurs de Viber – dont au moins les noms et les numéros de téléphone. Selon les concepteurs, ce transfert de données est indispensable pour pouvoir identifier les contacts qui utilisent également Viber. « Dans le cas contraire, vous ne verriez apparaître qu’un numéro lorsqu’un contact tente de vous joindre, ce qui n’est pas très pratique », justifient-ils. Plausible ou pas, il est pourtant inquiétant qu’un programme capable de piller ainsi votre carnet d’adresses passe aussi facilement à travers les mailles d’un service d’approbation des applications Apple généralement bien plus critiques. D’autant que vous autorisez également les concepteurs à transmettre certaines données, comme votre numéro de GSM, à des tiers. Même si Viber semble se limiter (provisoirement ?) à une entreprise, à savoir un service SMS qui envoie de temps en temps des messages autorisés, par exemple en cas d’appel manqué. En tout cas, nous n’avons reçu aucun message publicitaire sur notre téléphone pendant notre essai.

Et si la politique de confidentialité de Viber a de quoi faire froncer les sourcils, de nombreux utilisateurs considèrent manifestement qu’elle ne pèse pas lourd face aux avantages incontestables de l’application : même dans notre pays, Viber figure aujourd’hui parmi les programmes les plus téléchargés de l’App Store.

Michel van der Ven

T-zine : Tool

T-zine : Tool

 

Posté le 14 janvier 2011 par Raphael Cockx

Laissez tomber Flash (et rendez votre machine plus rapide)

Flash On le sait : Steve Jobs n’aime pas beaucoup Flash. Et si on peut s’interroger sur les réelles motivations du PDG d’Apple, il a naturellement raison sur un point : le logiciel universel est connu pour être assez gourmand. En d’autres termes : la lecture d’un film sur YouTube ou Vimeo accapare énormément de mémoire et de capacité de traitement. Et ce, alors que Flash n’est pas du tout indispensable pour les lire.

En effet, les célèbres sites de vidéo tournent désormais sous un format relativement universel – baptisé H264 – que vous pouvez lire avec Flash, mais aussi avec Quicktime ou Windows Media Player. Et c’est ici que FlashVideoReplacer, un plug-in pour Firefox, peut vous être utile. Une fois installé, le programme charge automatiquement un de ces deux lecteurs média lorsque vous ouvrez un tel film, Flash restant ainsi sur la touche. La vidéo se fera certes attendre un peu plus longtemps, mais au moins Firefox (déjà pas très économe en termes de capacités requises) n’accaparera pas la moitié de votre ordinateur. Simple, mais efficace.

FlashVideoReplacer choisit automatiquement la meilleure qualité d’image (souvent 720p), mais ne fonctionne pas, par exemple, lorsque vous voulez visionner un film YouTube inséré sur un blog ou un autre site. L’essai est gratuit et comme toujours avec Firefox, la désinstallation du plug-in est aisée et rapide.

[Via Lifehacker]

T-zine : Tool

T-zine : Tool

 

Posté le 14 janvier 2011 par Raphael Cockx

Lire des PDF sans se faire pirater

Pdfreader L’année 2010 n’a pas été des plus heureuses pour Reader, le logiciel d’Adobe. De nombreuses fuites dans le dispositif de sécurité ont contraint le producteur de logiciels à publier une succession de patch pour le célèbre lecteur de PDF. Le nouveau Reader X, équipé d’un Protected Mode destiné à protéger les documents des attaques, doit redorer le blason passablement souillé du programme.

Le Protected Mode de Reader X, qui est déjà la 10e version du lecteur de PDF, est comparable à un sandbox – la technologie « bac à sable » utilisée par de nombreux logiciels antivirus : le programme exécute certaines actions dans un environnement hermétiquement clos, ce qui empêche les personnes malveillantes d’utiliser Reader pour pénétrer dans le système d’exploitation et prendre le contrôle de l’ordinateur. Parmi les tâches qui seront désormais exécutées dans le bac à sable, citons le rendu des graphiques et l’exécution du code JavaScript. L’utilisateur final n’en remarquera pas grand-chose, sauf peut-être un sentiment de sécurité accrue.

Une nouveauté plus tangible de Reader X est la possibilité de noter des commentaires sur un document, par exemple à l’aide d’un surligneur ou de post-its numériques. Vos collègues pourront ensuite réagir immédiatement à une remarque par le même post-it, à condition qu’eux-mêmes utilisent la dernière version de Reader (ou possède Acrobat, le logiciel d’Adobe permettant de créer et d’éditer des PDF). À droite de l’écran, Reader X tiendra un aperçu chronologique pratique de tous les commentaires enregistrés, dans lequel vous pourrez de plus effectuer des recherches par mots-clés à l’aide de la loupe.

Reader X propose également un accès direct à deux services en ligne d’Adobe. SendNow peut être une solution si vous voulez envoyer vos documents PDF trop lourds pour votre service de messagerie. D’un simple clic sur le bouton ad hoc, vous parquez votre fichier (max. 100 MB) sur un serveur Adobe et envoyez un lien à télécharger à votre destinataire. CreatePDF vous permet de son côté de convertir n’importe quel fichier en ligne au format PDF. Ces deux services nécessitent cependant un identifiant Adobe ID ; vous pouvez le créer gratuitement ici. Notez par ailleurs que CreatePDF ne convertit gratuitement que les cinq premiers documents. Si vous voulez encore utiliser les services par la suite, vous devrez procéder à une mise à niveau vers un abonnement payant.

Reader X est disponible gratuitement pour Windows, Mac OS X et les appareils mobiles tournant sous Android. Des versions pour les systèmes d’exploitation Windows Phone 7 et BlackBerry Tablet devraient apparaître dans les jours prochains.

Michel van der Ven

T-zine : Tool

T-zine : Tool

 

Posté le 11 février 2011 par Raphael Cockx

Transformer une page Web en un PDF soigné

Pdf Chacun a sa propre méthode pour « archiver » un site Web, par exemple pour pouvoir le consulter également hors connexion (en train, en avion). Certains se contentent d’un copier-coller vers un fichier Word, d'autres préfèrent opter pour une saisie d’écran ou enregistrer la page comme « archive Web ». Il est cependant possible de faire beaucoup plus simple et beaucoup plus propre : conserver les informations sous la forme d’un fichier PDF.

Dans la plupart des cas, vous devrez installer un petit outil avant de pouvoir transformer une page Web en fichier PDF. Mais nous y reviendrons. Car il existe également des navigateurs qui embarquent cette possibilité de série : les versions Mac de Safari, Firefox et Opera. En fait, ces navigateurs profitent du fait que la technologie PDF est pour ainsi dire intégrée dans le système d’exploitation Mac OS X,ce qui explique aussi pourquoi les versions Windows des mêmes programmes ne maîtrisent pas (encore) ce tour de passe-passe.

La fonction PDF des navigateurs Mac se cache à un endroit où vous ne l’attendiez peut-être pas au départ. Donc pas sous enregistrer sous… ni sous exporter, mais sous Imprimer. Cliquez ensuite sur PDF, en bas à droite de la boîte de dialogue qui apparaît, et vous trouverez les différentes possibilités : enregistrerau formatPDF, enregistrer PDF versiPhoto et – une manière rapide de partager des informations avec d’autres – envoyer le document PDF par courrier électronique. Le site atterrit dans un nouveau message sous la forme d’une pièce jointe en PDF. Parce qu’il s’agit ici d’une fonction d'impression, le navigateur ignore automatiquement le fond du site Web pour économiser de l’encre. Si vous préférez le conserver, il vous suffit de cocher l’option idoine dans Safari ou Firefox.

Mais les utilisateurs de Windows n’ont aucune raison de désespérer : il existe à leur intention un plug-ingratuit qui rend à peu près le même service. La petite chose répond au nom de PDF Download et est disponible pour Internet Explorer, Firefox, Safari et Chrome. Une fois installé, PDF Download vient se nicher dans la barre de menu ;  comme simple bookmarklet sur certains navigateurs, sous la forme d’un véritable outil équipé de quelques fonctions avancées pour d’autres. Le plug-in a cependant un inconvénient : la conversion vers le format PDF s’effectue en ligne. Ce processus peut prendre un peu de temps (surtout sur Firefox, avons-nous remarqué) alors que la conversion est instantanée dans le cas des navigateurs Mac.

Michel van der Ven

T-zine : Tool

T-zine : Tool

 

Posté le 2 mars 2011 par Raphael Cockx

Utilisez votre ordinateur comme station météo

Aeroweather Avec AeroWeather sur votre PC, vous n’avez plus besoin de jeter un coup d’œil par la fenêtre pour savoir le temps qu’il fait. Ce programme vous tient en permanence informé de la température extérieure par de subtils changements de tons dans les fenêtres de Windows.

Mais AeroWeather n’est pas qu’un simple gimmick. Grâce à la petite icône insérée dans la barre des tâches, le programme vous donne également la véritable température en degrés Celsius. L’accent a cependant été placé sur les variations de couleurs, qui sont par ailleurs très aisées à interpréter. Ainsi, en hiver et aux moments plus froids, comme la nuit, vous fenêtres se pareront principalement des teintes bleues et mauves. Si le temps se réchauffe, elles prendront une couleur rougeâtre. En cas de températures moyennes, les teintes vertes prédomineront. Le programme télécharge d’ailleurs les informations météo concernant votre domicile – que vous devrez saisir manuellement – d’un serveur météo en ligne. Vous n’avez donc pas besoin de raccorder un thermomètre USB à votre PC.

En plus de la température – et si vous trouvez ces informations plus pertinentes – , AeroWeather peut également vous donner les conditions météo. Dans ce cas, l’interface Windows se colorera de bleu si le soleil brille, de blanc s’il neige et de gris si le ciel se couvre. Vous pouvez également opter pour un mode nuit dans lequel les couleurs perdent peu à peu leur intensité à mesure que le soleil se couche. Conseil : pour un résultat optimal et des couleurs réalistes, indiquez une température minimum et maximum typique de la Belgique (par exemple -10 en +28 °C) dans les préférences d’AeroWeather, onglet Color Range.

AeroWeather peut être téléchargé gratuitement, mais requiert – comme le nom le laissait deviner – l’interface graphique Aero de Windows Vista ou Windows 7. En outre, votre ordinateur doit être équipé du logiciel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version 3.5 ou supérieure).

Michel van der Ven

T-zine : Tool

T-zine : Tool

 

Posté le 23 mars 2011 par Raphael Cockx

Pour être toujours certain de retrouver les numéros de série de Windows et Office

Winkeyfind Lorsque vous voulez vendre ou vous débarrasser de votre ancien ordinateur, il est recommandé d’en effacer totalement le disque dur. Mais n’allez pas trop vite en besogne ! Si vous avez égaré le numéro de série de Windows ou de MS Office, votre disque dur est en effet la seule manière de récupérer vos précieuses licences. Le programme gratuit WinKeyFinder vous y aide.

Que vous ayez acheté un ordinateur prêt à l’emploi ou que vous ayez tout installé vous-même n’y change rien : à un certain moment, un numéro de série a été saisi pour votre système d’exploitation Windows. Depuis, la « productkey » est encodée quelque part sur votre disque dur. Et WinKeyFinder, comme son nom l’indique, est capable de le retrouver pour vous. Le programme accomplit ce petit tour de force pour à peu près toutes les versions de Windows, et en profitera pour vous communiquer les numéros de série d’Office 2007 et 2010, à condition qu’il s’agisse de la version 32 bits (la compatibilité 64 bits viendra plus tard).

Dès qu’il a été démarré, WinKeyFinder vous fournit le premier numéro de série (celui de Windows), et un simple clic sur un bouton vous procurera également la clé Office. Si vous le souhaitez, vous pouvez les imprimer ou les enregistrer sur une clé USB, par exemple, fonction pour laquelle vous avez encore la possibilité de sécuriser l’information à l’aide d’une clé de chiffrement propre. Parmi les autres extras, citons la fonction permettant de modifier le propriétaire et l’organisation enregistrés et le bouton qui vous donne la possibilité de contrôler le statut d’activation du système d’exploitation. Jusqu’à nouvel ordre, ces deux derniers gadgets ne fonctionnent que pour Windows XP.

Michel van der Ven

T-zine : Tool

T-zine : Astuce

 

Posté le 10 septembre 2010 par Raphael Cockx

Faites automatiquement disparaître des fichiers de votre disque dur

6a00d83451d54269e20134866ea5ad970c-800wi Il est très séduisant de placer sur le bureau les fichiers que vous avez téléchargés ou extraits d'une clé USB. Ils y seront en effet plus faciles à retrouver jusqu’à ce que... votre bureau ne suffise plus à héberger cet amoncellement d'icônes connues et, entre-temps, moins connues. Dans ce cas, un bon nettoyage s’impose. Mais il vaut mieux prévenir que guérir.

Une cure efficace contre cette propension à accumuler inutilement les objets sur votre bureau est par exemple Cyber-D's Autodelete, un logiciel qui, à votre demande, surveillera certains emplacements de votre disque dur et effacera automatiquement les fichiers qui s'y trouvent depuis un peu trop longtemps. Ainsi, vous pourrez par exemple expliquer à Autodelete que les fichiers qui se trouvent depuis plus de 30 jours sur votre bureau peuvent partir à la poubelle, ou même disparaître définitivement de votre PC.

Il est encore possible d'être plus précis, puisque vous pouvez également faire fonctionner le logiciel avec des filtres. Par exemple pour ne supprimer que les fichiers .exe ou, à l’inverse, épargner les fichiers .doc. Pour déterminer l'âge d'un fichier, vous pouvez demander à Autodelete de se baser la date de création du fichier, sa dernière modification ou même sa dernière ouverture. Ces paramètres peuvent être configurés séparément par dossier.

Vous pourrez même installer une corbeille alternative sur votre PC d’où disparaîtront définitivement les fichiers après un certain temps. De cette manière, vous vous accordez un petit répit supplémentaire avant qu’un fichier soit effacé sans risque de faire déborder votre corbeille.

Autodelete est gratuit. Si vous le voulez, il peut même s’amorcer automatiquement à chaque démarrage de Windows.

Raphael Cockx

T-zine : Astuce

我眼里的毛泽东 - 我眼里的毛泽东 - 草根网

 

传奇才子 - 李敖首页


我眼里的毛泽东

2009-08-03

草根简介

台湾当代学者。1935年生,祖籍吉林省扶余县。生于哈尔滨,后迁居北京、上海等地。1949年举家赴台,定居台中。1954年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未满一年自动退学,旋再考入历史系。1957年在《自由中国》发表《从读<胡适文存>说起》,引起胡适注意,后任蒙元史专家姚从吾助手,并考入台大历史研究所。1961年11月于《文星》杂志发表《老年人和棒子》,揭开六十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的序幕。此后出任《文星》总主笔。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当代文坛上的奇人!他一生不仅著作等身,亦是一位多情才子。李敖的情感经历与他笔下那颇含激情的文章一样,无不充满传奇的色彩。

最新评论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

  从小可以喻大,我们看到人类很多事情,看到了很多革命的先行者,在革命成功了以后,他要怎么面对。我跟大家讲过,我们中国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就发生了这种现象。一九四九年以后,当那个反革命的蒋介石兵败山倒,赶到了台湾去的时候,那些伟大的革命者在中国的大陆,他们就面对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新的中国站起来了,我们要建设新的中国。可是这些搞革命有一手的专家,他们对建国不一定有一手,有的时候他会跟不上,所以呢,就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他们也在摸索,并不是一开始我们觉得什么都会,不是的,我们也在摸索,在摸索的过程里面,就会走错路,走错路就会付代价,这就是邓小平的最后的统计。在《邓小平文选》里面,我给大家展示过几次邓小平的统计,就是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前后浪费了二十年,换句话说呢,有二十年的时间是走了错路,二十年时间走错路,我们付了太大的代价。这就是说,我们虽然是革命的先行者,我们虽然是发明了留声机的人,可是当留声机不断地进步的时候,它的唱片在进步的时候,要由滚筒式变成黑胶式,黑胶式还要变成很薄片的,像面包一样,有薄片厚片之别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转过来,要跟着上,还要迎头赶上,还要超越前进,这个时候就很费力了,这就是整个的一个情况。

  有人在网站里面谈到我李敖,说你李敖有点偏心哦,你对中国的批评,凡是涉及到国民党部分,涉及台湾的部分,你就比较苛刻,比较严格,涉及到共产党部分,中国大陆的部分你就比较宽大,比较松,你是不是两面人啊?国民党关了你,你就骂它骂得狠,对共产党你就客气,是不是啊?我跟大家说,你太小看了,把我李敖看得太小了,你小心眼,你的见识啊就变小了。中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家叫做晏子,晏子有一次呢出门,有个女孩子在路上拦他,漂漂亮亮的这个女孩子啊,就要私下跟晏子讲一句话,什么话呢?她跟晏子说我有一件事情啊要拜托你,什么事情呢?说我爸爸遭遇什么困难,我希望你帮我爸爸解决这个问题,什么代价呢?我愿意陪你睡觉,许身给你陪你睡觉。这个晏子就很感慨,感慨什么呢?说我给人家什么印象,什么坏印象,居然使这个女孩子觉得她陪我睡觉,认为用这种代价,我就会帮她忙,就表示我根本品格很低嘛,我的水准很低嘛,水平很差嘛!人家用这种标准来看我。

  我告诉大家,用很多标准来看人的时候,不要小看了人,我李敖就国民党关了我,我就恨国民党啊?共产党没关我,我就捧共产党?太小看了人,我是告诉大家,为什么两个标准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要给他们时间,什么时间?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抢到了中国的统治权的时候,是一穷二白,国民党把能搬走的全搬走,能炸掉的全炸掉,留给中国大陆是两百万土豪劣绅、流亡土匪要你清除,清除这个台面,国民党把整个国库九十二万两黄金搬到台湾去,请问共产党在接受这个摊子的时候,要使中国能够慢慢复原,是不是要一段时间?因为被国民党打劫得这么严重,破坏得这么严重,赶上了美国人在韩战出了问题,高丽战争出来了,又为了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尊严,一定要跟美国帝国主义打一仗,这个时候又打了这个战争的时候,中国要不要付很多代价?所以这个时候啊,我们发现连吃顿饱饭都是很难的时候,谈什么事情,先谈吃饭要紧嘛!就这样子啊,是在这个情况底下,慢慢地成长起来的,然后再经过自己的错误,从文化大革命再往前算,从大跃进开始,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耽误了二十年,说这个时候呢,我们在摸索里面前进,好容易现在由于邓小平最后他处理的方法的正确,总算目前现在开始走这条路了,不是吗?中国不是这样走来了吗?

  我李敖小的时候,亲眼看过日本兵骑着马,在我们的国家里面那样子耀武扬威,所以对我这个年纪说起来,一个强大的中国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对我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跟大家讲,我们中国讲富国强兵,什么叫富国强兵?大家看,中国的《二十四史》,就《二十五史》里面,《史记》里面的,《孟子荀卿列传》里面的一段话,他说当时的秦国,秦用商君,就是商鞅,富国强兵,这四个字太吸引我了。我们中国太穷了,谈不到富国,可是强兵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被洋鬼子打,我们中国国力太弱了,这个洋鬼子里包括东洋鬼子,包括日本人,所以跟我说起来,我们中国有一个武力,使全世界的洋鬼子、东洋鬼子不敢打我们,这个对我李敖太重要了,对我们中国也太重要了。今天享受到这种结果的人,知道不在话下,当然没人敢打我们,可是你知道我们付了多少代价吗?我们花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花了千万人头落地的代价,才换得了最后中国还没有富国可是先强兵的这个境界,我们付了那么多代价。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第一位巨人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因为他起到了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作用。他诞生的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低点,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众所周知,当时的世界上没有谁瞧得起中国人,“东亚病夫”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成为中国人深切的耻辱和隐痛。正是毛泽东使中国站起来了,朝鲜战争使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从此中国人扬眉吐气。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军事强国。

  但中国成为世界军事强国,并不等于世界经济强国。20世纪强国与弱国、富国与穷国的主要标志是工业化的程度。又是毛泽东使中国在短短二十多年内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强国之一。到1980年,中国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世界老牌工业强国英法两国,直逼在西方强国中坐第三把交椅的西德(见美国着名学者保罗-肯尼迪的名着《大国的兴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许多人有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毛泽东不懂经济,导致中国大陆的发展落后于同期的日本和“四小龙”。这是当今最大的谬误。首先,日本和“四小龙”的起点与中国不一样。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开始了工业化,到二战时,日本能够年产上万架飞机,而中国连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许多人以为德国和日本经过二战,变成了一片废墟,其实战时德国和日本的工厂都隐藏到地下或者分散,美国的飞机根本奈何不得,否则美国根本不需要扔原子弹和拉拢苏联出兵,用飞机将倭国工厂统统炸光就行了。手持木棍的日本兵还抵挡美国人吗?日本到1945年7月仍有月产上千架飞机的能力,比1942年的飞机月产量还高,说明其工业基本完整无损。何况日本拥有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以及一支熟练技术工人大军,这是旧中国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日本实际要领先中国80年。即使是台湾和韩国,由于它们曾经成为日本的部分领土(殖民地),整体水平也要领先中国大陆50年(谁如果不信这一点,可以去阅读着名作家萧乾在1946年写的《冷眼看台湾》一文)。而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城市,以整体水平来衡量当然要比中国大陆(大多数地区是农村)发达得多。何况它们还是英国远东殖民地的两大中心城市,英国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都集聚到这里,所以中国大陆与它们的出发水平不同。

  经过毛泽东时代的短短三十年,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伟大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实行的是赶超战略,即瞄准西方先进的工业水平,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到毛泽东去世前夕,几乎所有西方有的中国都有了。天上有喷气式飞机,地下有汽车、火车和轮船,卫星、导弹、原子弹样样俱全。而“四小龙”能造什么?它们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只能造服装鞋帽之类。它们赶上了冷战时期的好时光,那时西方殖民地各国的反帝独立斗争风起云涌,对西方来说,只有在美英刺刀保护下的“四小龙”才是安全的,因此投资都集中于它们,造成了它们的短暂繁荣。但它们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核心技术,繁荣根本长不了。20世纪初期的阿根廷靠养羊也曾富得流油,但现在如何呢?冷战结束后,“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很快陷入困境,而中国却仍在高速前进,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制造业,几乎什么都能够制造。而中国的工业化基础正是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奠定的。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与西方强国的经济差距飞快地缩小着。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称毛泽东时代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日本与俄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新中国取得了其它任何国家都没有取得过的成就。但是近20年来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谬论,认为1960年中国的GDP与日本相同,1980年则降为日本的1/4,到1985年更降为日本的1/5。其实这是某些经济学家的错误计算。他们是用当年中国和日本的GDP各为多少美元进行比较,而忽略了两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80年代前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使日本经济出现了虚拟膨胀;而同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幅下降,使中国经济总量看上去似乎大大“缩水”。因此,用美元总值进行的中日经济比较,就与实际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已经超过日本。还应该说明的是,所谓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也是日元升值使日本经济凭空膨胀给人们的错误印象。如果比较当时苏联和日本的工农业总产量,日本较苏联相距尚远。例如,苏联解体前的最高年钢产量和最高年发电量,日本至今也未能超过,而中国到90年代已经超过。今天,中国钢产量是日本的3倍,年发电量是日本的1.5倍。目前中国的钢、煤、水泥等许多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诚然,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并不是很快,但这是为了筹集中国工业化的资金。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自殖民掠夺(英法)、剥削黑奴(美国)、对外征战获得赔款(德日)。而象苏联和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首先节衣缩食积累工业资金,将自己的工业发展起来,然后利用工业创造的财富享受美好生活。在毛泽东时代,中国首先建立了大量的矿山铁路,然后是钢铁厂,再以后是机械厂。当机械工业初具规模后,就可以建立各种轻纺厂、自行车厂、电视机厂等等,以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毛泽东就在中国即将从积累时代转向消费时代的时刻离开了我们,没有看到人民生活获得极大改善那一天的到来。这是他一生的遗憾。而许多不明道理的人,却将毛泽东时代看成贫穷的时代。

  令人遗憾的是,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被四小龙的暂时发展所迷惑。在他们的鼓吹之下,中国一度采取了与四小龙相似的经济发展路线,即追求的是赚钱而不是赶超。这些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建立了许多低水平的加工工业,赚了一些钱,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艰苦的技术赶超,导致中国的技术水平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毛泽东时代,中国曾经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而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取得了哪些引以为傲的技术成就呢?也许只有飞船上天了,但这是靠毛泽东给我们留下的技术底子。如果当初我们按照毛泽东“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这句话指引的道路走下去,中国今天已经是与美国并立甚至超过美国的现代化强国。

  目前那些反对毛泽东的人,有些是政治立场问题,但更多的是不明真相。他们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2-3万美元的现实,对比中国目前的人均1000美元,未免埋怨毛泽东没有让他们过上西方的富裕生活。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会,西方和中国的物价不一样,无论西欧、美国还是“四小龙”,物价都比中国高得多。由于各国的物价不同,用美元总值来比较各国的GDP就会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要真正比较各国的经济实力,只能用工农业总产量来衡量,这是不受价格影响的。在工农业总产量方面,今天的中国要领先日本和所有的欧洲国家,与美国相比也绝不逊色。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绝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天上地下般的差距。如果这些人有幸到“四小龙”实地生活体会一下,就会发现“四小龙”的绝大多数老百姓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富得流油,日子艰难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老百姓生活同样是紧巴巴的,基本上在银行没有存款。欧美国家的居民通常只生一个孩子,绝不是他们有计划生育的意识,而是难以负担两个孩子的供养和教育费用。

  有些人认为毛泽东是专制独裁。他们不知道,西方民主制度的特点是一盘散沙,软弱无力。美国也承认,凡是实行了美式民主的发展中国家,至今未有能够在经济方面取得成功的。20世纪初期德国和日本工业化进展最快,它们的君主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它们能够将资金集中于重工业。战后,日本和“四小龙”在它们的高速发展时期,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而实际是专制国家(日本是自民党长期执政,新加坡是李光耀家族掌权,香港是殖民统治,台湾和韩国是军人独裁)。中国没有在20世纪后半期实行美式民主,是中国的大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要阻止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首强,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行欧美式民主制度。菲律宾近年光荣地实行西方式民主,选出的总统都是演员和美女。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在中国实行西方式民主,那么中国众多的小燕子迷们就会将身穿日本军旗装的赵薇抬上总统宝座。当然赵薇的军旗装事件很可能只是无心之失,但如果被扶上去是另外一位为金钱不惜匍伏在洋人胯下的女明星,由这样的人来领导伟大的中国赶超西方,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那些“民主斗士”认为,一党执政使权力得不到遏制,无法有效地制止腐败。请问:世界上所有实行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可有任何一国能够做到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那样清廉?印度和印尼这些国家实行了西方式民主制度,是否制止了腐败呢?从近年它们先后荣幸地当选全球最腐败的国家,人们不难得出答案。当然,中国是要走民主之路的,但绝不能照搬西方式民主。

  毛泽东给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制度。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大锅饭不能使人们发挥积极性。其实,西方现代企业都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制度,由专门的管理层经营企业,老板只占有股份。但西方拥有一套严格的奖罚制度,谁要是搞砸了企业,他将终生没有饭碗;而中国的官员搞砸了企业,还可以易地为官。可见,中国缺乏的是有效的奖罚机制,而不是所有制的问题。那些鼓吹中国应全面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们,都应该埋名隐姓到私企去体验一下生活,亲身尝尝老板和工头们拳脚的滋味。有过这一番体验后,相信他们中有良心的人会纷纷从右派变成左派。

  有些人拿今天朝鲜的情况,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不行。其实朝鲜是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即使按照台湾方面的估计,20世纪80年代朝鲜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亚洲也仅次于日本和“四小龙”,而高于所有其它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洲各国(不包括西亚石油国和作为资源富国的马来西亚)。目前朝鲜的经济困难,主要是其主要贸易对象苏联东欧集团解体和西方封锁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韩国封锁几十年会是怎样的情形?也许不用几十年,只要几年就可以使其制度优越的神话彻底破灭。

  毛泽东时代的另一大特色,是全体中国人民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是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们看看那些近代发展最快的国家如日本、德国和苏联。德国和日本由于统治集团大肆宣传本民族优越论,客观上造成德意志、大和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苏联是用共产主义理想凝聚人心,也使其各民族具有高昂的战斗力。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可以说是亿万军民众志成城,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敢惹。可以断言,如果毛泽东在世,给美国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炸中国大使馆。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某些不明道理的知识分子,大肆攻击毛泽东、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而推崇西方的所谓民主(他们忘却了孙中山的教训),造成社会人心混乱。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欧美和“四小龙”,盲目推崇西方,使中国人在一夜之间丧失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众多的人才外流。现在许多有点钱或技术的人都想移民西方,许多有点姿色的女人也都想嫁西方人(哪怕是白发老翁)。本来香港和台湾根本不值得我们效仿,它们近年的萧条已经说明了其殖民地经济模式的失败。但在这些知识分子们的美化下,香港和台湾被许多人看成了天堂,那些没有文化、没有才干,只会吼几嗓子的港台歌星们,竟然成了内地众多少男少女倾慕的对象。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少年儿童们高唱着气壮山河的革命战歌,这样有战斗力的一代没有任何国家不害怕;而现在中国的少年儿童们沉迷的是港台的靡靡之音,哈美哈日哈韩。这样,美国会把中国放在眼里吗?

  我们不妨回望千年:唐朝在唐太宗时代,响彻天下的是雄壮的“秦王破阵乐”,此时的大唐积极进取,国威远播,万国来朝;而到唐玄宗时代后期,盛行天下的是淫靡的“霓裳羽衣曲”,此时正是“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衰落前夜。

  有些人攻击毛泽东的大跃进和文革死了多少人。其实这种谣言任何人只要用脑袋想一想就会不攻自破。比如,海外说大跃进饿死了3000万人。要知道,当时中国只有6亿人口,如果饿死3000万人,就等于20人中饿死一个。换句话说,几乎家家都有亲戚在大跃进中饿死。如此大量的死亡数字必定会引起全国震动。人们不妨看看周围,每百家有几家在大跃进中死过人?这样就很容易知道此种说法是何等荒谬!而在旧中国,饿死人的数量是惊人的,仅1945年湖南就有500万人饿死。今天的亚非拉美广大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1500万人饿死。以中国人口居世界五分之一计算,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现在每年应有300万人饿死,这50年来应该有1亿到1.5亿人饿死。象今天的印度,死个人就象死只蚂蚁一样,印度可是拥有某些人向往的西方民主议会制度的。

  诚然,同历史上的所有伟人一样,毛泽东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但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是他旋转乾坤,把一个备受欺凌、人民做牛做马的黑暗旧中国,变成昂首挺胸、人民当家作主的光明新中国。从毛泽东诞生的1893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仅仅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的人,就可以说数以亿计,全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4岁。新中国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命运,使他们摆脱了原先悲惨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毛泽东时代为筹集工业化的资金,曾经实施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导致农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而且“大跃进”的灾难也发生在农村,但时至毛泽东逝世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农村的众多家庭仍然悬挂着毛泽东的画像,甚至在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沿海地区农村也一样,没有任何人的强迫命令,完全是农民们自发的行动。农村的老一代人都经历过旧社会,他们知道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千家万户啼饥号寒,流离失所,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是毛主席派来的亲人解放军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从此他们过上了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病能够治疗,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腐败的新生活,因此,无论这些年来某些知识分子和海外敌对势力攻击毛泽东如何“专制”,如何“独裁”,如何“不懂经济”,他们始终认定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没有任何舆论引导,没有任何人发动和组织的情况下,“红太阳热”席卷了万里神州大地,千千万万的老工人、老农民和当年的知青们,一遍遍地唱着毛泽东的颂歌,深情地怀念这位已故的领袖。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天南海北,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向他们敬爱的领袖和导师表达崇高的敬意。毛泽东永远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毛泽东不仅在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即使在他去世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到非洲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非洲的黑人们一听说对方来自中国,立即竖起大拇指说:“毛泽东!毛泽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其他国家的领袖能够让他们如此肃然起敬。在亚洲和拉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同样的现象。甚至世界各国的领袖们(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首脑)也对毛泽东十分崇敬。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他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谒见毛泽东的。从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照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尼克松的神态恭敬得象个小学生在老师面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私下对女儿评论各国领袖时,对超级大国苏联的首脑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十分轻蔑,而推崇毛泽东为圣人。即使在日后毛泽东被某些人妖魔化时,他们对毛泽东的看法仍然不变。在尼克松晚年建立的私人图书馆里,建造有多尊尼克松与之打过交道的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塑像,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塑像最突出和显赫,而且唯有他们是雍容华贵的坐像,其他人都是站像,不难看出尼克松最崇敬的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几年前,英国前首相希思回答记者谁是他最推崇的世界政治家,第一位就是中国的毛泽东。

  由此可见,毛泽东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历史将千秋万代铭记这一点。最近二十多年来,某些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并不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恶毒攻击毛泽东,企图将中国重新拉回半殖民地的老路,使中国脱离向世界现代化强国冲刺的道路,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低级加工厂。他们涣散了中国的人心,削弱了中国人的斗志。他们就象苏联的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以反斯大林主义的小说《古拉格群岛》而着称,是反苏维埃制度最着名的斗士,但他在苏联解体后认识到自己反对斯大林和苏共是绝大错误。面对俄罗斯正沦为西方附庸的现实(即使在普京时代,俄罗斯的所谓经济复苏也是靠出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与沙皇时代的俄国和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落后国家没有什么两样),他痛苦悲哀地说:“今日的俄罗斯已经彻底丧失了斯大林曾经赋予这个国家的冲劲与斗志!”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们正在扮演索尔仁尼琴的角色,无论他们出于何种目的,实际上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将中华民族重新拖向深渊。

  中国要成为一个强盛和公正的现代化强国,必须高举毛泽东的伟大旗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前进!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 李敖访谈:我死后千刀万剐

下一篇 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

文章评论 所有评论

共 42 页  首页 上10页 1 2 3 4 5 下10页 末页

[280楼] 评论人: 风云骑士 查看 风云骑士评论专辑

关于李敖这个人,我不感冒,年轻时标准的愤青,幸好在台湾,如果在中国大陆,我相信他能生存下来的几率值得怀疑。八十多岁交了二十几岁的女朋友,我感觉实在是无言。
毛主席为新中国做了很多贡献,建立了完整中国工业体系,但是说心里话闭门造的十几年怎么能比上人家一百年的发展。毛主席对中国影响比较大师他的国家观,政府观。他把中国整个整合成一个组织,而不是一个社会,把国家政权及法律异化。在这种组织化的社会里,必然会导致一些人的不满和不同意见,毛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反攻,所以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使中国政权到现在还带有缺陷。
    建国后的毛认为,全中国都应该按照他的理想,他的方式发展,在个人崇拜的光环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发展;但是复杂的社会、复杂的利益关系必然出现不同的声音,毛过分异化这种声音,进行镇压甚至清算,是中国出现十年浩劫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毛没有正确的国家观念,没有认识大国家与政权和法律的关系。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有魄力来完成毛的任务。
    所以我认为毛的经济建设成绩是在他异化社会之后,不健康的环境下取得的,对中国现行社会的硬伤值得我们思考。
2011/4/7 17:32:21

[279楼] 评论人: lsl840324 查看 lsl840324评论专辑

伟人就是伟人,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人,而却超过了自己。即使里面还有那么一点的人性。
2011/2/11 13:22:56

[277楼] 评论人: 人云不云 查看 人云不云评论专辑

如果用西游记来描述中国这个世界的事情,得出结论是:
毛主席是孙悟空,百姓是唐僧,美国、反华右派是妖魔鬼怪,爱国右派是猪八戒。
右派好像白骨精,变成美女迷惑猪八戒,污蔑孙悟空残暴滥杀无辜,孙悟空痛打白骨精,右派要给白骨精平反,等到白骨精要吃唐僧肉,才后悔当初不该冤枉孙悟空。
2011/2/4 14:57:41

[275楼] 评论人: bootfeng 查看 bootfeng评论专辑

毛的建设时期,中国在工业,农业,卫生,医疗,科教,外交等领域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这些成就。
一,这些成就虽然是在毛的领导时期取得的,然而他们的取得和毛的政策的直接关系却有不同。以中国独立研发原子弹和氢弹为例。毛虽对此也感到欢欣鼓舞,然而他本人并不是很热衷于科技国防建设。毛认定人的力量大于任何武器,敌人来了我们就利用广大的土地与之周旋。毛的政策的出发点无一例外的是以实现其政治理想而服务的。这个政治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然而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可以罗列出一大串社会主义经济的弊端,所以毛在经济建设上的一系列措施(如大跃进)和口号(如多快好省)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走上了一条高浪费低实效的不可持续的曲折道路,以至于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像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一样在短时间内得到巨大的改善。比较优势是一个最浅显的经济学理论,如果毛对此稍有了解则至少应该在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产业上有所建树,“开放”也不至于要等到1979年了。
另一方面,有成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忽视毛的统治对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单就文化大革命一项活动来说,对中国在政治,经济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打击都是剧烈的(当然,林彪对此也要负很大责任)。而抛开其他所有活动不说,单就是毛主席晚年时对权力的紧握不放就直接导致了中国高层政治的瘫痪,其对社会建设的危害难以估量。
所以,我说毛的新中国建设一团糟。这个说法虽然可能是过重了,但希望樊晓英同学能理解我这么说的根据。如有异议也尽可能有论有据地进行辩论。我也很想请教樊晓英同学关于经济反面的高论,并指点我的“偏见和无知”来自哪里。
2011/1/10 18:03:33

[274楼] 评论人: 樊晓英 查看 樊晓英评论专辑

bootfeng 说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却是一团糟,我说bootfeng 是没有好好研究经济,也没有好好研究毛主席时代的成就啊。偏见与无知
2011/1/6 15:28:09

[273楼] 评论人: 27是H 查看 27是H评论专辑

    大家都从心里热爱自己的领袖,但总有人将领袖与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来对比。这里就个人对两位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如下分析解读:
    一、毛正如自己的自我评价:集“虎气与猴气于一身”,事实上毛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所孕育的领袖人物,并集政治家、战略家、思想家与造反者于一身,作为领袖,为党、国家及人民大众的执权撑舵,当之无愧。毛的权力是靠自身的奋斗赢得的,更是历史所赋予的。若是用中国传统的观点,毛无疑当属帝王之列。
    二、邓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纵观其一生的作为,只能算作思考者、执行者、行动者,不论是“白猫黑猫”论,还是“交学费”、“摸着石头过河”论,甚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旗,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都显现出了一种无奈。一个没有驾驭局面能力、没有远见卓识的人是不配称为领袖的。若是用中国传统的观点,邓只能位列为臣之分。悲哀的是,作为臣相,辨别不了历史的脉搏而自以为是,葬送掉的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011/1/4 22:24:34

我眼里的毛泽东 - 我眼里的毛泽东 - 草根网

李敖访谈:我死后千刀万剐 - 李敖访谈:我死后千刀万剐 - 草根网

 

李敖访谈:我死后千刀万剐

2009-08-11

草根简介

台湾当代学者。1935年生,祖籍吉林省扶余县。生于哈尔滨,后迁居北京、上海等地。1949年举家赴台,定居台中。1954年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未满一年自动退学,旋再考入历史系。1957年在《自由中国》发表《从读<胡适文存>说起》,引起胡适注意,后任蒙元史专家姚从吾助手,并考入台大历史研究所。1961年11月于《文星》杂志发表《老年人和棒子》,揭开六十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的序幕。此后出任《文星》总主笔。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当代文坛上的奇人!他一生不仅著作等身,亦是一位多情才子。李敖的情感经历与他笔下那颇含激情的文章一样,无不充满传奇的色彩。

最新评论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

  谈大陆之行

  人物周刊:4年多前您的大陆之行,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李敖:终于活着回去了,一个臭老九还能受到那样的欢迎!我这么嚣张、快乐地回去。

  人物周刊:您在北大的演讲,可惜我们没能看到直播,您对演讲满意么?

  李敖:大体还好,因为我演讲不能像连战那样背稿子,也没有像美国总统那样有提稿机,我们都没有的,只有土法炼钢的方法。

  人物周刊:之前有精心准备吗?

  李敖:有深思熟虑的保密,他们千方百计来打听(想事先知道我要讲什么)。我的(谢绝)理由很好玩--我和你们一样:爱中国、反对美帝、反对小日本、反对台独,我和你们一样的,不用怕。

  他们把我定义是自由主义者,怕我宣传这玩意,可是我在大陆放弃了,我拥抱宪法,因为宪法条文比自由主义追求的还要有实际意义,法律不落实,宪法就没有功用嘛。马克思主义者也要宪法。他们都没想到我放弃了(直接谈)自由主义。

  人物周刊:事后回想,哪些地方讲过头了,哪些地方该讲更重一点?

  李敖:适中,到第二场--清华的演讲就温和了。这里面有很多内部原因,他们觉得太重了。

  我很骄傲,我在北京念小学的时候有一个把兄弟詹永杰,我说我不在清华讲了,我回去了,他说你别开玩笑。后来就这样了。

  人物周刊:您此行对北大和北大学生印象怎样?和台大比呢?

  李敖:比台大好太多了。北大学生用功,台大学生不用功嘛。北大还是了不起的,可是我必须说,涉及到思想层面、社会科学或者政治面相上,不好。原因是被框框套太久了,尽管他们不承认。

  谈台湾

  人物周刊:近5年前我采访您谈两岸问题,您说“50年不变就好了”,那50年之后呢?

  李敖:邓小平说过的,50年不变,50年之后就更不变,不在话下了。可是问题出现了,美国的基辛格见过两次毛主席,有记录,我们就看到很多很妙的记录,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样,毛主席说的--台湾反动分子太多了,我们不要,给你们美国;可是100年以后,两次都说100年以后,我们要,即便是动手我们也要。第二次时基辛格补了一句话,上次你讲过了,可老毛还是要讲。

  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就是,一个是大国思考,另外一个什么都不是。大国思考就能够忍耐,只是说你不要独立,你暗地里搞什么我不理你,你自生自灭谁也不甩你。

  我是真的不希望台湾惹麻烦,现在东协+1,+2,+100都没有台湾了,台湾已经出局了。几年前我就说了,台湾要靠观光,台湾没用了。

  现在大家都维持着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台湾维系了中华文化的一些东西,什么故宫博物院啊。这是不对的,我举个例子,台北故宫65万件文物,真正流失在国外的160万件,要是说中华文化靠故宫的宝贝,那国外比中国还多,两个故宫都比不过外国。要真以为手里捏着些古董就代表着中华文化,那对不起,中华文化在外国。

  这个错误就是为了大家高兴,为了维系感情。现在两岸联系点多了,蒋氏父子也变成联系点,太荒谬了。

  人物周刊:让您来谈政治其实是一件很低级的事,但我们还是想知道,马英九上台一年了,他干得怎么样?您怎么评价?

  李敖:什么都不是嘛。

  我说个笑话,台湾的小学生猜拳,赢了林志玲嫁给你,输了陈水扁送给你。党中央(在台湾也就我敢讲党中央,因为我在台湾被当成共产党)推迟了统一,结果没有把林志玲嫁给我,把蒋介石送给我了。(笑)老的折腾了我26年,儿子又搞了十几年,父子总共折腾39年。混蛋李登辉12年,又来了个混蛋陈水扁8年,现在又来了个小XX马英九。

  他当选,政见就一条--你不选我,他比我还坏。脸蛋也漂亮,就这么简单。

  人物周刊:您看台湾政治人物哪些还不错?像样子的你说过有许信良,还支持宋楚瑜。

  李敖:许信良在民进党内的大陆看法是比较正确的。宋楚瑜是个干才,有技术有技巧,但这种做法是蒋经国式的,会把人累死。309个乡镇一遍又一遍走,胡闹嘛。真正的政治人物不可能事必躬亲的。司马懿抓到诸葛亮的小兵,小兵说打军棍20以上的,丞相都要亲眼看到。司马懿笑笑,这王八蛋肯定会累死,果然诸葛亮就是被活活累死的。

  人物周刊:这次来台湾,感觉族群对立、蓝绿分割的情况好些了,一般会认为由乱而治是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您对台湾在华人世界里的民主实践,仍然评价不高么?

  李敖:没有民主,假的。共产党党员7000万,13亿人口,18:1的样子,至少18个人里有一个,还是有规模的。民主就是投票、民选,南美那些独裁者就说:投票是你们的,算票是我们的。台湾议会里屡次出现不让人投票,议会为什么不让人投票,为什么拦截?典型的假民主。

  谈大陆

  人物周刊:您是历史学家,能否为中国指一条没有刀光剑影的路?

  李敖:过去第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背负的历史包袱实在太重了。第二个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讲的,为什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不够嘛。第三段,李敖讲的,我用苏州一句土话概括,捧着卵子过河。现在不是么?大家穿一样的西装,打一样的红领带,每个人都不敢闹事,你盯着我我盯着你,都是党校毕业的。

  我们可以承认,现在的领导人是很好的技术官僚,讲大开大阖当然赶不上毛主席,可是现在不需要毛主席这个阶段了。几个月前我家来了一个小客人--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来看我,我说你是毛主席思想的真正实践者,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你们现在整天请客吃饭,说明革命成功了嘛。我觉得现在是好的,按规矩来,不会再让彭大将军“坐飞机”了。

  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邓小平说1949年之前我们和国民党斗了28年,其中打仗打了22年,1949年之后到文革后两年,前后30年都是在斗来斗去。

  人物周刊:以您对两岸中国人性的了解,未来中国人还可能有战争的动荡岁月吗?

  李敖:他们最怕这个了,捧着卵子过河嘛。

  人物周刊:您关于美国、关于毛泽东、关于民主政治的一些见解,坦白说在大陆思想界引起过很大争论,您自己是千山万水我独行,但思想是要传播给大众的,您为什么会有这些高论?

  李敖: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你知道美国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吗?我们在台湾就是这么长大的。当然,像美国这种思路也没错啊,但是我李敖开始反思,我们接受你们美式的民主,能不能也接受你们美式的生活标准?我们不能只要美式的民主,也要美式的生活标准,也很合理嘛。那好,要8个地球才能够解决污染问题啊。

  美国绝不会接受你们的生活标准和我一样。美国就是这样啊,我们两国订交了,我们大陆订立一个《与夏威夷关系法》,我们卖武器给你们一个州,你们美国接不接受?你不会接受的。那为什么你们会有《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就是宣传舆论太强了,排山倒海而来,没完没了的,我们抵挡不住。

  你看这次奥运,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说你们援助苏丹,所以我不来了。可是我们查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苏丹之前,有18年的历史是美国在援助苏丹。苏丹变成没有人权的巨兽,是美国培养起来的,我们中国才援了几年啊?我们要是不这么看问题,就被他们糊弄过去了。好,“9·11”双子星大楼你死了3000人,无辜的,可是最近伊拉克的照片出来了,一个小孩子浑身都是泥,挂着个奶嘴,死掉了。

  人物周刊:大陆当下的议题很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是行政体制的改革,您过去一直没有谈。

  李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什么?一胎化合不合理,对于小夫妻来说,当然不合理,可是人口膨胀起来,绝对不是人多好办事,要砸锅的。美国参议员骂中国不人道,可是如果不一胎化,人口爆炸了,你会不会救我?中国人10个人分不到一只羊,新西兰一个人分30只羊,你要不要分羊给我?

  问题就在这里了,难道说北京不知道一胎化不人道么?当然知道,可是为什么这么干,整个国家受不了啊。

  从个人感受来看,小市民要自由要民主,要两个小孩,都没错,可是对国家而言,我最喜欢举阿拉斯加的例子。当时帝俄要把阿拉斯加卖出来--72万美金,一亩地7分钱。美国国务卿Seward就买下来了,美国全国人骂他,神经病,买个冰箱干什么?那时候也没什么核子战争。就是有这个土地对我们有利。如果阿拉斯加在苏联手里,不需要制造长程飞弹,就把美国干掉了,所以政治家的眼光和小老百姓是不一样的。

  人物周刊:说句不敬的话,我觉得您有双重标准,当谈到台湾问题,谈到普遍的政治原则时,您是代表理想主义的、正义公正的,可谈到大陆问题,您采取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历史合理论的观点。

  李敖:一点不是双重标准,而是不同的起点。60年前,我们来台湾的时候,来了300万人,连老百姓和军人。可是有3万万人留在大陆,就是共产党接收的坏分子,有土匪,有强盗,有老国民党,大部分干掉了,留下来一些样板--国民党的将军们还有末代皇帝。工厂统统被炸掉了,能搬走的全都搬走了,国库92万两黄金搬走了,故宫65万件古物搬走了,一穷二白。毛泽东去莫斯科给斯大林磕头,那么苛刻的条件,借多少钱呢?借了3亿美金,那个钱就是国民党搬到台湾的钱。

  我对共产党是这么看的--就是国民党的终点是他的起点。1949年毛泽东56岁了,周恩来51岁(蒋介石63岁。我的头脑还是非常好的啊,记得非常清楚),急于富国强兵,急于把天堂造出来,就开始大跃进,什么招都来,闹了个不可收拾。陆贾早就说过: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人物周刊:您在节目中质疑说大饥荒不大可能饿死3000万人,就算只有1000万,难道这些死去的生命没有价值吗?

  李敖:问题就是你要怎么办?就是这么简单。为什么我要在北大谈宪法,就你的锅下你的面嘛,就是要落实、实行1982年以来的宪法!能把1982年宪法实行,我就觉得不得了了,何必唱那个高调呢?

  人物周刊:您的见解中有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立场,我想这和您历经战乱有关,我觉得您关注的议题和大陆知识界的议题不对等。

  李敖:当然不对等了,很正常。我这次给凤凰做节目的时候(凤凰卫视最近给李敖先生拍摄了一个来台六十年的专题片,即将播出),专门用手摸着《南京条约》(我把它找出来,借了故宫的),戴着手套看。里面写着,你可以不把香港还给中国,九龙也可不还,但新界要还,是你租借的99年。可是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谈判的时候非要不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不给你水喝,干死你。撒切尔夫人就说,你要是这么威胁的话,香港就变成空城了。邓小平就说空城也要。

  可是这种观念啊,现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知道了。年轻人会走希腊路线,希腊人就说,我们是世界公民。

  人物周刊:您在谈及大陆问题时,如果还是用富国强兵的思路,国家主义优先,有没考虑过在大陆能否有共鸣?

  李敖:可是大家在得到富国强兵的保护之后,尤其是强兵保护之后,就不觉得了。我看过日本军人骑着马在我眼前经过,你们没有这种亡国的感觉。

  世界怎么会终结呢?你美国人是怎么对待阿拉伯人的? “9·11”出来之后,现场访问美国人,他们说为什么他们这么恨我们啊?小布什也说,为什么他们这么恨我们呢?人家拿命来和你同归于尽,能说是“迷信”两个字么?美国人完全不能反省。

  这种话你无法和小老百姓说,他们听不进去的,他老说“饿死两千万,饿死三千万”,“你拿钱买阿拉斯加关我什么事”,“你造原子弹对我没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就没任何意义。历史学者就是这么看的啊,老百姓不这么看,就看眼前的。

  谈天下

  人物周刊:那您观察大陆现在的大问题是什么?台湾的大问题又是什么?

  李敖:台湾没有问题,台湾出局了,就只能靠着观光来活。台湾的这些电机企业,什么张忠谋、李忠谋啊,只要大陆和外国厂商挂钩,都玩完了。

  中国大陆我有点担忧,这种好景能否经受住特殊意外的出现?金融海啸就是大意外啊。邓小平去美国,卡特总统说你们不让人民出境,人民没有迁徙的自由,邓小平说你要多少人?1000千万?我送你1000万中国人你要不要?你不要嘛,那你闭嘴。果然卡特就闭嘴了。我出来1/26,出来5000万人难民在全世界流传,世界就得垮掉。

  人物周刊:您如何看日本?

  李敖:日本人完蛋了,断子绝孙了。日本人就是少子化太严重了,他们没有真正成为大国的条件。

  人物周刊:俄罗斯呢?

  李敖:俄罗斯不可测,我看到一个红楼梦的现象--大家族要垮,都是从内部垮掉。俄罗斯的接班人,都是原来的核心分子,普京就是克格勃嘛。外面人搞了半天,都是旁敲侧击。

  我当“立委”的时候,连战下令买美国那个雷达系统,花300亿台币。买的理由是什么呢?改善两岸军事均衡态势。大陆的飞弹打出来后,我们7分钟后就知道了。可是知道有什么用呢?7分钟后飞弹都到我们头上了,而且这个算法还是从新疆发射飞弹。大陆为什么这么笨呢?他们就不会从福建发送么?买这个干什么?给美国人买的。从新疆发射,到美国要20分钟。买这个武器就是给美国人买的。

  但是国民党、民进党居然都全体通过了,这就是“汉奸政权”嘛。为什么台湾的“国防部长”下台,我送给他一个大奶嘴,奶嘴就是吃起来过瘾,但是没什么营养。

  人物周刊:您怎么看中国大陆的外交政策。

  李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一半,苏联革命了,列宁说我们新政府,不打了。德国说不行,我们还得打你。就只好订条约,苏联赔惨了,赔土地赔钱,卖国条约嘛。可是列宁他们有信心,总有一天我们会拿回来的,后来果然拿回来了。

  现在是一样的老问题啊。钓鱼岛问题,邓小平说挂那里,下一代人比我们更聪明,他们来解决。

  人物周刊:这就牺牲了多少无辜小民,包括许许多多的慰安妇,您在台湾也支持王清峰、高金素梅她们做了许多援助受难者的事。

  李敖:这是一个最动人的题目。香港1960年代的难民潮,一对小情侣一起跑,游泳游到一半,男的淹死了,这个女孩子抓着男朋友的尸体继续游,死也要埋骨在我们要去的地方。非常动人的故事。

  从小夫妻观点来看,完全没错,我们活不下去了。可从政府的观点来看,当政者管不了那么多。在一个乱世里面,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的人就成倒霉蛋了。

谈百年中国历史

  人物周刊:让我们回到1919年的五四,如果没有发生火烧赵家楼事件,左翼暴力文化没有发育起来,文化运动还只是思想界内部的事,那这90年来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李敖:你要反过来看,周恩来都说过,多少次都觉得不行了,但彷佛有天命一样救了共产党。政治人物有赌徒性格,只要我在桌子上面,我就有赢的机会,运气好可以多赢,运气不好可以少输,而不是下台。

  人物周刊:国共争天下的过程中,哪些历史节点是最关键的?西安事变是吗?

  李敖:西安事变不算,我已经考证过了,西安事变之前,国共双方已经搭上线了,等于都已经上床了,媒婆还在忙,媒婆就是张学良嘛。

  长期来看历史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转折点。乱世里面就是有倒霉鬼啊,王实味就是。不光是普通人倒霉,国家主席都是啊,国防部长也是,哪一个不比你大?所以我觉得有一个情绪特别不好,就是怨。怨是没有出息的,人类就是有不公平,就是有倒霉的。

  我就是运气好,我的老师殷海光49岁就死掉了,蒋介石活89,他敌人比他多活40年,那你怎么反对你的敌人呢?所以我笑殷海光,哲学家得了胃癌死掉,就好像神父得了梅毒死掉一样。

谈李敖是怎么炼成的

  人物周刊:您一生以强者自期,到现在怎么看待您这一生?

  李敖:我对自己的期许就两点:第一是如何有一个好的人格;第二、如何有一个好的头脑。我给凤凰做节目的最后一集,我挂出了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寻台时的一副对联,写给郑成功的,说他“是创格完人”。

  我给台湾、给大陆创了两个:一个是人格;一个是风格。你可能觉得我在吹牛,我对我的人格评价高过我的文字。就这么一个臭老九,还能耍到现在,没有加入政党,也没屈服谁。

  人物周刊:您这一生有遗憾么?

  李敖:(笑)有。女朋友不够多。我给你讲一个笑话,别人问我,你这么多女朋友,空中小姐、女明星、歌星,还不够么?

  我就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在马路边上哭,有10块钱铜板掉水沟里,捞不回来了。我说你别哭,我给你10块钱,结果还哭。她说不然就20块了。我要是不坐牢,女朋友就多了。说起来很坦白,和女朋友之间的是真的,下了床之后全是假的。

  人物周刊:我的观察,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在您身上有强烈体现,没受过尼采的影响么?

  李敖:不会,他思想混乱。我特别欣赏头脑清晰的。我对自我的期许也是如此。

  人物周刊:您意志坚强,在很年轻时就要面对生死,您的生死观如何形成的?

  李敖:其实这是可以训练的。我不怕疼,好比我脚趾丫开了,医生要用针从裂缝中穿过去,穿的时候我还是和医生谈笑自若,和关公一样刮骨疗毒,医生很奇怪,我说我能控制我的疼痛,疼是意志的部分。

  苏联的那个元帅朱可夫拔牙的时候,牙医要给他打麻药,他不要,他就给你看元帅拔牙是不要麻药的,把人都吓死了,他也是可以控制自己没有疼的感觉。莎士比亚的说法--所有哲学家都是怕牙疼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物周刊:在遭受刑求、有牢狱之灾时,有过对死亡的恐惧么?

  李敖:坐牢的时候没有,因为我罪不至死,这一点我看得非常清楚。可是我现在不是有了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要去面对死亡了。我今年74岁,去年才死的那个世界三大男高音、大胖子帕瓦罗蒂,和我一样大。母亲死之前我还没这种感觉,我和阎王爷之间还隔着我母亲,现在我母亲去世了,我和阎王爷直接面对了,才发现怎么搞这么近了?!

  人物周刊:您年轻时也是“惨绿少年”,大学时代还为情事自杀过,怎么变成后来的样子?

  李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是可以磨练的。笨的人不断犯错误,聪明的人知道该如何选择。我现在训练自己就可以没有负面情绪,什么是负面情绪,就都是不好的情绪。苦恼啊,愤懑啊,怨天尤人啊,我没有这些情绪。正面的我都有:快乐、嚣张啊。原来负面情绪是可以消灭的!

  你多愁善感,你看见花也发愁,还要葬花对不对?如果你想花是花,我是我;太阳是太阳,我是我;月亮是月亮,我是我,我们欣赏它的美,不把自己和他们捆在一起,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啊。

  人物周刊:其实您是一个有入世和救世情怀的人,玩世的一面是怎么来的?

  李敖:玩世这一面,可能是受了美国人的影响。我一辈子没去过美国,也没出过国,如果说美国人有什么优点,就是幽默感,幽默感是很重要的。

  人物周刊:这个优点您年轻时、穿长衫的时代有吗?

  李敖:那当然没有了。我说一个例子,德国人,纳粹,是听着瓦格纳后杀人。美国人是讲着笑话后杀人,这是最大的不同。格调比德国人低,但美国人的确有幽默感。

  人物周刊:您年轻时在军队呆过,机缘巧合也和台湾的演艺界混在一起,比如和李翰祥、刘家昌他们,都能如鱼得水,怎么做到的?

  李敖:这一点我是受了胡适的影响,他平常看了俗人可以讲几句俗话。我很随和的,我在军队时就了解了一个道理:你讲他能听得懂的话,你只能得到他的脑;你讲他能说的话,你才能得到他的心。就是我跟你一样讲粗话的时候,你才能对我认同。

  人物周刊:您的反宗教立场,现在还坚持吗?

  李敖:年轻时我是无鬼论者,现在我谈不可知论。有没有鬼我不知道,只是理论上相信没有鬼,断言没有鬼也是没有证据的。

  人物周刊:您批评宗教的精神鸦片性时,没考虑到宗教有益于世道人心这一面吗?

  李敖:我很羡慕啊,我一个朋友妈妈死掉了,还很快乐,认为上帝来接她了。人偏执可以偏执到这个地步,恐怖啊!我开始骗自己,可是骗不到。

  不可知就是不可知啊。我看到爱因斯坦的传记里,他为上帝掷不掷筛子,和所有科学家打对台。这就是我的缺点--我的数学不行,所以我对理科的了解还比较局限。(笑)爱因斯坦也这样感慨,感慨自己的数学不好。

  人物周刊:您有很多面向,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李敖印象,这是自己修炼的结果还是天生如斯?

  李敖:我跟您说,这都是后天学的,而且可以从书本里面磨练出来。我没单独佩服什么人物,你不要笑,江青那个臭婆娘,在受审的时候,一点都不孬,你再看看吴法宪他们,都成了孬种,她会讲狠话,我是失败了,可是我不孬。这一个单项就吸引了我。我没有一个朋友,自己摸索,一个人关着门做皇上,自己乱搞。

  人物周刊:您最真实的一面我们是看不到了,独处时一般会是怎样?

  李敖:就告诉你一点,绝对不会有生闷气的时候,只有水平的感觉和快乐的感觉,如果有一点点沉闷的感觉,那就技术上把它击倒,tko(技术击倒)嘛。(好比拳击时)打你眼睛,眼睛流血了,裁判说你不能打了,tko嘛。人生也是一样,闷闷的,那洗个澡吧,或者骑车,可能骑一身大汗,情绪就会改变。运动非常好,可是我不方便,出去跑啊游泳啊浪费我太多时间。

  人物周刊:您的人生道路,是阴差阳错,还是高度规划好的?

  李敖:我都是按照小时候在北京定的方向在走。那时我觉得我是个很好的会写文章的人,后来发现自己还可以讲话。都是后天训练的,我做了2000场电视节目。是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单干户。

  有一些美国所谓的学者和我说,如果你在大陆,没出来,你会这样吗?我说我有那么笨么?我可能做了王洪文,他和我同岁,我有我的方法。当然我也可能会倒霉,像郭沫若儿子郭世英那样,26岁就被干掉了。可为什么就会倒霉呢?也许就会沾了便宜啊。钱锺书的说法很有趣,文革倒霉的人就是他自己闹事,都是你们自己惹来的,可钱锺书自己在家里也不能避免外面打架啊,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再谈女人

  人物周刊:我觉得您警惕性很强,是坐牢后遗症,还是因为您获得的爱不够多?

  李敖:千万不要接受这些心理分析的玩意,都是不准确的。像我就完全没有恋母情结,可是恋母情结被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的。心理学说分析梦很有道理,但是一到分析梦的内容就胡说八道了,哪里有那么好解释的?!

  人物周刊:我姑妄言之,您姑妄听之。我觉得您还是最爱胡因梦。

  李敖:那是你太不了解我了。她是个漂亮女人倒是真的,很少有女人能这样--在一个公共场合里,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夺走。她不单是漂亮,她有一种气势。

  人物周刊:那您为什么在她50岁时还给她送花,而且那个告白似乎有些酸溜溜。(笑)

  李敖:这就是我的厉害地方啊!50朵荷兰的玫瑰花,还配了一个法国的花盆,花了我8000块钱给她。后来报上登出来她也非常感动啊。其实我是提醒她--你50了,你老了。

  人物周刊:您骂两蒋父子、骂国民党、骂民进党很英勇,可您下笔为什么对您尊重的老师辈,对和您曾经有过情爱关系的女人也不留情呢?看了您的自传告白,我想很多读者都有此一问。

  李敖:事实上已经够留情了,我骂我前妻,她做了多少坏事啊!你们都不了解她,我对她一直不谅解,直到台湾有一个人,施明德,他的前妻出现,我才谅解我的前妻。(施明德)前妻,那么丑的老太太,门牙都不全,看看我的前妻多漂亮。你不知道当人有了偏执狂以后,你的前妻最麻烦。

  人物周刊:您有个观点,女人长得漂亮就好了,就不要有思想了,很反动啊。(笑)

  李敖:没一个有好下场的,就是作怪嘛。像我的前妻就是。她有了小孩子,她断定是男的,现在断定男女检查就知道了,她不愿检查,她就照男的来处理,结果生出来一看是女的,大叫怎么生出来女的?她得了癌症,本来应该动手术,她不肯,跑到印尼,说有一个医生伸手一摸,你的癌症就没有了。结果摸了半天,回来以后还有。怎么可以这样无知?这不是我糟蹋她,这是她写在自传里面的。只是这一章在大陆版本里给删掉了。你看她漂亮,你就会原谅她的一切,可是人怎么可以这么荒谬?

  人物周刊:您这种女性观,您对台湾新女性的批判,现在是完全政治不正确了。

  李敖:肯定不正确嘛。(笑)这些人的头脑怎么可能辨别是非呢?可是她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或者偏执狂,反倒影响别人。

  人物周刊:您还是喜欢那种秀美修长的女孩子吗?

  李敖:我喜欢的女孩子,5个字(他一字一顿曲着一个个指头数)--瘦、高、白、秀、幼,我的朋友都喜欢成年的女人,风骚,有恋母情结,都是笨蛋。(笑)

  人物周刊:您这是强者性格,喜欢女孩子比较传统,比较纤细柔顺的。

  李敖:模特走秀,好看,可是不能上床,太硌了,走过来和躺床上就不一样。这种辨别就很细腻的。

  人物周刊:那您肯定不喜欢西方女子了。

  李敖:美国人都疯掉了,女人都muscle(肌肉型),太糟糕了,我觉得女人太壮了不好看。

  人物周刊:您对您的前辈比如老师姚从吾先生的批评,够苛刻的,其实您也说了他很多好话。

  李敖:我没有批评他啊,我只是说他笨,他其笨无比。(但)我还有很多面你们是看不到的,我会去他的坟前看他,我就说要(之前探路的朋友)把坟前的草都清掉,你们要给我照片看。就是前几天的事情。

  人物周刊:包括对殷海光太太的批评,您其实很尊重、赞美她的,却又说她是教棍。

  李敖:这就是好的中文,有党棍,有棍子出现了。用信仰者、迷信者都不行,用棍子才能形容可恶的一面。

  人物周刊:刘会云后来去了哪里?在您的众多女朋友中,您笔下对她格外怜爱,称她“知我最深,护我最力”。

  李敖:不清楚,后来和一个男演员结婚,以后就不清楚了。在凤凰的节目中,我还给她写诗--明知你即将远走,明知我志不移,明知他灰飞烟灭,也要下这盘残棋。这说明你出国了,我还在台湾和这帮人搅,结果下了半天是一盘烂棋。

  我在60年代就有这种感觉,我浪费了很多生命,可是我没办法,我打比喻--孙悟空被二郎神打的时候,二郎神派狗来咬他,你知道吧,孙悟空没办法,只好打狗嘛。所以我有很多和狗作战的记录,原因就是我无法选择我的敌人。

 谈家人、情人和教育

  人物周刊:您处理年华老去的事情相当洒脱,比如长住在阳明山,一星期只回市区见家人两三次,都是您有意识安排的吗?

  李敖:有一点我可以告诉你,独家的--我一直有情妇,很年轻的情妇,17岁的,以前是我的模特。可是我前列腺开刀的时候,我躺在医院里面,陈文茜来看我,夜里10点,她看到一个小女孩子站在我的旁边,窃窃私语,陈文茜一来,她就走了。陈文茜问我这人谁?我说我的情妇,她说那你和她谈什么呢?我说我要遣散她,就是再见了。

  不是说前列腺开刀以后不好,而是没有以前那么好,你懂我意思吧。我就说这是拳王阿里定律--他一拳出来,大概300磅,把你就打死了。哪怕他挥出去的拳只有100磅,我们还是打不过。他不是和你比较,而是和自己比。

  人物周刊:您在这里披露自己的私生活,如果我们的报道刊登出来,会不会对您的家庭生活造成影响?

  李敖:(微笑)不会,她看不到。

  人物周刊:关于教育话题,您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父亲么?

  李敖:我可以说我是一个好祖父。我女儿和我差60岁,我儿子和我差58岁,你就必须得警醒,她/他太聪明,你那一套不灵了。现在的小孩子都比想象的要坏太多了,你说不能看A片,其实他早就看过了。

  人物周刊:您儿子今年17岁,你们之间有代沟吗?

  李敖:我儿子对我倒不是不尊重,因为我比他坏太多了。(笑)所以很奇怪,从他身上看不出反叛。

  人物周刊:那会不会因为您太“坏”,他怎么也超不过您,只好放弃反叛了?(笑)

  李敖:我们经历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他所能理解的。我和他说,你拿个尺子去量小鸡鸡有多长,我陪他看过,他躲避不了这个诱惑。我过去也有过所谓的“惨绿时代”,有过“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代,就是自己慢慢磨练,现在就已经炉火纯青了。

  人物周刊:过去台湾向大陆输出精英文化,比如您的书等,现在则是输出流行文化、娱乐节目,您孩子看电视吗?

  李敖:不得了。真是败坏人心。我对我儿子不管的原因,就是管不了,电脑在他手里,你抢不掉的。这就是美国文化的后遗症啊。

  人物周刊:您自己斯巴达式的苦修方式,想过应用在孩子身上吗?

  李敖:没有。我觉得小孩子成长的过程太复杂了,不是一个人能影响的。我自己也不是斯巴达式,过去的时候是,可是用这个办法和自己过不去,多痛苦啊。

  人物周刊:假定您当教育部长,您会做什么?两岸的教育问题都很突出。

  李敖:主要是教科书的问题,教科书实在太无趣了。教科书的缺点,是请各科专家来编,而这帮学术界书呆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学科最重要,让人发生不了学习的兴趣,搞得考试成了敲门转。

  人物周刊:您怎么看高考?我看台湾的“补习班文化”也盛行得很。

  李敖:对于公平而言,是有好处的,就是用了中国古代科举的方法,没有错。这是一个出人才的管道,别的出路堵住了,没有管道,高考是一个火山口。

  人物周刊:您对大女儿李文有过愧疚的时候吗?

  李敖:有过。我做政治犯的时候,她在美国,跟着姑姑们,没人收留她。你们说她是钉子户,其实她是锤子户。她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就是那种拼命消费,什么都看不顺眼,到处结怨,不会体谅别人。

  她不通人情世故,我举个例子,我说你家门口从来只许别人按门铃按一声,结果有一次送外卖的多按了两下,完了,她就骂别人。我说你这样做不对,下次给你的饭菜里可能就有口水了,怎么可以得罪厨子呢?

  人物周刊:您母亲去世时,您流过泪吗?

  李敖:没有(斩钉截铁)。我妈妈92岁(去世),走得很好啊,她生了8个小孩,7个都不要她,只有我要她。我又有钱,24小时护士照顾她。

  人物周刊:您年轻的时候会为女人流泪,有没有过为天下苍生感怀流泪?

  李敖:我觉得那就是负面情绪。可能你看了悲剧会流泪,但那是戏剧。你要知道,人间很多好的爱情故事只可能在戏剧里才有,真的人生不能有,那是要命的。悲惨的爱情故事,你当事人碰到了,你是罗密欧她是朱丽叶,那怎么受得了?所以我赞成戏剧里有爱情故事,但是真实世界?对不起,再见。

  谈诗书文章

  人物周刊:您现在还坚持写古典诗词,您怎么看自己在诗词方面的功力?

  李敖:我可以把不押韵的诗改得押韵,这是我保守一点的评价。

  第二,我承认中国旧诗词不足以表达一些情绪,可是现代诗也做不到,大家都在摸索。旧东西推翻了,可新东西并没有成功。朱自清的文章现在看起来很烂,茅盾的小说现在看起来也很烂,鲁迅的东西不好,可你们都在捧,我不觉得。白话小说到张爱玲,我觉得写得炉火纯青,可是没有什么思路。其他这些人,你在台湾看到的这些人,我说他们是做人成功,做文失败,因为互相交朋友,你捧我,我捧你。他们也和我不和,和我不来往。大陆说我是政治评论家,真是太小看我了。

  人物周刊:大陆有没有您欣赏的学者或者作家?

  李敖:我不是说了么,涉及到社会科学和文学这方面的,除非古典研究这一块,都被毁掉了。万里的儿子、万伯翱来我这里,我说文革的时候有《百丑图》,他爸爸是抬轿子的,我说里面有我,他说怎么会有你呢?我说你看周扬的罪状--反对鲁迅,这就有我,所以我还有文革罪名啊。(大笑)

  人物周刊:您至少是台湾读古书最多的人吧?

  李敖:中国的古书不要读完,太痛苦了。就是陈寅恪的故事,他从欧洲回来,夏曾佑,中国史学家,去看他,说真羡慕你,还有外国书可以看,中国书我看完了。陈寅恪说中国书有10万种,你怎么可能看完呢?他说大部分都一样。一句话点破中国书中国诗的毛病。中国诗在唐朝写了4万首,乾隆皇帝一个人就干了10万首。干嘛?就是排列组合嘛。哪些是要看的,不要看的,这是要本领的。

  人物周刊:怎么做到读书而不读傻?

  李敖:我自己是极为特殊的例子,我本人极会读书,别人书读多了就成书呆子了,能把书看得这么活,能把重点记下来,这是我的本领。第二个就是“我注六经”,就是如何表达出来的问题。我也是一点点心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会看书,都能够得到优点?(笑)

  人物周刊:您自许“五百年来的白话文,都是第一第一第一”,您是怎么训练写作的?

  李敖: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所以我才觉得别人的文章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从文言文跳到白话文这段时间之后,是空窗期,胡适他们写不好。到了30年代就被写乱掉了。毛主席的文章写得好,可是他文章政治性太强了。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梁实秋在做,但他太生硬了,鲁迅根本是受了日本文法的影响,是不通的。

  人物周刊:文学创作成就见仁见智,就我个人所见,您的言志散文特别好。

  李敖:(笑)这是你今天见到我讲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人物周刊:您现在主要在做什么?好像创作很少了。

  李敖:我现在创作反而多,因为我现在电视不做了,就是自己闷头写。我现在写的书就叫《阳痿美国》,写美国怎么做恶霸的,阳痿是当动词用的。

  人物周刊:您很在意您的文学创作,可惜《虚拟的十七岁》等大陆看不到。

  李敖:这本小说是新的小说,是用科技的观点写的,就是这个女孩子脑子里被植入了晶片,变成了一个很年轻、但是很智慧的女人。(问:为什么是17岁?)一个17岁的女孩子,什么都不懂,可是我希望她什么都懂,多好。真正的17岁很漂亮的,可是很浅薄,真正不浅薄了,四五十了,怎么行?(笑)

  这本书有黄色的东西,大陆不能出。我对党中央不满就是你不能(指不应该)阻止盗印,你懂我意思吧?我那本《上山上山爱》小说有两三种盗印本,你不能阻止,这就达到了效果。这个思路是许世友上将的,南京军区不能看《红楼梦》,用管制的方法太露骨了。

  人物周刊:发财对您有过诱惑力吗?

  李敖:钱吸引不了我。我觉得做金钱游戏的人很蠢,尤其现在爱钱的人犯这个毛病,因为他们没有下限。历史上我就看到两个人有下限,一个人是巴鲁克(20世纪初美国资本家兼政治家),美国那个,他捐了一笔钱后不干了;还有一个是富兰克林,他活了82岁,可是41岁时他就不赚钱了,革命去了,去放风筝了。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没有下限。

  人物周刊:中国知识分子活到您这个境界的,可称前无古人,以后会有来者吗?

  李敖:我是好几个原因的结合。第一个,我有这个不幸的遭遇,一般人受了打击就消沉了或者牺牲了。

  第二,我的头脑别人跟不上,对不起啊,因为没有这样的头脑吸收这么多东西还能够消化,并且还能够辨别要不要,这个本领是不是需要一定的才气,我不晓得。

  第三,像那个美国开国元勋Patrick Henry所说,不自由,毋宁死(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我就改写成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your death,你知道吧,一下子意思全改变了,就是我不做烈士,烈士你做。《北京法源寺》说的就是烈士,可烈士是输的。读书读到务实的状态,一般人做不到。我不做屈原的,你把屈原捧着,我觉得是病态思想,根本就是错误的。

  人物周刊:金庸也够幸运,你们是一代人,虽然您批评他伪善,此外您对他怎么看?

  李敖:光说不练嘛。他笔下都是大侠,都有侠气,他本人就是小气鬼。信了佛教,财产还不舍得舍,信佛就是假的。他到我家我当面和他讲,他是个假的人。我也承认,从戏剧角度说,他的小说写得蛮动人。

  人物周刊:作为您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他的运气比您好。

  李敖:(笑)能够躲开共产党的,和能够躲开国民党的,运气都比我好。哈哈。他现在等于这么多年就是收利息的嘛。

  论定不盖棺

  人物周刊:您这一生以战士和文化英雄的面目为人所知,您想后人会怎么评价您?

  李敖:很真实的话,是女朋友不够多,粗俗话,就是搞女人搞得还不够多。为什么这样子?因为你对你的男朋友都失望了,你对你的朋友们都失望了。

  人物周刊:您今天怎么看待人性?悲观还是乐观?

  人物周刊:你有发自内心敬佩的人吗?

  李敖:到今天为止就去照照镜子。讲我和陈文茜的关系好了。她这么出名的人,但她从来没有收到我的一个电话,你去问,从来都是她来看我,她给我打电话,这说明我不会找你。我也没有什么朋友了。第二,我也不需要什么朋友了,你看法国的萨特,他也没有朋友,只有女朋友。我现在连女朋友也没有了。

  人物周刊:您怎么能耐得住寂寞呢?

  李敖:不是,你如果耐寂寞你就输了,根本就没有寂寞。注意啊,这是最根本问题。你去耐寂寞就是和它纠缠,你就输了。

  人物周刊:像您这样的人格特征,华人世界里的确极少见啊。

  李敖:基本上像我这样性格的人,大部分就是两个情况:一个是不能自谋生活,就是穷光蛋;第二种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让自己痛苦,自暴自弃,喝酒啊、乱吃东西啊,到处干干啊。人一旦落了单,就很容易这样子。

  人物周刊:您自传里提到的交好的小兄弟,黄三,现在怎么样了?

  李敖:刚刚死掉了,就是上个月,63岁。他最后就是信地藏王菩萨信得走火入魔了,有病不看病。他说三分之一是自己好的,三分之一是菩萨保佑的,三分之一是医生看好的,而且医生还可能误诊。

  这就是我对人为什么失望。就是他们不能和我共始终,一段时间是好朋友,一直还有来往,可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差那么远。

  像高信疆,我的好朋友,死掉了。他的太太就是教棍,信教信迷了,在淡水买个基督教的墓园,60万,我说好吧你不要出了,我来买吧。你知道我动辄可以拿出15万人民币给朋友修个坟,还是很有实力的。

  别人忘记了我的基本功就是老子有实力。就是我藏了好多钱来维持我的自由,保留我的青春,我不要还为了钱去拼老命。第二可以抵抗别人对我的收买和诱惑,老子有钱,不是我有钱,而是老子有钱,很神气的。就是要收买我也要大钱,小钱不干。这就是我的恶作剧,而且很拽的。哈哈。

  人物周刊:有没有觉得人生温馨的一面,除了女人之外。

  李敖:有啊!这次我给凤凰做节目,就是做我在台湾60年来的一些据点。我去过的地方,大部分都改变了,基隆码头没有变,我去了。台湾大学里傅(斯年)校长的坟,傅园,没有变,我去了。我就在那里拍照片,然后拿照片说我当年就是在这里追我女朋友,40年前,很温馨的一种。去台中,台中一中的老宅,日本式的,烂掉了,眼看就要拆掉了,我带了一片瓦回来。人家都说片瓦无存的,我还写首诗--六十年前谁识我,六十年后我识谁。信之老屋终作土,凄凉捧得片瓦回。我改成捧得凄凉片瓦回。为什么?因为凄凉的是瓦,不是我。王国维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这就是无我之境。凄凉给了瓦,你可以看到我很细腻的一面。

  人物周刊:您一生啸傲江湖,觉得人生有没有意义?

  李敖:就是那个故事嘛,一个做猪肉罐头的机器,猪肉进去,罐头出来。有一天罐头问自己我要追求机器的意义,禁止猪肉进去,结果只有空转了。这个问题不能问,问就会发现是空的。

  人物周刊:您是儒家,相信有为主义,不是道家和佛家。

  李敖:这一点我绝对相信,有为和无为、做跟不做完全不一样,做了失败了或者闯祸了,也跟不做完全不一样。有为是别人看不到的。

  像我去北京大学,我送了130万台币给胡适盖了一个铜像,一般人只是做到了怀念。他当年帮了我,给了我1000块,我就是这样离奇的反馈方法,按我们北方人话,妖蛾子,坏点子。

  我在北大演讲的时候,台湾有个电影皇帝柯俊雄和我说,你演讲的时候,他们3个,刘长乐、党委书记和校务主任,三个X样子。柯俊雄说,“我能看出来,我是好的电影明星,我比大陆的电影明星好,他们的曹操演不过我,大陆演曹操的是舞台剧出身的。我柯俊雄演电影的,不需要。”刘晓庆也跟我说过,因为舞台太小,看不清楚演员的面部表情,所以舞台剧演员就得靠夸张的形体动作。我说你有佩服的么?他说,“有,英若诚”。他讲得出来道理给你听,他一看就知道。我也没讲什么,我说开枪,他们紧张得要死,可是我讲到外国去了。

  人物周刊:如果有人要写您的评传,您有什么指点?

  李敖:(笑)你就可以嘛。其实我还是有一个大的轨迹:我相信读书得见,相信有为主义,我相信人不要自寻烦恼、要寻找快乐,我相信人生要有技巧不要蛮干,我相信人要有本钱。

  我健康好,你不知道我维持身体健康所花费的。我不吃早餐,我吃两个蛋,做成蛋花汤,不放盐和糖,我早上不吃面食,不会有长胖的问题,为什么别人3天吃一个蛋,我一天吃两个蛋?因为我没有胆固醇的问题,我身体好。比如11点饿了,怎么办?吃苹果,苹果怎么吃?打成果汁的。打成果汁是因为皮可以吃,苹果的营养皮特别多,削掉就没有意义了,可是又很不干净,时间还不能放长了,不然会氧化。我很讲究地喝掉了。

  人物周刊:您现在的生活习惯?

  李敖:过午不食,所谓不食就是不饿,不要有饿的感觉。饿了怎么办?喝一杯麦片解决。

  人物周刊:您在阳明山上生活很不方便啊。

  李敖:我12年来,就有一次身体不舒服下山了。我是非常小心健康的,不要找死。还是花了很多时间赚钱,没有安全感,没有朋友可以来帮我,只有靠我自己。金钱是很好的保护我的力量。我不贪多,不冒险;第二就是存起来。

  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2点睡,中午不睡午觉,躺在地上十分钟,身体放平。我太太来阳明山看我,一小时就跑掉了,她觉得太寂寞了。

  人物周刊:最后一个问题,当最后那一天来临,您会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什么?

  李敖:什么都不写,我死无丧身之地。遗体我会捐给台湾大学医院,千刀万剐。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万静波 张欢

李敖访谈:我死后千刀万剐 - 李敖访谈:我死后千刀万剐 - 草根网

邹静之_百度百科

 

邹静之

百科名片

邹静之

邹静之(1952-)男,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辑。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诗人北京长大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后转河南汝阳插队。1984年毕业于中央电大中文系。1982年开始有作品发表,现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著作十余种出版。

中文名:
邹静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2年

职业:
作家,编剧

主要成就:
“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电视“飞天奖”

代表作品:
《夜宴》;《铁齿铜牙纪晓岚》

政党:
中共党员

目录

人物简介
重要经历
作品风格
主要作品
话剧创作
所获荣誉
相关评价
人物轶事
  1. 最值钱的剧本写手
  2. 伤心没能成为歌剧演员
  3. 从没想过有一天要当编剧
  4. 多年前的“破烂”被人收藏
  5. 古玩更像是赌博
  6. “赌”是古玩一大乐
  7. 一群掐尖找秀气的人精
人物简介
重要经历
作品风格
主要作品
话剧创作
所获荣誉
相关评价
人物轶事
  1. 最值钱的剧本写手
  2. 伤心没能成为歌剧演员
  3. 从没想过有一天要当编剧
  4. 多年前的“破烂”被人收藏
  5. 古玩更像是赌博
  6. “赌”是古玩一大乐
  7. 一群掐尖找秀气的人精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邹静之

邹静之生活照(20张)

创作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倾城之恋》《五月槐花香》、歌剧《夜宴》、话剧《我爱桃花》、《莲花》、《操场》等,每部作品都在荧屏或舞台上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担任张艺谋电影《千里走单骑》编剧(和王斌、张艺谋合编),2006年的作品是与张国立合作的电影《第601个电话》。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辑,副编审。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诗集《幡》,小说诗文集《骑马上街的三哥》,散文集《美人与匾》、《一地景象》、《风中沙粒》、《知青咸淡录》等。

  曾先后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意、西等国文字。常柳平官方网站 所创作的歌剧《夜宴》(郭文景作曲)已在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香港、美国等地上演。自1995年开始影视创作,作品有《吹笛人》、《大地》、《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爱情宝典》、《五月槐花香》、《因为有爱》,以及为何群写的《平原枪声》(2001年拍峻),还有《衣裳》、《少年行》等。现任《诗刊》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

编辑本段重要经历

  邹静之,1952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北京长大。1969年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劳动六年,河南农村插队两年。期间务农,做工,演戏。1977年返京。1984年中文大专毕业。

  1982年始有作品发表。诗集《幡》(1989年)。散文集《美人与匾》(1991年),《酒话》(1993年),《一地景象》(1997年),《风中沙粒》(1998年),小说诗文集《骑马上街的三哥》(1997年)等十余种。

  1995年应约开始影视文学创作,曾写编过电影文学剧本《吹笛人》、《大地》、《呼我》、《因为有爱》、《平原枪声》《刘邦》等。电视连续剧《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 一、二、三、四部、《五月槐花香》、《铁齿铜牙纪晓岚》 一、二、三部(主要编剧),《宋莲生坐堂》等。

  1997年创作歌剧脚本《夜宴》 。

  1998年7月在英国首演。现已在比利时,香港,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处上演。

  2002年创作话剧《我爱桃花》2003年北京人艺首演,并于2004年参加中日韩三国戏剧节的演出,创人艺小剧场话剧过百场纪录。

  2003年创作电影剧本《千里走单骑》;

  2003年创作电影剧本《赤壁之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编辑本段作品风格

  邹静之邹静之是诗人出身,因《康

《铁齿铜牙纪晓岚》

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而知名。这两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展现了编剧邹静之的创作才华,而这种解构主义的反讽特色俨然已成邹静之和“铁三角”的金字招牌,导致续集接二连三相继出笼。然而就在《铁齿铜牙纪晓岚3》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另一部大戏《五月槐花香》中途杀出,在邹静之脑中挥之不去,非吐不快。

  邹静之曾坦言,自己曾经非常反感写实主义,而不喜欢的原因是“从小被灌输这种手法是表达情感的唯一正确手段,这样的教育把最可贵的文学想像力给活生生地扼杀了。所以,邹静之写《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决定偏偏不按现实主义手法写,就走反讽路线,让它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而刘恒写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对邹静之是一大触动,它告诉邹静之写实主义永远有魅力。如果说后现代风格的写作拼的是才气,那写实主义拼的就是对人生的透彻理解。邹氏电视剧另一公认的好看之处是台词写得精致凝练,邹静之把这归功于早年的诗歌创作生涯:“诗写得多了,你就会感到语言也像音乐一样有美妙的节奏,后来创作剧本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诗歌的韵律移植到电视剧中,所以我特别感激那段日子对我的训练。”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歌剧

《夜宴》(郭文景作曲)

影视创作——(编剧)

  《吹笛人》、《大地》

  《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

  《铁齿铜牙纪晓岚》、《爱情宝典》

  《因为有爱》、《平原枪声》

  《衣裳》、《少年行》、《宋莲生坐堂》

  《千里走单骑》

话剧

  《我爱桃花》

编辑本段话剧创作

邹静之主要作品图片(20张)

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作家,他长期担任北京市职工业余文学研修班的辅导教师,热心培养职工业余作者。作为当代著名编剧之一,其创作影视剧本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收入,

邹静之

但他淡泊名利,当得知北京儿艺亟需拿出一部优秀的话剧来占领市场时,他主动承担了剧本创作任务,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优秀的作品— 《HI可爱》 。

  该剧首轮公演31场,总收入超过523万元,开创了儿艺大戏当年盈利的先河,而作为编剧,他自己只收取了较低标准的稿酬。当看到北京人艺迫切需要叫好的新话剧问世时,他又主动为其创作了小剧场剧本《我爱桃花》,公演后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第一部演满百场的小剧场话剧,而他同样也只收取了相对较低的稿酬。

编辑本段所获荣誉

  1)邹静之曾先后获东方诗潮现代诗歌大赛奖、北京建国四十周年诗歌奖、萌芽文学奖、1993年《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人民文学》创刊四十五年小说新人奖。北京电视艺术“春燕奖”;

  2)电影《因为有爱》获2000年华表奖评委会大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3)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获中国电视“飞天奖”;《五月槐花香》获第25届飞天奖;

  4)组诗《大荒》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

  5)小说《骑马上街的三哥》获人民文学奖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1)他写剧本时特较真,经常大段大段地重写,还因为后期打字幕的人打错字而和人家吵架;

  2)他说如果不当编剧,就当个卖古典家具的“贩子”

  3)邹静之是影视界一棵摇钱树,不论《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还是《五月槐花香》,在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乐子的同时,也让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

  4)邹静之没有一点架子,个子不伟岸,肤色不性感,眼睛虽小,若电—其实,邹静之本身就是电,是那种直流电,跟你掏心窝子,人好,文好,脾气好,可谓文娱界的“三好生”。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最值钱的剧本写手
  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一部接着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也梅开二度,原本呆在文学圈子里的《诗刊》编辑邹静之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大众名人。媒体曾报道:《康熙微服私访记》播出第二部后,为了稳住编剧邹静之的剧本,邓建国硬是背了一袋的“稿费”到邹静之家里,把《康熙》的剧本给敲定下来。而“邹静之编剧稿酬 4万元一集”早已不是新闻,要想知道他的收入有多少,数一下他《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共有多少集大抵也能看到个大概。

邹静之

伤心没能成为歌剧演员
  祖籍江西的他出生仅一岁就到了北京,他乐于把自己归类于北京人纯粹是因为语言:“普通话不如北京话,它不生动!”让人最感神奇的还是他的头发:52岁的他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竟没有一根白发,“我从来没染过头发,它们也怪了,就这么黑。秘诀?那就一个字:累!除了在地上走八卦,我根本不懂什么保养之道。老天爷老照应我呀。”事实上曾在北大荒和河南有着八年插队经历的他1977年才回京,他戏言自己是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苗,回京后这棵苗被插在煤炭研究院做体力活儿,从最累的瓦工到学会用洋铁皮打暖壶,再到时髦的技术——被人请到家里去做手工沙发,他干得都地道且踏实,虽然那些离他儿时最初的理想——当一名动物饲养员相去甚远。

  ? 在时间的河流里趟过多年后,他的理想一直在变:舞台上挑旗的武生、唱歌剧的演员。武生梦没能做成,歌剧演员却与他擦肩而过,“我都通过三试了,最后剧团团长突然换人了。我空欢喜一场!没能成为一个在舞台上唱男高音的歌唱演员可能是我生命中真正伤心的一件事。我的三个哥哥也都喜欢唱歌,我曾不间断地学过10年声乐。”

从没想过有一天要当编剧
  1982年上天为邹静之掉下了头一块馅饼:正挨家挨户抄水电表的他突然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正是在那个刚转换为半脑力劳动的岗位上,他识时务地开始了文字生涯:在《北京晚报》发了篇一分钟小说,在《诗刊》发表了平生第一首诗,并一发不可收拾。多年后家喻户晓的他才发现自己太迷恋文字了!

  ? 1987年《诗刊》社准备把他调入,许多工友还劝他:别去吧,再熬几年你肯定能当上处长。惊叹自己时来运转的邹静之有些嘀咕,鱼和熊掌到底顾哪头?他怎么想怎么感觉当处长对他来说是件滑稽的事,“办公室常处理些生活杂事,比如过年过节发点福利什么的,每次搬腾东西我都是第一个到车上去搬,从来就没学会像个领导似的号召大家伙干活儿去。大伙儿看见我出门儿,就琢磨是不是又该搬东西了,就跟着出去。”最后他还是跑到《诗刊》社当起了诗歌编辑。“从写诗到写剧本,这其中没有什么关联,但10年写诗不论对文字的锤炼还是对日后的写作都有些帮助。”

  ? 邹静之说田壮壮和唐大年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我尽管开始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创作,可从没想过有一天要当编剧。走上编剧这个行当我至今也要感谢两个人,田壮壮和唐大年,是他们看了我的文字后鼓励我,说我能够写剧本。唐大年还在5分钟内教会了我分场等写剧本的起码常识。”

多年前的“破烂”被人收藏
  ? 谈到自己的写作功底,邹静之不讳言他受益于大量的阅读。“在我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读了非常多的书,二三年级时从《说唐》《西游》《三个火枪手》等一路看下去,后来又着迷地读了大量古典诗词。不仅读还自己动手摘抄并尝试写些东西。有一件事很有趣,不久前有一个当年插队的同事拿出一大厚本我中学时手抄的唐诗宋词,他让我看了看又收了起来,看我很眼馋,他说允许我复印一

邹静之

份,但原件他要留着。”1977年在北大荒“上山下乡”的邹静之终于获准回京了,高兴得他把枕头和被子全分给大家了,他只记得带走了自己心爱的那些书,而随身携带的摘抄本却不知去了哪儿,没想到多年后又做梦般冒了出来。

  ? 无独有偶,远在美国某华人乐团当指挥的一位“插友”找到邹静之,他突然拿出本东西,原来是当年在北大荒二人共同编过的名为《卖场风云》的舞台剧手稿脚本,邹静之负责写剧本,那位朋友负责谱曲。“这是原稿,我收着,你COPY一份吧。”“那该算是我最早写的舞台剧本了,当时也只有二十二三岁吧。”邹静之感叹不已。

  ? 成了剧作家的他去年再度挪地儿,“我非常荣幸地加盟了北京作协做驻会作家。

古玩更像是赌博
  是电视剧搅热了古玩行,还是电视剧跟上了古玩热,似乎很难辨清。《五月槐花香》已经播出了很久,但作家邹静之仍然是古玩城里的红人。“您就是我们大家的一个托儿。”每次逛潘家园或琉璃厂,古玩店的老板都这样形容邹静之。

  最近,城南的琉璃厂和潘家园突然热闹起来。几经询问得知,许多人都是因为看了荧屏上热播的古玩剧和央视的“鉴宝”栏目,渐渐开始对古玩这行产生了兴趣。如此看来,搅热古玩行,影视剧还真是功不可没。

  “古玩”二字可以拆开来解释,很大的成分在“玩儿”上,所以更吸引人。也许是影视剧再现了古玩行里变幻莫测的大喜大悲,或是古玩行本身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惹得人们这般的如痴如醉。为了探其原因,我们采访了邹静之先生。

  “古玩剧能够吸引观众,主要是因为古玩行本身的魅力。在《五月槐花香》没有开播之前,我就对收视率很有信心。”邹静之不仅玩古玩,还善于写古玩。《琉璃厂传奇》、《五月槐花香》等作品为观众揭开了古玩世界的神秘面纱,也为时下的古玩热又添了把火。

“赌”是古玩一大乐
  “与其他行当不同,古玩这行赌的是眼力,争的是见识和胆识,捡漏打眼是常事。古玩行里看似闲散,其实暗藏杀机,既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能立刻倾家荡产。”邹静之一聊起古玩,就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一个老物件,它可能已经经历过了‘秦时明月汉时关’,在它背后,有着数不清的典故和沧桑。与它相比,我们都只不过是个过客。玩古玩的人都明白,聚散是种缘分,它比我们命硬。”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随缘的心态,让邹静之从一个知名作家摇身一变成为了酷爱收藏柴木家具的古玩迷。
一群掐尖找秀气的人精
  “一群掐尖找秀气的人精。”在采访中,邹静之一直在重复着这句话。“玩古玩的都是人精,随便拎出来一个也是活色生香的。”与古玩相比,邹静之坦言更喜欢写古玩行里的人

邹静之

。在《五月槐花香》中,我们见识了老实的佟奉全、落魄的范五爷和狡猾的蓝一贵,买卖中他们虽然坑过人,但却固守着自己做人的道德底线。邹静之认为,现实中,这些人依然存在。他们聪明,有文化,有见识。许多古玩店老板都属于半玩半商型的,有那种已不多见的“大爷风范”。开古玩店以玩为主,交朋友,做买卖。要是碰上好东西就自己留着收藏。他们本着“货买识家”的原则,如果买家不懂古玩,情愿不卖。

  说到这些玩古玩的人,邹静之还主动“爆料”。原来,与他搭档多年的“铁三角”也都是古玩迷。三人中,王刚的“道行”最深,有时邹静之“淘”了东西拿不准,也要请他“掌眼”。张国立在古玩方面悟性很高,就是太忙。张铁林喜欢收集带“字儿”的东西。

邹静之_百度百科

河南瘦肉精系贩卖者自己研发 每100公斤售20万_资讯频道_凤凰网

 

河南瘦肉精系贩卖者自己研发 每100公斤售20万

2011年04月09日 15:05
来源:新民晚报

字号:T|T
1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曝光了河南孟州、温县等地一些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喂养生猪。

“瘦肉精”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很多人在关注这些瘦肉精究竟来自哪里?

顺藤摸瓜

到案的多名嫌疑人供述,他们手中的“瘦肉精”都是从郑州一个叫刘建业的人手中购买,专案组迅速找到了刘建业。

刘建业说,他的身份证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丢失。

通过大量侦查,警方获悉,刘建业丢失的身份证件,被郑州一个姓陈的人在长期使用。2007年以后,他迅速暴富,购买了房产,另外购买了汽车。整个郑州市做瘦肉精的批发商,一般都是通过陈某批发出去的。

3月22日,陈某在咸阳落网。同一天,另一名上线人员肖某在洛阳被抓获。经过初步审讯,陈某、肖某两人虽然是瘦肉精的主要上线销售人员,但是他们并不会生产。瘦肉精的生产加工另有窝点。

这个窝点在哪里呢?

巧妙伪装

警方查封了陈某的银行卡,在交易记录中,发现陈某经常往湖北襄阳的刘某账户里汇款。因此警方分析,刘某是上线的可能性比较大。

刘某落网后承认,他的生产加工窝点在襄阳市郊区的九集镇襄九精细化工厂。2007年,刘某找到这家民营化工厂的负责人,说自己懂化工技术,可以合作开发化工产品二氯烟酸。双方很快就谈妥,厂里专门拿出一个车间生产二氯烟酸,由刘某担任车间主任。直到警方来到,将化工厂查封,厂里才知道,刘某是暗中在偷偷生产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

据警方介绍,刘某除了生产瘦肉精以外,同时还生产一些合法的化工产品,这样就给他披上了一层相对合法的外衣,不仅人们很少能发现,公安机关也很难发现其中的秘密。

自己研发

瘦肉精是一种俗称,属于平喘类药物。它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多种物质。由于其毒副作用很大,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被国家强令禁止在动物饲养中使用。刘某是如何得到瘦肉精的生产配方的?

据刘某交待,他生产的瘦肉精,是他自己研究开发出来的。

刘某42岁,湖北某大专学院化工专业毕业,曾是某国营药厂职工。他用了四个月时间,试制成功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

试验成功后,他把成品交给江苏的奚某、河南的陈某,让他们给养猪户试用。发现效果不错,于是刘某就找到襄阳市襄九精细化工厂洽谈合作,以合作开发二氯烟酸的名义,得到了车间和设备,开始生产。

刘某说,一公斤瘦肉精纯粉是2000块钱,一百公斤是20万元。

销售渠道

刘某生产出来的瘦肉精,主要卖给了郑州的陈某。

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陈某首先搞到了一个身份证。和上下线联系时都使用这个身份证,以至于连上线刘某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在瘦肉精销售运输这个关键环节上,陈某也精心设计。进货是用公共汽车运输的方式,货到后通过银行打款。将货物卖给下线时,也是用物流发货的形式,手机联系、货到打款,从来不和下线人员见面。

陈某从刘某处购买的是瘦肉精原粉,然后他在原粉中添加30—35倍的淀粉稀释。1公斤原粉变成36公斤。再以1公斤100元的价格向下线推销,每公斤原粉要净赚利润1600元左右。

下线再卖给一些生猪贩子。猪贩子李某说,他从上线拿货是160元1公斤。 据央视《经济与法》

河南瘦肉精系贩卖者自己研发 每100公斤售20万_资讯频道_凤凰网

河南质检第四批抽检未检出“瘦肉精”

2011年03月26日 01:56
来源:河南商报 作者:王屹立 孟令强

字号:T|T
35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记者25日从“瘦肉精”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组获悉,河南“瘦肉精”事件所涉案件调查取得重要突破,截至目前,肇事“瘦肉精”来源基本查明,并发现3个“瘦肉精”制造窝点。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联合工作组负责人刘佩智透露,目前已基本查清河南“瘦肉精”事件中违禁“瘦肉精”的使用来源情况。截至24日,已发现3个自2007年以来一直制造“瘦肉精”的窝点,下一步将继续严查违禁“瘦肉精”的来源、销售和使用情况,从源头打击违法行为。

联合工作组还通报,截至3月24日,“瘦肉精”事件中被河南省有关部门控制、刑拘、立案侦查的人员已达68人,其中“瘦肉精”销售人员26人,使用养殖户33人,生猪经纪人7人,企业采购人员2人,并对43名公职人员进行了调查取证。

刘佩智表示,目前,河南全省的“瘦肉精”抽检排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未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还将就“瘦肉精”问题开展全国性的专项打击活动,确保食品安全。

据介绍,自15日“瘦肉精”事件曝光至23日18时,河南全省共排查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近6万个,确认“瘦肉精”呈阳性的生猪126头,涉及60多个养殖场;排查50头以下散养户7万多个,确认“瘦肉精”呈阳性生猪8头;同时还查获含“瘦肉精”饲料若干批次。 (据新华社电)

【相关新闻】

省质监系统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第四批抽检完成

437个样本未检出“瘦肉精”

河南商报讯(河南日报记者 王屹立 河南商报记者 孟令强)3月25日,记者从省质监局获悉,我省质监系统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第四批抽检完成,截至25日上午10时,国家粮油制品质检中心和国家肉制品质检中心两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已全部完成了对143家以生鲜肉为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37个样本的检验,均未检出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3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我省孟州等地“瘦肉精”问题后,我省质监系统迅速启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连日来持续不断地组织专门人员对全省以生鲜肉为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和抽查检验。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瘦肉精”监督抽查检验结果已分别于3月17日、19日、22日向有关媒体进行了通报。

第四批“瘦肉精”监督抽检完成后,累计检验结果同时显示,这143家食品生产企业的437个样本中,包括双汇集团下属的6家企业(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懋双汇实业有限公司、漯河华意食品有限公司、漯河双汇万中禽业加工有限公司、漯河汇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火腿肠、王中王优级火腿肠、玉米热狗肠、香腿香肠、泡面拍档香肠等83种产品共246个产品样本,2个原料肉样本,占本次全部抽样样本总量的56.8%。均未检出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瘦肉精是什么东西,可以喂牛吗?人吃这样牛肉有害吗?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8-8-26 10:20 | 提问者:匿名

在山东某地看见的这东西,有点像水泥一样的粉末,简单的丝带包装好像有100斤左右,没有品名,厂址,说明,生产日期。经打听原来是“瘦肉精”据说是销到东北,是喂牛的。请问这东东喂牛能长瘦肉吗?人吃了这种牛肉对身体有害吗?

最佳答案

瘦肉精是一种β2-受体激动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开始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增加瘦肉率,但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剂量是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它用量大、使用的时间长、代谢慢,所以在屠宰前到上市,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这个残留量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就使人体渐渐地中毒,积蓄中毒。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因此而被禁用。国内养猪户不顾农业部的规定,为了使猪肉不长肥膘,在饲料中掺入瘦肉精。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称为瘦肉精。 

能喂牛,但是吃了对人是有害的,国家明令禁止的!!

新闻理想档案馆 » 南都周刊:”叛国者”归来

 

南都周刊:”叛国者”归来

Posted by 鬼怪式, Filed under 光荣之路, views:338 views

1967年4月,黑龙江哈尔滨市组织的数万群众批斗会,场面剑拔弩张,气势逼人。

关愚谦,北京人,1931年生于广州,长于上海,曾担任苏联顾问翻译,后在财政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1967年出逃。现居德国汉堡。1972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在汉堡大学执教至今。

文_河西

“仅仅十分钟,”他说,“仅仅十分钟的冲动,就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

1968年的夏天,空气中有一种不安的味道。街道上,汹涌的人群发了疯似的对一切旧事物——包括自己的灵魂——挥舞着双手、皮鞭和榔头。关愚谦,却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的一间小房间里静静地坐着,有时候,平静比喧嚣更是一种折磨。

他被隔离了。反右的时候,他因提了一些意见而被打成右派,到青海—他说那时候的青海是“中国的西伯利亚”—劳动改造;现在,风雨再次袭来,这一次,较之11年前,看来更为凶猛。

两个造反派的小头头找到他,说:“小关,今天我们开‘背对背’的批评大会,你就留在你的办公室。”所谓“背对背”,就是受批判对象不参加,造反派先 对材料,然后决定如何来批斗。关愚谦的心立即揪紧了,他想:是不是挨到我了?会不会把我再次发配到青海?甚至打入监牢?会不会看到这样的大字报,上面用 ××写着:打倒关愚谦!“打倒”两个字还是倒的。

这是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猜想。在青海五年,苦闷压抑的“流放”生活,已经让关愚谦感到后怕,这个曾经“怀有一颗火热的心,跟着时代向前进的”的青年,已经隐约预感到自己将大祸临头。

偷护照,易装出逃

那一刹那,关愚谦想过自杀。手都伸进了抽屉,去找每次接待外宾时用的刮胡子刀片,无意中却发现了几本护照。

在关愚谦工作的“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外宾的各种入境手续、出境手续,都由他负责,所以护照常常集中在他手上。他打开一看,是日本外宾西 园寺宫一之子西园寺一晃的护照,他的心突然一动,他看到了西园寺一晃的照片,和他还有几分相似。更关键的是,他有两本护照,一本去巴黎,一本去开罗。

他的心扑腾扑腾直跳,手都有些颤抖了,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念头占据了他的整个脑海—出逃。

在此之前的1967年,音乐家马思聪的“叛逃”是当时一个爆炸性的新闻。1967年1月15日夜晚,马思聪以5万港币的代价,冒死带着其夫人、儿子、女儿乘“002”号电动拖船偷渡香港,在海内外引起震动。

从香港辗转到纽约的马思聪,在当时公开发表题为《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讲话:“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文化大革命’在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

而当时公安部在得知马思聪出逃后,迅速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马思聪夫妇在大陆的所有亲戚都被审查,有的被投入监狱,帮助马思聪离开北京的贾俊山、倪 景山也被捕。他们当中,后来有的被判刑,有的被迫害致死,上演了一出株连九族的人间悲剧。而马思聪的出逃,也被定性为“叛国投敌”。

关愚谦比谁都明白出逃的风险,成与不成,都将殃及周围的朋友、家人,但恐惧和求生的欲望还是逐渐占上风。

经过慌乱和紧张后,关愚谦变得像一个经验老到的间谍那样,将第一个电话打给了民航局,用尽量不露痕迹的口吻说:“我是小关,我们常驻外宾要出国去开罗?”

对方回答:“不行啊,我下午开会,你明天再来谈吧。”

不行,多呆一天就多一分危险,他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很急。”

“不可能。”对方一口回绝。

他决定给对方以压力,说:“这是政治任务,要出国的是西园寺宫一。”

挂断电话,他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长这么大,他没有冒过这样的险。而且,左思右想,他又开始反悔。叛国投敌,这是什么样的罪啊?这和留下来受到冲击、蹲监狱相比是更为可怕的未来。

这时,电话打来:“小关,请客呀,给你办成了。”

没法子,只得硬着头皮去。第二天,瞒着家人,外面穿着蓝制服,里面套着全副西装。到了,有机场的熟人看到了,喊他:“小关,你来了。”他勉强挤出笑容,打着招呼,然后一转身,跑进地下室男厕所,换上西装、领带,再戴上口罩和眼镜,活脱脱变了一个人。

他走出男厕所,忐忑着,走到边境警察跟前,把换过照片的护照给他,边境警察对他说,你的护照要登记一下,等会再给你。然后,他走进外宾休息室里休息。

他的耳朵里响过每一分每一秒流逝的声音,每一秒都是可怕的折磨。更可怕的事在等着他,来还他护照的,居然不是刚才那位边境警察,而是和他熟识的老刘。天哪,他的心都快炸了,没说的,这一次看来在劫难逃,所有的伪装都将在这一刹那分崩离析。

但是,让他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老刘走到他面前,说:“这是您的护照吗?”他点头说:“是。”老刘就把护照给了他,并祝他好运。

真的是好运临头,和他这么熟的老刘居然没有认出他,这也许是眼镜和口罩为他施了魔法,让他彻彻底底变成了另一个人。

每当想起这次惊心动魄的逃亡时,关愚谦都觉得那纯粹是一个奇迹,绝对是一个奇迹。“我从全民阶级斗争警惕性极高的红色中国逃离出来,失败的概率是百 分之九十九点九,成功的机会只有百分之零点一。而我恰恰属于这百分之零点一。我甚至怀疑,警察老刘是不是故意放走了我,因为他知道,‘文革’中有太多的人 受了冤屈,别人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总有其为难之处。”

开罗蒙难,德国新生

关愚谦这段离奇的经历,被作家王蒙称之为一段“荒唐冒险的亡命之旅”。

王蒙在关愚谦的自传《浪:一个叛国者的人生传奇》一书的序言中说,关愚谦的一生,有十几种可能和几十个机会或被处决,或自杀,或堕落,或被利用,他的经历足以使多数正常的人变得不正常,变成神经病。

即使在关愚谦坐上飞机、开始逃亡之旅时,他的冒险其实并没有结束。在飞机上,他身边坐的是两位捷克商人,不知道是出于信任还是希望得到帮助的渴望, 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们。捷克商人决定帮助这个中国可怜的年轻人。飞机一到开罗,就有一辆车把关愚谦带到城内一座大房子里,他一打听,人家告诉他,这是 苏联大使馆。

在“文革”时期,中国的两大敌人是苏联和美国。寓居苏联大使馆和叛国投敌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事实上,苏联大使馆并没有收留他。一位自称“作家” 的人把他安排到了一家旅馆。在那儿,惊魂甫定的关愚谦感到异常的困倦,他倒头便就昏睡过去,睡醒时,旅馆工作人员告诉他:“下面有人找。”

关愚谦再次惴惴不安起来,会是谁?我在开罗非亲非故,谁会找我。他下去一看,一个大胡子的埃及人对他说:“开罗的红卫兵在找你。”

全世界都是红色的海洋啊。他不知所措,埃及大胡子说你跟我走吧,他也就跟着他走了。结果是原本红卫兵要将他押解回中国受审,却意外地把他投进了埃及的“肯那特”监狱,一关,就是一年。

其间,有国际红十字协会想把他移民到美国,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美国和苏联都是中国的敌人,他觉得自己是个爱国者,离开中国只是被逼无奈,无论如何不能在国外参加反对中国的活动,这是他的底线。

他想去一些中间国家,可是每一次申请都如石沉大海。最后,他绝望了,在阿拉伯世界的监狱里,真是度日如年。他想:罢罢罢,死也死在中国的监狱,他竟然要求埃及当局送他回中国,不让他回去他就绝食。

过了几天,来了一个中校模样的警察,他带来了一个让关愚谦激动万分的好消息:“现在联邦德国同意你到他们那里去了。”

在德国,他获得的第一份工作是为汉堡的亚洲研究所写书,待遇很优厚。研究所里的格罗斯曼博士请他来写一些“文化大革命”的事,因为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唯一一个来到德国的中国大陆居民。于是,关愚谦在汉堡租了一个小房间,在那里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十八年的变迁》。

而在国内,关愚谦出逃已经是与马思聪叛逃相提并论的大事件,他们都成为被凶猛批判的敌人。

辗转来到德国的关愚谦,在书写这段离奇的经历时,也开始他的新生活,并认识了后来的夫人,比他小30岁的海珮春。如今,当年豆蔻年华的海珮春也早有 了华发,关愚谦镌刻在脸上的皱纹依然记录着那些无法忘记的岁月。去年,三联书店同时推出他们夫妇的《欧风欧雨》(关愚谦著)和《德国媳妇中国家》(海珮春 著)。“叛国者”归来,又让中国读者的目光聚焦到这对跨越风风雨雨时代变迁的两口子身上:是怎样的生死流徙,造就了曾经的悲情欢喜?

南都周刊×关愚谦

中国垃圾文学很开放

没人知道这是“阳谋”

南都周刊:你在“文革”前给很多领导人当翻译,比如陈云、邓小平和薄一波,你看到的这些领导人,和我们在电影和图书中的印象有何不同?

关愚谦:我当时是中央财政部的翻译,当时他们还很年轻,和他们老了之后当然不一样。另外我们当时做翻译,也就是哪一个外国专家来,我来翻译,采访好后他们走我也走,并没有特别的接触。所以对他们私人的一面,我并不能说了解,也不能信口开河。

当然,我对那些副部长级别的领导就比较熟悉了。

南都周刊:当时领导同志和普通百姓的关系是像宣传说的那么平易近人吗?

关愚谦:确实是那样的,和现在的领导不一样。像那些副部长,和我们这样的小翻译一起打乒乓球啊、下象棋,部长要耍赖,我们就会揪住他说:“黄部长,你怎么乱走,你在作弊。”

南都周刊:搞起阶级斗争来是不是就不讲情面?

关愚谦:那当然了,我当时从上海到北京,一些山沟沟出来的老革命,看到我是从大上海来的大学生,当然是看不惯了。

南都周刊:1957年“大鸣大放”的时候你写了大字报,写的时候没听到什么风声吗?好像党员干部有的知道这是阳谋的。

关愚谦:我没有听到什么风声,我身边很多党员都写了大字报。“大鸣大放”的时候,毛泽东后来说的什么“引蛇出洞”、“这是阳谋不是阴谋”,谁都没有料到。

东欧、苏联一样,极其僵化

南都周刊:在新近出版的这本《欧风欧雨》里,你也写了很多有关东欧的随笔,我想了解,在东欧剧变之前,你看到的那个封闭的东欧是什么样的?

关愚谦:东欧的某些情况比苏联还糟糕,匈牙利共产党、保加利亚共产党还是很严酷的。当然没有到“文革”的程度,我们的“文革”一开始是大民主,“大鸣大放”大字报,后来是把那些造反的人都扔到监狱里去,蒯大富什么,不都关进去了吗?

南都周刊:当时东欧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关愚谦:生活很苦,我1990年到保加利亚,甚至于总统接见我,请我吃饭,除了牛肉什么都没有。不但是中国苦,全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这样。我的书里 也写到,当时苏联人排队,蔚为大观。我觉得主要还是体制和政策问题,计划经济大锅饭,人就没有动力,所有的都是国营嘛,吃饱了肚子就完了,谁有动力?现在 我们农民可以自己种个水果,种个经济作物,过去不行,一种水果就是资产阶级意识,东欧、苏联也一样,极其僵化。

南都周刊:我看到书里写,柏林墙倒的时候你还在那敲。那么两德统一以后东德的情况如何?

关愚谦:那次霍英东也在,我们一起去敲的。两德统一之后东德情况很不错,发展越来越好。但是情感上还是有一些隔阂,西德有人看不起东德,老说他们“老东老东”。东德人就比较反感,反击说我们东德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坏。

鲁迅与顾彬

南都周刊:你怎么会和顾彬一起来翻译《鲁迅选集》德文版的?

关愚谦:顾彬对中国文学一直很感兴趣。我到德国去之后,就出了一本书,叫《中国民间故事选集》,我当时已经到德国柏林大学担任助教,就在那,我与顾 彬认识了。认识之后,他说他想编一套德文版的《鲁迅选集》,我们就组织了队伍共同翻译了这套《鲁迅选集》,一共6本。我负责两本,他负责两本,另一位教授 负责两本。

南都周刊:翻译鲁迅的作品,你觉得难吗?在篇目的选择上是怎么考虑的?

关愚谦: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难理解、最难翻译的作家。他引用了许多典故,他写作的领域很宽,很多东西你不太了解的话,很难将它准确地翻译出 来。现在的翻译,很多人没有吃透原文,不了解、不理解原文的背景、引用的文章来源,想当然就翻译出来,自然会闹很多笑话,或者说看不懂了。

《鲁迅选集》德文版的篇目我们还是主要考虑了文学性,一般日记我们不选,非文学类的不选,将鲁迅主要的小说、散文和杂文翻译成了德文。

南都周刊:鲁迅是不是也是对你影响特别大的作家?

关愚谦:可以这样说。而且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和我很熟,我们是在一个弄堂里长大的,我们当时住在淮海路的淮海浜,我是44号,他是26号。所以我和周令飞现在也还有联系。

南都周刊:顾彬先生之前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批评的言论不知道你有没有耳闻,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

关愚谦:我听说了,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啊。什么《上海宝贝》,那确实是垃圾!现在我们中国,政治上还不够开放,严肃文学还不够开放,但是这些垃圾文学很开放。

但是我也觉得,顾彬有点极端了。我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有些地方有很大的问题,有些作品很糟糕,但不能完全否定中国当代作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媒体也有责任,他们把顾彬的话摘来后,失去了上下文语境,很容易得出顾彬看不起中国当代文学、反华之类的结论,这是不公平的。

就像西方有些媒体,也是以偏概全来否定中国,我非常讨厌这些西方媒体。可是呢,反过来,很多德国人对中国很友好,不可一概而论。

新闻理想档案馆 » 南都周刊:”叛国者”归来

Profitez-en: ce week-end sera doux et ensoleillé - lameuse.be

 

Profitez-en: ce week-end sera doux et ensoleillé

Profitez-en: ce week-end sera doux et ensoleillé

Compléments d'informations

Le temps sera sec et ensoleillé samedi après-midi. Le vent de direction nord-est sera faible à modéré. Les maxima atteindront 13 degrés à la Côte et de 17 à 20 degrés dans l’intérieur du pays. Le soleil brillera encore samedi soir. Durant la nuit, de la bruine pourra apparaître localement. Les minima afficheront de 1 à 7 degrés.

Rédaction en ligne

Publié le 09/04 à 10h34

Le soleil sera à nouveau de la partie dimanche. Le vent de nord-est sera faible à modéré. Les maxima atteindront 17 degrés à la Côte et de 19 à 22 degrés à l’intérieur du pays.

Lundi, le temps sera sec avec de belles périodes ensoleillées. Les maxima seront compris entre 16 degrés à la Côte et 19 à 22 degrés ailleurs. De mardi à vendredi, le temps sera variable, avec plus de vent et des températures en baisse. Les maxima seront compris entre 10 et 14 degrés.

Profitez-en: ce week-end sera doux et ensoleillé - lameuse.be

新闻理想档案馆 » 南方周末:纽约客“走西口”——两位美国记者的中国亲历

 

南方周末:纽约客“走西口”——两位美国记者的中国亲历

Posted by 梦里狩猎, Filed under 光荣之路, views:121 views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埃文·奥斯诺搭乘国际航班,从北京直飞香港,再转机东京。此前,他只去过日本三次,对那里知之甚少,也不会说日语。他并不准备报道地震的细节,而是打算写写日本人的精神。

埃文长着一张标准的“美国脸”,高挺的鼻梁,微卷的金黄色头发,淡蓝色眼睛。为了让这张“美国脸”看上去不那么显眼,他特意央求中文老师取了一个中文名:欧逸文——他是美国老牌杂志《纽约客》的驻华记者。

抵达东京后,欧逸文找了一家宾馆。在朋友推荐下,联系上一位乐意充当翻译的日本年轻人,两人立刻进入工作状态。

他们先是拜访了两位政府高级顾问,去他们家中及办公室坐了坐,两位顾问都是救灾和核问题处理的负责人。随后采访了一位激进的民间评论人士,他正号召自己的同胞要求政府公布更多核辐射信息。紧接着,与一位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现场的日本记者见面,听他回忆地震发生后的最初几分钟。

天色已经擦黑,剩下的几个小时里,欧逸文来到东京电台广播的播音室,看到主持人正在念短信,纪念只有一周岁的罹难婴儿,他已经有自己的名字了,叫Hikari,主持人说,“所有在这一年出生的宝宝,都带着使命,他们是我们的新一代。”这是欧逸文为数不多的落泪瞬间。

不断有人打进电话,相互温暖,彼此慰藉。“此刻,电台就像某种精神的集会地,痛苦、恐惧,还有希望,全都汇聚在一起。”欧逸文说。

他回忆起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9·11”恐怖袭击时,美国社会最好和最坏的一面都袒露无遗,但在日本,他看见的全是美好:没有小偷,没有暴动,秩序井然。日本人告诉他,他们的精神信条里,有一条叫“gaman”,意为隐忍。

2011年3月28日,《余震:一个民族不能承受之重》成为当期《纽约客》头条,封面上,樱花被绘制为辐射物警告符号,背景一片漆黑。欧逸文只用10天就完成了“余震”的写作,这是他用时最短的报道之一。通常,在《纽约客》,一篇报道采访需要3个月时间,深度调查则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

“许多中国朋友告诉我,他们很愤怒日本过去对于中国的那段历史,但这次经历让我非常惊讶,在吃苦和为更好的生活抗争方面,中国和日本是如此相似。”欧逸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欧逸文(左)深入中国采访,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他希望在与普通人接触中发现真正的中国。2007年,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徒步旅行,路经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泸定县时,在当地的露天餐馆与陌生人边吃面条边聊天。 (受访者/供图/图)

“中国通信”,始自熊猫

日本之行前一天,乍暖还寒的北京,欧逸文在黄昏时分结束了一场持续三小时的讲座,眼角流露出些许疲惫,但兴奋依然。他快步走进798艺术区露天的一家咖啡馆坐定,就用标准的普通话张罗着:“老板,两杯拿铁。”

马路上车影重重,不时有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交错鸣着喇叭,发出刺耳的声响呼啸而过。他扭头看了看,转而淡然一笑:“以前我觉得难以忍受,现在习惯了,感觉这才是中国,嘈杂,但热火朝天。”

比起日本,欧逸文更了解中国。1996年,他在哈佛大学学习政治学,从历史课本中发现了中国的20世纪,“那太精彩了,像一出戏剧”,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走马灯似的渐次登场。他争取到首都师范大学学习半年汉语的机会,想把书本里抽象的黑白故事涂上色彩。

九年后,欧逸文以《芝加哥论坛报》驻华记者的身份再次来到北京。2008年,他“转会”《纽约客》,成为这本杂志历史上第二位驻华记者。

欧逸文的前任叫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叫何伟。“这就跟美国人叫吉姆、鲍勃一样普遍”,何伟笑着耸耸肩。他今年42岁,深棕色的头发,眼袋很深。因为身形魁梧,曾有搭“顺风车”的北方农民问他:“你是内蒙古人吗?”

2007年,何伟与妻子结束了长达11年的中国生活,在美国“内地”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小镇安顿下来。何伟的妻子张彤禾是一位美籍华人,供职于《华尔街日报》,曾因《打工女孩》闻名业界,这是一本讲述东莞工厂流水线上的女孩们工作、生活的书。他们居住的小镇只有一盏红绿灯,没有麦当劳、大型超市,大多数人一天的工作就是放牛。在那里,何伟开始写作关于中国的纪实作品,并打算集结成书。

何伟把回美国称为“去西方”,这也是他一篇《纽约客》文章的标题,他把这次跨国搬家经历写成了文字。“我在中国太舒服了,开始习惯。习惯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很危险,所以我要去新的地方,接受新的挑战。”何伟说

四年后,何伟和妻子带着他们的成果:一对双胞胎女儿,还有一本新书《寻路中国》来到上海。“寻路”是何伟“中国纪实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是《江城》和《甲骨文》。

何伟与欧逸文通过几次电话,但彼此从未谋面。欧逸文喜欢笑,何伟常常是严肃的;欧喜欢喝咖啡,何则更愿意喝可乐或者矿泉水。把两人连在一起的是《纽约客》里一个名为“中国通信”的专栏,他们先后成为专栏掌门人。

在《纽约客》八十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一度以“备忘录”、“大事记”的面目出现。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纽约客》出现了一篇名为《啊哈!》的文章,说的是中国政府送给美国人的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大受欢迎,那是“中国形象”第一次变得有血有肉。此后,《纽约客》平均一两年刊出一篇关于中国故事,取名“中国通信”,是记者偶尔探访中国的记录,内容多是揭秘式的,关注的区域也仅限于北京和上海,他们把北京和上海分别比作华盛顿和纽约,把中国称为“红色中国”。

从何伟开始,“因为我碰巧在中国”,于是,《纽约客》有了驻华记者,“中国通信”渐渐变成固定专栏。

“在美国,人们更容易把中国想象成漫画式的角色。”欧逸文说,两大主流的观点常常把中国置于非黑即白的两极,要么会称霸世界,要么是另外一个日本,经历一番高速增长后,最终会停滞不前。《纽约客》则希望能注入一些更加微妙、更有层次感的对于中国的理解。

何伟是《纽约客》第一任驻华记者,他很少写北京、上海,觉得那不是普通的中国。从2001年起,他开始自驾游,几年时间,走了大半个中国,写成了《寻路中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图)
江城:吵闹、繁忙、肮脏、拥挤

“中国人吃狗吗?听说他们会杀死小孩,这是真的吗?”一年前,何伟回美国密苏里州的老家探亲,读小学三年级的侄子一脸害怕地问他,这让他惊讶极了。

“在美国,人们看到关于中国的报道常常是耸人听闻的。”何伟说。他希望能介绍一些普遍人的普通故事。

何伟第一次来中国是1994年,他刚从英国牛津大学硕士毕业,正在计划一次毕业旅行,打算向东走,再回美国。东行计划里原本有俄罗斯,没有中国,有人告诫他,“中国很麻烦,不好玩。”可到了俄罗斯,何伟发现人们总是低着头闷声排队。于是,他改变路线,去了北京。北京街头的人连走路都是意气风发的,他觉得“这地方可能有前途”。

两年后,何伟申请了美国“和平队”,再次来到中国。“和平队”由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1961年签署成立,是旨在为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教育、医疗、环境、商业等服务的志愿者组织。“文革”期间,反美宣传达到高潮时,“和平队”一度被认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员、西方帝国主义的特务。1993年,“和平队”在成都设立了在华项目,为了与历史区隔,中国政府为“和平队”改了一个新名字,叫“美中友好志愿者”。

按规定,每位来华志愿者都要有一个中文名字,领队给彼得·海斯勒取名“何伟”。他与另一位队友亚当被要求到偏远的江边小城涪陵,在涪陵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英语系教英文,一待就是两年。

1990年代的涪陵,街上很少有外国人出没。何伟上街买东西,或去公园练汉语,都会有十几个人围上来,叫他“老外”、“洋鬼子”,看他在做什么。何伟很生气,“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刚到涪陵第一周,学校正举办各种活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一天,何伟穿着旧的灰色T恤和运动短裤,准备与亚当去远足。走到学校操场,赶上了“重走长征路”的16位师生从延安归来。他们穿着白T恤,系着红领巾,分成两排,正接受学校领导的表彰。两人被副校长逮了个正着,拉他们上台为长征者佩戴大红花。“在那样的场合没有穿正装是件愚蠢的事”,何伟觉得尴尬极了。典礼结束后拍照,何伟、亚当与学校最重要的领导一同站在前排,两人光着的腿在一排整齐的长裤中显得格外刺目。

何伟常常把在涪陵的经历和见闻写信给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的导师约翰·麦克菲看。麦克菲是《纽约客》的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他看了何伟的故事,觉得很有趣,专程发来一千多字的邮件,建议何伟把在涪陵的两年生活写成一本书。

2000年,何伟完成了《江城》。1990年代的涪陵在他笔下的面目是这样的:“它和中国的其他小城镇十分相似——吵闹、繁忙、肮脏、拥挤。”

最初,何伟拿着《江城》与不同的出版商频频见面,但都被拒绝了,他们认为这样的书不会有市场。

时隔一年,2001年,知名出版商哈珀·柯林斯看中了《江城》。出人意料的是,《江城》一经推出,卖了15万册,还获得了“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美国图书出版协会评论“它如诗般的语言和朴素的故事……让我们愿意了解现代中国人的心和灵魂。”

那一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许多美国人发现,身边的“中国制造”突然多了起来,连日常用的毛巾、牙刷、孩子们的玩具,都和中国扯上了关系。他们再也无法对中国视而不见了。

李雪顺是涪陵师专英语系的教授、何伟曾经的同事,他回忆,《江城》出版后,一些外国游客来三峡旅游,途经涪陵都会要求游轮停靠一下,下船去何伟的学校转转,李雪顺碰到的这类游客就有二十多人。

当地政府也听说了《江城》,想知道一个外国人到底写了些什么。李雪顺组织学校十多个同事和学生,花了两个月时间把《江城》翻译了个大概,印了20本给领导们看。领导们看后并不高兴,“这是在说涪陵坏话!”《江城》的中文版出版计划因此搁浅。

何伟驾车南下浙江,准备写写“中国经济的发展”,路遇一个下乡演出的小杂技团。 (受访者/供图/图)
寻路中国:你只需要写你感兴趣的故事

2001年,何伟考取了在中国的驾照,从一家国有租车公司租来一辆国产切诺基吉普车,开始了自驾游中国的计划。这辆吉普贴有“CitySpecial”的标签,意为专供城市使用,不能驶离北京。第一轮自驾游,何伟就违反规定,偷偷开到了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农村。

在路上,他遇见了形形色色搭“顺风车”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从“小地方”来,见过一些世面,即将到更大的地方去,成为别的什么角色。

那时,何伟已经离开涪陵,移居北京,做起了自由撰稿人,北京东四十条的一处简陋民居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个家。麦克菲建议何伟向《纽约客》投稿,“他告诉我,你只需要写你感兴趣的故事就可以了”。

他在《纽约客》的处女作是一篇名为《老鼠汤》的文章。写的是他在广东一个小村罗岗吃鼠肉的经历。“村里人什么都吃,连龙、凤也不放过。”饭店老板向他解释,吃龙凤的菜叫做“龙凤呈祥”,“猫代替老虎,蛇代替龙,鸡代替凤凰……混合到一块儿,味道好极了。”

第二轮自驾游,何伟租了一辆“捷达”轿车。途经北京郊区怀柔,他无意间撞见了一个叫三岔的村庄,抬头就能看见八达岭、慕田峪长城,他决定租住下来。此后五年,这里成了他北京城以外的第二个家。

魏子淇是何伟的房东,高中文化,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1980年代末高中毕业,离开三岔进了京城,做过电容器、纸板箱厂的工人,也当过保安。在外打了九年工后,回到三岔,做起了生意。先是承包了几亩地,种植核桃、板栗,后来又养起了水蛭,还盘算着利用长城的资源,发展旅游业,盖几间平房,五六个房间,就成了招待所。

何伟把魏子淇一家和三岔村的故事分篇写给了《纽约客》的读者,魏家的生活一点点在他们面前展开,中国的变化就在其中。他很少写北京,也从未写过上海,在他眼里,北京和上海都不是普通的中国。

第三轮自驾游,何伟去了南方。200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向何伟约稿,写写“中国经济的发展”。他选择了去经济强省浙江找样本。他从当地租车公司租来一辆大众桑塔纳驾车,沿着330国道线行驶,发现了小城丽水,彼时,丽水在浙江省人均收入水平最低,一片乱糟糟的景象,但到处都在盖高楼、建厂房。“就是它了!”何伟决定留下来住上一段时间。

在丽水,他结识了一家胸罩肩带调节环生产厂的大师傅罗守云。靠着多年生产调节环的经验,罗守云成了厂里的“大拿”,2009年,与侄儿合伙开了一家废物循环利用公司,从国外买来垃圾,变成原材料,再卖给中国工厂。

丽水的故事也出现在《纽约客》上,何伟把它化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人物,定格在“中国通信”上:车间师傅、工厂打工妹、白手起家的小老板。

2007年离开中国之前,何伟的“坐骑”从国产切诺基,换成了“捷达”,直到大众桑塔纳轿车,这三部车陪伴他把中国游了个大半。他把在中国的三轮自驾游经历,分为长城、村庄、工厂三个段落,写进了《寻路中国》。

何伟走后,《纽约客》的“中国通信”出现了短暂的中断。但很快,就有新的面孔填补了空白,他就是欧逸文。

“一定要有点别的东西”

2008年的一天,纽约时代广场4号,《纽约客》办公室,大卫·拉姆雷克给远在北京的欧逸文打了一通越洋电话。大卫是欧逸文的编辑,曾担任《纽约客》驻莫斯科记者。

那时,欧逸文刚“转会”《纽约客》,正为如何展开“复杂的中国故事”而发愁。大卫告诉欧逸文:“现在每天都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闻,《纽约客》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你只需要跟随你自己的好奇心。”这句话给了欧逸文莫大的支持。

2008年对于中国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年,举国上下因北京奥运陷入狂欢,同时,“西藏事件”、“火炬事件”、汶川地震,又为这场狂欢打上了或浓或淡的阴影。欧逸文为这不平静的中国年找了三个“大脚印”: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还有“愤青”。

写拳击手是欧逸文自己的兴趣,“拳击是一项很奇怪的运动,看起来是一个可怜的人,站在台上,与不同的生活抗争。”学生时代,他还曾拍过一部关于拳击手的纪录片。在中国,拳击曾是被禁止的运动,政府认为那是在宣扬暴力。

大卫告诉欧逸文,可以写拳击,但不能只写体育,那不是《纽约客》,拳击手可以写得像诗人或者政客,总之,“一定要有点别的东西在里面”,把他们放到一个更广大的文化背景里面去讨论。

欧逸文决定到邹市明的家乡遵义看看。那时,遵义还没有机场,而贵州是中国最穷的省份之一。他发现,“邹市明在遵义很红,人人都在谈论他。”遵义最初因“遵义会议”出名,之后就是邹市明。

邹的妈妈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她喜欢女孩,从小就把邹市明当女孩养,“我不能说话太大声,不能像其他男孩一样在操场上疯玩。”长大后,邹市明变得不喜欢与人说话,他性格中阳刚的一面一直被压抑着,直到在电视上看到拳击比赛,就立刻着了魔。在他眼里,学拳击能练出一身“男性气概”,还能逃脱母亲的“专制”。

邹妈妈是一位业余的乒乓球高手,对拳击没有概念。她的偶像是1959年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的容国团。那个年代,乒乓球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国力的日益强盛。邹市明是80后,到了他这一代,拳击仍然是西方主导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需要有人来实现拳击上的零的突破。“像其他运动员一样,邹的身上悬着一个国家对自我的认知……他很早就接受了自己作为一个政治符号的角色,这个角色比他自己重要很多。”欧逸文把邹市明的故事取名《拳击起义》,写到最后,“这个人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只不过碰巧是拳击冠军而已”。

《拳击起义》是欧逸文发表在《纽约客》的第一篇文章,而为他带来广泛声誉的,是一位名叫唐杰的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欧逸文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现了一段名为《2008,中国站起来》的视频,开头是毛泽东头像,头上闪着金光,黑色的屏幕上闪出中、英文的毛泽东“语录”:“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接着是一个接一个的热点新闻片段:股市暴跌、西藏事件、巴黎抢夺奥运火炬事件、CNN卡弗蒂粗口事件……视频结束的画面是中国国旗在阳光下飘扬,画外音则是庄严的誓词:“我们将站起来,团结一致,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这段只有6分钟的视频,播出短短一周,点击率超过了110万次。欧逸文称它“记录了民族主义高涨的情绪”。视频里的那段誓词,成为许多自称捍卫国家荣誉的爱国先锋们的宣言,这个爱国群体被称为“愤青”。

几星期后,欧逸文辗转找到了这段视频的导演唐杰,一位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在读博士生,两人相约在复旦的校园门口见面。

“他长着一张娃娃脸,远远就冲我笑着,显得谦谦有礼,当我走下出租车时,他抢着要为我付车费。”初次见面,唐杰留给欧逸文的印象好极了,他以为像唐杰这样的“愤青”应该是愤怒的。

欧逸文前后与唐杰和他的同学们相处了两个半月。他们都是二十来岁,是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并且对学习西方思想兴趣浓厚。唐杰没有入党,他担心属于某个派别会影响到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客观性。

欧逸文与唐杰们就很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的答案常常出乎欧逸文的意料:

为什么学习西方?“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人都有这个梦想:向西方学习,走富强之路。”接受人权和民主吗?“我们接受所有人权和民主的价值观,问题是如何实现它。印度人有民主,非洲一些国家也有民主,但他们都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民。”

唐杰来自杭州的一个农村家庭,他成长的过程,享受了中国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在他初中时,中国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接着是大型超市、网吧的出现。“中国崛起已经不是一个预言了,它是已经摆在大家面前的事实。”欧逸文说。

欧逸文看到的这些“愤青”,大都是拥有高学历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冷静、克制,平时并不愿将“爱国”挂在嘴边。但他们对资讯敏感,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联想收购IBM引来了西方的某种压制,“我们打开了市场,但当我们试图购买你们的公司时,就遇到了政治阻碍,这不公平。”这时,“愤青”们开始以“受害者”自居,“他们需要做点什么来唤起人们的自尊心。”欧逸文说。

但即便在中国的年轻群体内部,对“愤青”抵制家乐福等行为也有争议,欧逸文引用了韩寒在博客中的一段话:“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怎么那么脆弱和表面呢?人家说你是暴民,你就把人家骂一通恨不能打一通,然后说,我们不是暴民。”

欧逸文把唐杰的故事写成了《中国愤青:新一代保守民族主义者》,刊登在北京奥运开幕前夕的《纽约客》“中国通信”上。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西方描述“愤青”相对客观、透彻的报道。

但在美国,“愤青”一文却遭到了一部分美国人的责难,他们认为欧逸文是在为中国粉饰太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人们现在内心是多么脆弱。”欧逸文笑着说。

欧逸文与何伟一样,喜欢写小人物,他们往往在大事件中扮演角色,具备意义,唐杰就属于此类。与何伟不同的是,欧逸文也关注“大人物”,他写过导演贾樟柯、媒体人胡舒立。他们不只是各自领域的先锋,有时还表达异议。

今年夏天,欧逸文将要结婚了,未婚妻是美国人,在一家中国的教育机构工作。两人租住在北京一处胡同的四合院内,每年回美国一两次。“我不想念美国,反倒是中国,常常让我有种‘乡愁’的感觉。”

欧逸文与何伟的朋友有很多交集,但他们两人却总是擦肩而过。1996年,欧初次来京,何去了涪陵;欧来了《纽约客》,何却回到美国,开始人生下一个段落。因为《寻路中国》出了中文版,何伟回到北京,两人原本受邀联合举办一场讲座,未曾想,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欧逸文飞去东京,见面计划再次搁浅。

“这一次,不会再错过了。”3月19日,欧逸文从日本回到北京,他与何伟约好在接下来的一周共进晚餐,两位“纽约客”终于在中国握手了。

何伟的第一本书《江城》中文版也将于2011年底在大陆出版,译者是李雪顺,他也是《寻路中国》的译者。涪陵当地的领导正在考虑将一本小小的《江城》与重庆拍的电视剧《解放大西南》,一同纳入重庆市的“文化精品”工程中去。但他们仍有担心,《江城》虽然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许可,“但总署并不审查有没有说涪陵‘坏话’,这本书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今天的中国,绝对不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它远比你看到的、想象到的要更加复杂和多面。”何伟说。

(南方周末实习生蒋潇亦有贡献)

新闻理想档案馆 » 南方周末:纽约客“走西口”——两位美国记者的中国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