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ZAKER分享] 一分钟好书《发现利润区》:持续赚钱之道

  《发现利润区》
  (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 著 /中信出版社
  【一句话点评】
      企业成立的目标就是创造利润。在你所处的行业中,哪里能让你赚钱?当今的利润区何在?明天的利润区将转移到何处?作者教你如何成功地进入利润区,同时还将帮助你减少失误的风险,教会你辨识客户的偏好,使企业始终处于不断移动的利润区之中!
  【无利润区】
      企业往往习惯于仅仅靠一个广告便可以抬高产品的价格。过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手相对较少,客户没有什么选择。然而在过去的20年中,工业技术的改进、企业设计的创新、全球竞争的激化、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大大改变了游戏规则。面对激烈的竞争,很多行业里的公司通过提高效率带来收益,以降价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客户更加容易获取信息,他们可以方便地发现最好的交易和最有利的价格。这种情况迫使所有参与竞争者要么降低价格,要么把客户推向产品价格更低的竞争对手。这就产生了无利润区。
      以前的规矩是:干什么行业都赚钱,市场份额的垄断者赚最多的钱。当然总有一两个例外,比如农业或铁路客运业,但这样的例子相当稀少。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个规矩改变了。今天到处都是无利润区,而且还在扩大。经济地图上无利润区的板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无利润区有各种形式:可以是价值链的一段,比如计算机的销售业务;可以是客户服务部门,比如美国补助医疗诊所或碳酸饮料食品店;可以是个别的客户,比如沃尔玛或其他大型的公司客户;也可以是整个企业的运作模式,比如中心辐射式空运系统或集成化钢铁厂。
      无利润区是企业的"黑洞"。在自然界的黑洞,光线被吸入便不再复出;而在经济黑洞,资金投入之后,便不会产生利润。与人们的愿望相反,对市场份额的热切追求,正是产生无利润区的主要原因。对市场份额的奋力追求和客户力量的增强,使得很多经营活动和产品的利润下降,甚至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下降。越来越多的无利润区产生了,而且许多公司在继续推行市场份额和数量增长战略,试图在一块正在缩小的蛋糕上吃到更大的一块。
      在无利润区的市场份额和增长是一个陷阱,但难以理解的是,在繁荣行业里的增长同样可能是危险的。增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增长。增长的危险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错误设计下的高增长会更快地腐蚀公司的价值;其次,高增长带来管理的困难;再次,为了抓住新的客户群,企业被迫降低产品价格,把经营范围扩大到自己不具有优势的领域,结果又导致了一个无利润区。
  【企业设计的四要素】
      一个行业中的公司应该如何重新定位?如何确定自己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说,如何创新自己的企业设计?我们需要先直观地知道企业设计是什么。一家公司的企业设计包括四方面的要素: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业务范围。公司要取得成功,其企业设计必须保证上述要素与客户最重要的偏好相一致,企业设计必须追求利润区;同时,必须检验上述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以确保企业设计是相互促进的。
      企业设计中的"客户选择"是指确定公司的目标客户群。根据自己的特长,公司有机会在客户群体中选择和区分最适合它的、或者它最有能力服务的客户。当价值转移到一个新的客户群或一个新的客户子群的时候,企业可能改变它的目标客户群。对一家公司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痛苦的变化,改变目标客户群是一家公司最困难的决策之一。但这是关键的一步,你需要问自己:"我选择谁作为我的客户?我不再将谁作为我的客户?"
      企业设计中的"价值获取"是指公司为上述客户创造价值的时候,如何得到回报。传统的方式是,企业通过出售产品和收取服务费来获取价值。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将自己限制在这种获取价值的传统方式上。今天,创新的公司采取比从前更加广泛的获取价值的方式:提供融资、提供辅助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在价值链下游的合作、价值分享、许可证经营,以及其他许多方式。创新者以高度创新的方式想客户提供价值并得到回报。
      企业设计的"战略控制"是指公司保护自己的利润流的能力。这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客户为什么要向我购买?为什么客户必须向我购买?为了实现一个企业的战略控制,至少需要10种不同的方式。企业设计中的"业务范围"是指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公司总是扩大或缩小这个范围,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我在业务范围上需要做什么样的变化,以留住恰当的客户,带来高额利润,实现战略控制?"
  【郭思达——集中投资于高利润区】
      以前,人们一般认为,可口可乐的成功,是由于它在国际市场具有的优势地位。这种解释忽视的是,如果没有罗伯特·郭思达从根本上改变了可口可乐与供应商的关系,这种优势是不可能形成的。通过一场重大的调整,从浓缩液制造商向价值链管理人的转化,可口可乐抓住了饮料业最具盈利性的利润区。作为一种产品,可口可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引起轰动效应的创新或技术发明。郭思达所做的最重要的企业设计创新,就是价值链管理,并将投资集中于高利润区。
      在1980年,瓶装商成为可口可乐公司进入更诱人的利润区的最大障碍,虽然最终消费者和销售点是下游客户,但瓶装商是郭思达的主要客户,也是他最重要的创新行动目标。为了抵制百事可乐的进攻,可口可乐需要一种现代的、低成本的食品店系统,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竞争前沿。但仅仅防守是不够的。在食品店领域的竞争会带来收入和市场份额,但这个领域正在逐渐变成无利润区。郭思达的目标是增加股东价值,所以他更希望大幅度提高可口可乐的盈利。郭思达开始思考客户购买软饮料的方式。
      可口可乐饮料在以下三个地点销售:食品店、餐馆、和自动售货机。在分析了百事可乐之后,郭思达确认虽然食品店销售对于推动可口可乐品牌非常必要,但真正的利润区是自动售货机和餐馆销售。在食品店,每盎司可口可乐需付2美分,而在餐馆和自动售货机每盎司需付5到8美分。餐馆里很少有提供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一旦消费者需要软饮料,他就只能购买餐馆现有的那种品牌。在自动售货机方面,大多数自动售货机是其所在区域的唯一饮料来源,关键是看自动售货机卖什么品牌。
      在高利润区获得领先地位意味着,可口可乐与它的瓶装商之间要建立一种完全不同的关系。对瓶装商的支持和关注,是获取饮料业高额利润的唯一途径。瓶装商应当是可口可乐的主要客户,没有与他们建立有效的战略关系,可口可乐就不能对餐馆和自动售货机领域做出重点的投资。郭思达发现,在永久合同之下,瓶装商掌握了所有的砝码,即锁定了浓缩液的进货成本。当可口可乐开发出高糖玉米浓缩液时,郭思达支持使用这种浓缩液,作为从根本上改变与瓶装商关系的工具,因为浓缩液成本在瓶装商的整个经营成本中占很大比重,郭思达用它与瓶装商讨价还价。
  【杰克·韦尔奇——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设计】
      这是一个被所有的商业杂志都忽视的故事:一个中等规模的公司从通用电气购买了价值50万美元的个人电脑。这意味着什么呢?通用电气并不制造电脑!这家公司为什么不直接从制造商那里购买电脑呢?答案是:制造商只卖电脑,而通用电气不仅向这家公司出售电脑,还提供自选配置、附件、服务和融资。公司需要系统来支持对客户的服务,而融资提供了资金的来源,使企业需要能够更好地平衡收入和支出,进行为其3年的技术改造。通用电气看到了这一系列需求,为他们提供了这一个解决方案。
      通用电气在企业设计方面处于行业的最前沿,它成功地回答了许多制造业公司管理者的一个共同问题:"我怎样通过制造和销售产品盈利?"实际上,制造业时时处在不盈利的威胁之下,强大的消费者和迅速跟进的模仿者,正在吸干昨天的利润池,将昨天盈利的领域变为明天的无利润区。是不是所有的制造业都处于无利润区呢?如果你的企业设计只侧重于产品,答案就是肯定的。
      遗憾的是,多数制造商仍然在沿用20年前的经营模式,他们以为他们的客户同以前一样,他们仍在试图用质量和定价来使自己与众不同,仍然把出售产品作为唯一的价值获取方式。在担任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期间,杰克·韦尔奇三次变革了通用电气的企业设计,每次变革都更加远离了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模式。第一次变革是"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第二次是"群策群力";最近的一次变革是以利润和客户为中心的"出售解决方案"。
      韦尔奇认识到,价值增长的潜力都在产品的下游服务和金融服务上。他对这些业务的关注来自对客户经济系统的重视,而不仅仅来自对产品本身的考虑。他看到产品周围有一个更大的经济系统,从而重新定义了游戏规则。产品本身只是这个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集。产品一旦买过来,还需要维修、融资、更换零部件、升级等等。通常,这些"非产品"或"后产品"有关的收入,要比产品的直接收入高数倍。就利润而言,相差就更多了。
  【尼古拉斯·海耶克——产品金字塔型的企业设计】
      制造宝铂表的公司是SMH,与制造斯沃琪表的公司是同一家。不同的牌子、不同的销售渠道、不同的购买场合,但却是同一家公司,都由尼古拉斯·海耶克领导。在1983年海耶克推出新式手表以前,多数人是买一块表用一辈子。他们的衣服穿坏了一件又一件,可手表总是那一块。很少有人想到要买一块价格适当、牌子可靠的手表。只有儿童才戴样式新颖的手表,最常见的是带有米老鼠形象的手表。在海耶克的领导下,斯沃琪改变了这一点,而这一切都是从消费者开始的。
      海耶克在分析制表业的战略前景时,看到了他必须克服的障碍。瑞士手表一直以来深受来自日本的竞争压力,手表制造商想到的是提高效率、精简内部,他们不想创新,对于海耶克来说,这似乎是一条死胡同。他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抛弃了传统的工艺、技术、生产、资产和销售关系,转向更柔和、更富有主观色彩的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情感。按照瑞士的观点,工艺就是一切,工艺就是目的。海耶克却认为,在现代竞争社会里,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很大。
      海耶克的出发点始于消费者需求,而不是生产过程。他一开始对生产便宜的手表并不担心。相反,他问消费者对手表有什么期望:好玩?好看?神气?还是这些都有?他开始给手表注入情感,使它不仅成为一种高质量的产品,而且是一种有滋味的、招人喜欢的装饰品,像耳环或者领带一样。如果他卖的是乐趣和花样,消费者会需要5块甚至一打手表,而不仅仅是一只行走缓慢的爬行物。
      SMH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坚持了以消费者和利润为中心的战略,设计出了金字塔型的产品结构。海耶克的企业设计思想开始于这样的问题:"该行业如何看待它的产品和消费者偏好?是供应商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应,还是消费者简单地接受这一行业提供的产品?我怎样才能保持需求旺盛,并能长期保持这种趋势?从我已有的资源,如何能获取更多的价值?"
  【本文完】
  ****************
  如果您希望每周自动收到我们的好书,欢迎点击此处免费订阅:http://www.bestbook.cc/edm2.html
  *******************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851f4d0100qb57.html

来自ZAKER: http://www.myzaker.com



Sent from my iPad

[ZAKER分享] 一分钟好书《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了解身边的为什么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王福重 著 /华章出版
  【一句话点评】
      经济学生于西方,长在海外,但是,它的道理却适合于全人类,就像万有引力定律:尽管是牛顿发现的,但是哈姆雷特的落泪遵循它,林妹妹的泪水也不例外。这是一本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通俗读物,没有公式、模型,却非常准确深刻。
  【价值之谜:为什么"物以稀为贵"】
      中国人常说"物以稀为贵",好像是个常识,但是,下面的问题,却困扰了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生。水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人不吃饭尚可以生存一周,完全不喝水,三四天就完了。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水,非常便宜,在很长的时期内,是免费饮用的。后来,即使不免费,一瓶矿泉水也不过两块钱而已,几乎人人都享受得起。钻石是奢侈品,虽然不排除工艺上的若干用处,但没有它,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有任何不便。与水相比,钻石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钻石要花大价钱才能买到,是富贵的象征。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可能会说,物以稀为贵呀,钻石稀有,所以贵;水到处都是,不稀有,所以便宜。但是,需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稀有了就贵?不稀有的就便宜?这样问更有意义。这个问题深深地困住了亚当•斯密,这就是著名的"水和钻石之谜"。我们买水,是为了解渴,买面包是为了充饥。水能解渴,面包能充饥,这些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个作用都是存在的。你还可能买刘德华或张学友演唱会的门票,这些有客观实在的用途吗?没有,它们满足的是你主观上的要求,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经济学上把商品的这个特征叫"效用"。效用是人们对商品有用性的评价,是主观的评价。主观的意思是,一切由你的感觉决定。你觉得有用就有用,觉得没用就没用;你认为用途大就大,认为小就小。回过头来看看钻石和水的价值之谜。江河湖海,到处是水,水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得到的水分成许多份,并按照从大到小的用途安排它们。假设最大的用途是喝,中间有一系列的其他用途,我们略去不表,最小的用途是向空中泼洒。喝的这一份水效用最大,如果出售,需要得到很高的价格;而最后一份,效用最小,每个人都洒过水,水满足了我们这个最小的效用,所以,由它决定的水价就很低。
      而钻石呢,假如我们也可以排列它的用途,从女士佩戴这个最大用途开始,一直到抛洒钻石这最后的、最小的用途。可是钻石很少,只能排前面的几个用途,比如排一两个。所以最后一份钻石的效用也很大,因此,钻石很贵。记住一句话就行了,一件东西的价格,由它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决定。最后一单位的效用,有一个专门的概念,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叫"边际效用"。价格由边际效用决定!这就是"物以稀为贵"这句流传了千百年的话背后的道理。
  【寡头:牛奶战争】
      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类似,一些产业就是由少数几个大企业控制的,这几家的产量,占全部市场很大的份额,而且它们的知名度也很大,有呼风唤雨的本事。这样的市场叫"寡头垄断"。寡的意思是"少数",头的意思是"大的企业"。有些产品的市场,非常接近寡头垄断。比如笔记本电脑,惠普、联想、戴尔、东芝这四个牌子,大约占了全部市场的六成;在数码相机市场,佳能、索尼、尼康和奥林巴斯四大品牌占了市场80%的份额;在移动存储设备(优盘)市场,爱国者、金士顿、朗科、纽曼占据了市场的半边天。
      我们借液态牛奶这个日常生活饮品,说明寡头市场是怎么回事。以北方城市的牛奶市场为例,基本上是三家的天下:蒙牛、伊利和三元。产品相似,是寡头市场的一大特征。不管什么牌子的牛奶,都是牛的奶,成分高度一致,产品的内在属性是一样的。除了产品类似,更重要的是,在寡头之间,存在着一种"策略依赖"关系。什么是"策略依赖"?就是任何一家怎么做,都会对其他两家产生影响,而且其他两家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始作俑者的决策,它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依赖、相互牵制的。
      如果蒙牛降价,伊利和三元能不理会吗?肯定不会。同时,蒙牛做出降价决策前,也必须考虑到伊利和三元的反应,是不是真降,最终取决于蒙牛对伊利和三元如何反应的判断。寡头之间的关系,就如魏、蜀、吴三国一样,它们相互牵制,三个国家都很难做出战争的决策,因此让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90多年。问题在于,生产牛奶,似乎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科技,为什么新牛奶品牌很难出现?
      这中间存在一些障碍。其中一个障碍就是信誉,市场上存在寡头,由于投入了巨大的广告费用,以及其他活动的费用,建立了信誉,人们在心理认为,只有喝它们,才是放心的,牛奶是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三元是少数几个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的牛奶品牌,可是,直到今天,它的地位与蒙牛和伊利相比,还是逊色不少。这就是声誉的力量,声誉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靠钱。牛奶是同质化的产品,要做强做大,就得靠广告,看谁说得好听。牛奶巨头依靠广告积累起巨大声誉,对于想进入牛奶市场的新厂家,构成巨大威胁。如果贸然进入,消费者会不会买账呢?这个风险相当大,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好别动这个念头。
  【保险之来源:什么是风险?】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人骨子里喜欢确定性,变动不居令人烦恼。比如,早上起来一看,天阴着,不知道会不会下雨,要不要带伞。天气预报现在也偷懒了,不说下雨,也不说不下,只说降水概率为50%,或者说"江南中部部分地区"有零星小雨,简直跟没说一样。因为气象台也吃不准,它也讨厌不确定性,可就是苦了我们。风险,就是描述不确定性的一个科学概念。风险的意思是:一件事情的结果有多种,但是不知道会出现哪一种,不过,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是可以预先知道的,或者是可以估算出来的。
      看下面一个例子:一个股民,得到一个"内部消息",一家上市公司有可能投产一种新药,当然最后也可能不投产,假定投产与否的概率都是0.5。在他买进股票的情况下,投产,可赚1万元,不投产,他就亏损8000元。如果这个股民决定购买股票,预期平均能赚到钱也就是1000元。如果这个股民不买股票,那么他既不会赚钱也不会亏损,所以,赚钱的预期值是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会做预期值大的事情。换句话说,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的是预期价值的最大化。这个股民如果是理性的,将会买进这支股票。
      为什么在可能赔钱的情况下,还要买股票?因为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如果有风险就不做事了,那就会无所作为,股票市场根本也不可能存在,股票市场的特点和魅力,也就在于风险。但是,大部分人都厌恶风险。就是说,如果做一件事情,预期赚的钱是零,不做赚的钱也是零,厌恶风险者,就会不做这件事。买彩票就是这样,中奖的概率只有几千万分之一,花出去的钱基本上就打水漂了,买彩票预期的收益接近于零。当然,不买的收益也是零。
      所以大部分人不买彩票,买的话,也只是碰碰运气,没把它当回事,没中奖也不以为意。有风险,就要尽量规避它,规避的主要办法是:购买保险。在什么情况下,人会买保险,买多少呢?人们拥有财产的目的是获得效用。财产的效用与商品效用一样,边际效用递减。随着财产的增加,人们对财产变得越来越不在乎,因此富豪们经常慷慨解囊,但同时对风险的控制也越来越重视。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穷人买保险的热情低于富人、农村低于城市的原因所在。
  【信息不对称:市场的逆向选择】
      俗话说得好,"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买东西到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占了便宜。因为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商品,拥有的信息是不一样多的。商品质地究竟如何,只有卖者清楚,除非你是专家,但是你不可能是所有方面的专家。一方知道的事情,另一方不知道,这叫"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例如"逆向选择"。比如二手车市场,卖的人知道自己车的毛病在哪里,买车的,除非是特别专业的人士,能一眼看出毛病吗?
      不过买方也有占优势的时候,比如买健康保险,买方是投保人,卖方是保险公司,有优势的是投保人。投保人知道自己是否有潜在的疾病,保险公司的人不可能看出来。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让市场消失。以二手车市场为例,在这个市场上,有好车,也有次车。买车的人不能确定哪辆是好车,哪辆车是次的。只有等买回去用之后才知道,那时也许悔之晚矣。为了避免上当,买车人理性的行为就是,对任何一辆车,只按平均的质量出价,这里我们假定,买家虽然不知道某辆车的质量,但是对整个车市的平均质量,有大致正确的估计。
      假如好车值10万元,次车只值6万元,买者对任何一辆二手车的出价,绝不会超过两者的平均值,也就是不超过8万元。卖者知道自己的车是好车还是次车,但是,他们知道,买者出价策略是按平均质量出价的。所以,所有那些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车,都将退出市场,否则卖车的人就吃亏了。这部分车退出市场后,新的二手车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就下降了,买车的人愿意为每辆二手车出的最高价,进一步下降。比如从8万元下降到6万元。
      于是,那些质量超过6万元的车,又开始退出市场。市场上,二手车的平均质量继续下降,买方的最高出价也跟着继续下降。这个过程重复进行,到最后,二手车市场上剩余的车,都是那些有极大安全隐患的旧车。买车的人迟早知道这一点,于是,市场将不复存在。本来应该是留下好车,而不是坏车,现在的情况相反,这叫"逆向选择"。逆向的意思是,本来应该是好车驱除坏车,现在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坏车驱除了好车,这是买卖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的。
  【薪酬差距:李连杰的亿元片酬】
      2008年初,电影《投名状》在各大城市上映,四大主演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和徐静蕾的片酬分别是1亿元、1600万元、1200万元和200万元。而且据说李连杰在好莱坞的身价是1500多万美元,当时合1.1亿人民币,要1个亿还是看在导演陈可辛的面子上,把零头去掉了。此等天价,羡煞吾辈。跟"李连杰"的天价报酬相比,中国2亿农民工显得可怜多了。有诗形容农民工的生活是"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可是一个月工资不过区区几百元钱,还经常被拖欠,真是令人同情。
      为什么同样是给人干活,所得报酬差距这么大呢?工资是劳动的报酬,也就是劳动或者劳动力的价格。与商品的价格一样,劳动的价格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不同的是,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正好相反。商品的需求者是消费者,而劳动的需求者是企业;商品的供给者是企业,但是劳动的供给者是劳动者本人,也就是原来商品市场上的消费者。李连杰的工资之所以高,是因为李连杰的名气大,如果没有李连杰,《投名状》的市场就无法保证,投资商也许根本就不敢投资。再找一个像李连杰这样有号召力的明星,基本不可能,即使是刘德华等大牌明星,也无法代替他。
      对于投资商来说,非李连杰不可。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李连杰的供给太缺乏了。供给太少,需求太大,价格焉能不高呢?凡是供给极度缺乏,而需求却极大的人,他的工资一定会高,有时高到令人咂舌。在经济学里,有一个专门的词表示这一类高报酬:经济租。这个概念来自于地租。农民要种地,就要使用地主的土地,地主可以不劳而获,得到地租。地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土地有限,地主却拥有这个有限的要素。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的房子很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价太高。没有土地,就不能盖房子,然而,城里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可是需要房子进而需要土地的人太多,所以地价高,地价就是地租。
      有李连杰的演技和功夫的人凤毛麟角,类似于供给有限的土地,所以,李连杰能得到高报酬。因为与地租类似,所以叫"经济租"。明星们的出场费、歌星的门票、球星的高收入,都是经济租。比如刘翔和姚明、郭晶晶、歌星周杰伦、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等,这些人都具有特殊的才能,非常稀缺,而他们的"粉丝"、拥趸很多,因此能获得高额的薪酬。需求也很重要,"李连杰"、"周杰伦"们,本事再大,如果观众不喜欢,不买票,陈可辛和投资商们就不会"需求"他。所以,企业之所以需要劳动力,是因为市场对劳动力生产的产品有最终需求。
  【本文完】
  ****************
  如果您希望每周自动收到我们的好书,欢迎点击此处免费订阅:http://www.bestbook.cc/edm2.html
  *******************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851f4d0100t9dh.html

来自ZAKER: http://www.myzaker.com



Sent from my iPad

[ZAKER分享] 一分钟好书《资本的游戏》:在中国如何做资本运营?

  《资本的游戏》
  房西苑 著 /华章出版
  【一句话点评】
      产品运营是爬楼梯,资本运营是上电梯,前者一代致富,后者一夜致富。作者房西苑是国内著名的投融资专家,他跳出了资本家的立场,并打破了西方投资学的框架,完全站在企业家的立场,生动地阐述了在中国做资本运营的游戏规则和战略战术。
  【现金至上,装进篮子里才是菜】
      现金至上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无论什么资产,能产生现金流的才有价值;第二层含义是:无论多大的账面盈利,钱没装进口袋就不是真正的利润。这两层含义,其实是企业经营中的常识,可是在经营模式策划的时候,却常常被人忽略。在我接触过的企业家中间,很多浙江老板的企业经营思路,与东北老板很不相同,前者喜欢小步捡钱,后者喜欢跑马圈地。浙江老板策划一个生意,先研究市场,如果发现市场比较好,就委托其他企业OEM,小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如果市场反应乐观,就租厂房雇员工自己生产,等到全部投资收回并持续盈利了,再用赚来的前去买地盖楼,建自己的工厂。
      而东北老板策划一个项目,先搞政府关系拿地,把土地搞到手之后,再到银行抵押贷款盖楼,楼盖好了再招工生产,拓展市场。这两种经营思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后果,浙江老板办企业,成功率很高,虽败也是小败,但成了少有大胜;而东北老板办企业,成功率很低,但是成了就大胜,败了就惨败。浙江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地区,绝非偶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浙江企业家这种质朴的经营思路;一切经营活动,都得以现金流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压缩与创造利润无关的资产,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很多东北企业家,热衷于追逐账面资产的价值,造成现金流长期捉襟见肘,把自己置于高额负债的险地,最终不但自己惨败,同时也拖垮了银行。在浙江老板眼里,有置地盖楼的钱,若直接用在生产营销上,生意早做成了,费那么多周折干什么?资产若不能产生现金流,就变成了负债,是拖累企业的负担。经营模式中,还有一个陷阱,就是虚拟盈利。很多项目的经营模式,从设计思路上分析,确实天衣无缝,可偏偏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账面实现的利润,能否收到款?
      在中国,收款讨债是个鬼门关,如果在经营模式的设计中,忽略了这个环节,就会满盘皆输,落得个赔本赚吆喝的结局。我曾经投资过一些节能环保的工程性项目,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都没有任何问题,操作安全,效益乐观。可是项目自投产起,就掉进了债权的陷阱,拖欠的工程款长期无法结算,生意越好赔得越多,还不如生意不好,反倒能享受个清闲。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例如自来水,排污、供暖等,需求几乎是刚性的,其经营模式设计的唯一难点就是如何收费。
  【合作双赢】
      有一次,我讲完课,一个企业家学员,请我帮他出个主意。他的企业专门生产某个石油开采设备,与国内三大石油集团长期合作,当了将近8年的配套供货商。可是不久前,他的好运和厄运同时降临了: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该设备的美国厂家,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想收购他的企业。双方的谈判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开价2000万美元,美国人不同意,声称,如果一个老企业需要那么高的成本,他们宁愿在旁边重建一个新厂。美国人还了一个价,500万美元加上30%的股权。
      可是这位学员听出了美国人的弦外之音:如果你不接受我们的条件,我们就在中国建一个新的企业,你竞争得过我们吗?在胡萝卜和大棒的夹击之下,他只好口头同意了美国人的条件。他想请我帮他扭转谈判的被动局面,为他争取一个更好的交易条件。推翻他的口头承诺,需要一个有利于中方的说法。于是,我提出两个修订方案,要么在500万美元的基础上,追加200万美元的收购资金,要么在30%股权比例的基础上,增加10%的股权份额。很快,两个方案都遭到美方的否决。
      美国人亮出了两条硬邦邦的底线:如果需要追加收购资金,他们将宁愿另建新厂。如果中方的股权比例超出30%,他们宁愿独资经营。谈判陷入了僵局。显然,只有一个双赢的方案,才能解开这个死结。两天之后,我又传去了第三个方案:为了表示合作诚意,我方先让一大步,在认同500万美元收购款的基础上,放弃30%的股权。但作为交换条件,美方必须聘请中方老板,作为中国的独家代理销售商,并按市场价格支付厂房租金。美方一看这个方案就乐了,立即表示同意。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方案。对于中方而言,甩掉了所有的负担和成本,厂房租金和垄断渠道的销售代理,成了稳定的救护没有风险的纯收入,其数额也超过了30%没有保障的分红。这种省心又省力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对于美方而言,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需要找人去销售的,而有谁比原企业老板更适合这个位子呢?他拥有既定的销售渠道和8年的销售经验,为什么不用他呢?这不是顺水推舟的事情吗?况且这个条件,还在不追加现金的基础上,换回了100%的股权,实现了他们的独资梦想。
  【投资风险的识别】
      一个朋友,也是我的学员,给我讲了一段他的亲身经历。他和妻子曾在广州一个高级写字楼附近,投资了一家快餐店,专为这座大楼里的办公室送午餐。在论证这个项目的风险时,他们几乎把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想到了。最后的结论是,这个项目所有的风险都是可控的,即使有些不确定因素,在巨大的需求和效益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但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快餐店,在一个月内就遭致惨败。"你猜猜看,"我的朋友微笑地看着我,道"能猜到我们失败的原因吗?"
      是客户需求不足?是饭菜的质量问题?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是服务态度的问题?是收款的问题?是原材料供应的问题?是周转资金的问题?是产权争议的问题?是竞争对手的问题?是卫生检疫的问题?是税务的问题?是法律许可的问题?是宗教信仰或风俗习惯的问题?我绞尽脑汁,罗列了所有可以想到的原因。可是这位朋友微笑着,一直摇头,最后弄得我这个老师都觉得脸上无光了。
      我本人被称为风险投资的专家,曾给数十个企业当过顾问,投资效益和风险分析是我的长项,我自己甚至还在美国开过快餐店,难道真要在这样一个最普通的小项目上败走麦城?最后我实在黔驴技穷,只好跟着他一齐摇头:"对不起,实在猜不到。"朋友的脸色从微笑转为苦笑,道:"谁都不会想到,我的滑铁卢竟是电梯。中午上下班时间是电梯运营高峰,保安不允许我们的送餐员,与客户及物业工作人员争抢电梯,营业第一天,我们花了两个半小时,才把餐盒送到20楼以上的楼层,送到的饭菜早就凉透了。
      客户的脸色可想而知,钱就别想收了,赔礼道歉,还要挨一顿骂,后面的订单都被取消了。后来,我们曾经想过各种办法突破这个瓶颈,包括用人力爬楼梯。但是你想想看,空手爬20层都够呛,更不用说双手领着几十份连汤带水的餐盒了。每天中午这一个小时,就像冲锋打仗似的,几天下来,人都累瘫了。一个月之后,由于送餐不准时,所有的客户都不再订我们的餐了,快餐店只好关门。"这个小故事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做小河沟翻船。那些潜藏在阴暗角落中的绊脚索,若没有亲身经历,哪怕你是管理大师也难料到。
  【概念煽情】
      所谓概念,就是股市上经常讲的题材。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会给投资者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的热血达到沸点,激起不可遏止的投资冲动。那些嗅觉敏感的投资者,一看见好的项目,就如同猎狗看见肉,立即两眼发红,耳朵耸立。可是要想唤起他们的激情,不但要有煽情的概念和题材,还要有煽情的语言和文字。煽情当然需要文采。文采在商务计划书中可以无足轻重,也可以点石成金。在被热血唤起的投资冲动面前,理智常常会显得苍白无力。
      有时候,你项目的最后命运,常常取决于某一个投资决策中的一念之差,而这一念之差偏向哪里,往往被他的情绪左右。有一次,我为一个西部省份的农业经济信息网写项目计划书,向当地发改委申请西部扶贫项目资金。我为这个项目计划书写了一个前言,开场白是这样写的:"互联网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早已席卷了全国的城镇,现在它正在向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大本营发起冲击。如果说,中国半个世纪前的社会政治革命,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的,那么今天,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将以城市包围农村而告终。
      这场革命覆盖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既定的优劣排序,使世界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使发展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使思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使资源的配置变得越来越合理。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为所有的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无论先进的还是落后的,贫穷的还是富裕的,强大的还是弱小的,智慧的还是愚昧的,划出了一条崭新的起跑线,为乌龟追上兔子提供了机会,使小鱼吃掉大于成为可能。"很明显,这段开场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纯粹就是煽情。
      在开始的时候,项目公司的老总非常喜欢这段开场白,但是在最后定稿的时候,他忽然要求我删掉这段文字。我问为什么,他忧心忡忡地说:"这个计划书不是给海外投资者的,而是要上报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通常有自己的行文风格。而这段开场白,显然不符合政府文件的风格。例如'城市包围农村''乌龟追上兔子'之类的提法,显得有点出格。为了增加这个计划书被批准的把握,还是要按照政府文件规范的套路写好一点。"我大笑:"发改委的领导们天天都在读官样文章,如果有一天忽然看到了一篇充满激情的好文章,是不是会眼前一亮?"老总转忧为喜。果然,计划书受到了政府的一致好评。
  【成也关系,败也关系】
      在中国选择项目。有一个最大的陷阱,就是关系。国人讲情面,注重关系,这是中国国情,可以理解。但是一个投资者如果陷在关系里,无疑是拿千百万元当儿戏。关系项目不知吞噬了多少国有投资公司的资金,很多私营投资者也难逃此劫。很多项目公司在融资的时候,常常强调项目的关系背景,例如暗示该项目是某某权势人物,例如市长亲自审批的,或者干脆就是他的形象工程。可是一个有经验的投资者,听到这个消息也许会避之不及,逃之夭夭。他会想:万一这一位市长被双规了,这个项目是否还能继续做下去?
      即使这位市长没出问题,他也有退休的一天,到时候他的继任者是否会认他的账?即使他的继任者与他无怨无仇,也不会愚蠢到用现任的资源,为前任的关系项目或形象工程擦屁股。他当然会把所有的资源截留下来,用在自己的关系项目或者形象工程上。投资的最大风险莫过于政治风险,而这个风险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主要还是中央政策的变化,更多的是地方政府的换届。很多凭关系起家的项目公司,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只要政府一换人,过去一帆风顺的项目,就会立刻陷入瘫痪或危机。
      在这个世界上,最好使的是关系,最靠不住的也是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公司老板告诉我,他有3个关系,我会祝贺他;如果他告诉我,他有30个关系,我就要替他担心了;如果他告诉我,他有300个关系,那他就离失败不远了。关系是需要维护的,当一个人有三个关系的时候,他可以把关系维护得很好;可是当他有30个关系的时候,维护起来就力不从心了;当他有300个关系的时候,他就哪一个关系也维持不住了。就像一个耍盘子的小丑,耍3个盘子游刃有余,耍6个盘子手忙脚乱,耍10个盘子就要险象环生了。只要一失手,所有的盘子都会掉下来砸到脑袋。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授权,可唯有关系不能授权,因为信任很难传递。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板需要亲自打理关系。但是老板一天只有24个小时,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百密一疏,万一哪一个关系没有照顾周全,盘子掉下来就砸破头。也许你不去搞关系而按照规矩办事,项目还有可能成功,可是一旦你依赖上了关系,说不定项目反而会失败。所有靠关系启动的项目,都会有一个共同规律,前一半当然是一路绿灯,可是后一半肯定是一路红灯。请相信,给你开红灯的人,就是那些曾经给你开过绿灯的人。只有对你有期望值的人,才会给你开红灯,这就是寻租定律。
  【本文完】
  ****************
  如果您希望每周自动收到我们的好书,欢迎点击此处免费订阅:http://www.bestbook.cc/edm2.html
  *******************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851f4d0100ur4l.html

来自ZAKER: http://www.myzaker.com



Sent from my iPad

[ZAKER分享] 慧阅读《经济学是个什么玩意》:俗世里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个什么玩意》
  王瑞泽 魏秀丽 著 / 华章出版
  【慧阅读点评】
      在远离经济模型的繁杂、剔除经济术语的生僻之后,经济学是个什么样?这本书并非教科书,而是经济学通俗读物,里面几乎没有数学符号和公式,却有着满满的生活启示、时事热点,是一扇了解经济学的敞亮窗口。
  【向左走,向右走——经济学的选择问题】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该书一开头就写道:"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说:"经济学是什么?说得高深点,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是的,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在。早餐吃什么?是面包牛奶,还是豆浆油条?晚上几点睡?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实际上都蕴含了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选择是痛苦的,因为它会让你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著名的"杨朱临路而泣"的故事,充分说明了选择给人带来的痛苦。杨朱是先秦有名的哲学家,他有一天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的时候,突然放声痛哭起来。有人大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痛哭,杨朱回答说:"我不知道该走哪条路!"那人不以为然,结果杨朱鄙夷地看了看他,满脸忧愁地说:"你哪里知道,人生到处都是这样的三岔路口啊!"
      回到经济学上,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在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如何配置现有的资金,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果或投资效果;对于生产者而言,选择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生产多少;这是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面临选择问题时,经济学给我们的建议就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去消费或者去生产。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效用的商品去消费,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产,这和我们普通人的本能选择完全一致,我们不学经济学就知道。那么经济学有何独特之处呢?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我们未必每次都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临生与死、义与利的考验时,依然选择了死与义。而经济学则严格遵守利己选择的原则,这就是经济学和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区别。
  【人人都有小九九——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每个人口袋里的钱都是有数的,经济学上叫做预算约束,即使像比尔•盖茨或者沃伦•巴菲特这样的超级富豪,也要受到金钱有限的约束。因此如何花好手中的每一元钱,甚至一分钱,就成了我们生活中思索的一件大事,当然也是经济学关心的一件大事,只不过经济学上,把这件事叫做消费者消费选择的效用最大化,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把这件事叫做算计。
      上街或者到网上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要货比三家。到超市买牛奶,我们会在货架前徘徊,一会儿看看品牌,掂量掂量分量,盘算着性价比,看哪一种商品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实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最少的钱买最满意的东西"。表面看上去,经济学上的消费选择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与我们日常的这种算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二者并不完全一样。
      经济理论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针对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选择,而且这两种商品往往还具有相互替代性;而现实生活中,选择往往针对的是一种商品,比如选择牛奶,且即使同时购买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也不会相互替代。因此,经济学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这也说明理性人的假设条件确实难以满足,但这并不妨碍该原则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性。事实上,经济学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如博弈问题、宏观经济学上的跨期消费选择问题等。
      和消费者最优选择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消费者剩余。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呢?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个概念比较接近?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他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逐步下降的。但是,消费者在购买时是按照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这样一来,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点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明天是个未知数——经济学里的不确定性】
      经济学处理的问题,大部分是确定性的问题,所以处理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是固定的,那么很容易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所谓理性的选择,但生活毕竟是复杂的,我们不但要面对过去和现在,还必须要面对未知的未来,比如未来几个月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是多少?未来会发生通货膨胀吗?明年的经济增长是多少?等等。尽管这些问题看上去都是宏观经济问题,但显然它们会对个体消费,以及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经济学还必须让消费者为明天的消费和投资做出选择。
      如何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成了经济学的一个课题。所谓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某种决策的结果的情况下,感受到的不确定性。按此定义,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会面临不确定性的后果。例如,今天你买了一支股票,那么你以后面临的结果就有三种:赚钱、赔钱、不赔不赚。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处理不确定性的呢?是运用概率算出期望的得益,然后与效用做比较。一句话:形式优美,过程复杂,结果模糊。原因很简单,首先,普通老百姓不大可能知道结果发生的概率(若不相信,可以到彩票投注站随机问问买彩票的人,问问他们知不知道中大奖的概率),其次,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的效用函数,所以经济学处理不确定性的方式和方法,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只是一个智力游戏而已。
      不确定性问题的产生,源于消费者没有掌握全面的信息(经济学里称为不完全信息),所以尽可能了解、预测未来的有关信息,是对付未来不确定性问题的最好方法,比如,利用各种信息预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你未来的投资策略就会更加明确,并且具有前瞻性。所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问题,与其用经济学的方法,不如记住《功夫熊猫》里的经典对白:"昨天已成历史,明天还是未知,今天才是最重要的。"把握好今天可以获知的信息,抓住现在,因为今天和现在才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信息不对称】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对于商品,生产者总是比消费者了解得更多,因为商品是从生产者手中生产的,生产者对商品的成分、质量、包装等信息了如指掌。这种情况在经济学里,就被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交易的双方,对交易对象的有关信息了解得不一样多。还有一种和信息不对称类似的情况,叫做信息不完全,即经济活动的主体不能够了解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其实从信息不充分的角度看,二者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站在单一主体的角度,而另外一个则是站在交易双方的角度。举个例子,假设你在某市场卖鸡蛋,你在为明天的销售而考虑进货数量。假定今天的鸡蛋价格为每公斤6元,而你不知道明天鸡蛋的价格,这就是信息不完全。如果你知道明天卖每公斤7元的话,你就会大量进货,直到进货能力用光。因为你是理性经济人,会计算自己的成本和利润,所以,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你会做出理性选择,不会选择让自己吃亏的做法。
      但你不知道明天的鸡蛋价格时该怎么办?只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推断,至于明天是否赚钱就只有撞大运了。由此可见,信息起到减少决策风险和失误的作用,从而提高预期收益,因此人们乐意出钱出力去搜索和购买信息。那为什么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其次是人们掌握信息的成本太高,比如保险公司要弄清楚参保者是否小心开车,就必须派人整天盯着司机;再次是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人们一有机会就会成为机会主义者,即尽可能掌握较多的信息去损人利己。
      我们也可以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古代官场腐败的行为。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其实腐败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老百姓对自己的"父母官"知之甚少,不知道他们的出身、学历、工作经历,以及道德标准等,糊里糊涂间他们就成了"父母官"。信息不对称导致官场上的败德行为,一旦进入官场,官员就有可能会选择贪污。因此,对官员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了他们的贪污腐化,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毁灭。
  【还是章鱼哥最灵——经济学预测】
      2010年南非世界杯留给世人很多记忆,尤其令人难忘的是被奉为神明的章鱼保罗,中国人尊其为"章鱼哥"。我们不知道章鱼哥靠的是什么,能够百分百地推测出谁胜谁负,但由此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街头那么多算命先生招摇过市,为什么电视上、报纸上那么多经济学家,言之凿凿地对未来经济进行预测,而老百姓总是对这些人趋之若鹜,不管对错。
      经济学到底是用来解释世界的,还是预测未来的?经济学家们说法不一。张五常教授坚持认为"经济学的唯一任务就是解释世界";而英国著名经济学史学家马克•布劳格却说:"经济学的中心目的,在于预测而不在于解释。"不管怎么说,经济学里有门课程就叫做"经济学预测"。经济预测的方法可以很简单,比如,用过去的数值进行加权平均或者简单平均;当然也可以相当复杂,比如,用一般人看不懂的随机模型进行预测。
      经济学家们的预测五花八门且大部分都不准确。例如,马尔萨斯就曾悲观地预言,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将远远超过以算数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贫困、饥荒、犯罪和战争将接踵而至。2010年有位名叫"末日博士"的经济学家更大胆地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在近期显著放慢,并可能在9至12个月内崩溃。难怪美国记者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写了一本书,名为《迷惘的预言家》,历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语言与决策的失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学,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一门伪科学;说得不好听一些,它是一场猜谜游戏。"
      就在2010年世界杯开赛前,路透社请来74位经济学家来预测谁夺冠,说西班牙夺冠的最多,有24位,他们的预测似乎很到位,不过还有23位预测巴西夺冠,他们严重失策,因为巴西连前八名都没进。2006年世界杯,大部分经济学家还预测阿根廷会夺冠,其实大家都知道是谁获得了冠军,假如你忘记了夺冠的过程,你一定不会忘记黄健翔"意大利万岁"的狂呼。经济学家的预测其实很难说是对是错。他们给出的预测结果,是在使用极其复杂的数学模型后得出的,换句话说,都是事后诸葛亮。更大的问题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模型本身就未必靠得住。
  【本文完】
  ****************
  如果您希望每周自动收到我们的好书,欢迎点击此处免费订阅:http://www.huiyuedu.com/
  *******************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851f4d0100x2tz.html

来自ZAKER: http://www.myzaker.com



Sent from my iPad

美国华尔街之乱的背后



                                      文/孙海岗

二战后,西方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纽约成为西方经济之都,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权力的核心,被称为全球资本的心脏。全球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积聚足够规模,然后来到这里上市,跻身世界强企之行列。

华尔街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造就了华尔街业者的高收入。华尔街的金融天才们,利用复杂的金融手段,操纵全球资本流向,赚取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获取,满足不了这些天才们的贪欲,他们不断地创造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地将金融行业拽离实体经济,引诱更多的市民参与金钱游戏,最终玩火自焚,屡屡酿成华尔街危机。

从美国二战结束以来的经济史来看,美元总体呈不断贬值趋势,通货膨胀的速度逐年加大,每隔几年,都会发生一场或大或小的股灾,使得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为经济学教科书的铁律。

2008年,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一些金融机构破产,很多公司裁员,很多还不起债的人的房子被收回。奥巴马上任以后,并未采取根本性的措施缓解危机,反而引爆了美国债务危机,并在西方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欧盟成员国相继陷入债务危机,冰岛这样的迷你型国家濒临破产,欧盟各成员共之间陷入相互争吵的局面。

经济危机往往容易引发社会危机。

先是冰岛这样的小国,各种福利措施的裁减,相继引发各国群众的抗议。英国伦敦发生大规模骚乱,德国柏林也屡屡发生社会动荡,现在,终于轮到美国纽约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剧,使得纽约每年有2万多人丢掉工作,很多人因此产生愤懑情绪,为何华尔街和白宫犯下的错误,却要美国普通工薪阶层买单?

的确,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罪魁,是美联储过于放纵的货币增发政策;直接责任人,是滥发按揭贷款的华尔街金融炒手;美国债务危机的责任人,则是美国白宫,是他们无法控制美国联邦部门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奥巴马本人,本来想改变小布什穷兵黩武的国策,却缺乏足够改革的魄力,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并未大幅度减少,美国债务反而越积越多,直接影响到美国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元和美债的信心。

但是,美联储的错误,只换来格林斯潘在国会的被质询;华尔街的错误,只换来少数机构的破产和一批金融天才的暂时性失业;美国白宫也只是遭遇到共和党议员的短期杯葛,美国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还是在这场危机中实业的美国普通工薪阶层。在过去,他们的声音被无视,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得到了彼此沟通看法的机会,情绪慢慢发酵之下,终促成了纽约市针对华尔街的大规模示威。

华尔街的动荡,会持续一段时间,按照经济学的时间标准,只是短期内的动荡,不会影响美国政治经济的基本体制。华尔街之乱最大的受害者,很可能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如果奥巴马不能迅速摆平这场华尔街之乱,就可能影响到这位黑人总统的连任。

 

2011920日于福州

 

 

 

 

 

 

 

 

 

 

 

 

 

 








Envoyé de mon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