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蘋果日報- 錫紙燒烤暗藏鋁毒 長期攝取易腦退化損性能力


錫紙燒烤暗藏鋁毒 長期攝取易腦退化損性能力

錫紙BBQ損性能力 光波爐都唔啱食

【本報訊】踏入秋季,便是郊遊燒烤旺季,許多人以為用錫紙包住食物燒烤,能阻止燒烤炭釋出的有害物質污染食物,但這做法卻暗藏鋁中毒危機。有生化系教授指出,錫紙包住食物加熱會釋出鋁,長期攝取會食壞腦,除了增加患腦退化的風險外,更影響性能力,勸喻市民減少用錫紙加熱食物。
記者:林賽香

炭在燒烤過程中會釋出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簡稱PAH),不少人相信以錫紙包住食物烤煮,能夠隔絕致癌物與食物接觸,減低患癌風險和「冇咁熱氣」。平日烤焗食物,也會使用錫紙,以增加傳熱性,加快食物煮熟。不過,此舉有可能弄巧反拙。

燒烤時以錫紙包住食物,會釋出大量鋁質,長期攝取會食壞腦。 資料圖片

攝入後難排出體外
身兼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專家委員會成員的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指出,錫紙由鋁和其他金屬雜質製成,遇熱會釋出鋁,人體吸入過多鋁會危害健康,越來越多動物實驗發現,鋁可能會影響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增加患腦退化及性功能障礙的機會。


認知障礙症協會主席吳義銘醫生指出,人體攝入鋁等重金屬後不易排出,積聚體內,並干擾神經系統,長期積聚便會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運作。


世衞在2006年,便將鋁的每星期安全攝取量標準收緊,由每公斤體重7毫克,調低至每公斤體重1毫克。以一名體重60公斤的成人為例,新標準建議每周不應攝入超過60毫克的鋁。


根據食安中心在2009年的調查,港人每星期在日常飲食中攝入的鋁平均達36毫克,佔安全標準的60%。林漢華解釋,港人愛「飲杯茶、食個包」,但茶和包點都是鋁含量高的食物,茶通常在生長過程吸收土壤中的鋁;包點則在製作時添加俗稱「明礬」的氧化鋁,目的是增加食物的鬆化度。食安中心曾抽樣256個包點樣本,當中97%含有鋁。

無法例規管鋁含量
他續稱,目前香港沒有法例規管食物中的鋁含量,食安中心惟有推出行業指引,勸喻飲食業界減少使用氧化鋁添加劑,「我哋攝取嘅鋁已經夠多,唔好再用錫紙煮嘢食,如果唔係好易爆標,累積太多鋁,長遠會鋁中毒,食壞腦」。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江卓珊表示,錫紙的用途是包裹食物,「冇預到啲人當廚具,用嚟加熱」,如果錫紙與高脂或酸性食物一起烤焗,會加速錫紙釋出鋁,建議市民避免用錫紙加熱,「若果無可避免要用,都唔好同高脂或酸性食物一齊煮」。


海關指,國際上並沒有針對錫紙重金屬的安全標準,海關過去未曾進行相關測試,需要時會徵詢專家意見,考慮抽驗相關產品。

城大副教授林漢華稱,目前沒有法例規管食物的鋁含量,勸喻減少使用氧化鋁添加劑。 馮就康攝

上一則: 藍色海洋今淹政總 促當局尊重原居生物

下一則: 德漢伏屍公廁 頭手傷牙飛脫

蘋果日報- 張高麗 昔日「苦孩子」 與港富豪結親家


張高麗 昔日「苦孩子」 與港富豪結親家

苦孩子張高麗 擦鞋擦出位

【十八大新貴】今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天津代表團舉行記者會,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被問到他會在十八「入常」(進入政治局常委)問題。原本神情肅穆的張面帶微笑地說:「十八大我做甚麼,那都是傳言。我本身就是個苦孩子。我的責任是恪盡職守……」自詡「苦孩子」的張,確是苦命出身,食番薯乾長大,大學畢業還要做搬運工,直到進入官場才吉星高照,又得貴人扶助,先後拍上江澤民、習近平,終成大器。而他還是香港富二代的外父呢!

「我本身就是個苦孩子。我的責任是恪盡職守,做好工作,老老實實做人,全心全意服務(人民)。」──2012年3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回應記者關於他是否要在十八大入常的提問

張高麗

張高麗的家鄉是福建晉江東石鎮潘徑村,那裏離走私大亨賴昌星的家鄉晉江燒厝村不遠。該村臨海,自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開村迄今640年,村民以捕魚養殖為業,至今未出過一位大官,更不用說「官至一品」的頂級政要,故張十八大入常成為中國權力頂峯中人,在潘徑村轟動一時。

10歲喪父 寡母養大

打赤腳到中學報到
張高麗祖輩都是農民,父母育有四子一女,他排行最小,在家中最受寵。不過張10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一家重擔全靠寡母操持,將五兄妹拉扯長大。張家很窮,張讀小學,每日帶去學校的糧食就是幾塊番薯乾,後來考入晉江市僑聲中學,去報到還是打赤腳。


中學畢業考入廈門大學後,張高麗很少回鄉,入仕後更少,潘徑村村民多未見過這位同鄉大人物。不過問起他,村民無不豎拇指:「我們村出去的,聽說要做國家領導人了。」張走上仕途後,他的家人都陸續搬到晉江市區居住。村中仍有張的堂兄弟耕田。


有當地村民聽到「張高麗」這個名,會脫口說出「高麗人參」。原來潘徑村還有一人名叫張人參,年齡與張高麗相仿,傳兩人雙雙走上仕途,張人參在廈門當官,後因涉及賴昌星的遠華走私案,現已不明去向。


在廈門大學,張高麗讀的是計劃統計專業,大學畢業時正值文革,大學生屬「臭老九」要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觀」,張分配到廣東茂名化工廠,被安排最苦的崗位,先做起重搬運工,每日去扛水泥,每包50公斤,後來又做過其他工種。


好在他吃得苦捱得累,最終獲廠領導賞識,提拔到廠部做秘書,後來做廠共青團支部書記。文革結束後,中共開始重用知識分子,31歲的張獲任茂名煉油廠一車間黨總支書記;後來升做公司處長、副經理、總經理;39歲時當上廣東省經委主任,42任廣東省副省長,是當時廣東最年輕的高官之一。其後,張仕途停滯不前。直到1997年調深圳市委書記,經江澤民的紅人、時任深圳市委副書記黃麗滿介紹,攀上江的大腿,張才開始進入官場快車道。張任深圳市委書記期間,江多次南下深圳視察,對張的低調、克己、忠實、訥言敏行及知識分子性格十分欣賞。


2000年2月,江澤民到廣東考察,在張高麗曾任職的茂名發表「三個代表」(即中共「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講話。江的「三個代表」,被視為是對中共「代表無產階級先鋒隊」這一傳統宗旨的重大修正,後來更成為「江澤民理論」的精髓,張因此沾光。

2010年,張高麗(後排左)和女兒張曉燕(右二)、女婿李聖潑(右一)和三名外孫兒等人合照。互聯網

2001年初,剛從科大畢業的李聖潑(左)獲李嘉誠在深圳接見。互聯網

八人大轎抬江澤民

登泰山似皇帝出巡
有江澤民看中,張高麗高升有望。2001年,張即調任山東省長,停滯多年的官運終於重啟。張為報答江知遇之恩,2006年已退位的江澤民要登泰山,主政山東的張不顧正值五一假期,下令泰山「封山兩天」,並要地方領導班子和官員「列隊歡迎」,訓示下屬稱江澤民「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最敬愛的領袖」,又特備八人大轎,抬江上山,自己則緊跟其後,恍如古代皇帝出巡。


2007年中共十七大前夕,張高麗出掌四大直轄市之一的天津,後躋身中共政治局。適值中共力谷渤海灣經濟,將天津濱海新區列為國家級規劃,等於又給張高麗一個高升的舞台,張充分利用這個資源,為自己的政治生涯賺分,終於成為中共十八大鎂光燈下一個矚目的角色。


《蘋果》記者

張高麗(箭嘴示)主政山東時,命人抬轎子把江澤民送上泰山。互聯網

張高麗(66歲)
籍貫:福建晉江


學歷: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


家庭:妻子未曾曝光;育有一女張曉燕(Annie),女婿為有「玻璃大王」之稱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信義集團董事局主席李賢義之子李聖潑


經歷:


1984至1985


茂名石油公司經理、茂名市委副書記


1985至1997


廣東省經委主任、副省長


1997至2001


深圳市委書記


2001至2007


山東省長、省委書記


2007至今


天津市委書記、中共政治局委員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上一則: 失蹤兩周新說法 習近平勸架遇襲傷

下一則: 奧巴馬、羅姆尼燒錢 美最貴總統選戰花468億

蘋果日報- 《生死戀》韓素音逝世


《生死戀》韓素音逝世

筆耕串連中西《生死戀》韓素音辭世

「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
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


她是中西方混血兒,對中國充滿感情,一生致力中西方溝通與理解,即使是文革時期,亦傾心盡力奔走於鐵幕中共與西方之間。她學醫出身,初時懸壺濟世,在香港行醫,最終棄醫從文,成為影響世界的華裔作家。根據她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影《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曾轟動荷李活,奠定她在國際文壇的地位。著名華裔作家韓素音本月2日在瑞士洛桑去世,終年95歲。

「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這是韓素音對自己命運的界定,也是她一生的寫照。


韓素音是當地時間11月2日中午12:30分(香港時間19:30分)在瑞士洛桑家中去世的,終年95歲。韓素音在世界各地的親屬友人,正紛紛趕往洛桑為她送別。韓的女兒唐蓉梅、周惠音透露,母親遺體告別儀式將於本月8日在洛桑舉行。韓素音生前與中共關係良好,暫未知中方有何表示。官方新華社昨晚發出她去世的消息,但未對她作任何評價。

韓素音
(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

1958年韓素音在新加坡理工大學為中國學生作演講。互聯網

1985年韓素音(右)訪華與中國作家巴金會面。互聯網

《生死戀》自傳小說改編電影
韓素音去世,在內地文化界引起震動。北京官方《環球時報》、《瞭望》周刊、新華社屬下《環球》雜誌、上海文藝出版社等官方機構的微博,以及眾多名人學者,昨紛在新浪等微博發聲悼念,他們尤其對韓素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穿行於中西方,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貢獻感懷備至。


父親是中國籍、母為比利時的韓素音作為中西方混血兒,她對多災多難的中國始終難以釋懷。她早年學醫,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侵華,她毅然回國:「回到我的中國去!現在我知道,沒有甚麼別的愛比這種愛的力量更強大!」


後來她棄醫從文,以筆向世界推介中國。1952年她根據自己行醫經歷出版的自傳式小說《A Many-Splendored Thing》(中文譯名《瑰寶》或《生死戀》),敲響了世界文壇,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更轟動荷李活。影片描寫1949至1950年的香港,美國記者馬克與中歐混血醫生韓素音的戀情,因家庭背景和社會壓力令這段感情無法開花結果,男主人更在採訪韓戰戰場身亡。

電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在香港取景,如淺水灣等著名景點。

2010年9月12日,中國駐瑞士大使(右)探訪韓素音(中)為她祝壽。

多次訪華 深得中共領導喜愛
影片大量在香港取景,景點包括香港仔漁港、淺水灣及維多利亞港等;影片獲多項奧斯卡金像獎,奠定了韓素音在國際文壇的地位。半個多世紀來,她以英文和法文創作大量作品,包括介紹中國歷史、政治、社會的文章著作,特別是毛澤東統治的鐵幕時代,她多次訪華,深得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喜愛,成為當時罕有能穿梭中西方的作家。


韓素音的作品,富於激情的直白和坦誠的自我反省,以豐富生動的筆觸,通過個人或許多個人反映歷史,傳達人物的感受與激情,使作品兼具歷史感與文學性。內地作家喬松都說:「韓素音熱愛父親的祖國,也熱愛母親的故鄉;西方知識界讀者非常喜歡她的作品;她寫關於中國的回憶錄,已成為研究中國的必讀書之一,這一切,都源自於她心中的那份中國情結。」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新浪網

瑞士瓦萊州圖書村為韓素音豎雕像。

韓素音
(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


原名:周光瑚,英文名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


祖籍:四川(出生於河南信陽)


父母:父親周煒,曾留學比利時;母親是比利時人


家庭:首任丈夫唐寶璜,國民黨軍官,1947年陣亡;次任丈夫英國出版商康柏(L.F.Comber),離婚後再嫁印度軍官陸文星(Vincent RUTHNASWAMY),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另收養有一女取名蓉梅


學歷:


•燕京大學醫學預科


•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學醫


•英國倫敦大學學醫,獲醫學博士學位


經歷:


•北京醫院做打字員


•成都美國教會醫院工作


•香港瑪麗醫院婦產科、急症室工作


•移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繼續行醫


•為新加坡南洋大學創立奔走


•居住印度班加羅爾,從事專業寫作


•定居瑞士洛桑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韓素音部份代表作
‧《Destination Chungking》(1942,中文名《目的地:重慶》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1952,中譯名《生死戀》、《愛情至上》、《瑰寶》,後被荷李活拍成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Lábbé Prévost》 (1975,中文名《普雷沃神父》)


‧《And The Rain My Drink》(1956,中文名《餐風沐雨》


‧《The Mountain Is Young》(1958,中文名《青山青》)


‧《Asia Today: Two Outlooks》(1969,中文名《今日的亞洲: 兩種觀點》)


‧《China In The Year 2001》(1967,中文名《2001年的中國》)


‧《Lhasa, the Open City》(1976,中文名《拉薩,開放的城市》)


‧《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 (1972,中文名《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Wind In The Tower: Mao Tsetong and Chinese Revolution, 1949-1965》 (1976,中文名《風之塔: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Till Morning Comes》(1982,中文名《盼到黎明》)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1994,中文名《周恩來傳》)

韓素音的成名作《A Many-Splendoured Thing》(左圖)改編成電影(右圖)。

五卷英文自傳:

‧《The Crippled Tree》(1965,中文名《傷殘的樹》)


‧《A Mortal Flower》(1966,中文名《凋謝的花朵》)


‧《Birdless Summer》(1968,中文名《無鳥的夏天》)


‧《My House Has Two Doors》(1980,中文名《吾宅雙門》)


‧《 Phoenix Harvest》(1982,中文名《鳳凰的收穫》)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下一則: 失蹤兩周新說法 習近平勸架遇襲傷

蘋果日報- 評說太古城 - 陶傑

評說太古城 - 陶傑

香港太古城的樓價每呎一萬四千,幾乎世界紀錄,值不值得呢?


以樓質而論,叫做「太古城」,英資三十年前的基業,管理完善,房子的結構合理。英國人雖然是「殖民主義者」,但終究把人當人辦,不是當畜生和白癡對待,說好九百呎,實用面積就是九百呎,所以「太古」的產品,就是品牌。


香港的下一代,想懷念英殖,真的不必揮動什麼英國旗。英國人還沒有走,香港還有幾處小英國:金鐘的太古商場、九龍的又一城、香港的太古城,都不就是活生生的英國嗎?閒來逛逛,注意細節:空間、光線、管理。


還有,太古的商場,走廊上男女洗手間都免費向公眾開放,即使你不光顧他的店舖,英國人不必你先走進一家租戶餐廳,坐下來,問侍應要一條男廁鑰匙,吊着一根木牌,晃來晃去,要你走半條走廊去對面,讓全世界都看到你內急。


太古城呎價一萬四千,價值就在這裏,而且,會越來越稀罕。日本人喜歡租住太古城,他們懂得英國人的管理與外面有何分別。


但是太古城的悲劇,是由於樓價升得太快,交投量非常之高。中國人剛買了一個單位,兩三年漲了三成,急不及待,放售圖利。所以住太古城的人很慘,樓上樓下永遠在裝修:你住八樓B座,九樓C座放售了,裝修工人鑽牆、鋪地線,砰砰砰砰,吵完三個月,又輪到七樓A了。


因此太古城雖然是所謂「優質樓」,海景動人,但太古城的業主沒有人權,無法享有與維港夜色相配的寧靜,英國人給你留下了好房子,留下了夕陽、海港、空間,但英國人沒有叫你全民都短視、投機、貪婪。「當家作主」,還好意思罵人這也對你不住,那也在陷害你?不,他沒有,禍福無尤,唯人自招,你今天的問題,全是你自己的錯。

第 2 页

蘋果日報- 紐約老鼠


紐約老鼠


海水猛地灌進地鐵,住在地下管道的老鼠驚恐亂竄,其中一隻縱身就跳進水裏,拚命游上地面。


怎麼了?幾乎整個紐約都泡在水裏!


沒有電,四周一片漆黑,可是老鼠在這環境,反而鎮定下來,大水一冲,乘勢就跳上矮牆。到處都是食物:垃圾桶本來就有大量腐爛的食物,現在還漂浮着不少動物屍體,死魚、死鳥,甚至死老鼠。


生態學家歐斯菲爾(Rick Ostfeld)說,紐約市有八百萬人口,至少就有八百萬隻老鼠,雖然大部份老鼠都居住在非常低窪的地區,當然受到這次颶風「桑迪」影響,可是老鼠比人更能適應環境,人們想像死老鼠隨着積水漂來漂去,紐約市地鐵系統變成一大鍋老鼠湯(rat soup),不如擔心活着的老鼠跑到地面來,帶來瘟疫。


這一隻老鼠,醒目地逃出來,吃飽了,爬上一個店舖的閣樓待着。在紐約住了一輩子,從沒見過天上有這麼多星星!



到底發生甚麼事?


颶風「桑迪」在美國東部新澤西州南部登陸,隨着加拿大南下的北極氣流,和橫掃美國西部的冬季冷鋒互相影響,形成空前威力強大的超級風暴,海水刮起、雨狂瀉,洪水冲破防波堤湧進城市。


可是,這次風災和氣候變化有關嗎?「氣候變化」不同「天氣變化」,是形容長期的變動,雖然可以是自然現象,但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氣候變化」指的是人為的全球暖化──工業革命後不斷燃燒煤和石油的化石燃,把大量二氧化碳放到大氣層,像棉被一樣導致溫室效應,令地球溫度不斷上升。


問紐約風災是否因為「氣候變化」,等於問:天災是否人為?


眾多氣象學家在傳媒面前,顯得支吾以對:一時間不能下定論啊,氣候變化會引起熱浪、水浸、乾旱,可是對颶風的影響,相對少研究。沒有這人為的氣候變化,大自然也有可能產生這次超級風暴,可是氣候變化的確令海水變暖,令風暴能量加倍。

保險公司卻已經跳出來:受夠了,究竟還要賠多少錢!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Munich Re)才剛在十月發表報告:八十年代因為天氣災害的賠償額只是每年90億美元,可是過去10年,每年已經達到360億美元,單單日本311強震海嘯造成的保險業者損失,更高達400億美元。這一次紐約風災,動輒都是上百億美元的賠償額,保險類股票應聲下跌。


經濟學者決定找出路──是財經雜誌《Bloomberg Businessweek》,而非環保刊物,封面大字標題:「這就是全球暖化啦,死蠢!」


早在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已經發表報告,探討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經濟學家沒有科學家要求證據100%正確無誤的包袱,很快就看到這場賭博如何下注:繼續現在的方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可高達每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20%,可是立時發展低碳經濟,成本只是GDP2%,以2%代價預防20%損失,當然博得過啦!


雖然Stern Report被批評低估了發展低碳經濟的代價,可是損失越來越大,是明明白白地擺在眼前的。不用煤炭,就用太陽能啊,風能都得,電動車也是大市場,反正都是商機,分散投資也無壞。雖然奧巴馬總統沒法如期承諾創造五百萬綠色就業職位,但去年美國是清潔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


一些環保人士提倡簡樸節約,一些商家描述的,可是高科技的生活:房子有雨水收集系統,家裏的智能電器按需要自動開關,早上用處理過的「灰水」洗澡,坐電動巴士回公司;辦公室改用電子文件,電腦型號也越來越省電,並且採用回收物料循環再造;午飯散步,隨便用太陽能為手提電話充電,下午用視像會議和外國客戶開會;下班健身,踩着的健身單車把動能成電力,拿着電芯回家插入電飯煲、扭開水龍頭的熱水,是天台太陽能集熱器加熱的……


氣候變化是人類史上最大的危機,也就是最大的商機。


可是這些低碳經濟,真的會減少全球的碳排化?經濟學家又望向政治家,他們談甚麼都行,就是拒絕在國際協議上簽約,承諾具體的減碳數字。《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今年底到期,多少國家達標?而十一月底在卡達杜哈舉行的氣候大會,會有共識嗎?


這一切,老鼠都不知道。環境再壞,老鼠也許可以比人們活得久一點,但說到底,地球這個家,只得一個。


作者:陳曉蕾


電郵:mailto:leilachan@hotmail.com

上一則: 婚紗背後

下一則: IB一條龍的迷思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