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星期日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圖文版)-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圖文版)

推荐阅读!

作者: 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分类:历史
更新:2013-04-14 15:41:53

简介· · · · ·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有以下看点:
  1.《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是一部“最短”的欧洲史。它以极简练的文字,却从不同的角度,把欧洲历史的精要述说透彻! 雅典的民主、罗马的共和,差别在哪里?蛮族入侵是如何发生?中古时期的政教之争到底争什么东西?罗伯斯庇尔时期的法国为什么叫“美德共和国”?——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将以非常轻松的方式告诉你。
  2. 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明要比欧洲文明进步,然而世上第一波稳健的经济发展首度发生在欧洲,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其他许多代表现代的标记也是发轫于欧洲。《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将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为你解答: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
  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热销欧美,中文繁体版2010年4月出版,即跃居台湾诚品连锁书店、金石堂连锁书店、博客来网络书店畅销榜Top10超过半年。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圖文版)-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梁柏力-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张五常写序,精彩.

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

作者: 梁柏力

分类:历史
更新:2013-02-21 15:29:48

简介· · · · · ·

在近三十年中国再次崛起的同时,新一代史学家对明清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也出现很多新发展。这些史学家提出不少崭新的见解,反驳许多关于中国明清时代的传统观点——像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抑制市场?轻视科技?缺乏产权保障及法治精神等,都被他们质疑或否定,然后对明清历史作出了新的评价。
这些新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有很大帮助。
……
可惜的是,中国新经济社会史的观点,仅于大学学术界中流传,或者应该说是部分大学学术界中流传。再加上很多中国新经济社会史的著作,都是英文写,只有部分被翻译成中文。因此一般人对中国新经济社会史都不大认识,而中小学的中史教科书,也没有提及这些新观点。
本书的目的,就是把新一代中国史学家近二、三十年的研究硕果,综合起来介绍给大众读者,也即是所有关心中国的过去和将来的读者们,包括学术界和非学术界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够用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来看中国。

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梁柏力-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南渡北归(第一部)-岳南 著-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南渡北归(第一部)

推荐阅读!

作者: 岳南 著

分类:中国人物传记
专辑:南渡北归
更新:2013-01-02 14:27:15

简介· · · · · ·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南渡北归(第一部)-岳南 著-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说中国话做中国菜嫁中国人 “老外”渐转变 --金黔教育

 

说中国话做中国菜嫁中国人 “老外”渐转变

2013-08-08 10:00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0

  图①:6月28日,25岁的巴基斯坦留学生牧阳在江苏南通的一家餐厅打工。

  图②:7月4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留学生毕业典礼上,非洲留学生欢庆毕业。新华社发 版式设计:蔡华伟

  吸引外国学生学者来华留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60多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来华留学奖学金的投入,不断调整奖学金的结构和重心,来华留学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教育质量越来越高。从过去中国政府热情地“请进来”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出资将本国学子“送进来”,来华留学热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互动瓦解“围城”

  从“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赴美求学到现在,差不多已有160年了。这160年来,去美欧留学的潮流除了在建国之后有过大约20多年的间断外,一直在奔流向前。“留学报国”是几代中国青年的梦想与追求。

  但是,近10多年来,一个反向的留学潮初露苗头,到中国留学的美欧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在中国高校的校园中看到高鼻子、蓝眼睛的“洋学生”,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提出了要在4年内派遣10万名学生到中国学习的倡议。有中国学者借用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名言,来形容大洋两岸越来越渴望了解对方的青年学子的心态:被围在中国教育里面的人想出去,被围在中国教育外面的美国人想进来。

  “围城”在互动中瓦解。虽然相比之下,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现在还要远多于从外面走进来的,但“走进中国”的需求,100多年来首次出现了变化,单向的流动开始向双向转变。

  以往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远大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这样的表述常被用来说明中美相互认知的差距。不过,其背后的意味,并非只是对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也反映了地位不同造成的相互认知需求的不平衡。中国人需要更多了解美国,而美国人可能未必需要像中国人了解美国那样去了解中国。

  美国亿万富翁苏世民先生今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奖学金,每年资助全球200名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主要为美国学生。苏世民对设立此项奖学金的初衷,有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对此,美国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深有同感。美国学者汤姆·沃特金斯在最近一次访华之后,更是用“很危险”这个词来形容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的现状。越来越多的美欧人士清晰地认识到,如果对中国的知识依然停留在过去而不变,终将会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美国颇为走红的华裔“脱口秀”表演者黄西,则用了这样一个精彩段子来“影射”未来的变化:儿子有时候问我,“为什么我要学习两种语言?”我告诉在美国出生的儿子,“当你成为美国总统的时候,你需要用英文来签署法律文件,用中文跟你的债主谈判。”黄西讲这个段子的时候,正是美国媒体炒作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主之时。

  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始终是影响国际学生流向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的交流反过来也会对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地位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有的时候,这种变化可能很细微而不易察觉,或者只不过是几个或几十个青年去国外留学,但它却会慢慢地改变交流双方的相互认知,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国家与世界的长远关系。

提升就业竞争力

  受欧债危机影响,比利时青年人就业情况连续几年一直“惨淡”。比利时联邦政府经济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有将近2.8万名比利时大学毕业生在国外就业,比往年增加了70%。为此,比利时的瓦隆区政府推出了“奖学金”工程,即政府出资给应届毕业大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奖学金或者实习的机会,其中的“金砖奖学金”项目,办得有声有色。

  瓦隆区与弗拉芒区、布鲁塞尔区组成了比利时的三大行政区。瓦隆就业与培训总署的语言培训部主任穆莱德·莱比达尼对本报记者说,“金砖奖学金”是由瓦隆区政府专门拨出预算、为瓦隆区应届大学毕业生或毕业后1至3年但仍未找到工作的待业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奖学金”,让他们到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4个国家的对口专业岗位实习、生活。

  “奖学金”不仅包括入选学生在学习、实习期间的食宿生活费,还包括往返机票、签证等相关费用,真正“包干”到每个学生。负责该奖学金的教育官员告诉记者,品学兼优、又有志于学以致用、愿到国外“闯一闯”的毕业生,可以得到资助,时长3个月。

  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比利时国内的工作岗位和实习机会非常“稀缺”,所以如果学生们能到金砖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充满生机的国家实习,这段经历也会将学生们带上就业的捷径。

  瓦隆区教育部门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瓦隆区政府重视“再培训”教育和人才“专业转型”的理念从未有过松动。他说,教育、人才和就业,一直是瓦隆区整体规划中的重点,政府下设的各个部门都有与此相关的各类预算和奖学金。

  “金砖奖学金”的创立,是瓦隆区劳工部部长安德烈·安东尼于2011年底提出。经过近1年的筹划准备,于去年8月启动。安德烈的考虑是,比利时是经济外向型国家,全国GDP中70%来自国际贸易,近年来与比利时与新兴市场国家关系越来越好,与金砖国家外贸往来越来越频繁,选送优秀青年人去金砖国家实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去年8月“金砖奖学金”启动以来,去中国实习的比利时学生人数最多。据介绍,已派出3批、共36名比利时学生前往中国,本月又将派出13名;其次是印度,而俄罗斯和巴西目前只派出7名比利时学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瓦隆区政府对奖学金的管理和落实工作非常细致。政府经过认真筛选,选定一家既了解中比两国国情、又拥有中国商务伙伴资源的比利时咨询公司,负责在中国城市为比利时学生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牵线搭桥”。该公司的总经理王海晨告诉记者,从筛选学生的申请简历到面试、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专长和个人期待帮他们设计职业规划、选择实习单位,事无巨细,每一步公司都倾注了心血。

  比利时大学生福昂克斯,已经毕业两年,却一直未找到工作。今年27岁的他,是电子自动工程学专业的硕士。他成绩优异、拥有过硬专业技能和硕士学位,却一直无用武之地。“金砖奖学金”帮助他得到了在中国IT公司实习的机会。他说,相信这段实习经历会让他很快找到工作,在中国的经历,将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

  一位在北京实习归来的学生说:“我非常感激这段经历。这3个月的中国实习不仅让我看到、感受到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的真实面貌和活力,还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让我感到生活充满动力!”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领事部主任过琳说,如果中国大学毕业生也能来比利时短期实习,相信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作者:  编辑: 钟凤鸣

说中国话做中国菜嫁中国人 “老外”渐转变 --金黔教育

汉字

汉字
不许联想


这周又做了一个封面故事。今年我一共做了三个封面故事,前两个都惹了不少麻烦,感觉现在写东西要看人脸色才行,这里有做记者的吗,我想问问,你们是这么写报道的吗?我做了十几年的记者,有点不清楚该怎么写报道了。

这次做的封面是《汉字危机》。其实汉字没什么危机,语言文字从来就没什么危机,它存在就存在,消亡就消亡,都正常。只能说现在汉字在信息时代出现了一个瓶颈问题,你打字可能飞快,但是你不见得能写出来。

关于汉字的问题,民间争议最多的就是把简化字恢复成繁体字。有些两废代表动不动就弄个提案,希望恢复繁体字,不然中华民族文化就如何如何。那些房地产商,政府决策人,他们才是把中华文化如何如何的人,要抬杠,应该找那些破坏最狠的人去抬,老跟汉字较什么劲啊。

我觉得,现在究竟是该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用火星文还是甲骨文,都不重要,因为中国人一直就对文字无所谓的。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是极少数会写字的人记录传承下来的,其余的人都是文盲。今天极少数人是文盲,但是历史依旧是由极少数擅长运用汉字的人记录传承下来的。真的,跟你没任何关系,起什么哄!

你可能会说,我现在会用电脑打字,发到网上,就成了记录,就是历史。别操蛋了,你那都是字符垃圾,没用。历史能留下来的还是少数人记录的东西,它除了会打字,还需要智慧。只是这个少数比过去数量多了一点而已。你刚刚学会打字复制粘贴就当上公知了。

至于繁简之争更没意义,你想想,你用拼音输入汉字的时候会注意到这个字笔画有多少画吗?不都是三五下敲出来的吗,你打"龘"(da)和"装"(zhuang)哪个更容易呢?反正我是双拼,都是两下出来。再简化也没什么意义。至于恢复繁体,你现在打字还会注意汉字代表的意义吗,你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了,选择重码的文字是你不就是看个大概齐吗。如果我再问你,"zhou恩来"的"zhou"里面是"土口"还是"吉"?你可能都未必说对,还掰扯什么恢复繁体字呢。可能你又说了,汉字里包含着祖国的文化密码,一个字有很多讲,变成简体字,那些意思就没有了。比如"爱"就没有"心"了,但是简化的"爱"有一个朋友的"友",现在社会上不都流行跟朋友做爱吗,你原来有心的"愛"里面哪有朋友啊。还有人说,"亲"也不"见"面了。我说亲啊,现在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时代了,大家见面也是低头玩手机谁都不理谁,不见面在网上反倒更亲了是不?不信你随便说一个简化不合理的字,我都能结合当下给你解释出一堆理由。我的意思是,总抓住简化字不放,远远没有自己学会长脑子会使用汉字更有意义。

过去的文盲目不识丁,今天的文盲差不多都是硕士级文盲,社会进步,文盲也跟着水涨船高而已。会用汉字的人还是少数人,多数人不过使用汉字来交流。过去两个文盲是在街上对话,今天你用键盘输入对话,你认识三两百个汉字就绝对有资格做中国人了,只要你们对话没什么障碍,都能相互明白,都是别字又何妨。现在是新文盲时代。哈哈。

有人说,这样汉字的纯洁性就被破坏了。妈的汉字只有俩字纯洁,就是"纯洁"这两个字。文字永远是动态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有些合理的就被人接受了,不合理的自然就被淘汰掉,任何国家的语言文字都是这样。你操什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