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44歲名醫 潘醒華猝死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40112

 

44歲名醫 潘醒華猝死

■前日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潘醒華醫生,經常接受傳媒訪問。

【本報訊】曾駐東區醫院內科部,現私人執業的胸肺及呼吸系統科名醫潘醒華,前日凌晨在家中心絞痛,前往浸會醫院求診,被發現患急性心肌梗塞,院方緊急安排「通波仔」手術,但潘突然情況惡化,猝然離世,終年44歲。他上月趁聖誕節假期與家人往韓國度假時,已感胸口鬱悶不適,當時未有太在意,怎料突病發身亡,家人、好友傷心不已。記者:莫家文 梁麗兒

被稱為胸肺及呼吸系統科明日之星的潘醒華,洋名Edwin,在英國出生,1994年於英國醫科畢業,同年取得本港註冊醫生資格,01年來港,在東區醫院內科任職,並在港獲取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資格,03年沙士後開始私人執業。

急性心肌梗塞病發

潘醒華常在網站及報章撰寫有關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及戒煙的文章,成為胸肺及呼吸系統科其中一位著名醫生,經常接受傳媒訪問。他除了在醫學界闖出名堂外,投資亦有一手,名下擁有兩間公司,其中一間金泰集團由他與兩名同姓潘的股東共同持有,公司手持不少商舖及高尚住宅物業,多年來買賣交投活躍,當中不乏逾千萬元的大額交易。
與妻子育有三名兒子的潘醒華,一家五口幸福美滿,上月聖誕節假期,他攜妻兒往韓國度假,當時胸口曾鬱悶不適,但他未有太在意,返港後如常上班及工作。至上周四(9日)深夜睡覺時突感到胸口痛,由家人陪同坐的士往香港浸信會醫院求診,經心電圖檢查,證實急性心肌梗塞病發,一條主要心臟血管嚴重閉塞,院方即時安排通波仔手術,但病情持續惡化,院方急召資深醫生返院協助搶救,但潘延至前日凌晨宣告不治。
曾與潘醒華合作開設診所的外科專科醫生林哲玄形容潘醫生對病人非常細心,是一名好醫生,印象中他熱愛運動,曾與他組隊參加醫學會游泳接力賽奪冠,數日前又與對方碰面,健康並無異樣,一直不知他有心臟問題。曾與潘醒華共事的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蘇潔瑩稱潘為人友善、對病人照顧有加,為人有紳士風度,對其離世表示惋惜。

妻:佢一直無大病痛

潘的妻子昨晚接受記者訪問時忍淚稱丈夫一直無大病痛,亦不用服藥,只是在韓國度假時出現胸口不適等症狀,想不到突然身故,現正辦理丈夫身後事。昨天,她在個人及丈夫facebook網頁內換上全家福及丈夫展示手瓜的相片以表哀思,留言稱「He is our super hero(他是我們的超級英雄)」,潘的同事及友人亦紛紛留言稱:「永遠懷念你,我們的好朋友,一位好爸爸,好先生,好唔捨得你!RIP」以悼念摯友離世。
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表示,本港每年約有4,000至5,000人死於心肌梗塞。高血壓、高膽固醇為主要元凶,患者多在冬天病發。大部份患者為60至70歲人士,也有年輕到30至40歲人士中招。
香港醫學會會董兼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補充說,心臟病近年已有年輕化迹象,尤其在冬季,身體新陳代謝加快,心臟病發率較其他日子高出三至五成。何醫生續指:「男人年過四十,大多是家庭支柱,又要面對職場壓力,尤其是當醫生,面對壓力更大,好易出事。」

44歲名醫 潘醒華猝死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40112

传小米今年将推出300元超廉价智能手机_TechWeb

 

传小米今年将推出300元超廉价智能手机

http://www.techweb.com.cn 2014.1.10 20:06 环球网科技 赵俊斐 ( 1条评论 )

传小米2014年将推出50美元超廉价智能手机

据国外媒体1月9日报道,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2014年手机销售目标为4000万部。近期有消息称,小米今年要推出价格不超过一桶汽油的廉价智能手机。

小米以低价出售高品质手机著称。2012年,小米卖出700多万部手机,营收达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1亿元)。2013年小米卖出1900万部智能手机。创始人雷军称,公司今年计划出售4000万部手机。

与此同时,小米计划推出50美元的(约合人民币302元)手机,还计划将低价手机卖到日本。小米市场扩张的一大目标就是东南亚,谷歌Android产品前副总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现在负责小米国际业务拓展,去年12月份说他正在努力开拓这些市场。

苹果iPhone 5C已经算是低成本手机,16G版售价549美元(约合人民币3323元),但是与小米手机相比还是要价过高。其它智能手机制造商例如诺基亚、摩托罗拉、HTC手机价钱虽然已经很低,但还是高出50美元。

除小米之外,中国酷派、印度MicroMax也表示要在日本市场推出50美元智能手机,零售商们希望低价手机能为他们带来更多顾客。低价智能手机很有可能成为商业长期潮流。低价潮流不仅影响竞争对手,还会影响整个供应链。

传小米今年将推出300元超廉价智能手机_TechWeb

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iPhone成功的深层原因_DoNews-移动互联

 

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iPhone成功的深层原因
2014-01-11 19:59 共计5631次阅读 来源:DoNews

DoNews 1月11日消息(记者 周勤燕)1月11日,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在“2014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表示,苹果一代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样板,开启了个人电脑的时代。在个人电脑之后,苹果创造的iPhone也同样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是一款集多元技术于一体的手机,让用户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各种目的。

苹果电脑如何被打造

沃兹尼亚克表示,在没有个人电脑之前,电脑的价格非常昂贵。当时他与合作伙伴一起设计电视游戏、语音系统等产品,在技术上走在前沿。怀着一种不能被一般人理解的热情,致力于打造个人电脑。

“我要有自己的电脑,而且最终有产品做出来,我们最终找到了一个配方,并且以好的价格,生产出让人们买得起的电脑。”

沃兹尼亚克介绍,当时苹果一代产品的成本价格是300美元,最终设定的价格在666美元,其中包含了自己和商店的利润。沃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化的开始。

苹果一代给出了这样一个样板,苹果二代则更进了一步。“人们会看苹果一代,这就是让普通人买得起的方式,一个键盘,一个视频显示器,然后有内存,可以用起来,然后把价格降起来。”

与乔布斯共事的岁月

沃兹尼亚克表示,在苹果一代诞生的四年前,自己一直在产品设计和终端制造。遇到乔布斯之后,自己的产品设计和乔布斯的电子碰到了一起,沃兹出点子,乔布斯卖。

沃兹尼亚克称,早期乔布斯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他没有设计和技术的能力,但是他知道如何去销售产品。于是,在苹果的早期,沃兹尼亚克与乔布斯互相配合,乔布斯负责商业,沃兹负责产品设计与开发。

在苹果二代时,乔布斯开始学习如何互动,如何生产、定价、产品功能方面的学习。之后的乔布斯开始发光了,成为苹果的一个闪光人物。“他告诉世界,为什么作为一个个人要购买电脑,为什么这个电脑对于个人来说是有价值的。所以这个公司主要是乔布斯来运转,这是非常重要的。”

iPhone成功的深层原因

沃兹尼亚克表示,iPhone与原来的智能手机完全不同,它是一款真正的互联网电脑。

沃兹尼亚克表示,第一台iPhone发布震惊了全世界。它与原来的智能手机完全不同。它是第一款手持的互联网电脑,并实现多点触控、屏幕水平垂直转动,以及软键盘。所以,它是一款各种技术融于一体的手机,同时iPhone引入了APP的概念,使得消费者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各种目的。

沃兹尼亚克在同主持人的对话中,畅谈了为什么自己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却是安卓系统的支持者。他表示,iPhone不好的地方在于电池不耐用,安卓手机非常稳定,很喜欢安卓,但是苹果的用户体验很棒,自己还是个苹果人。(完)

以下为沃兹尼亚克的谈话实录:

问:我们特别想了解,您当年打造苹果一代电脑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故事?在这个产品的背后,你有什么样自己的产品的哲学?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首先,我当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在那个时候和我的合作伙伴一起去设计一些产品。比如电视游戏,语音系统。当时在技术上我是走的比较前的,但是必须有一种欲望,一种激励,一种热情,你才能去开发一款新品。我要有自己的电脑,当时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最终我们必须有这个产品做出来,要有钱,要买得起这个产品。因为当时的电脑是非常昂贵的,但是我找到了这样一个配方,如何以好的价格,生产出人们买得起的电脑,这样的一个制造产品的方法,我就给了公司,让公司批量生产,让人们买得起这样的电脑。所以,不光开发产品,还要让人们买得起,这就是当时的极客。他们要去制造自己的电脑,当然也需要商业运作,这就是我的朋友乔布斯来了,他说有这个电脑,我们要去卖这个产品,人们就不需要自己去开发电脑了,我们把这个电脑卖给人们。所以,要有人去用。如果只有少数的人用得起电脑,它如何能够让大众有用呢?

问: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设定电脑的价格是666美金,那时候为什么要设定这样一个极低的价格,其实你完全可以定到999美金,或者更好,为什么是那样的一个加快?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是的。今天当我们回顾,当时这个产品价值1000美元,但是你要记住,PC主板上面有很多芯片元器件,拿一个盒子套住,加一个显屏。把键盘自己用线传上去,自己供电,有很多的元器件是你自己做的。我记得主板是300美元的成本,我们把这个卖给商店,就可以加200美元,就是500美元,再加上商店自己的利润就是666美元。我还是会算术的。比如手机号666,这是我的概念。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商业产品,就像今天的产品流程是一样的。当然当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阶段。

苹果一代给出了这样一个样板,苹果2更进了一步。人们会看苹果1,这就是让普通人买得起的方式,一个键盘,一个视频显示器,然后有内存,可以用起来,然后把价格降起来。

问:这样一个产品销售给更多的人是乔布斯的一个建议,能不能给我们回忆一下你最早遇到乔布斯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其实乔布斯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确实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事情。我们知道,在苹果一代诞生四年之前,就是在成立公司之前,我一直在设计有意思的产品,比如视频游戏。我还设计一些终端,来做可以上网的电脑,我的产品设计和乔布斯的点子碰到一起,我出点子,乔布斯卖。当时我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钱,没有银行帐号,我们必须用各种方式做。乔布斯有一点钱,他希望累积这样一个原始资本,我们看到电脑的这个点子,当时还没有公司生产电脑。当时没有足够的钱打造苹果一代,然后再去卖它。我自己当然有钱生产一台电脑。

为什么会有公司这个点子呢?很简单,那就是不同的生命阶段的不同的经济状态决定了你当时的这样一个工作。乔布斯说我们成立一个俱乐部,也就是家庭电脑的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人自己购买电脑的元器件,部件,然后把它组合在一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来组装,当时20美元组装,40美元卖出去,这是主板的部分。这是我们一开始的雏形。当时大家怎么想的?就说我们要买电脑,到苹果二代的时候,我们可以吸引那些投资人进来。

问:乔布斯作为您的商业伙伴,给您提供了一些您没有看到的东西。您认为他在你的整个苹果,或者说在早期苹果的时候,他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早期乔布斯有一个想法,他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是他没有设计的能力,技术能力可能也不够高,但是他知道如果有一个公司来销售产品,这就是迈出了一步。所以,一步一步地为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在早期我们公司的发展,就是两个年轻的大学生,乔布斯打电话发订单,他在他的卧室打电话去定那些元器件。比如跟杂志联系广告,他会请人到我们房间里来看我们产品的开发情况。所以,当时乔布斯是非常简单的商业的做法。到了苹果二代的时候,乔布斯开始学习了,学习如何进行互动。如何生产、定价、产品的功能等等所有这些,但是他没法把它运转起来,因为当时我们还很年轻,只是有一个概念,还需要更资深的导师给我们建议,告诉我们如何运行一家公司,应该雇佣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些什么样的事情,原因是什么。这些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也要探索如何做生意。乔布斯就开始放光了,他成为苹果的一个闪光的人物。他告诉世界,为什么作为一个个人要购买电脑,为什么这个电脑对于个人来说是有价值的。所以这个公司主要是乔布斯来运转,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苹果公司的工作,就是想做技术,我不想告诉别人你做的不对,我要把你炒了,我只想做我擅长的东西,就是技术开发。这就是我的角色,我跟媒体和公司都是这样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理解消费者,也就是买产品的这个人,在我的想法中,消费者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生产产品的公司。个人消费者来决定他们要买什么样的产品,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整个工作是开发出人们喜欢的产品,这个产品确实人们喜欢用。比如今天大家都用智能手机,你们都非常善于智能手机上的应用,比如给朋友展示自己的应用。我觉得在市场营销方面,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我来说,设计电脑很容易,说服人们去买电脑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们在苹果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让这个产品生产出来,让人们觉得他们有理由来买。比如颜色,很多人都觉得电脑要有颜色,这个比较难。我们看到,在图形处理方面,苹果也是走在前面的,当时还没有其它电脑能够做到,还有游戏等等。现在家里的普通人说至少用电脑可以获得乐趣,可以玩电脑游戏,这就是市场宣传的工作,营销的工作。我和乔布斯共同合作,我们都是非常重要的。

问:让您最怀念的跟乔布斯在一起的时刻是什么?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我怀念乔布斯的一点,还是在年轻时代,我们一起玩,一起听音乐,我们共同分享生命中的一些事情。当时乔布斯对我非常好,他愿意分享他的一些好的东西,我非常怀念这些事情。苹果最让我感到情绪激动、兴奋的一点,原来电脑可以有不同的尺寸,苹果一开始不成功,乔布斯离开苹果之后,我们花了很多年时间完善我们的产品,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我们希望有这样一家公司不是重复过去,我们希望这家公司告诉世界,可以找到完全不同的方式,完全无法想象的方式让我们释放自己,让我们去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我们能够让人们凭借自己的本能用电脑,我们能够让电脑变得更人性化。电脑是我们非常自然的,正常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问:我们应该用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两位当年的这样的年轻人,送给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先生,也送给乔布斯先生。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其实不光是这个产品,更重要的是我们给世界树立一个榜样,一家公司可以挑战人们的常态,可以挑战传统。

问:我们不妨谈一谈未来,我知道你虽然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但你又是安卓系统的支持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支持谷歌的开放的系统?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我知道,根据以前的经验,我对安卓很熟,苹果生产的产品很容易用,不复杂,开发安卓系统的人有很好的工作背景。我个人喜欢测试各种电子产品,我喜欢购买电子产品自己去用,根本不信什么用户评测、评估,我们必须体验这个产品,看自己是不是喜欢。比如,我去买手机自己用,比如iPhone什么不好?电池特别不耐用,太糟糕了。但是,安卓发展到这样的一个水平,能够成为移动的平台,安卓手机非常稳定。最近我经常在想,确实三星S3和三星Note是非常好的手机,不能说我选择这个车开,就说别的不好了。还有很多非常好的智能手机,你可以自己选择,我选择了iPhone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有些人喜欢去实验,比如很多开发人员都喜欢用自己熟练的安卓语言。保证用户体验是好的,这是的一个理念。如果苹果能够作为一家公司找到一种方式,来生产制造软件、硬件、零售这样的应用商店,这是iPhone目前的操作方式,但同时它也可以有安卓版本的iPhone,如果苹果能这样做就很好。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拿来好多的市场份额,当然我也不关心这个。我非常喜欢它,并不是说更喜欢安卓,我还是个苹果人。我喜欢大屏幕,LED的显示屏。

问:您自己认为苹果的iPhone真正成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当第一台iPhone被发布,确实震惊全世界,它如此与众不同,与原来的智能手机完全不同。首先你可以通过点击一个图标,上网看邮件,更重要的是手机通过互联网做更多。第一款iPhone是真正的一款互联网电脑,在你手掌中的互联网电脑,你能够在家里做的事情,在Iphone上都可以做。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方式,实现多点触控,这确实是世界第一次。比如说,你还可以让屏幕去水平垂直的转动,当时有很多技术,还有软键盘。所以,各种技术融于一款。比如早期模拟电话的世界,我把我的电脑放在膝盖上,然后要用调试解调器连上电脑,又用手机接入互联网不可能,但是,我在机场就要用互联网,比如在波士顿机场要上网,然后我能找到方式,必须用电脑。但是iPhone出现了,整个世界都意识到了,不管我到哪里都需要有这样的体验,这就是iPhone引入的APP的概念。当时刚发布的时候只有20个苹果开发的APP,这就是一个大方向。很多人都在说,确实消费者希望移动互联网尽在掌握,他们也希望同样的产品能够做到这样的功能,有一些公司生产了很多好的产品,我买了一个300多美元的安卓的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的体验非常好。所以,我们确实感谢乔布斯能够为我们指出这样一个方向,找到了一种开发这种能力的方向。

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创新是来自于硅谷,包括你们过去30年亲手创造的很多东西,包括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新的创新都来自于硅谷,为什么硅谷能够一直成为整个世界和科技创新的中心,这里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主要的原因就是有这样的一个量,量变引起质变,不管是原子弹,还是某一个行业,你都会发现某一个地区,比如说一个地方是农业的核心,而在硅谷,有很多早期的晶体管、芯片公司都是来自于硅谷的,我们生命中的电子的东西,比如智能手机,我们都觉得我们爱技术设备,但是都来自一个种子,就是晶体管的发明。晶体管就是在硅谷诞生,最后有一些工程师离开了晶体管的公司,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所以,最终工程师用大概十多年的时间让芯片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摩尔定律,我们能够通过芯片实现巨大的处理能力,然后就是微芯片。我们看到有大量的人聚集在硅谷,他们都是做技术的,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分享点子,分享开发新鲜点子的方式,新鲜产品的方式。

当我创办苹果的时候,我们在俱乐部见到了很多年轻人,他们都相信微芯片能够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所以,我设计好的电脑就是有这样一个基础,硅谷不断地成长,出现了更多的公司。而且相应的在硅谷,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风投行业。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最终我们所做的,都来自于研究基础科学,比如数学、理工科,我们能够发明创造以前不存在的事情,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人。不管你生产鞋带,还是塑料,都是维持这个世界的运转。我们有很多的人才在硅谷,是理工科的背景。到2014年,在全球人们开始意识到去生产、开发与互联网相关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真正是平等了,有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大家是平等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创建自己的公司,我们看硅谷的谷歌、Facebook、雅虎等,他们都是由年轻人创办的,有的是大学中途辍学,有的是年轻人创办的,他们有很多好的点子,这些新鲜的点子不一定是硅谷产生的。比如苹果,我们当时都是穷学生,没有几个钱。关键是目前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资源,懂得技术的人将是最重要的人才,他们能够控制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还有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硅谷不再是唯一的新鲜点子诞生的地方,但是在硅谷已经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基础。在美国,硅谷技术人才的密度可以说是最高的。

谈到电脑,亚洲人的头脑,尤其是中国人的头脑,其实是非常强大的,你们很聪明。在美国有10个县,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在家里说的不是英文,而是中国话、日语、韩语、印度语,这是世界正在变得同质化。为什么硅谷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和辉煌。其实硅谷的模式正在全球化。

张鹏:我们看到整个科技在给整个世界带来很大的变化和影响,而且对每个人带来影响,就像我们有了智能手机,突然发现人的能力延展了,就像我们聊天的时候谈到,手机成了人的一种外部的器官,一种新的能力,你对现在这样的一种人的新的进化的趋势,认为是一个好的趋势,还是会担忧?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首先,智能手机是设备,我喜欢我的智能手机,没有它我活不下去了,但生活中,要的不是智能手机,而是一种能力。作为一个人,我可以走在大街上拿出手机打电话叫一辆出租车,或者是查有什么电影,它丰富了我的生活,增强了我的能力,它是一种便鞋的设备。这个小小的智能手机在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

问:这种让人的能力不断进化,或者我们人通过科技在做一种新的进化,您赞同还是不赞同?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教我一些技术科学的知识,他跟我说工程师生产产品。建筑师修路、修桥。这些在我小时候都是新鲜的东西,在我的生命中,经历了黑白电视到彩电,我们在改变世界,使得世界更好。我的父亲跟我说,科学家研究原子,发明了原子弹,原子弹好不好,非常有争议。我们所创造的每一个技术产品,很多人都说年轻人把时间都花在这些东西上了,而不是花在老一代人觉得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他们花太多的时间在电脑上,在设备上。我们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好奇心,我们要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们希望去改变世界,我们希望有创造。如果没有这种欲望,我们就没有创新的能力了。我们希望所有的事物都是非常美妙,都是机器来完成的,这是好的。同时,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循序渐进。如果我们迈出了技术上的40步,很多人说太不好了,技术有两面性,有黑暗的一面。但是,我们看一下,如果我们迈出了这些步,看到最先进的技术,比如通过电脑来做社交网络。很多孩子用电脑玩游戏,他们跟别人不交流了。但是,我从小就是一个害羞的孩子,不愿意跟人去交谈。但是,有了互联网,可以通过论坛、通过聊天室跟朋友们交流,结识很多新的朋友。所以,我们就可以走出我们的小屋子。

问: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从你的视角来看,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你最希望号召极客们一起改变的是什么东西?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我这个人比较积极正面,如果我自己去开发、去设计一个技术,我做一个东西非常引以为豪,我向朋友们显示一下,比如一个点来控制我的房间的电器,比如灯开了又关了,我们愿意去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我不知道你问的是什么问题。

问:你对这个世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你最希望号召极客们一起改变的是什么?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怎么说呢,我成长的时代,大家对技术和科学是非常积极正面的态度,并不把技术看成是负面的。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让我不快的,我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所以,我看世界都是非常正面的。当我有这样的一个技术设备,我用这个设备,结果这个设备出问题了,如果我问一个问题没有让我满意的答案,我就非常沮丧,烦燥,我不喜欢的是这个技术有问题,这个设备有错误,这是让我最失望的。我希望有个技术,能够正常用。

问:你觉得未来智能手表会不会真的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产品?你希望一个智能手表里的功能是什么?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是一个混合的问题。比如说,把iPod绑在我的手腕上,飞机起飞了,它可以让我听音乐,我可以用手机来操控菜单,平板电脑也是一样。我希望手机能够戴在手腕上,所以我想用一款智能的手表。现在有很多公司生产,其实他们的智能手表都是同样的功能,同样的尺寸。我想要不同的东西,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苹果iPhone就做到了这一点,可能需要这个屏幕大一点,屏幕可以是弯曲的,整个覆盖你的手腕。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但我觉得第一款的智能手表会成功,我确实需要这样的智能手表。比如早期技术采纳者,我就是这样的人。任何一款新的电子产品出现,我是第一个买的。对于早期技术的使用者,我们会发现生活中人们潜在的需求。首先,更薄、更小、更轻,能够放在我们的口袋中。看一下那些最小的智能手机,最小的平板电脑,都变得越薄、越轻,所以,可穿戴的技术和设备就是这样的一个方向。

不是说立刻就能盛行起来,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代表人,他们有这样的哲学,有这样一个人或者一款产品能够推动这个市场。谷歌眼镜,也是可穿戴的产品,非常有意思。还有蓝牙耳机,买得起,大家都要买,戴了一周两周就不用了,现在谁还戴蓝牙耳机了。其实你把你的手机放到耳朵边上不就得了,为什么非要蓝牙耳机呢。大家看一下智能手表和把智能手机拿出来放在你的手这儿有什么区别呢?这么多年,我的预测这样的技术是会成功的。

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有什么样的话,想跟中国的年轻的极客们,年轻的创业者们说的?你希望他们未来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你告诉他们,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极客精神?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人,不管是上大学的,没上大学的,高中生、大学生,你们年轻,你们有创新的思维,你们并没有很长的生活阅历,你们在学校中学习,你们要知道创新。所有的年轻人希望找到一些方式,说通过我的思维来创建自己的公司,我觉得你并不一定要创建自己的公司,为什么呢?你年轻你得租房子,所以你加入一家大公司也可以。当然你要保有自己的生活热情。比如你可以开发手机应用,你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走下去,尽管没有钱,尽管不开始不能成功。你说只有钱才能成功,不是的。看一下苹果公司的创建,我们刚刚创建苹果的时候口袋里根本没有钱,我们一步一步走,向人们展示我们能做什么,然后吸引投资人,逐渐加大他们对苹果的投资。所以,不管你的生命中做什么,要找到新的东西,然后把找到的这些新的东西免费的给别人。

当然了,这不是我们最终的方向,但是在你的生命中,要不断地去探索,探索开发下一款产品的方式。比如你是编程员,你开发了一个程序,解决了一个问题,不断地去思考在世界上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要想一下,可能解决一个小问题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你编一个程序,然后又开发一个新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你培训自己的技能,你的技能更熟练,所以,你可以加入一个现有的公司,也可以有了一定基础后建立自己的公司。

你可以这样想,我有一个点子,我要筹集资金,我要雇佣人,开创自己的公司,请一定要思考一下你的第一款产品,如何找到最优秀的年轻的工程师,他们有非常好的想法。你要去听这些工程师的想法,不要只相信,只觉得自己能够有最好的点子,如果你听工程师的意见,可能会做的更好。当你要创建公司的时候,比如我会去回顾我们创建苹果的经历,找到产品的原型机,如果没有原型样机,也可以在屏幕上做一些演示,在去外部融资之前,需要做一个原型机,你要有团队,如果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就能够吸引那些钱进来。

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iPhone成功的深层原因_DoNews-移动互联

存款超过50万请认真阅读:银行破产或将至

 

存款超过50万请认真阅读:银行破产或将至

2014年01月10日 09:39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廖娟

4110人参与 1012评论

原标题:存款超过50万请认真阅读

“银行破产”,狼真的要来了。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近日报道,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北大经济国富论坛”上表示,银监会正在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一石激起千层浪。

以前,针对国内的商业银行谈“破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就是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破产仿佛也只是欧美国家在面临的难题。

不过最近,这样一个词汇成了国内金融界的热门话题。银监会1月6日召开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会上表示,今年将扩大银行业对内对外开放,试办由纯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银行,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至5家,成熟一家批设一家。

对此,斥巨资投资了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的史玉柱赶紧发微博说:现在发起民营银行没啥意思。理由如下:1.即将新批的民营银行,都不是全牌照银行,业务范围被控制得很窄。此银行非彼银行;2.运营地域被限制的很小;3.新银行需要经历3-5年的亏损,净资产会大幅缩水;4.新办银行的核心团队至少需要三年的磨合才有战斗力;互联网银行除外。

有没有意思,这是银行家担心的事。而老百姓应该关注的重点,是银行要“自担风险”了。

如果有银行破产了,储户的存款是否会血本无归?银行市场化,老百姓的钱靠谁来保障?

最大赔付额度可能是50万元

阎庆民表示,“未来要让市场说话、让资本说话,如果商业银行最后资不抵债,就会退出。”

什么意思呢?通俗理解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但赔偿有一定限额。根据目前透露的消息,储户在单个银行的存款,最大赔付额度可能是50万元,超过这一限额的存款部分,将得不到赔偿。

按照央行计划的50万元限额,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假如储户在单一银行的存款不高于50万元,万一银行破产倒闭,储户将获得与实际存款金额相等的全额赔偿;如果存款超过50万元,则最多获赔50万元,超出部分或者不能获得赔付,或者像美国和中国台湾一样,按一定比例赔付。

此外,限额保险赔付金额究竟是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还是只赔付本金,目前尚无明确信息。

杭州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储户一定要做好两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不能再迷信银行不会倒闭了,要有风险意识,把银行当作一般企业来看待,经营得不好,一样会关门。二是储蓄方式转变,大额存款尽量分开存放,也就是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万一一家银行发生风险,也不至于损失过大。

只赔存款,不赔理财产品;只赔个人,不赔企业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标准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自身发生危机时(如兑付风险、破产等),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一旦银行发生破产倒闭等事件,储户存放在银行的资金不至于颗粒无收。

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新生事物。1929-1932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先后有近万家商业银行受冲击倒闭,存款人损失严重。1933年,美国通过《银行法》,据此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已投保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人提供保护,目前为大多数存款账户提供10万美元全额保险,部分退休账户达到25万美元,超出限额的按比例赔付。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有数十家商业银行轰然倒下,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公司“兜底”,必定引发更大的恐慌。目前,在金融稳定理事会的24个成员国(地区)中,只有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国没有建立。

在我国,国家一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担保人,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是老百姓对银行有天然信任感的原因所在。但这并不代表金融机构就不存在经营危机,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海南发展银行因严重支付能力不足而关闭,境内居民在该银行的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最后由人民银行指定工商银行保证支付。此后发生在河北省肃宁县的尚村农信社破产案,最后同样由央行指定其他商业银行予以救济。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金融机构将自身兑付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机构,必须支付一定的保险金。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通行的一个做法是,只对自然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企业存款不在赔付范畴之内。并且,随保对象是储户的各类存款,但不包括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或其他投资产品。

冰箱里的企鹅

三个月前的一天晚上,当我照例打开冰箱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里面有一只企鹅。
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习惯性地翻一翻冰箱。

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这个习惯,按常理来说,翻冰箱是为了找吃的,找吃的是因为肚子饿,但实际上我每次翻冰箱时都并不觉得饿,而我的冰箱里也从来没有存过任何食物。

一年前我搬到了这所单身公寓里,因为看见有一个厨房,我便心血来潮买了一个很大的冰箱,琢磨着从今往后终于可以买点东西扔冰箱里,然后天天在家里自己做饭吃了。但我终归是一个懒散的人,每天下班回家累得半死,连买菜都懒得去,更不用说开火做饭了,于是我还是像以往一样每天下馆子,这个大冰箱也就成为了一个奢侈的摆设品,占地方不说,还挺费电。

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买这个冰箱,或许对我而言一个有厨房有冰箱的房子才能算作一个家,它摆在屋子里让我有一种莫名安心的感觉,所以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朝圣一般去翻一翻冰箱,想象着里面放满食物的样子,即使每一次打开后看着里面空空如也都会有一股淡淡的失落。

三个月前的一天晚上,当我照例打开冰箱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里面有一只企鹅。

她长得很漂亮,娇小的身子,光亮的毛发,樱红色的小嘴。

我愣愣地盯着她看了半天,还没来得及说些什么,她反倒先开口对我说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空的冰箱。"

照她的意思,她是只喜欢住在冰箱里的企鹅,曾经去过很多的冰箱,不过这样子不打一声招呼就随便钻到别人的冰箱里,好像有点不太礼貌吧。

我问她道:"你到我的冰箱里干什么?"

她反问:"你买冰箱干什么用的?"

我说:"我买冰箱当然是为了放吃的东西啊。"

她继续问道:"那为什么这里面什么吃的都没有呢?"

我说:"因为我很懒啊。"

她说:"既然你买了个这么大的冰箱,又不准备放吃的,那不妨就借我住一下子咯。"

说完她就"砰"地一声从里面把冰箱门关上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在那里发呆。

我心想我虽然从来都没有见过企鹅,但也从没听说过企鹅是这么不讲道理的动物啊,要不是看她长得可爱,我真想直接把她从窗户丢出去了。

我没理她,径直回卧室睡觉去了。第二天早晨准备出门上班的时候,她打开冰箱门探出小脑袋弱弱看了我一眼,问我能不能下班后买只鱼回来吃,我说了句"哦"就推门走了,心里嘀咕着这家伙还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啊。

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是晚上下班后我还是特意拐弯去了一趟鱼市,买了两只秋刀鱼回来,她坐在冰箱门上吃得很开心,我坐在一旁的地板上支着下巴看着她,问她究竟是怎么跑到我的冰箱里来的。

她说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只说自己去过很多不同的冰箱,有的大有的小,冰箱的主人也会给她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不过这是她第一次看见这么大却这么空的冰箱,所以打算在这里长住下来。

我叹了口气说:"反正空着也是空着,那不如就养一只企鹅吧,也没啥影响。"

怎料她忽然就不开心了,瞪着小眼珠跟我说:"喂,拜托你搞清楚,不是谁养谁的关系好吧,你以后别把我当你的宠物明白没,你也别指望我会屁颠屁颠地跟在你的屁股后面。"

说完她又钻到冰箱里"砰"地一声把门给关了。

我坐在地上哭笑不得,心想这还真是只有性格有原则的企鹅呢,不过我却莫名觉得自己挺喜欢她的。

过了几秒钟里面传来了一句抱怨:"拜托你把这里面的灯修一下好吧,每次开门都亮着,门一关就暗了。"

于是两天后这个冰箱被我改造成了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冰箱,一开门灯就暗,一关门灯就亮。

而除了电费越交越多之外,我的生活也开始渐渐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会每天下班去鱼市买几条新鲜的鱼回家,两条给她吃,两条自己做菜吃。每天晚上睡觉前翻冰箱的习惯也变成了敲三下冰箱门,等她开门然后一起聊一会儿天,至于为什么要敲冰箱门,则是她跟我规定的,因为她觉得企鹅也有隐私,不经人同意随便开门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

她每天都会跟我借书架上的书看,还给我的时候每本书都会被冻得硬邦邦的,而我们每天的话题也大多和这些书有关,她是只很聪明的企鹅,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时常能逗得我很开心。我也会偶尔跟她说说我的工作,说说身边发生的趣事,甚至是关于未来的想法。有时候心情不好,她还会安慰我,对我说些鼓励的话,所以我对她有着越来越强的依赖感,觉得她就像是自己的朋友,甚至家人一样。

她似乎也想试着融入我的生活里,比如有一天晚上吃鱼的时候,她提出要吃我做的红烧鱼,我很欣然地答应了她。然后我就把她放到我的餐桌上,彼此面对面地吃了一顿饭,她瞪大眼睛对我说,没想到鱼还能做得这么好吃,自己之前吃的那些鱼真是白吃了。

从那天起,她也试着开始在我的房间里四处转悠,也学着到卫生间去上厕所,不过我从来不会领着她出门,毕竟企鹅还是怕热的,这里的天气对她来说实在是太糟糕了。

之后的日子过得不温不火,我们就这样在拥挤城市中的一块小孤岛上相依为命,让彼此在孤单的时候有一个依靠,不过,虽然用这样的方式相处得很开心,我们偶尔也会有闹矛盾的时候。

一个周末的下午,一个同事忽然造访我家,他在外面敲门的时候她正在客厅里来回地踱着步,我从猫眼往外一看,慌忙抱起她把她塞进了冰箱,然后猛地关上冰箱的门。

她很生气地在冰箱里蹦�着,我打开门一看,她插着腰瞪着我正准备要冲我嚷嚷,我连忙做了个"嘘"的手势,告诉她不要声张,有客人来了,要是让别人知道我家里有一只企鹅就麻烦了。

同事是给我送东西的,我接过东西来很客气地问他想不想留下来吃晚饭,没想到他竟然很爽快地答应了,弄得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因为要做菜就得翻冰箱,可我的冰箱里现在藏着一只企鹅。

我把同事安顿在了客厅里,然后想去冰箱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怎料一打开冰箱,里面的食物已经都被这小家伙给弄得一团糟,鸡蛋被一个个打破,猪肉被踩成了肉泥,西红柿糊在了土豆上,西兰花被啃得只剩下了茎。

于是我只好尴尬地拿出这些残渣来做了一锅乱炖,没想到同事却吃得津津有味,他说自己很久没有吃过这样温馨的家常菜了,没想到我一个单身宅男居然会有一颗居家好男人的心,自己一直都没有看出来。

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我眼睛不时瞟着摇摇晃晃的冰箱,心想她一定是故意的,让人不禁捏把汗担心冰箱不知什么时候会被她给晃倒。

同事走后,我连忙把她抱出来跟她道歉,说今天真是为难她了,但我还没有做好让别人知道我有一只企鹅的准备。

她似乎能够理解我的苦衷,虽然依然嘟着小嘴,却不再跟我计较了。

也就是这天晚上,我心中暗下了一个决定,于是非常认真地对她说:"你每天睡在冰箱里舒服吗,不如睡到我的床上来吧。"

她似乎觉得很吃惊,但是她却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说:"睡在你床上太热了,还是冰箱里舒服。"

我说:"那可以开空调呀,开得冷点呗,我可以多盖几层被子,就当是冬天嘛。"

她默默地盯着我看了半天,最后还是点了点头同意了。

于是从那之后,我便和一只企鹅睡在了一起,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看电视,有时候我还会给她洗洗澡,而我的大冰箱里也渐渐开始存起了食物,里面不仅有鱼,还有蔬菜水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就像我曾经一次次打开冰箱前所想象的那样,我每天晚上都会回家做一大桌饭菜和她一起吃,而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了睡前去翻一翻冰箱的习惯。

就这样过了很久,直到上个星期的某一天,我的父母要来我家看我,我很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可她却觉得非常不情愿。

她问我:"你准备就这样让你的爸爸妈妈见我了吗?"

我问她道:"难道你不想见他们吗?"

她说:"我觉得有些奇怪呢,我不知道他们会怎样看我,会怎样看你,我觉得他们一定会不高兴的。"

我说:"有什么关系嘛,我已经做好让所有人接受你的准备啦,你这么可爱,他们一定会喜欢你的,更何况我现在过得很幸福啊,他们为什么要不开心呢?"

她说:"他们的确希望你幸福呀,但希望看到的并不是一只企鹅。"

说罢她摇了摇头,一脸的失落。

那天晚上她执意要钻回冰箱里睡,我一个人躺在床上,把空调关掉,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

第二天上午上班前,我敲了很久的冰箱都没有开门,打开冰箱一看,她已经不在了,里面的食物却都还安然地摆在那里,就像里面从来都没有住过一只企鹅那样。

她就这样没有道理地从我的冰箱里消失了,就像她当时出现在我的冰箱里一样,她消失得如此迅速而彻底,以至我甚至怀疑她从来都没有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

我想,或许她到了别人的冰箱里,或许她回到了原本属于她的世界。

不过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去外面吃过晚饭,我的冰箱里也总是放着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其实我的手艺很差,做出来的东西并不好吃,然而每当睡前翻冰箱的时候,看到里面满满当当的食物,我都会特别欣慰。

有一天朋友问我,为什么你总是买一大堆东西塞进你的冰箱里,就不能等吃完再买?

我想,如果它总是满的,就不会再有企鹅住进来了吧。

尽管我非常想念那只没节操的企鹅。

陈谌,90后写作者

(责任编辑:赵西栋)



发自我的 iPad

Gmail 更新:与更多认识的人取得联系

Gmail 更新:与更多认识的人取得联系

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想要给某个认识的人发电子邮件,可是不知道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从这周开始,Gmail 会在您写新电子邮件时,将您的 Google+ 人脉关系显示在建议的收件人当中,即使您尚未和这些人交换电子邮件地址。

如何处理电子邮件地址
为了保护电子邮件地址的私密性,向 Google+ 人脉关系发送电子邮件时会稍有不同。在您向 Google+ 人脉关系发送电子邮件之前,他们不会看到您的电子邮件地址;同样,您也没办法在他们回复您之前看到他们的电子邮件地址。

接收您的圈子之外的人发送的电子邮件
如果您收到来自您圈子外的人的电子邮件,那么相应邮件将被过滤到收件箱的“社交”类别(如果已启用该类别),并且在您回复他们或将他们添加到圈子中之前,这些人将无法向您发起其他会话。

如何控制哪些人可以与您联系
您可以在桌面上使用新的 Gmail 设置控制人们是否能够与您联系。如需了解详情,请查看帮助中心

Gmail 小组敬上


0472.96.55.28.

Dans Gmail, plus besoin d'adresse e-mail pour contacter une connaissance​





Dans Gmail, plus besoin d'adresse e-mail pour contacter une connaissance

Qui n'a jamais souhaité envoyer un e-mail à une connaissance, sans connaître son adresse ? À partir de cette semaine, lorsque vous rédigerez un nouvel e-mail, vous verrez s'afficher, dans la liste des destinataires suggérés par Gmail, les personnes qui vous suivent dans Google+, mais dont vous ne connaissez pas encore l'adresse e-mail.

Les adresses e-mail, comment ça marche ?
Afin de protéger la confidentialité des adresses e‑mail, l'envoi de messages aux personnes qui vous suivent dans Google+ a été quelque peu modifié. Votre adresse e-mail n'est pas visible par ces personnes tant que vous ne leur envoyez pas d'e‑mail. De même, vous ne voyez pas leur adresse e‑mail tant qu'elles ne vous répondent pas.

Comment recevoir des e-mails de personnes extérieures à vos cercles
Si une personne extérieure à vos cercles vous envoie un e-mail, celui-ci est placé dans l'onglet "Réseaux sociaux" de la boîte de réception (si vous avez activé cette catégorie). Sachez que ce correspondant ne pourra entamer une conversation avec vous que si vous répondez à son premier message ou si vous l'ajoutez à vos cercles.

Comment choisir les personnes qui peuvent vous contacter
Aujourd'hui, grâce à un nouveau paramètre Gmail, accessible sur ordinateur, c'est vous qui choisissez qui peut vous contacter. Pour en savoir plus, consultez le Centre d'aide.

L'équipe Gmail


© Google Inc. 2013, 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94043, États-Unis

Cette notification vous a été envoyée automatiquement par e-mail afin de vous informer de changements importants apportés à votre compte ou au produit Gmail.

让顾城挥斧的女人英儿原来就这样儿



让顾城挥斧的女人英儿原来就这样儿


英儿回忆"激流岛事件"和两个诗人的爱情

  2002年1月上旬,"激流岛事件"之后飘然而去的李英第一次直面北京的阳光。对于接受国内媒体的专访,这个生活在噩梦和"坏名声"中的女人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李英始终都在微笑着。她说5年就是一代人,希望时间能使传说中的"英儿"成长为一个具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情感的"麦琪"。从一个虚幻的影子到一个实在的女人,她纵身一跳,用了自己16年的生命。 

  记者:你生命中经历的两个男人都是著名诗人,你是怎么进入诗人圈子的?

  麦琪:1986年,我还在北京大学念书,同时沉迷于狂热的诗歌写作。那是我在大学最后一年,同时选修了谢冕先生的当代诗歌课程。时值全国诗歌运动风起云涌,各类诗歌活动与诗人聚会作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6月,谢冕带着我和张颐武一起参加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改变我命运底色的诗歌研讨会。

  研讨会由《诗刊》出面组织,到会者全是当时国内影响广泛的青年诗人,其中就有顾城、谢烨夫妇。顾城有个习惯,凡是参加国内、国际诗歌活动,他都会向主办方提出要求带上谢烨,否则拒绝邀请。在我看来,顾城和谢烨是一个如此密不可分的完美的神话,他们就像一个教堂一样使人敬畏。这一次见面,顾城话很少,不带人间气色。但在遗作《英儿》中,顾城却显示出对"英儿"的"一见钟情"。这使我暗暗吃惊。

  刘湛秋时任《诗刊》执行副主编,在舞会活动时,刘湛秋请我跳舞。眼前,刘湛秋时髦的打扮和《诗刊》领导的身份,的确激起了我的幻想。舞会之后我爱上了刘湛秋。尽管他已早有家室,并且身边还环绕着许多女人。

  记者:在80年代,这种违背道德的"情人"关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麦琪:压力太大了。整个"80年代的新一辈"处于文化思潮的断裂处,我们背负的传统与我们面对的"理解万岁"每天都在较量。当然,社会不可能对个人进行绝对的宽容。那时候连自己的好朋友都不可能理解你,更别说社会了。一个女孩有了爱情,一般会去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分享。但我不行,一开始我就把自己限死了,就是一个无法见到阳光的影子。

  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成了两人幽会的固定去处。一周大概有两次时间可以在一起。这种等待最初是甜蜜的,几个星期后越来越痛苦。因为我后来调进了《诗刊》,为了避人耳目,我们不得不使用了大量的暗号。去公园,我们一前一后相隔几十米远;进餐厅,他先进去看一圈,看到没有熟人,再出来叫我进去……

  当时他对我说,就是他离了婚也绝不会跟我结婚。

  记者:你是怎么进《诗刊》的?大家对此还有猜疑,是像外界说的你利用了刘湛秋吗?

  麦琪: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健康咨询报》做编辑,后来听说《诗刊》面向社会招聘两名编辑。我知道后,跟刘湛秋说这个事,他不赞成,他有自己的顾虑。我对他说,你可以不帮我,但是我要是应聘上了,你不要反对。我打算去《诗刊》,因为这样自己就能时常光明正大地见到他,看他处理工作,打电话,听他上下班走动的声音。幸运的是,我通过了招聘。

  他还是不高兴。有一次他关上办公室的门,跟我说结束关系,他不能接受同事关系下的来往。我一下子就哭出声来,但这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仍然如故。很大程度上是我在争取一切机会追他,而他在极力拒绝这种方式。事情往往比想象的简单。

  记者:请描述一下那次诗歌研讨会后你跟顾城的交往。

  麦琪:从诗会回来后,我跟顾城仅仅见过四五次面。有一两次是在诗人的聚会上。大家谈的话题都特别的狂热而空灵。特别是顾城,他的话很少,但他说起话来会不理会身边的世界,把你带到一个只有天空、鲜花、草坪的纯净空间里去。他和他的帽子一样高高在上,我那时涉世不深,很怕跟他主动说话。他的名气对我就是一种压力,我只能尊敬他。

  后来我被一个朋友叫到他家里聊天,我们这才算话多起来。哦,顾城不是那种什么人都见的人,这让我感到很荣幸。大概是1987年后,顾城与谢烨出访德国,我们开始信件交往。

  记者:那时候顾城在国内生活得压抑吗?跟国外有什么不一样?

  麦琪:还好,因为在国内大家一直处于文学的位置,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文本,感觉都挺实在。而且有了谢烨在身边,他已经可以不理会太多杂乱的生活。在国外,比如说在激流岛,顾城已经基本上不写东西了,他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像宗教一样进行建构,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人性。在国内,各种社会的、朋友的无形约束对他是一种尺度吧。一个正常的人不能离开社会的舆论与压力。

  记者:刘湛秋知道你和顾城以及其他诗人的交往吗?

  麦琪:知道,我当时因为跟刘湛秋的感情,弄得自己很少有朋友。他知道我跟顾城的交往后很高兴,他很放心,顾城的为人他很清楚,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浮华,刘湛秋只让我不要跟杨×更多交往。

  记者:顾城在国内和你的交谈中以及在国外的信笺中有否流露出对你的感情?

  麦琪:从来没有。在国外,顾城写来的信都是他写上半截,谢烨写下半截,谈的都是从德国到英国再到新西兰的旅居见闻,而且每一封信刘湛秋都看过。顾城就是对谁有了感情,也不是男欢女爱的那种,女性对于他始终是纯洁的象征。

  记者:怎么想到出国了?一开始就想着和顾城夫妇生活在一起吗?

  麦琪:八九十年代相交的那会儿,国外的东西跑进来让年轻人一下子处于文化吸收的亢奋状态。国内的像摇滚、绘画纷纷打开了新的人文视野,提供了新的艺术元素。同时想跑出去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有些盲目,但大家毕竟都感受到一股更有活力东西要来了。我跟其他年轻人一样,梦想着出国,也好摆脱我当时那种不规则的生活方式。出国时我想到了顾城夫妇,最后是在他们的担保和邀请下,我到了新西兰。顾城夫妇邀请我去岛上同住一段日子,于是我就去了激流岛。

  湛秋托我给顾城带去了他们在一个国际诗歌研讨会上的合影和一封简短的问候信。去激流岛后,我把信和相片转给顾城,顾城不屑一顾,说我怎么跟这种人交往。看到顾城不高兴,我就没敢说明我和湛秋的关系。后来我在岛上给湛秋写信,留的地址是另一个当地朋友的家里。

  一开始只想着出来就自由了,没想到接下来异乡的生存很艰难,3天后我跟他们说想去奥克兰找工作。我把想法跟顾城说了,一下子,顾城就不说话了,脸色变得十分阴沉,一边的谢烨马上示意我不要说,等过一段日子再提。我答应了,我没想到会让我尊敬的人如此失望。我心里也有一些过失感。我再一次提出要走的时候,又过了十几天。

  记者:后来走掉了吗?

  麦琪:问题就出在这里。

  那天顾城对我说,你要去找你自己的生活是你的自由。

  然而半夜里他来到我的房间……我醒了过来,但随即又处于半昏迷状态,此后的记忆是失效的,直到第二天我醒来后才明白发生了什么,猛一回头发现他站在门边,一束阳光从他的头顶射过来,我本能地又尖叫一声,这时只听见"轰"的一声,他就像一块木板一样倒在地上。谢烨跑过来紧紧抓住顾城的手,直到他醒过来(顾城在情绪失控的时候,都要让谢烨紧紧抓住他的手,别人就不行。只有谢烨能给他安全感)……

  这时候我感到时间太陌生了,激流岛太陌生了,好像我根本没来过这个地方。我一时无法接受一个一直生活在精神里的"神"突然用这种暴烈的方式闯进我的生活、压迫着我的神经……

  后来国内有人说,怨我为什么不关门。他们不了解,那个所谓的房间其实是没有门的,只是用木板隔成的一个小区域。

  记者:后来是顾城感到了愧疚还是你接受了你所面临的命运?

  麦琪:谢烨警告他不要再打扰我,顾城很听谢烨的话,像一个孩子一样。此后,他曾经多次夜里偷偷地起来,但再也没进我的房间,只是在门口站着。但我的睡眠从此是不安稳的,岛上的生活离我想在国外开创的生活差距很远。但是,顾城不允许我走,谢烨也挽留我,她说你要走了,他会死的。后来我只得搬到半山腰上的一间木房子里住。

  日子就这样缓慢地度过,我也和顾城重新像以往一样谈论那些遥不可及的飘渺的诗歌精神。这段时间我发现,我已经习惯了岛上单调、宁静的生活,外界离我很遥远。我一度认为,顾城的精神在我是神,是高于一切的。如果这个人认为我的爱情是世俗的,那么我的爱情就是毫无意义的,应该被摒弃的。

  我给湛秋写了一封绝交信后,把他的所有来信全都烧了。

  记者:顾城在这之后有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为你献诗?你们后来是否变得快乐了?

  麦琪:顾城的感情已经超越了爱情,他近乎宗教一样无所不在。我和顾城之间也从来没有男欢女爱的感觉。从来没有"亲热"过。顾城对性很压抑,性对于他是很羞耻的事情。做爱时很紧张,做完后又很羞愧,匆匆忙忙地做完后又匆匆忙忙地逃走。有时我劝他放松,但无效。

  记者:你们三人在岛上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是像外人所传的世外桃源那样吗?

  麦琪:我在岛上一共生活了1年零8个月。我和顾城夫妇一起生活着,我们闭口不谈自己的事情,而话题都是一些纯粹的东西。在岛上,养了两百只鸡,有一块地,顾城的破房子经常需要修补,也是很忙的。谢烨像母亲一样宠爱着顾城,从来不拂他心意,顾城对她很依恋,也很顺从。顾城要开垦地,每天还要往半山腰的养鸡场挑饲料。谢烨把鸡蛋拿去卖,换一些生活必需品。她希望顾城回到正常的文学圈子中去,但又怕他暴怒。他们的孩子寄养在当地一个朋友家中,顾城不让孩子回岛上,谢烨只能每周去看孩子。

  记者:孩子为什么不跟顾城夫妇住在一起?

  麦琪:顾城和谢烨的孩子寄存在朋友家中。顾城自己不喜欢孩子,他觉得孩子是入侵者,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根本没有设置"孩子"这样一个位置。"小木耳"长这么大,顾城没抱过一次。也许,要是那个孩子是个女儿会好一点,顾城对女性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记者:卡夫卡说埋葬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以一本长篇小说。你现在写的这本书意味着埋葬过去,树一个生活的坟?

  麦琪:生活要是真能埋葬就好了。但它就是这么一个无法绕开的悲剧,就像我从一个影子到一个影子地活着。这么多年来,我像一个没有隐私的裸体人走在别人的视线里,现在我自己正在完成向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和独立情感的女人的蜕变。现在我应该要获得安宁了。

  记者:顾城的《英儿》是以你为原型的,你对这部书有什么看法?

  麦琪:看到这部书后觉得有一种巨大的错位。英儿让我觉得很陌生,顾城把我写成了一个很那个的女人,而且他的那种感觉我从来不知道。我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有许多假设在折磨着我,每天清醒过来,压力很大。8年时间有个空间慢慢清理。我在另外一本书《魂断激流岛》中作了我的描述。

  记者:你经受过这么多,看起来还是无比健康。

  麦琪:有人说我用完年轻人用老年人,用完老年人用外国人,是一个坏女人。而《英儿》的读者都希望我死掉,这样才是完美的结局。时间可以澄清一切。顾城唤我"英儿",湛秋唤我"英子",我给自己起的笔名叫"麦琪"。在最新出版的《爱情伊妹儿》中,我披露了我和湛秋的爱情,我想用这个纪实小说划个句号。以此,从阴影中彻底摆脱出来,我不会再对我的事情发表任何看法,我会写另外的东西,那个写作者叫麦琪。

  记者:你怎么看待道德评判下的自己?

  麦琪:我没有去想过。在80年代就爱上一个有妇之夫,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后来又以一个不明白的身份在孤岛上生活了1年多,这怎么说。是什么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错?我不知道。生活,就是你经过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

  麦琪:在悉尼,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员,很少人知道华人世界的事情。我和湛秋早都离婚了,他北京的家是我的,我悉尼的家也是他的。我们事实上生活在一起。出上一本书《魂断激流岛》时,我们重新联系上了,爱情最终是圆满的,落在了60岁的他和40岁的我之间。误解再也不足以干扰我们了。

  记者:你后来回去过激流岛没有?"小木耳"生活得好吗?

  麦琪: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春天去过,为了别的事。"小木耳"在他的岛上监护人那里应该生活得很好!祝福他!

  记者:现在看来你的每一步都具备了偶然性,但你根本改变不了。想没想过假如……

  麦琪:没有假如,也不要去给自己假设什么。这是我这8年来最能说服自己的一个说法。

 

 1986年《星星诗刊》中国十佳诗人在成都颁奖,顾城,舒婷,谢晔,北岛住进成都花园酒店。


2003年的麦琪(英儿)(新华社 孙京龙/摄)





 

刘湛秋与英儿





顾城顾城13岁时的诗《我的幻想》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1969年

顾城13岁时的诗《美》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无感无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1969年

发自我的 iPad

麦琪:谈顾城是对我的亵渎



麦琪:谈顾城是对我的亵渎

文/李冰

麦琪:我希望更多时间与湛秋在一起(孙京龙/摄)


9月26日一早,冒着大雨,记者在前门饭店见到了头天晚上刚刚从悉尼飞回北京的麦琪(英儿)。10月3日上午,她将前往地坛书市签售她最新的散文集《倾情人生》。

而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北部一个只有两千人的小岛上,诗人顾城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上,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顾城事件"。死者长已矣,转眼十年过去了,当一切都像波涛归于平静的时候,麦琪,这个当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当事人"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
她的本名叫李英,后因顾城小说《英儿》一书的出版,许多人称她为"英儿",再后来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麦琪。但习惯上,人们还是喜欢称这个自小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女人为"英儿",尽管她极力反对把书中那个"靠色相盈利"的女人与自己画等号。

"你是信报的记者?我感觉好亲切,因为它的前身是《戏剧电影报》,1986年我大学刚毕业时曾在那儿实习过。"几句交谈之后她脸上露出了开朗的笑容,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浓黑的眉毛下闪着光,她那么直率坦然地看着你,让你想象不到近在咫尺的,就是那个十年来在无数人眼里有着传奇经历的女人。

她说她是个"挣了钱就花掉的人",没什么金钱观念,就连飞回来看望刘湛秋,也是连续上几个夜班挣足机票钱了才回来,"我不会做金钱的奴隶"。眼前的麦琪穿一件普通的麻质衬衣,未施粉脂的脸细腻有光泽,让人丝毫不难想象初遇著名诗人刘湛秋时,23岁的她有着怎样的美丽容颜,刘湛秋当时与刘再复、刘心武被合称为"劲松三刘"。

尽管早在1989年,年仅26岁的麦琪就出版了个人诗集《天边梦边》,但并未引起太多反响,引起人们对她写作关注的是"顾城事件"后创作的《魂断激流岛》(1995年)、《爱情伊妹儿》(2002年出版),前者写的是她与顾城的故事,后者写的是她与刘湛秋的爱情。

《爱情伊妹儿》一书的内容提要是这样写的:

"我"与刘湛秋在一场舞会上相识,对他一见钟情。后来,"我"受顾城的帮助出国,在新西兰激流岛与顾城夫妇生活了一年半时间。在顾城夫妇暂离岛旅德后,"我"和当地教人练气功的F离岛到澳洲结婚。9个月后,岛上便发生了顾城夫妇双双死亡的悲剧。"我"情绪极端低落,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悲剧与"我"有关。此后,"我"心中惟一牵念的还是从不曾忘却的刘湛秋。终在刘湛秋的鼓励下写了澄清真相的《魂断激流岛》,并离了婚,与早已离婚的刘湛秋再续前缘……

尽管网上到处都贴着有关三人的"故事",刘湛秋在我采访前还是诚恳交待:要"七分谈文学","三分谈生活"。

最大的愿望——更多时间与湛秋在一起

记者:你在悉尼一家经营建材的外国公司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写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麦琪:写作不是我的职业,也不是业余爱好,就像一个人无比热爱的一样东西,不管你把它看成是什么,它永远在你的感觉里存在着,永远不会走远。公司的工作是为了吃饭、穿衣、付房租和买机票看望亲人。

记者:那件事情都已经过去十年了,你为什么还要在澳大利亚漂着而不回北京来呢?毕竟这儿有你的亲人和爱人。

麦琪:女人的一生是个不断寻找自己的一生,经过那么多的创伤,我才发现年轻时幻想的一切都与现实无关。这三年来我埋头写作,写作让我彻底打破了过去,从过去的影子里走出来,我明白了生活无所谓对错。而悉尼是个宁静的、适合写作与读书的城市,它的生活节奏也比较稳。

记者:目前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麦琪(不好意思地笑笑):能有更多时间与湛秋在一起。

爱情生活——这一生的渴望就是爱他

记者:从23岁开始,如今你与湛秋这段感情已经持续快二十年了,你怎样看待爱情?

麦琪我绝对相信一见钟情,对我来说,如果不是第一眼就产生了从血液里就梦想拥有他的感觉,那就说明我并没爱上他。因为许多所谓的"爱情"是建立在别人认为的好坏基础上的。爱情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有爱情的生活才有意义。

记者:你们最吸引对方的是什么?

麦琪:爱上他时,我甚至没读过他的诗,连他最有名的普希金译作我也没读过。当时在大学,我最迷恋的是哲学书籍。他最吸引我的是他总能给我新鲜感,每次我去机场接他,都有第一次相见时的感觉。我爱他这个孩子与成人的混合体,他是激情与智慧并存的一个男人。我不能想象我没有湛秋,因为我已经无法爱上别的什么人。

当初是我先爱上的他,我只是让他知道我爱他就够了,我从不纠缠他一定要怎样。(笑)他后来与朋友说他是一点点陷入情网的。他说我的善解人意最让他迷恋,另外他这个南方人也欣赏我身上北京人的幽默。

记者:你与湛秋的爱情有没有遗憾?《倾情人生》中好几篇你都写到孩子,虽然你从未做过母亲。

麦琪:几年前我曾为他怀过一个孩子,后来还是没要。孩子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对生命非常乐观的人,那么这种延续就是一种天大的快乐,可是我不是。我的渴望,这一生的渴望就是爱他,然后死去。

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我知道的只有他,他的爱情像是我身边的空气,我已经太习惯了,不想有任何变化。

传统规范——活出本性才是美丽的

记者:当年你明知他有妻女,你还是爱上了湛秋;后来在新西兰,顾城也有谢烨和儿子,爱情的发生对你来说好像是没有障碍的,你是如何看待传统规范的?

麦琪:这个世界上一些人是用心在生活,一些人则是用观念在生存。我对所谓规范是持一种蔑视态度的,伦理道德在我眼里有些滑稽,在我眼里人要活出本性来才是美丽的,相反就是丑陋的。

记者:你怎么看待名誉?

麦琪: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名誉是这样的东西,一旦她的隐私由于任何原因、出于什么背景而成为公众的"消遣",那么名誉是任什么也夺不回来的了。《英儿》一书让我一夜之间成了新闻人物,媒体的追踪报道最后终于让一些人得到了满足,他们认为书中的英儿非得同我画上等号才罢休。我当时有口难言,因为我真应该去说话的人已经不在了。

记者:这种生活观念是受家庭影响吗?

麦琪:我的父母都是非常传统的人,他们一辈子都在按常人的步骤生活着,我想除了继承了父母纯朴自然的个性,所谓"叛逆"更多的可能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

关于顾城——过多谈他是对我的亵渎

记者:十年前的10月8日在你的心里也许已经好遥远了,但在我们的记忆中仍那么清晰,有没有勇气再回望?

麦琪:前边七年对我来说可以用"可怕"来形容,我甚至没有倾诉的欲望。痛苦是一个盒子,那里面有伤心有失望,有怨恨和委屈,有自责和忏悔,是碎玻璃一样破碎的精神,你只能用或悲观或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但我运气不佳,我很难让自己走出去。

记者:顾城的墓地在哪里?每年这天对你来说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吗?

麦琪:他的墓地在哪儿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如果你查一下别的资料也许能获知。我不想像祥林嫂一样总谈他,我也不是"英儿",过多地谈他是对我的亵渎。

记者:你是否很忌讳谈顾城和过去?时间能改变一切吗?

麦琪:也不是忌讳。人的生命有限,还是应该往前看。我是个不按计划生存的人,抓住一样喜欢的东西就会非常珍惜。时间并不能改变一切,假设自己只是个旁观者更不现实。

记者:当年的那件事对你的人生来说在外人眼里似乎除了"名声",更多的是伤害﹖

麦琪:我感觉不到那是伤害了,我的心里早就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外界的刀子是扎不进来的。但那件事对我生命造成的影响确实非常大,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当没发生一样。

关于命运——我认为自己的命挺好

记者: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你是否会选择另外的人生?你怎么看待命运?

麦琪: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特定时刻、特定人物、特定环境下必然发生的,你不可能像抽掉一块砖一样只改变其中一部分而指望有什么不同的事会发生。

有人说我命真不好,居然那么惊天动地的事都与我有关,有人说我命好,能够活得那么自我。要我来说,我认为自己的命挺好。

记者:你怎么看待你自己?你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麦琪:用我父母的话,我是个有点"愣"的人,我理解其实也就是简单,这种简单可能给我带来了很大麻烦,但我更觉得这种简单也救了我,因为我活的是自己的人生,这是任何代价都换不来的。我不喜欢"成熟"这个字眼,事实证明,许多优秀的人一生都也不"成熟",这样的人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单纯地生活才不会背包袱。

记者:你有信仰吗?

麦琪:我不喜欢所谓天长地久,一点也不惧怕死亡。我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我相信世间有某些我们未知的神秘的东西存在,那是我从内心敬畏的。



发自我的 iPad

《英儿》_百度百科

《英儿》 编辑

1简介

《英儿》

《英儿》是一部真切的情爱忏悔录,书中主人翁与作者同名。全书以女主人公英儿和顾城的相恋为缘,出走为因,迭展开,淋漓尽致,表现了一个现代离世者的极端心理和异常恋。

在顾城的笔下,性爱变成了诗意般的境界,带给你一种从没有过的感受,充满了新奇和美丽,像孩子一般的天真、纯洁,没有了动物原始的冲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你会诧异和新鲜,性爱居然还可以这么写。这正是这本书带给人最新奇的感受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顾城的这本《英儿》是用诗体化的语言写成的,跳跃性极大;从另一个角度讲,更像一个人的呓语,很多时候你无法知道他在说什么。所以需要仔细去阅读,如果不懂也没关系,体会到他的意境就可以了。

顾城在小说中穿插了他的一些诗歌和他画的一些画。画看起来像是国画的工笔,虽然不知道那美丽的抽象的图画具体是什么,但依然被画的线条和构图所吸引。

《英儿》太真,用通常的标准来衡量有不好的东西,可是让人又觉得它美极,简直是给了文学审美和整个美学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登峰造极、难以言尽的宝库。《英儿》的形式太美了,是梦,是真,是水,是云,是风,是雨,是树,是花,是小说,又是诗,既规整又自由,既伤残又完美,是自然化育出来的美的舒卷自如的表现。它是世界文化画廊里的又一个放射玫瑰色霞光的奇峰。文学的形式美的全面和最高的追求似乎不过如此。

2内容提要

如今记得诗人顾城的人已经不多了。诗人死于1993年,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的精神世界有哪些特别的东西?中国政法大学商磊博士从爱与恨的两大本能出发,重新解读诗人顾城,一唱三叹,怀想万端,笔下常带情感。在人们少谈"精神家园"的今天,读读这样的文章,也是对红尘的一种超逸吧。

全文约5.9千字

3内容摘要

1993年10月8日,新西兰激流岛,诗人顾城的妻子谢烨死于顾城之手,而后,顾城自缢身亡。顾城的"遗腹子"《英儿》不久问世,如同顾城梦呓般的心灵独白,悲剧的所有答案都可以在此寻到出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人离开我们十年有余了,那个蕴涵着复杂人性、爱情与死亡的悲剧是否也已被时光掩埋在逝去中的岁月里了?
《英儿》纪录着爱的超越与毁灭,我们能从这种纪录中读到生命深处难以抹去的爱与恨的两大本能。人性和生命里,最富悲剧感的是爱,爱的悖论体现在它既是人性完美的追求,也暗藏着致命的毒刺。当爱不小心碰到那根神秘的毒刺,便极易触及死亡的帷幕。爱和死亡联系的主题一直折磨着窥视生命深处的人们,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很久以前就为我们诠释了人性深处的这个秘密,也不幸早为顾城这类悲剧故事下了注脚。
顾城1988年隐居新西兰后,在那个南太平洋的遥远的小岛创造着自己的家园,他想完全脱离这个喧嚣的世界,梦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给自足的生活。"我那么想有个小村庄,一个炉火的小屋""我愿意干活,不愿意谋生"。每至碰到顾城的生命哲学时,就会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这种乡村牧歌式的简朴的生活追求其实是多么简单,但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们又显得多么奢侈和不可企及。无论如何,这种盼望与追求是属于顾城这一类人的,他们不愿接受"适者生存"的世界,所谓的名利以及与此相关的争斗更是毫无意义,因而他们在这个热闹的世界是孤独的。但是顾城回归自然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妻子完全的认同,妻子要照顾诞生不久的幼子、要面对柴米油盐具体的现实。顾城在他的小岛仍然是孤独的。在顾城的心里,有着对创造世外桃源的渴望,更有着对与他有着同样生活哲学的同行者的盼望。这是他1988年在奥克兰写给尚在国内的英儿的信:"我们是一起躲雨的小虫,花壳壳,你是花瓢虫,好看的一种。在天冷之前,我们已经找好了藏身的地方,也许在大岩缝里铺上木板吧,像过家家一样,外边大山谷里大风吹着——很小的锅里煮十五粒豆子。"不幸诗人的弱点使他把这重幻想又加在了另一重幻想之上。

人总是有爱的渴望的,它是精神的重要内容。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纯自然生态的小岛,更何况是这样一位空灵浪漫的诗人,在那里,诗人一定会产生出更多的激荡与幻想。"但是不可否认,在我心里也有着不易察觉的期待,我也需要一点异样的东西。这是我在正常的人生中间所无法得到的"。诗人是热爱生活的,热爱劈木柴、喝雨水的简朴自然,更热爱他退居世外的这片森林舞动、波涛汹涌的不受秽滓染指的家园。这个小学后就拒绝接受常规教育,"放猪放成诗人"的顾城,最早的诗就写在随父亲下放劳动的河滩上。他渴望活在自己的伦理中,不屑社会千百年来既定的纲常,在他的精神王国里,美是最高的法则。他对"我们总想把我们的生活固着在我们的理解范围内"是不满足的,"就像把羊拦在牧场里,把水拦在堤坝里,冲压出一个个齿轮"。顾城叹息到,我们所说的道理,或多或少都是用来维持生活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的满足我们内心的期待"。他这样回忆与英儿最初的相见:"她走过来的时候看着我,那么一心一意地看着,不知道怎么有一种凄凉的神情","因为打动我的就是她那种孤儿似的神情"。是精神的怜惜才会有这样感性的触动,是柔软的细腻的心灵才能拥有这样纯净的情愫,顾城将全部的生命投给了他梦想中的爱情。

然而我们却在他死后不久,看到了另一种解释。这个被称作"英儿"的人写到:"我依然相信,《英儿》一书是我不该读的,它不是别的,是从血液里流出来的报复的火焰,带着蛰我的无数根尖刺,置我于死地的尖刺。"

为什么爱向来呈示着一种矛盾心理——即为什么爱总是伴随着对同一对象的恨。性本能滋生了不可抑制的爱的渴望,渴望与对方融为一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却又时刻警惕着对方可能给自己的伤害,一旦遭遇伤害,怨恨便不可遏制地生发出来。爱与恨这两种极端的甚至是势不两立的感情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一起、难以离分。《英儿》清丽哀怨的文字里面,不息的爱情仍在流淌,恨的愤懑也依稀可见。主人公们(不只是顾城与英儿之间)由相互爱恋、相互欣赏变为相互排斥、相互怨恨,尤其是英儿在顾城夫妇悲惨地告离这个世界后仍然不依不饶的"讨伐",都使我们看到了这两大本能的力量。

顾城隐居激流岛后,专心地做他理想的垦荒生活,这个精神的赤子在生活中无疑是一位弱者。诗人的妻子谢烨在他的生活中担当着母亲一般的角色。她是一位母性很强的女性,当年就是用一种类似母爱的感情征服了顾城,两人之间特有的生活方式成为当时传诵的佳话。然而在谢烨真正地成为了母亲以后,她不能够再像当年她在国内发表的散文《我和顾城——游戏》那样,有足够的精力和热情陪着充满幻想的顾城一起玩耍,而顾城的任性与天真也由妙趣横生变为了麻烦与障碍,于是便有了一个用常人的角度无法解释的做法(或许还有更深的原因),她主动帮助英儿来到顾城的身边,并默许了发生的一切。

顾城在孤独的太平洋小岛迎来了他迟到的激情。事实上,谢烨母性的光辉在某种意义上压抑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存在。英儿的到来激发了他男儿生命的热能,使他真正有了作为男人的感受:"我的愿望无穷无尽,一直一直生长着,而她明快地包围、承受着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我都在想起她,微微生起,感到最初的激动。""但是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的身体和欲望是如此的吻合。她的轻巧给了我一种放肆的可能,一种男性的力量的炫耀,这是我在你面前所无法做的,你无言的轻视,使我被羞愧和尊敬所节制。"顾城笔下的性爱描写如诗如画,百转千回。本能的力量一旦开发出来,它强大的攻势绝不是伦理道德的力量能够阻挡的,更何况顾城的爱欲体验是全部灵魂的参与、是整个身心的激荡。生命的高峰体验铭心刻骨,带给了顾城此生此世再也难以铲除的记忆,并使他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种耀眼的激情沉醉的映衬下,他与谢烨母子般相守的情感方式显得那么寡淡、力量不足。顾城越迷恋他的爱情,就越对促成这件事的妻子不胜感激,他欲用一生的代价,去偿还妻子的这份深情大爱。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英儿》里反复的吟诵:"雷,我的恩。"(顾城在书中对妻子的爱称。)

顾城甚至希望英儿和他一样感激妻子。每当英儿要他选择时,顾城总会说: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个离开我,我都必死无疑。身处尴尬处境的英儿内心的复杂、失落、焦虑与危机肯定是顾城无法完全体会的,何况眼前的谢烨无可挑剔,令顾城感恩戴德。谁又能战胜自己潜意识里的占有欲呢?爱情的领地从来都是寸土不让的!她比谁都矛盾、都痛苦、都羞愧,她怨恨爱自己却又无力选择自己的顾城。顾城爱恋愈深、她的不甘愈重。不断证实自己在顾城心中的分量是英儿感情较量中唯一的砝码,也是对于自己自尊的最好交代。最终逃离激流岛是她最后的自我拯救,也是最后一次对自己在顾城心里分量的证实。

可惜呀,在《英儿》中,无论是雾气腾腾的绿荫谷、还是遗世独立的山顶小屋,无论是枝繁叶茂的撒满阳光的山头、还是有着狗的声音、风的歌唱的去往玻格家的夜路,都印满了顾城痛楚的甜蜜的记忆,"像岛上那些被潮水拥护、砍杀、耕犁过的礁石"。顾城并不是不知道,这段感情完全可以约束在某一个范围,当时诗人有情人的并不在少数,但是被爱情浸透的诗人,天生就不会周全妥协。在他心里,为爱最大的感恩便是一遍遍默念着:"这是我的妻子。"诚如《英儿》的卷首语:"你们是我的妻子,我爱你们,现在依旧如此。"

顾城情感的投入显然超出了谢烨的料想,更超出她料想的恐怕是自己内心的震荡。她是太过于相信顾城对自己全方位的依赖了,她从来没有怀疑过会有任何人可以取代自己的位置,至于英儿的到来,她也不过是坐在高处看小丑唱戏,她怎么能预料——爱的本能根本禁不起考验。高度的自信衍生出了宽厚与纵容,正是这种宽厚与纵容使她和顾城同时忽略了她作为妻子的存在,除了"神圣"与"高大",她丧失了作为妻子的全部主权。沉睡的自我保护的本能还是不可避免地抬头了,她并非不在乎,更不可能不恨!当德国向顾城发来写作邀请函时,谢烨看到了自己的机会。在她和被她怂恿的英儿的鼓动下,顾城怀揣着对于未来的天真的梦想,依依不舍地告别英儿,与她一起踏上了去德国的旅程。在送走这对夫妇后,英儿所有的自信和感情都被打碎了,她只有在自卑的孤独里哭自己的失落:"我们,我们。我们,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是谁呢?而且,用什么来等你呢?你怎么就不能设想一下,我的心也碎了,血也干了,最后,连台也被自己拆了。我该下台了。城。这就是我的下场。""我知道,我已经醉了,我的血液里都是干燥的火焰。"是啊,这火焰很快就由怨恨变为了复仇,恨在逐步升级。
大概在德国将近一年的时候,顾城接到了英儿离岛的消息。顾城的反应令谢烨始料不及,他整个就是一个伤口,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正如他所说:"就像习惯用手去拿杯子,手没有了一样,就像在手术后,被拿走了心。"他描述自己仿佛是坐在窗口的卖票人,虽然还有一张可以说话的脸,还有外面一层薄薄的理智,但窗口以内的人其实早已经疯了。他受伤的灵魂止不住滴血的悲鸣:"如果说这一生,我有什么后悔的事,就是这个事。我没什么后悔的,可如果有人这样问,我还是要这样说:我后悔这个事。我离开了我的岛,离开了我的家,我的归宿。我应该死在那儿;——雷,你知道吗?这真像一把锋利的铁铲铲了一下,在我的心里。我那么多年要做,不可能做的事,做成了,又没有了。""——因为这铁铲铲得太深了。它不仅毁坏了我的生命,而且毁坏了我生命最深处的根,我的梦想。"细腻深刻的情感世界成就了诗人,同时也毁灭了诗人。顾城的爱,是那样深邃忧伤,与他的灵魂之树盘根错节、不可剥离!那远离尘世的小岛、远离自己的曾经身心合一的爱人,才是他真正的爱之所在,是他今生今世灵魂的住所。英儿给过顾城的慰藉有多深,给他的创击就有多大。

面对着虽生犹死的一片情感废墟的丈夫,谢烨受到了真正的打击!为了挽救最后的自尊,也或许是为了挽救垂死的顾城,她建议顾城写一部忏悔录,写下家庭的入侵者英儿的背叛、写下妻子雷的无比艰辛。但是,《英儿》的创作终究是背离了谢烨乃至于顾城的忏悔的初衷,记忆中的一切重新在顾城的笔下灿烂生辉,诗人眷恋的笔触依然沾满割舍不掉的点点滴滴。谢烨再一次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这种伤害又何尝不"像一把锋利的铁铲铲了一下",铲掉了她"生命最深处的根"、铲掉了她全部的梦想!

在这场纷乱的战争中,貌似平静的谢烨早已伤痕累累。最终绝望的她在德国遇到了自己的所爱,可以想象,这个多年来忍辱负重的与怪癖的天才陪伴的妻子,这个长期扮演着母亲角色不得不把天性深深压抑的女人,一旦打开了爱情的闸门,其掩盖很久的爱与恨的滚滚岩浆是怎样汹涌地喷发。无论伤痛的顾城怎样忏悔与企盼,她也坚决不肯再有半点通融了——她一定要离开他。对崭新生活的憧憬压倒了一切,她甚至在写给亲友的信里毫不掩饰对顾城深深的厌恶,直截了当地说:我希望他早点完蛋。然而这个曾经多么宽容的妻子没能看到顾城倒在她的决绝之中,却不幸在她的新爱即将到来之时与彼此怨恨的丈夫同归于尽了。

…………

长篇新作短评/关于《英儿》,顾城在接受曾慧燕的采访时说,这是"一本自传式纪实小说","基本上是真实的","主要想反映一些又能解释又无法解释的事情"。显然这"又能解释又无法解释的事情"主要是指他与英儿的情感纠葛。也是,莫名其妙地一见钟情,而且爱得天翻地覆,旋即又稀里糊涂地分手而去,从此杳无音信,一切都像是鬼使神差。顾城的初衷,就是要把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人生和情感的际遇叙述出来,告诉人们他经历了什么,领悟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种打算我们从《英儿》开始几节的颇见理性的文字中都能感觉得到。但顾城和英儿超乎寻常的关系,使他很难保持叙述主体的平静和冷峻,因此,我们从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里,看到的是他和英儿无阻无隔的情的交流和无遮无拦的欲的抒泄。其中,顾城对英儿女儿体态的爱恋、赏玩和英儿那童稚、纯真而又热烈奔放的呼应,有如天籁般的自然和美好。那种真真切切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恋,真是一种沁人心脾、净人心灵的情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人们完全感觉得到,顾城是用回忆和写作的方式,再度重温他的如梦如幻的情史,从而延宕他与英儿的身心交融的爱恋过程。因而也可以说,顾城也是经由这一自传来自谴和自慰的。

与英儿倾心相恋而英儿又不辞而别,这是最让顾城痛心疾首的。使他最为难过和心碎的,不只是英儿再爱不爱他和再在乎不在乎他,而还在于他所心爱的女孩要被别人染指、要被"世界拿走",这正如他在"给晓南的信"中所说的,想到被爱的"女孩被碰了,我的心就会发抖"。这种连带着人生理想的爱的丧失,迫使顾城由人及"我"地深刻反思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他虽对出走的英儿不无怨恨,但更怨恨那个教坏了女孩、"拿走"了"英儿"的污浊的社会环境;他自怨自己人生和情爱理想的失常和超常,但更谴责那个规范所有个性和销蚀一切理想的现实尘世。他在自白中自谴,又在自谴中自省,结果是更坚定了自己的不苟且、不妥协的信念,死亡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另一方式,《英儿》便是他在这个人生转折点上留下来的一个路标。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一語相褒評說定 - 蔣芸



一語相褒評說定 - 蔣芸

葉嘉瑩教授在二○一三年出版的那本「紅蕖留夢」中曾提到夏志清教授,她說這位人稱老頑童的教授甫一見面就對她說:我剛過了八十大壽,你沒趕上,現在你寫一首詩來給我賀壽吧。這倒像老頑童的口氣,葉教授也應命填了一首金縷曲:

八十稱眉壽,看筵前夏公未老,童心依舊,三十四年都一瞬,歲月驚心馳驟,記當日,文章詩酒,百慕貞娘雙島會,聚群賢,多少屠龍手,恣笑謔,唯公有。古今說部衡量就,論錢張,圍城難並,傾城難偶,一語相褒評說定,舉世同瞻馬首,更作育青年才秀,一代學壇詩友盛,祝長年,我落他人後,歌金縷,捧金斗。

距離她贈夏教授這首金縷曲之後,十三年過去了,老頑童又縱橫人間三千七百多個日子,這位學術界泰斗如今被收到天宮銀河去了。

葉教授送他的賀辭實在貼切極了,世人皆知「圍城」錢鍾書、「傾城之戀」張愛玲;都因為他一語肯定而忽然引起關注的,他讚人從不留餘地,傾心相捧,其實除了錢張,多少年來也提攜後輩弟子門生不斷。

十多年前有幸在嶺南第二次見到夏公,那是當年文學院院長劉紹銘主辦的一次討論張愛玲的會,我是敬陪末座,輪到我發言時,夏公不知如何聽不下去,不斷在台下要求發言,我也不客氣的制止他:夏公,你一生都在台上,我只有這一次,你讓我講完……他也就沒有再堅持了。

以他對張愛玲的熱捧,當然不願旁人非議,而我既然敢來,也就沒有在怕,他一語相褒評說定,我亦膽粗粗的沒讓他大了我這一把。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暴風雪 - 李純恩



暴風雪 - 李純恩

「美國現在比南北極還冷。」這是最近常在新聞中看到聽到的一句形容。

實情也確是很嚇人,芝加哥岸邊結起的冰棱柱,延綿伸向一排灰蒙的高樓大廈,這種景象,跟電影《明日之後》裏的電腦特技場面是那麼相像,科幻跟現實結合得如此微妙,心智弱一點的人可能真要問聲:世界末日真要來了?

說美國大寒,結果連夏威夷都捲了進去,零下六度,這大老遠的太平洋港口,跟祖國大陸同命運共呼吸,一齊倒吸了口涼氣。

新聞集中報美國,其實加拿大也一樣,北京朋友去年移民多倫多,一入冬便遇上暴風雪,她老公有事回北京去了,剩下兩母子被大雪圍困,屋外大雪封鎖,正發愁不知如何外出,翌日一早聽到聲響,原來鄰居一家正在剷雪,男主人知她只有婦孺在家,揮起大鏟,將她家門口的車道也剷乾淨,好讓她開車送兒子上學。

朋友大為感動,說在北京,很難碰到這樣的好心人,雖然言語還不通順,生活也未完全適應,丈夫又常常不在身邊,但在一場大暴雪之後,她覺得移民對了地方。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跨境買賣 - 梁文道

政治上的影響力乃是資本家經濟利益的保護傘,舉世皆然。特別是在像馬來西亞這種長年一黨獨大的威權國家之內,官商關係特別緊密,市場上無處不見官僚的有形之手,做買賣的人很難不看權力的臉色。在這種情況底下,掌握一家媒體就是掌握了一道進可攻退可守的政治槓桿,有時候可以放狗出去造勢咬人,有時候又能收回來乖乖搖尾。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神州遍地商機,這種原限一地之內的槓桿作用便有了更精巧更有趣的變化,因為所有身在外頭的華商也都心懷故土,很想參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了。比諸香港、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官商勾結程度不一,但又各自精彩的地方;大陸的特點是你既要面對一個更加需要仰仗政治鼻息的營商環境,又不能像你在原居地那樣自主辦報來獲得保護。那該怎麼辦才好呢?


答案就是回去你原來的地方做媒體,在香港搞好人心回歸的工程,在台灣替祖國的統一大業鋪墊,在海外則協助打造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於是便有了生意在內地做,媒體在境外開的特殊局面。於是也便有了香港本地商人熱衷媒體生意,台灣商人把老報變成仙貝的現象。


同樣是幹這等買賣,眼光手段也有高下之分。有些人真能掌握槓桿原理,懂得以新聞自由和獨立辦報來武裝自己,手下要紀念六四便由他們紀念,手下要揭露內地貪腐黑幕便由他們揭露,正好可以加重砝碼,提高自己的統戰價值和談判本錢。等而下之者,尤其是隔絕了幾十年之後忽見上大人就腿軟的部份台商,則往往獻媚到過頭的地步,連自己在台灣的報紙也不讓多發批評大陸時局的文章,徒然喪失媒體市場上的公信力,也減少了槓桿可以發揮的效果。


(槓桿三之二)


蘋果日報- 王維基深謀遠慮 - 左丁山



王維基深謀遠慮 - 左丁山

香港電台選2013年聲音檔案,由聽眾投票,結果選出王維基嘅「究竟香港係法律大?政策大?還是特首大?」為第一名。

王維基好識掌握sound bite,十月十五日政府宣佈發出兩個免費電視牌照俾電訊盈科及有線電視旗下子公司之後,王維基召開記者招待會向記者講:「法律大、政策大,還是特首大」,造成轟動效果。

其實政府即使發牌俾王維基,以王之使錢手法,要打倒無綫慣性收視壟斷,點都要蝕足三四十億元先至有些少眉目,好多資深電視元老就曾對左丁山講過,王維基搞電視,死梗,梁振英唔俾佢死,實在係惜住王維基嘅荷包。左丁山就以為,有人要蝕大本為追求佢嘅商業意念,有佢嘅自由,唔到政府理,政府以電視廣告收益不足以支持五個免費電視台為理由,又傳出消息指王維基嘅香港電視財力不如電盈及有線,故此不發牌俾香港電視,根本係多餘嘅,人地有蝕本嘅自由唧,何況佢又未必真係輸實。

不發牌事件突顯咗「特首大」,但中移動之香港子公司賣盤俾香港電視,又有消息話梁特首事前唔知,港澳辦、中聯辦事前都唔知,我地先至知道係「中央大」,中央國企要挺王,一男子也無可奈何。但突然之間,中移動母公司話要調查交易事件喎,係唔係真的「特首大」?是否佢不忿落面,背後向中央投訴,逼中移動集團做醜人呢?睇番事件日程,原來王維基早在2013年8月16日(即宣佈發牌前兩個月)已與中移動子公司簽訂收購協議,交易在12月20日完成,即係話,王維基夠晒深謀遠慮,一早已有Plan B,並且保密工夫做足,雖在10月15日之後,被記者追訪,仍然可以鎮定到極,瞪大眼講大話,話自己無Plan B,令一男子不以為意。如此看來,王維基俾人一個印象就係主攻急先鋒,實在係錯誤形象。此人滿肚密圈,一早估計到最壞情況,及早向中移動子公司洽購牌照,真高手中之高手也,梁振英政府完全唔係嗰皮。如果佢好老實咁在10月15日承認咗有Plan B,恐怕真係特首大咯,佢會老早向中央申訴,搞喎王維基嘅收購㗎。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朗誦比賽? - 陶傑



朗誦比賽? - 陶傑

中學生公開朗誦唐詩,因儀態誇張,慘遭網民恥笑。

當然,在一個自由世界,只要不犯法,不妨礙他人,就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朗誦也一樣。法國印象主義就是在一場備受恥笑的畫展起家的。即使朗誦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脫光了衣服,力求表現竹林的清狂,朗誦完畢,一聲長嘯收結,亦無不可。

然而,中學生辦所謂「朗誦節」,鼓吹朗誦詩詞,此一活動,卻全無必要,應該收攤。

首先,唐詩宋詞的「朗誦技巧」,今日全不實用。演說、見工、上台致詞,今日世界,所謂Speech Training,典範是奧巴馬、克林頓、彭定康,沒有人會用那副高尖如殺豬、低鈍像磨米一樣的長腔短調來說話,加上一副由教師錯誤引導、學生想像出來的明清古代書生感時憂國的虛假表情,搖頭晃腦之際,念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之後,像隨時倒地吐血嘔白沫的一副病軀,令觀眾輕度驚恐,想Call白車。

十五六歲的小孩,不可能領畧唐詩宋詞意境。年紀太輕,雖然可以唸王維或王昌齡,因為此二家以風景描述為主;不宜唸杜甫的秋興、懷古與李義山的無題,因為太深奧。但是總的來說,搞這類可笑的公開朗誦比賽做什麼?時間省下來,可以學日文和法文,更有建設性。

真的要吟誦文學作品,聽羅蘭士奧利花怎樣唸哈姆雷特,或者彼德奧圖唸DH Lawrence,都有CD。反正將來都想去英美升學,像薄瓜瓜嘛,對不?這才是品味的教育。

這位中學男生長相純真,無大過錯,在資訊世界,拍一齣電影推出,都準備敵對勢力羞辱抹黑,嚴格來說,沒有「網絡欺凌」的,其他「朗誦」,早點廢掉,香港的中學生和網民,早點少一種聽覺污染和視覺的酷刑。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生如蟻 美如神 紀念詩人顧城 - 鞠白玉



生如蟻 美如神 紀念詩人顧城 - 鞠白玉

在這二十年裏,顧城之於年輕的讀者,是逝去的顧城,亦是永遠年輕的顧城。他的傷感寂寥帶着永遠之永遠的印記,是中國詩壇上空的一片綺色霧靄,多少歲月不能使之揮散離去。

我問了好幾個在顧城生前熟識他的人,倘若他是活着的,直到今天,他會是在做甚麼,在哪兒生活,是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朦朧詩派的舊人四處飄零,有在海外的西方文化夾縫裏小心呵護着內心的母語,有在國內作畫求生但已長年不寫詩,年輕的臉龐在老照片上泛黃磨舊留下了水印,不管他們那時多憧憬多希冀而到如今已經知道中國人其實不那麼需要詩。

所以幾乎每個人在當年都看到了顧城的命運軌迹,「他活不到今天,無論如何他都會用各種方式去死。只是沒有想到是那種慘烈的方式罷了。」
一個注定過早死去的詩人,想必他心裏也明白時光短暫,所以用力地燃燒了。

作者:鞠白玉


顧城辭世二十周年之際,鳳凰衛視專做了顧城的紀錄片,片中有他的舊友楊煉、文昕等人悉數講述當年,亦有當年三角戀的主角英兒在2006年的訪談。無論他們用甚麼樣的語調,怎樣去調適表情,去評述一個不在人世20年的舊友,悲傷或淡然都不那麼適宜。死亡對於詩人或藝術家來說,似乎總比普通人更具有祭祀感,被籠上了一層詩意。然而令人難堪和迴避的,是此種離別如此猛烈如此殘忍。


顧城和謝燁分別葬在新西蘭激流島的兩處,而顧城的墓碑甚至沒名字,他的親友們知道在另一部份的人眼裏,他仍是不折不扣的殺人犯,他們擔心會有人去毀壞他的墓地,所以一個生前赫赫有名的詩人,在異鄉的島上做了一個無名的魂。


■相中左一為楊煉,左二顧城,左三芒克。楊煉目前定居德國,家中至今有一支包餃子用的搟麵杖,是顧城在新西蘭荒島上手工為他製作。


■芒克與顧城夫婦在柏林藝術節相遇,一起在友人家聚會。拍下照片的半年後顧城夫婦離世。


■顧城與太太謝燁在新西蘭家中,外籍朋友作客。

自我流放尋找詩歌語言

詩人芒克拒絕了在紀錄片中發表任何看法,僅提供了顧城當年送給他的墨迹。當我到芒克的繪畫工作室去探訪時,他正與年輕的妻子和出生才一年的小女兒在工作室裏吃午飯,那是慷慨激昂的詩人生活的另一隅,是人間煙火是最平常的百姓恩愛。他燃起一支煙,很直白地告訴我:「咱們先說好了,我不談顧城,我不去談論已不在世的人。」


若論回憶,回憶的不是詩歌而是年輕的自己,芒克坦言如果一個人所需無多,在八十年代時正是詩人的黃金年代,在政治激盪將息而商業浪潮尚未來襲時,朦朧詩派的詩人是高產的,儘管當時的氣氛仍舊壓抑,對文藝的監管也嚴苛,而詩歌成了那時代裏最光明順暢的出口。


「我只能說,那個時代絕對是詩人的好時候,我們這代人是從詩歌裏得到好處最多的。」因為詩歌,他們受邀到全世界各地去,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個人甚少出國機會,可是詩人早已去自由之地領略風光,「我的商人朋友說,我真羨慕你們,你們身無分文卻可以去任何地方。」在荷蘭新西蘭德國法國遊歷並且與當地的詩人相會,那是芒克認為最美好的一段時光,「試問我們做了些甚麼呢,無非寫了詩句,而且全然是因為自己喜歡,自己想表達。」然而他沒忘記僅靠詩歌是無法生存的,他一直在做着不斷會倒閉的廣告公司,給人當策劃,直到他能夠靠畫畫為生。直到今天,生計還是首要的問題。不管你在詩歌裏有多麼純粹高貴的靈魂,在世俗生活裏都得做一個奔忙的人。


「而顧城,那不是時代的悲劇,不要總是怪罪於時代,那是個人的事情,那是一個人在性格上的悲劇,誰在旁邊看着都沒辦法。」他最後還是放下了防備,談及顧城,「我和他曾是最近的人,說實話我並不喜歡他早年的詩,直到《鬼進城》我才喜歡,但那時他已經有問題了。在生活上本來我們是無法成為朋友的,這個人不好玩,他不喝酒不愛說話,儘管也參加詩人的聚會,他就在旁邊默默呆着,我們逼急了,他才拿起酒杯:乾!一飲而盡後不省人事。」


和當時被時局逼迫而走的詩人藝術家不同,顧城是自己選擇要流浪遷徙。一個始終沉默着的人,一個在眾人眼裏一直是柔弱甚至無力的人,用一種自我流放的方式去尋找詩歌的語言。然而語言終無止境,人的命運卻已由天定。



■顧城詩集《黑眼睛》


■《顧城文選》


■顧城的畫作


1981年顧城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的詩句,已經照見自己的心性。顧城並非通過《今天》詩刊成名,在他踏進東四十四條76號的《今天》編輯部之前他已小有名氣,但是他見到北島和芒克時仍然面有怯意。他躲在姐姐顧鄉身後,像犯了錯的孩子。豪邁浪蕩如西班牙詩人的芒克見此情形只有詫異:怎麼會有這麼害羞的人?


在九十年代初一起到荷蘭參加詩會,他總讓顧城把那頂牛仔褲腿剪成的破帽子扔掉,「多晦氣!」可顧城說那時帽子是他的煙筒,他有氣就能從那裏冒跑了。因為帽子顧城也惹來酒鬼,他們搶下他的帽子互相扔着,而顧城嚇得扎進人堆裏,只等別人替他將帽子要回。


不管喜不喜歡顧城的詩,他的朋友們都承認恰是因為他的孩子一樣的脆弱和稚氣,他們更樂意信任他甚至照顧他。


「他的男性朋友甚少,都是女的。」芒克說。


女人常對他生出一種母性,一種憐意,本能上的呵護。顧城幻夢裏的女兒國,在激流島上得以實現,他的浪漫和極度的脆弱,都是愛情乃至離別的原因。


朋友回憶起謝燁對他極度寬容甚至縱容,都有線索預見到悲劇的必然。「謝燁甚麼都不讓顧城做,全心全意照顧他,他的詩由謝燁整理,他日常裏說到甚麼,謝燁就拿錄音機記下來收藏。」從創作到起居包括顧城的外遇,謝燁都一手攬下,熟人小心地用「控制」這個詞來形容謝燁對顧城的呵護。「所以當她起意要離開,顧城必然瘋掉。」


詩壇的人更樂意將最後的結局浪漫化,他們刻意忽略慘痛的情形。顧城在1983年寫下的《再見》裏說:「它們總在一起,我們總要再見,再見,為了再見。」像是對人生結局的預言。


沒人懷疑他們的愛情,才貌俱佳的謝燁死心塌地跟着一個清貧落魄的詩人,在島上他們要刀耕火種,歷盡艱難仍舊是挨餓,如果不是熾烈的愛情,沒有女人能忍受一天那樣的生活,更要忍受的是顧城的「自私」。她給孩子買玩具,他不高興,蹲在商店外不肯起來;她留下奶糕讓他在家裏餵孩子,回到家看見孩子餓哭了,而他把奶糕吃光了。他甚至很難接受親生兒子,因為看起來孩子把他們的愛情佔據了。


「最好是用單線畫一條大船 從童年的河濱駛向永恆 讓我們一路上吱吱喳喳 像小鳥那樣去熱愛生命」顧城於1982年《童年的河濱》裏寫道。然而世俗生活永遠無法提供捷徑,他們努力了,最後是精疲力盡。


普通人永遠無法理解謝燁對顧城的愛,他們的詩友則說:因為她再也不會碰到顧城這樣用藝術加生活的方式和她交流的人。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畫下早晨 


畫下露水 所能看見的微笑


畫下所有最年輕的 


沒有痛苦的愛情


她沒有見過陰雲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


她永遠看着我


永遠 看着


絕不會忽然掉過頭去」


■詩作《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首頁手稿。

夫妻一起寫下《英兒》
顧城是避世的,他在最具名氣的時候受到觀眾的熱烈包圍,整個人的狀態是恐懼和厭煩,他只需要自己搭建一個世界,然後躲藏在那個世界裏,他的世界裏的人要走,世界必將坍塌。


謝燁和顧城一起寫下《英兒》,他口述,她打字。她心裏不疼嗎?沒有嫉妒憤恨嗎?除了謝燁自己,沒人能解釋這件事。住在美國的顧曉陽曾目睹過這對夫婦對這件事的談笑風聲,他也問顧城:你還愛她嗎?


顧城說:當然,她對我,就像大地和空氣一樣。


而另一個主角英兒,在七年前露面接受訪談,《英兒》之於人們有種香艷,而她談及從前的情感,臉上仍有當年的純情。那種感情在當時有許多人是理解的,一見鍾情,奮不顧身,人們不理解的是謝燁的包容。英兒也已是中年婦人,她年輕時在島上與顧城同居的半年,決定了顧城二人的生死,也決定了她後半生的飄零。她回憶着並且微笑着。


就像顧城活着幾十年就是為了留下大量的詩句和身後的故事,英兒當年上島又離開,就像是為了讓世上有《英兒》這樣一本書。


顧城37歲離世,活到今天他是年近花甲,他還是孤僻麼,還避世麼,還是只把熱情放在詩歌裏而對世俗冷冷地隔絕着麼。誰都無法給出答案。顧城在離世前一天寫給兒子木耳:「Sam,如果有一天人家告訴你,我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很遠的世界,回不來了,我希望你記着我一點。」


在這一年,《今天》詩刊發表了顧城專輯,內地又掀起了顧城熱,人們按圖索驥在他的舊作裏找尋這人在世上生活過的痕迹。不只是記得一點點。


■介入顧城夫婦二人感情的英兒。

顧城:


1956年生於北京,著名詩人顧工之子,朦朧派詩人代表。12歲輟學養豬,17歲開始學畫,曾在工廠做木工,1977年開始發表詩歌,1980年失去工作開始過漂流生活,九十年代隱居新西蘭激流島,1993年在新西蘭寓所用斧頭重傷妻子謝燁致死,隨後自殺。


■1986年成都詩會,顧城和謝燁被粉絲包圍着。

Profile:
編劇、作家、北京滿族人,十年來致力於推介中國當代藝術、詩歌、音樂、獨立電影,訪問超過五百名各藝術領域代表人物。



中国公务员变了吗?

  公务员张先生说,当时"八项规定"刚刚传达到基层,许多公务员都不以为然。此前类似的文件太多了,过后一切照旧。这一年春天,陕西某厅级单位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最大一件事就是盖办公楼。该单位此前的办公楼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5·12"地震后成危楼被拆除。这些年,单位一直在外面宾馆租房办公。

  去年夏初一天,张先生拿着一份有关办公楼建设的文件去请示上级主管领导。结果领导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以后再说。张先生虽说不明就里,但也隐约感觉到些什么。

  201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通知传到单位后,领导很郑重其事地在党组会上说,"修建办公楼的事以后不再提,下来再说"。地都协调好了,甚至建设单位都联系好了,大家一时不理解议论纷纷:"有些有钱单位楼盖得早,都沾了光,我们清水衙门好不容易弄来了钱,却搞一刀切不让盖了,太不公平了"。楼到底还是没盖起来,而且搬出了宾馆,挤到了其他部门楼上办公。

  谁也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禁令还有那么多。

  副市长端着盘子满食堂找座位

  2013年8月,律师冯先生去咸阳某政府机关公干。到了饭点,办公室主任说"到咱食堂吃工作餐吧,出去吃饭不方便"。冯先生很意外,此前基本都是去酒店吃,"他们不缺钱,一桌饭上万元也不是没吃过,吃完饭每人拿上几条烟几瓶酒也是常事"。办公室主任解释说如今中央有规定,单位所有领导现在都吃工作餐。

  多位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中央关于严禁公款大吃大喝的规定抓得很准,"人人都看得见,这年头谁稀罕吃顿好饭,现在中央说不让吃,咱就不吃,谁也不想因小失大"。陕西省某单位的一位副厅级领导说,"在饭桌上出事,就太愚蠢了"。

  他说的是,此前被中纪委通报的黑龙江副省级干部付晓广公款喝酒致人死亡事件,在全国官场震动很大。

  宝鸡市某党委系统主任科员张先生说,以前每年下去检查工作,即便去很偏远的乡镇,领导们也会拉着去当地最好的酒店吃喝招待。去年以来,下去检查工作都是工作简餐。"每次回来,土特产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也都不敢了。有人还送,以前大家也就笑纳了,可现在就开玩笑说,你是想害我哩,为一箱水果闹个记过停职,这个账不难算"。

  陕西某市政府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市政府附近的几家豪华酒店每天中午爆满,包间必须提前两天预订,2013年开始生意一落千丈,包间随时去随时有,原来煲汤一锅几百上千元,现在也开始上火锅等平常菜品维持生存。

  按照该工作人员的说法,该市政府大院的机关食堂以前只有一层,约300个座位。最近由于每天中午吃饭的人太多,食堂不得不又加开了二层。即便如此,仍需排队等座位。他曾亲眼见到一位副市长,端着盘子满大厅找不到位子。大家都在笑,这样的情景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领导好不容易'亲自'吃一回饭,却找不下板凳"。

  开车接娃被拍照,"恨不得给人家跪下"

  2012年,杨副处长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学车、考驾照。今年41岁的杨副处长是西安市某部门一位中层干部。这些年来他所在的部门虽然没有"专车",但实际上处室里的两辆车几乎就是他和处长的专用。

  去年夏天,当关于公车改革试点的文件下传到单位后,杨副处长有点着急。由于单位新办公地点距离市区较远,"挤公交不适应,也不好看,还是买个十几万元的车自己开吧"。

  杨副处长坦言,以前虽然没有"专车"名分,但单位的小轿车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专车"。"不仅上班时间随时使用,司机还要负责接送我上下班。周末有事我也可以随时用,给司机打个电话就行。"

  陕南某乡镇党委的齐书记也明显感觉"不舒服"。办公室变小了,从原来的20平方米变成了9平方米,和镇文书共处一室。"一个人这么多年惯了,如今我很不习惯,文书也明显很不自由。最难受的是,我不下班他不敢偷着走,他不走我也不好意思走,出去办个事也得赶下班前回来转一圈,让大家都看到"。

  "受到约束"的还有财务制度。前些年乡镇的开销基本上"市镇长一支笔",只要签字基本全部都可以报销。如今财务制度特别严格,稍微不留神就会接到纪检部门的提醒询问电话。"说实话,如今的公务员越来越提心吊胆了!好多钱必须花,却报不了账,请示上级,领导说你自己想办法"。

  公务员老范对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深有体会。今年元旦前的某个周末,下班路上他习惯性地开着单位的制式公车去接孩子放学。结果就在他和孩子拉车门的那一瞬间,发现有人在用手机拍摄他的车。"我当时一下子蒙了!因为这事一旦上网或被领导知道,我轻则待岗,重则会被开除。"

  老范赶紧拉住拍摄者"检讨求饶,恨不得给人家跪下"。好说歹说,对方才答应"算了"。心有余悸的老范等了两天,看没有什么事才放下心来。他和妻子商量买私家车,"咱自己也买得起车,实在操不起这个心"。

  老范在政法部门工作,以前的日子自由,一般熟人约的饭局都会去参加,偶尔帮人办事也会收点东西。逢年过节单位不是发卡就是发果蔬礼品,或者是数目500元、1000元不等的现金。由于各种节日很多,所以一年下来数目也很可观,"不比工资少"。但今年这些隐性灰色的福利一下子全没了。"去年中秋,女儿成天问我咋还不发月饼。我后来自己去超市买了一盒,这是我这些年第一次自己花钱买月饼。"

  西安南郊某街办科级干部刘先生说,2013年最大的感受是"禁令"多了,外出吃喝应酬少了,回家吃饭的机会多了,上下级关系相对简单了。"这都是好处,还有就是经济压力大了,年终奖看来没戏了,单位有钱就是不敢发。哪一级领导都不敢提这个事,不敢唾这个核儿。其实领导也缺钱也想发,各单位都在互相观望,一旦有人发没事,也就都发了。"

  把上下都管住,大领导小科员都一样才算成功

  经常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陕北人老贺对公务员群体近一年来的"变脸"印象很深。去年12月他来西安办事。事毕他专门在西安曲江某高档饭店预订了一桌酒席,然后一一邀请相关人员。结果当晚被邀请的6个人只有1个老乡到场,其余人均以各种理由婉拒。老乡告诉他,如今党政部门从上到下都在整顿作风,到大饭店吃饭属于"有风险的活。"

  该老乡还告诉老贺,如今许多领导干部都低调多了。不仅高档饭店不去了,单位的豪车也都锁了起来,"哪怕搁烂了也不开,搁烂了是管理不善,开出去叫自找苦吃"。

  记者了解到,各单位如今管得最严的就是吃喝和车辆,还有办公面积,"这些都是明面上的事,一旦被揪住谁也跑不了"。比如某单位在北郊有新办公楼,地方很大,这几天也犯了愁:一是大家都把自己的车开来了,四五十辆车一下子挤过来,停车都成了问题;二是忙着给办公室打隔断,原来在市里办公肯定不超标,搬了新楼几乎都超标,各个办公室折腾算面积,甚至封了不少房子,"要不然,实在占不出来面积,说实话原来政策放得宽,房子盖得确实太大了"。

  采访中,西安市某单位的处级领导王主任对"新风"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以前的"歪风"主要在那些管钱管人、有审批的实权部门。"像我这样的清水衙门,有没有禁令约束都一样。其实除过年终奖和过年过节发点卡以及东西,我们几乎没油水,因而也没啥损失,这一来内心倒平衡了"。王主任承认很多公务员目前还在观望,"所谓上行下效,只要长期把上下都管住,大领导小科员都一样才算成功,否则又会成一股风。"对有些公务员认为活越来越难干了,准备辞职的声音,王主任认为这是好事。"大浪淘沙嘛,想辞职就辞吧,至少这几年想当公务员的还是一片一片的,不能说大家都是看上能腐败才来的吧"。

  陕南某县党委系统的副主任科员42岁的余先生认为,中央目前大多数"禁令"都主要是针对领导层的,对一般公务员而言影响不大。余先生已经工作15年,每月工资不到4000元。以前逢年过节单位偶尔有福利,但从来没有超过500元的。这点福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央禁令一个接一个,但和我们这些小干事无关。"

  余先生话锋一转说,他几年前就曾和同事讨论辞职"下海",理由是一个有手艺的农民工一年随便都可以赚10万,但最后大家还是认为"要能忍得住,等媳妇熬成婆、当了婆婆(领导)情况就好了。""谁知如今'婆婆'们也被戴上了紧箍咒,公务员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买车供房,四千多元有点低,再加上社保养老也要并轨,我们这些小公务员咋活呀,人家国外都高薪养廉,如果光严管不涨工资,长此以往,可能会有许多人辞职,因为没有盼头了"。余先生说。

蘋果日報- 《蘋果》記者直擊雲南基地 蝗蟲襲港 點蟲成金



《蘋果》記者直擊雲南基地 蝗蟲襲港 點蟲成金

蝗蟲襲港點算好!大家切勿誤會,這次我們說的是貨真價實的蝗蟲。《蘋果》日前直擊位於雲南安寧市郊農村一個供港「蝗蟲基地」,帶你見識萬蟲跳躍飛舞的場面。樣貌猙獰的蝗蟲,養在大棚裏、走到餐桌上,不再是為害人類的害蟲,而是養殖戶的財神。而一些「移民」香港的蝗蟲,部份更成為港人放生積德的對象。

安寧農村王大媽一家經營一個擁有10多個養殖大棚的蝗蟲基地,忙得不亦樂乎,她說:「供不應求呀!有時一天能賣兩、三百斤!我們出口廣東、廣西、香港。」一個面積45平方米左右的塑料大棚中,就可以出產大概120公斤蝗蟲成蟲,一年能夠養五、六批。

密集恐懼者請勿觀看!草堆中的沙沙聲,是成千上萬的蝗蟲在進食。吃飽了,就掛在塑料大棚上休息,密密麻麻,稍有風吹草動,萬蟲跳躍飛舞,場面震撼。除了吃和睡,牠們的一項主要運動就是……交配! 一對一對在草上蠕動。蝗蟲的生殖能力超強,一隻蝗蟲一次就能生七八十粒卵,在他們短短的一生──最多半年時間,就能產卵三次。


■飼養戶正挑選死亡的蝗蟲,然後將其冰鮮出口至香港或運往廣東、深圳等地。 《蘋果》記者攝

「養蝗戶」年賺40萬
「他們長大就會自己下卵,不用管!怎麽孵化是秘密,要花錢學技術。」養蝗蟲唯一的技術在於保溫孵化,溫度不能超過32℃,不能低過0℃。雲南的氣候對蝗蟲來說簡直是天堂。一旦孵出,就很好養了,只要每天供應草給牠們吃。王大媽說,餐桌是蝗蟲們最後的歸宿,大花面、東亞飛蝗……品種不同,大小各異,食客各有所好。搞蝗蟲養殖四年了,王大媽也不知道自己家的基地究竟養了多少隻蝗蟲,能數清的只是牠們給這個農村家庭帶來每年三四十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收入,說到這,她笑了。

蝗蟲除了看來核突,也的確具有攻擊性!腿爪鋒利有勁,牙也尖,從事養蝗工作常會損手。兩個看來只有十多歲的苗族小妹對飛蝗的群起突襲早已習慣,她們拿着鐵桶,淡定地走進養殖大棚,撿地上的蝗蟲屍體。她們是這個蝗蟲基地的僱工,每天八小時工作能賺80元,在當地農村算是很不錯的收入。剔除蟲屍身上的雜草後,便一包包放進冰櫃,成為供應香港等地餐桌的的「冰鮮蝗蟲」。

雖然王先生夫婦對於以養出來的蝗蟲不但暢銷廣東,還能出口香港很是自豪,但當記者問道售價、出口渠道以及是否需要審批等,他們則三緘其口,推說是兒子負責經營,老兩口只是負責養殖。


■雲南蝗蟲基地。《蘋果》記者攝


■村民正在大棚裏檢屍蟲。《蘋果》記者攝

【採訪手記】

「生勾勾」的蝗蟲的確恐怖,尤其當你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為了近距離看清楚,在雲南蝗蟲基地直擊的《蘋果》記者一行人硬着頭皮走進其中一個成蟲的大棚,進行拍攝採訪。養蟲大媽(圖)正在介紹之際,「啊!啊!」突然聽見有人連聲慘叫!原來是隻幾巨大的蝗蟲撲面而來,高大的攝影記者顧不上形象了,大叫救命。大媽笑得收不了聲。最終,專業精神克服了對蝗蟲的恐懼,儘管攝記哥哥幾次口震震默念:「我真係唔得了!」但並未停下手中的攝錄工作。

而當蝗蟲變成了盤中餐又如何?近年不少西方科學家提出,蛋白質豐富的昆蟲是非常理想且環保的食物,能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拯救無數饑民。但,就算「吃蟲可拯救世界」,望着蝗蟲們的張牙舞爪,想像牠們肚子裏能裝下七八十粒蟲卵,「無論如何難以下嚥」,是雲南一行三名記者的「共識」。

而非常意外的是,新蒲崗餐廳出爐的椒鹽酥炸蝗蟲(以及其他蟲蟲),竟然受到報社同事尤其是女同事們的青睞,爭相試吃,這種對事物開放的心和勇與嘗試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也許,只要換個角度,蝗蟲也並不那麼討厭。

《蘋果》記者


OL食椒鹽蝗蟲 味道像炸蝦

蝗蟲抵港後去了哪兒?原來一部份是上了餐桌。新蒲崗的人氣餐廳「雲南人家」有得食,一碟炒蚱蜢68蚊。老闆娘說蚱蜢其實就是蝗蟲。《蘋果》動記者點上一碟,看來恐怖的蝗蟲,經過椒鹽油爆,香味四濺,咬下去口感鬆脆,味道很像是炸蝦。而吃完以後口中久久不散的蛋白味,似乎證明蝗蟲的確營養豐富。

有蟲吃是這閒餐廳的一大特色,蝗蟲、竹蟲、蟬等冰鮮昆蟲由雲南空運抵港,來價不菲。老闆娘說:「其實就是個噱頭,賣蟲賺不了錢。」絡繹不絕的食客多數是來吃米線的,點蟲的並不多,每天只能賣出兩、三碟。老闆娘說,他們夫婦都是雲南人,有意將家鄉特色的昆蟲美食帶來香港,可惜識貨的人少。記者將炸蝗蟲請旁邊一桌幾位OL吃,竟也有兩人勇敢嘗試,並稱味道不錯。

供港活蝗蟲 只可作飼料

【話你知】

根據香港法例第207章植物(進口管制及病蟲害控制)條例,由內地輸入昆蟲害蟲需要向漁農署申請授權,申請表有一欄聲明: 上述由中國大陸輸入昆蟲害蟲只可作雀鳥飼料用。即是說,來到本港的活蝗蟲只應該作此用途。

記者翻查資料,發現本港食物入口管制及安全的指引中,似乎並沒有關於昆蟲類的着墨。冷藏肉冰鮮進口許可證申請指引中也只涉及肉類及禽肉。

另有似乎相關的一條「進口野味須獲批准」,昆蟲又可否算「野味」?有待查證。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法總統偷嗒女星斷正



法總統偷嗒女星斷正

法國「第一女友」可能快將換人,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與女星茱莉加耶(Julie Gayet)傳緋聞一年,當地雜誌指真有其事,並以奧朗德背着同居女友夜訪新歡香閨幽會的偷拍照為證。奧朗德沒斷言否認,只揚言考慮告雜誌侵犯私隱,似默認「斷正」。

法國《Closer》雜誌昨天(周五)以七頁圖文並茂報道,指59歲的奧朗德,經常夜深在巴黎騎「綿羊仔」電單車,到41歲的茱莉加耶香閨。「元旦前後,戴上頭盔的國家元首到了女星香閨幽會,他已習慣在那裏過夜。」

奧朗德怒斥侵犯私隱權
報道刊出多張照片,可見在茱莉加耶入住、位於愛麗榭宮附近的一住宅大樓外,奧朗德先以一名保鑣探路視察門廊,隨後坐在電單車後座抵達;翌日早上保鑣帶了袋牛角包守候,等奧朗德上電單車後座離開。奧朗德出入都戴了黑色頭盔。

法國多個網站早流傳奧朗德與茱莉加耶有戀情。權威政治雜誌《快訊周刊》(L'Express)上月更報道,總統府保安人員對他經常「夜出冒險」日益擔心。《Closer》指他們的報道證明奧朗德夜行保安薄弱,擔心有理。

奧朗德昨日怒氣沖沖發聲明,指報道「侵犯他的私隱權」,揚言正考慮回應行動,包括採取法律行動。茱莉加耶之前曾以同樣理由控告傳媒。《Closer》前年因刊登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蒂的半身裸照,被英國皇室控告。

奧朗德沒有結過婚,感情生活跟現任同居女友特里耶維勒(Valerie Trierweiler)同樣複雜。奧朗德為了特里耶維勒,拋棄跟他同居30年、與他育有四名子女的執政社會黨前黨魁羅亞爾(Segolene Royal),有書籍指他之前已有不忠前科。

「愛看女人」 同居女友呷醋

特里耶維勒亦被一本書指她同時跟奧朗德和另一中間偏右政客有戀情,去年控告出版商侵犯私隱獲勝訴。她一直對羅亞爾充滿妒意,常出言針對,有奧朗德友人指他「愛看女人」,令她成醋娘子。

法新社/路透社

茱莉加耶東京贏影后

■法國女星茱莉加耶去年起已被傳是奧朗德新歡。路透社

41歲的茱莉加耶(Julie Gayet)以女演員及監製身份活躍法國影壇,2003年與阿根廷名導阿米戈雷納(Santiago Amigorena)結過婚,育有兩名孩子,但男方後來搭上經典《紅白藍三部曲之藍》(下稱《藍》)女主角茱麗葉庇洛仙。

巧合的是,《藍》正是茱莉加耶1993年初出茅廬的電影,之後她參演逾50部電影,包括2009年為她帶來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后殊榮的《八次為限》(8 Fois Debout)。前年奧朗德參選總統,茱莉加耶曾為對方拍競選宣傳片,讚對方「了不起」同時「很謙虛,是很好的傾聽者」。

《蘋果》記者

前總統個個多情婦 法人包容

奧朗德現時的支持率只有23%,是近代法國總統中最低,但他不用擔心情婦緋聞令民望雪上加霜,因為法國不像英美,而是個「守密第一、忠貞第二」的國家。

法國前總統幾乎都情婦多多,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的情婦中,政治夥伴、女星和記者都有,還經常一腳踏幾船;希拉克(Jacques Chirac)經常夜出幽會,曾險令情婦自殺,更當了密特朗「襟兄弟」;德斯坦(Valery Giscard d'Estaing)不只玩女人,更寫小說暗示他曾跟英國已故王妃戴安娜共赴巫山。

法國人對男人出軌很包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三年前涉性侵紐約酒店女工兼被揭風流賬,太太仍全心護夫。法國傳媒也有不過問政客緋聞傳統,密特朗對外隱瞞多年的情婦和私生女,在喪禮與「大婆」並列,媒體反叫好。

英國《觀察家報》駐法女通訊員沃德姆指,法國人視越軌性愛為「令生命豐盛的遊戲」,幾乎人人不忠,最重要是守密和不過問,但近年開始認為公眾對公眾人物的私生活有知情權。

法新社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男孫按掣 六叔化輕煙 六嬸面容平和 抱拳向記者道謝



男孫按掣 六叔化輕煙 六嬸面容平和 抱拳向記者道謝

【本報訊】影視大亨邵逸夫昨於香港殯儀館舉殯,喪禮低調送別影視界巨人,大批家屬向他作最後道別。遺體送往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由男孫按掣推往焚化爐,107歲的六叔隨熊熊烈火而去。六嬸方逸華離開時面容平和,向着連日守候的傳媒記者抱拳拱手道謝,同時輕拍心口,似表達大家有心。事後她又馬不停蹄與無綫及邵氏要員開會,為下周的追思會作安排。


記者:楊潔雯 羅德光 朱志聰 劉漢權 胡恩宏


■男孫邵在強捧着邵逸夫的遺照到達火葬場。

昨晨7時許,天色灰灰沉沉,更添寒意,六叔長子邵維銘首先抵達殯儀館,面對傳媒追問,維銘只說:「I feel very cold(我感到非常冷)。」幼子邵維鍾與一女一男親友抵達,行動不便的他由兩人攙扶下車;六嬸方逸華在兩名胞妹李潔儀及Meiji陪同下,乘坐私家車從後門進入靈堂。


靈車無寫「邵府出殯」

無綫電視總經理李寶安、邵氏高層黃家禧等亦有到場,喪禮未見藝人出席。前特首董建華及曾蔭權則先後到達靈堂致祭,各自逗留約半小時後離去。至9時45分,無綫電視企業傳訊部宣傳科副總監曾醒明率領10多名同事先行離去,前往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準備火化事宜。


平和而莊嚴的誦經聲,一群群家屬在六叔慈祥淺笑的遺照前叩下深深的頭,法師誦經後便進行封棺儀式,過程簡樸,就連靈車也沒有寫上「邵府出殯」,僅以小量白色和黃色鮮花作點綴,貫徹六叔生前低調作風。



■六嬸方逸華在六叔火化後,於車上向守候多時的記者示意感謝。何家達攝


■六叔的遺體昨日被送到歌連臣角火葬場火化。

至11時許,大殮儀式完結,各人乘車前往火葬場,六嬸走出殯儀館大門時,引起在場過百記者一陣混亂,保安員及親友築起人牆護着六嬸上車,短短10米路程,因場面太過混亂,六嬸要花4分鐘才能上車。


未幾,載着六叔遺體的靈車亦駛出,男孫邵在強(Christopher)捧着祖父的遺照坐在靈車內,約10分鐘抵達火葬場,擺放白色鮮花的靈柩,由殯儀館人員徐徐抬下,推往一號禮堂進行簡單儀式,Christopher按掣將棺木推往焚化爐火化,烈火燃起,一代影視大亨化作輕煙。六嬸、維銘、維鍾及眾親友表現平靜,沉靜地送別六叔前往另一世界。


消息稱,Christopher是六叔次子維鍾的兒子,維鍾有六女一子,Christopher是獨子,而長子維銘只有一名女兒,嫡系男孫只得Christopher一人,所以由他代表家族捧六叔的遺照、按掣火化,而Christopher與妻子Daina育有兩名兒子,六叔生前對這兩曾孫甚為寵愛。



■載着六叔遺體的靈車離開殯儀館時,大批記者上前採訪。李家皓攝


■有無綫人員在火葬場禮堂內準備。

預計追思會隆重盛大
其間,六嬸登上車後向着各傳媒記者抱拳拱手道謝,同時輕拍心口,似表達大家有心。親友分乘兩部小型旅遊巴前往尖沙嘴半島酒店吃纓紅宴,至下午3時許離開,維銘及維鍾兩家人,被送往入住的金鐘香格里拉酒店及尖沙嘴洲際酒店,部份親屬執拾行李返新加坡,待追思會前再度來港。


六嬸在纓紅宴後則乘坐邵氏電影的16座小巴離開,疑因連日風塵僕僕,她面容憔悴,途中不時閉眼養神,小巴直駛返清水灣邵氏公司,六嬸落車之後,特地走出來面向大門,向記者揮手及說句多謝,繼而返回邵氏。據悉六嬸是跟無綫及邵氏要員商討六叔追思會的安排事宜,預計場面相當隆重盛大,大批演藝界、政界、商界及市民參加,一起緬懷這位影視巨人的傳奇一生。


兩前特首弔喪 待遇有別

董建華

【本報訊】「親疏有別」是前特首曾蔭權任內最著名語錄,偏偏這句話在邵逸夫的喪禮上獲得「最佳演繹」。與六叔私交甚篤的前特首董建華,昨日到香港殯儀館鞠躬,獲得六嬸方逸華盛情招待,離開時由六嬸恭送出殯儀館門口。同樣到來弔喪的曾蔭權,不知是否因與六叔較「疏」關係,離開時只由無綫總經理李寶安送出門口。

邱德根登報哀悼摯友

作風低調的邵逸夫,甚少評論政治,2001年董建華競選連任,六叔曾開腔力撐。2004年第一屆「邵逸夫獎」,董建華是頒獎嘉賓,可見兩人關係密切。

昨晨9時許,貴為國家領導人(政協副主席)的董建華到達殯儀館,大批保安簇擁着他走入靈堂,六嬸殷勤接待,董在亡友遺照前鞠躬上香,在靈堂坐了半小時才離開,落樓時六嬸恭送他出門口。

至10時許,曾蔭權與妻子曾鮑笑薇到達靈堂,同樣逗留半小時離去,這次六嬸沒親自迎送,交由李寶安代勞。

邵逸夫雄霸電視業多年,當年的競爭對手是1982年入主亞洲電視的商人邱德根,邱與邵同是辦戲院出身,兩人亦為上海幫,在邱德根主掌下亞視轉虧為盈,收視飆升直逼無綫,幾乎打破無綫獨大局面,譜寫電視業最濃墨重彩一章。這對電視業上的宿敵,私底下惺惺相惜,如今六叔乘鶴西去,邱德根昨日在《大公報》刊登四分之一版訃文,對邵逸夫離世深切哀悼,形容是「痛失摯友」。

曾蔭權



半島酒店擺四席纓紅宴


■六叔長子邵維銘昨在半島酒店吃過纓紅宴後先行離開。

【本報訊】六叔邵逸夫遺體昨日在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火化,完成火化儀式後,六嬸方逸華便與親友到尖沙嘴半島酒店吃纓紅宴。據悉,纓紅宴於半島酒店的嘉麟樓舉行,筵開四席,出席者全都是六叔至親好友。

六叔對半島有情意結

昨日中午12時40分,六嬸、六叔兒子邵維銘、邵維鍾及數十名親友等分乘兩部24座旅遊車抵達酒店,現場有近10名保安維持秩序,六嬸未有接受訪問便匆匆入內。邵維銘、邵維鍾等於下午3時先行離開,方逸華則在3時半從酒店後門乘16座小巴離去。

據悉,今次纓紅宴選擇在半島酒店,是因六叔對半島有份情意結。六叔生前最愛在半島大堂的coffee shop嘆下午茶,尤其最愛吃該處的雞翼及蛋糕等食物。2006年7月六叔因肺炎入院,他甫出院即到半島coffee shop大快朵頤,吃了雞翼、朱古力蛋糕及薄餅,可見他對半島美食十分眷戀。除coffee shop之外,六叔亦喜愛到半島其他餐廳吃飯,包括Gaddi's法國餐廳等等,過往六叔多次生日也選擇在半島酒店吃飯慶祝,可見六叔對半島是情有獨鍾。

下周邵氏影城辦追思會


■邵逸夫的追思大會落實在將軍澳邵氏影城舉行。

【本報訊】邵逸夫的追思會已落實在將軍澳邵氏影城舉行,時間則暫定下周五(17日),據悉因為要遷就部份人時間,最後落實日子仍要待這一、兩天開會後才決定。

由於之前六叔喪禮只屬家祭,僅供至親好友致祭,所以下周對外開放的追思會,政界、商界及演藝界人仕也會到場向六叔這位一代影視大亨作最後致敬,當中包括當年被六叔捧紅的邵氏影星岳華、狄龍、惠英紅和凌波等、無綫小生花旦及各電影公司老闆、演員。

料與三哥葬同一墓園

另外,據知無綫歷屆總經理都會到場致祭,包括何定鈞和陳志雲等,而屆時六叔兒子邵維銘及邵維鍾亦會來港出席。

邵逸夫跟新加坡淵源甚深厚,包括他跟髮妻黃美珍及第二任妻子方逸華都是在新加坡邂逅,而該處也是六叔事業發迹地,現時六叔在新加坡有影城及多項物業,但是新加坡方面會否為六叔舉行追思會,目前仍然是未知之數。新加坡邵氏電影公司的發言人昨日回應本報記者時說:「要等邵老先生的家人回來開會後才決定,所以仍未知會否舉行。」

另外,六嬸早年曾經到新加坡為六叔睇墓地,由於運送遺體手續繁複,最後六叔家人決定放棄土葬改為火葬,並且計劃將六叔的骨灰安放在新加坡。據知跟六叔感情深厚的三哥邵仁枚亦是在新加坡的墓園安放,所以六叔的骨灰會跟三哥長眠在同一墓園之內。

點滴: 兩子下周再來港追思

■行動不便的六叔幼子邵維鍾,昨須由親友攙扶離開火葬場。

邵逸夫出殯之後,他兩名長居於新加坡的兒子邵維銘及邵維鍾連同家人,昨日下午在半島酒店吃過纓紅宴之後,陸續乘搭飛機返回新加坡,預料他們下周三會再來香港,出席下周五舉行的追思會。

而六叔其中一個孫女因為有事在身,需要飛往英國倫敦,至於六叔兩名在美國生活的女兒素雯及素雲兩家人,因為返回美國的路途遙遠,來回費時,會繼續留在香港,直至追思會完結後才離開。

輪候家庭怨長霸禮堂
六叔邵逸夫昨日在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一號禮堂舉行火化儀式,昨日由早上10時起,無綫電視企業傳訊部宣傳科副總監曾醒明已經帶領10多名同事,到火葬場為火化儀式打點及準備,直至中午12時許火化儀式完結,各人離開,足足使用了一號禮堂兩小時。

其間其他家庭輪候火化,只能使用火葬場的二號禮堂,高𥧌期曾有三副棺木在門口等候,有家屬見一號禮堂長時間未用完,也不禁有些怨言。


■六叔舉行火化儀式期間,其他家庭只能用另一禮堂,高𥧌期有三副棺木在門口等候。

環保火化爐難見黑煙
化輕煙,別塵世!以往傳媒多用作描寫城中名人火葬時隨煙西去的意境,不過,隨着科技的進步,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於2010年引入環保火化爐,選用煤氣作為燃料,並棄用超低硫柴油,可以減少燃燒時產生的空氣污染物。

另外,本港近年開始流行「綠色殯儀」,連棺材也講究環保,火化時煙囪所噴出的黑煙因而變得不多,所以現今火葬場內越來越難見到一縷輕煙直上天際的情況。

陳振聰子女現身遮面
陳振聰母親李金珠昨天亦在香港殯儀館壽山堂出殯,陳振聰的妻子譚妙清代夫打點一切,而陳振聰一對前日沒有現身靈堂的子女,昨晨亦隨母親到來向祖母作最後道別。

一如過往,譚妙清不欲子女的容貌曝光,所以昨日面對殯儀館外採訪六叔出殯的過百記者,其一對子女出入均遮面或包到冚,女兒離開殯儀館時如《貞子》般頭髮蓋面;沒有長長秀髮的陳振聰兒子,只能低頭用手遮着自己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