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星期六

今日之中国,贵族,平民,流氓

 

日之中国,无处不在。贵族被消灭了,流氓应运而起;贵族精神消亡了,流氓意识得到发扬光大。看今天之中国,无处不流氓,从街头小巷到学术殿堂,从平民百姓到权贵富豪,或下流暴戾,或腐败堕落,流氓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语言流氓,到行为流氓,再到意识流氓,这礼义之邦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氓大国。

这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何以作贱到如斯地步?请听下面的对话。

我们消灭了贵族

我们常听到一些传言,说中国领导人如何巧对外国领导人的责问,却很少听到外国领导人如何应对中国领导人的话题。

中国领导人夸耀说:我们消灭了地主富农。外国领导人回应说:我们消灭了贫农。

中国领导人夸耀说:我们消灭了贵族。外国领导人回应说:我们消灭了流氓。

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引用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一个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这是对不同制度的高度概括。

发动流氓起来把贵族消灭了,并不会使流氓变得高尚,只会使流氓变得更加流氓,而且诱逼更多的人变成流氓,最终变成流氓社会。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个主题由流氓与贵族说起。

贵族,平民,流氓

人类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群体,就其精神意识的素质来考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贵族,平民,流氓。其分布呈橄榄形,中间大,两头小,贵族处于高端,流氓处于低端,中间庞大的阶层是平民。从平民到贵族没有明显的界线,从平民到流氓也没有明显的界线,但流氓与贵族就天差地别了。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并不在于财富有多少,也不在于权力有多大,而在于具有一种高贵的精神,史书上称之为贵族精神。缺失贵族精神的人,即使富可敌国,也不过是带着流氓本性的暴发户;即使权可倾国,也依然是带着流氓本性的独夫民贼。

流氓之所以是流氓,并不是因为一无所有,而是因为内心里的流氓意识。无产阶级不等于流氓,无产阶级的大多数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平民。流氓群体有穷人,也有富豪;有平民,也有权贵;有白痴,也有天才。

贵族精神代表人类文明的高端,流氓意识代表人类野蛮的底端。几乎所有的人,既有向往高尚的意念,也有向往卑鄙的情欲,这就是人性与兽性的争战。人性战胜兽性,人就走向高尚;兽性战胜人性,人就走向卑鄙。大多数的平民,人性与兽性始终在身上进行拉锯战,故而一生都在高尚与卑鄙之间徘徊;大多数的平民,一生安分守己,注定是庸庸碌碌。平民要想超凡脱俗,要么追求高尚而有望成为贵族,要么走向卑鄙而成为流氓。人追求高尚很困难,成为贵族难上加难;人走向卑鄙很容易,成为流氓易如反掌。也正是这个原因,人类社会始终是贵族少流氓多。

高尚与高贵没有本质的不同,然而高尚与高贵还是有一步之遥,那是程度的不同,境界的不同。你跨越了那一步之遥,就抵达高贵的境界。平民也会高尚,但往往只能在顺境中高尚,却不能在逆境中固守高尚。如若在逆境中依然能固守高尚,那就是高贵的境界了,也就成为贵族了。

  高尚达到高贵的境界,就是"富贵而不淫,威武而不屈"。这就是贵族精神的境界。富贵而不淫,威武而不屈,有两个层次的解读。第一个层次是对富豪权贵解读:你富贵了不可变淫荡,你有权了不可以权屈人。第二个层次是对平民百姓解读:你不富贵,可你不会被富贵所诱惑而放弃高尚;你没有权,可你不会向权力屈服,你只诚服于公义与真理。达到了这种境界,你即使身处平民,你也具备了贵族精神。

什么是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有三种高贵的内涵:一是诚信,二是道义,三是使命感。

诚信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也就没有文明;诚信也是个人品格的灵魂,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高贵的品格。缺失诚信的人,不是无赖,就是流氓。缺失诚信的民族,注定是愚昧而野蛮的民族。诚信也是民主制度的根基,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成熟的民主。民主靠宪政,宪法就是社会的契约,契约的根基就是诚信,没有诚信,契约就是废纸。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是因为贵族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诚信带来高尚,带来尊严,带来生命高贵的价值。欧洲的贵族宁愿用决斗分胜负,而不愿用阴谋诡计争输赢,这实质上就是对诚信价值的死守。中国古代的史官,宁愿被杀头也不为帝王篡改历史,也是对诚信价值的死守。

道义包含人道与公道。人道是公道的前提,就是对人生命的尊重。连人道意识都没有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有公道。信奉暴力,就是对人道的蔑视;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对人间公道的蔑视。人道与公道衍生出现代文明的人权主义,欧洲之所以能诞生《人权公约》,实质上就是贵族精神在推动。

道义精神带来仁慈,带来宽容,带来关怀,带来公正。贵族具有关怀弱者的情怀,世界上的慈善事业几乎都是由贵族出资创建的,靠的就是这种道义的精神。

使命感就是勇于承担的精神。担当起人类社会的良知,担当起人类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卫道士,维持社会公义,维护社会理性和平发展。

正是这种使命感的精神,带给贵族坚韧不拔的信心与力量,一旦民族陷入危机,贵族就站在民族的前列,身先士卒捍卫民族的安宁。正是这种使命感的精神,带给他们"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精神,带给他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捍卫与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这三种精神都来自于虔诚的宗教信仰,只有宗教信仰才能转化为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达到高贵的境界。

尽管贵族个人的身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贵族群体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

贵族精神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人性与兽性的争战,故而一生都在高尚与卑鄙之间徘徊:上帝呼唤人走向高尚,魔鬼诱惑人走向卑鄙;崇尚高尚者近贵族,向往卑鄙者近流氓;或者可以说,近贵族者崇尚高尚,近流氓者向往卑鄙。中国人把这种现象叫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人世间万古不变的道理。

推而广之,一个民族也存在人性与兽性的争战,这实质上就是文明与野蛮的争战,也是贵族与流氓的争战。一个民族由贵族所主导,就带来文明的进步;由流氓所主导,就向野蛮倒退,不是物质生产力的倒退,而是人文精神的倒退,文化的倒退,道德的倒退。这早已被人类历史所证明。

人类历史的发展主要是由贵族所主导,所以人类能从野蛮走向文明,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时也会被流氓所掌控,流氓占据了主导地位,结果导致文明向野蛮倒退,所以人类发展的进程呈现曲曲折折、进进退退。

人的精神意识是复杂的多面体,既有崇尚高尚的意念,也有向往卑鄙的情欲。然而,人走向高尚如爬山,很难;人走向卑鄙如坐滑梯,很易:故而人类社会始终是流氓多于贵族。

人类社会始终是贵族少流氓多,贵族何以能占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呢?这就取决于庞大的平民阶层的态度了:平民阶层崇尚贵族,贵族就占上风,就占据主导地位,这个民族就会崇尚高尚崇尚文明;平民阶层崇尚流氓,流氓就占上风,就占据主导地位,这个民族就崇尚卑鄙崇尚野蛮。这就是不同民族会有不同文明进程与不同程度的根本原因。

崇尚贵族的民族,贵族易占上风;崇尚流氓的民族,流氓易占上风。流氓占了上风,流氓占了主导地位,必然诱惑越来越多的人变成流氓,逼迫越来越多的变成流氓,最终变成流氓大国,文化道德陷入全面大倒退,社会陷入大溃败。

要期望流氓带领民族走向高尚,走向文明,那是痴心妄想。

今日之中国,贵族,平民,流氓

玛丽亚·莎拉波娃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port.be (© Copyright (c) Golazo Media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08-2-2014 10:42 | Par Patrice Sintzen, sport.be

Voici la Porsche Sharapova

Voici la Porsche Sharapova

Voici la Porsche Sharapova

Difficile de passer à côté de son omniprésence mais Maria Sharapova est à Sotchi. Outre la cérémonie d'ouverture des Jeux Olympiques d'hiver, on l'a retrouvée à l'inauguration d'un terrain de tennis mais aussi chez Porsche, où elle a présenté la Panamera qu'elle a dessinée pour la marque allemande.

Ceci est un exemplaire unique: une Porsche Panamera qui porte la signature de Maria Sharapova. C'est elle qui a dessiné cet exemplaire unique et en a choisi les détails. La Porsche Panamera GTS by Maria Sharapova se distingue par une peinture blanche qui contraste avec des détails noirs et des jantes 20 pouces. Pour l'intérieur, Sharapova a choisi un cuir beige et des appuie-tête frappé du logo de Porsche tandis que les bras des sièges se distinguent par un logo Panamera. Le tableau de bord est personnalisé également. La clef est blanche et sur le bas de la porte, on retrouve la signature de la championne.

Voici la Porsche Sharapova - MSN Sports

玛丽亚·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 December 2008.jpg

全名
Мария Шарапова

國籍
俄罗斯俄罗斯

居住地
美國佛羅里達州布雷登顿

出生日期
1987年4月19日 (1987-04-19)(26歲)

出生地
蘇聯俄羅斯尼亞甘

身高
1.88米(6英尺2英寸)

體重
59千克(130磅)

轉職業年
2001年

持拍
右手(双手反拍)

職業獎金
26,752,143 美元(2013年11月4日)

官方網站
http://www.mariasharapova.com/

單打成績

職業戰績
509勝–121負(2013年8月5日)

冠軍頭銜
29 WTA,4 ITF

最高排名
1 (2005年8月22日)

現今排名
5(2014年1月27日) [1]

大滿貫單打成績

澳網
Daphne Akhurst Memorial Cup (Australian Open - Women's single).svg 冠軍2008

法網
Coupe Suzanne Lenglen (French Open - Women's single).svg 冠軍2012

溫網
Venus Rosewater Dish (Wimbledon - Women's single).svg 冠軍2004

美網
US Open Trophy (US Open - Women's single).svg 冠軍2006

其他大型單打賽事

WTA總決賽
W(2004)

奧運會
Silver medal.svg 銀牌 (2012)

雙打成績

職業戰績
23勝–17負

冠軍頭銜
3 WTA

最高排名
41 (2004年6月14日)

現今排名
9999

大滿貫雙打成績

澳網
2R(2003,2004)

美網
2R(2003)

瑪麗亞·尤里耶芙娜·莎拉波娃俄語Мария Шарапова关于这个音频文件發音帮助·信息,1987年4月19日-),通常媒體稱呼她為「莎拉波娃」,在中國大陸臺灣簡稱「莎娃」,而地區簡稱「舒娃」,亦有少數媒體翻譯為「夏娃」。俄罗斯女子網球運動員,為史上第十六位登上WTA單打排名第一的選手,目前世界排名第五(2014年1月27日)。

於四項網球大滿貫賽事中均曾得到過單打冠軍,是網球史上第十位、開放年代第六位於女子單打達成生涯全滿貫(Career Grand Slam)成就的選手。生於蘇聯俄羅斯尼亞甘,四歲開始打網球,八歲時移居美國佛羅里達州布雷登頓,接受專業的網球訓練。

目录

[隐藏

早年[编辑]

莎拉波娃的雙親早年都住在白俄羅斯戈梅利,但為了躲避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帶來的影響,便舉家搬到蘇聯俄羅斯西伯利亚,並於尼亞甘生下莎拉波娃。

莎拉波娃兩歲時,全家人又搬到索契,她的父親尤里·沙拉波夫(Yuri Sharapov)在當地認識了亞歷山大·卡菲尼可夫(Aleksandr Kafelniko),也就是1996年法網和1999年澳網男子單打冠軍耶夫戈尼·卡菲尼可夫(Yevgeny Kafelnikov)的父親。四歲時,莎拉波娃從亞歷山大手中獲得第一把網球拍,並在當地公園和她的父親開始練習網球。

六歲時,莎拉波娃到莫斯科參加網球課程,進而被課程創辦者納芙拉蒂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推薦到美國的網球學校學習。七歲時,她與父親遷往美國佛羅里達州,至於母親則因為受到簽證限制,遲了兩年才完成移民。一開始,莎拉波娃的父親在當地做低收入的工作維生,直到隔年才獲得IMG集團贊助,正式於當地的尼克‧波利泰尼網球學校(Nick Bollettieri Tennis Academy)就讀。

職業生涯[编辑]

2001-2003年[编辑]

莎拉波娃在她滿14歲那天轉為職業選手,並開始在職業賽亮相,但該年僅參加了一項ITF比賽(舉辦於美國的薩拉索塔),並於首輪鏖戰三盤出局。2002年,她以十四歲又九個月的年紀參加澳洲網球公開賽青少女組女單賽事,是該組別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選手。在晉級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的青少女組決賽之前,曾參加WTA的太平洋人壽公開賽,並於第二輪被偶像莎莉絲(Monica Seles)大比分淘汰。

2003年,她開始完整地參與WTA級的職業賽事,澳網及法網均從會外賽三連勝打進會內賽,但也都在第一輪被淘汰。這些表現使她在溫網獲得外卡參賽資格,晉級過程中淘汰了十一號種子杜琪克(Jelena Dokic),三連勝後,於第四輪與同胞庫茲涅佐娃(Svetlana Kuznetsova)苦戰三盤下遭淘汰。

美網第二輪敗給露華(Émilie Loit)。之後在日本網球公開賽決賽中擊敗卡普羅什(Anikó Kapros),第一次贏得WTA賽事的冠軍,接著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貝爾挑戰賽決賽中擊敗塞奎拉(Milagros Sequera),獲得第二座WTA冠軍。年終世界排名來到第32位,並成為WTA年度最佳新人。

2004年(溫網封后)[编辑]

澳網在第三輪被七號種子米斯基娜(Anastasia Myskina)淘汰,整個春季在硬地上的最佳表現是於美國孟菲斯打進四強,並敗於兹沃纳列娃(Vera Zvonareva)。

在紅土賽季中,莎拉波娃於卡塔爾電訊德國公開賽打進第三輪,使世界排名提升至20名以內。法網成功闖入八強,但遭苏亚雷斯(Paola Suárez)淘汰出局。與此同時,由於奧運網球項目限制同一國家僅能派出四名選手,儘管莎拉波娃當時排名不低,但由於俄羅斯頂尖好手眾多,使得她在法網結束後的積分結算中居於劣勢,最終無緣參加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

然而在奧運開始前的草地賽季,莎拉波娃的表現可謂突飛猛進,6月,她先於伯明翰舉辦的DFS經典賽奪冠,緊接著,莎拉波娃挾草地連勝之姿參加溫網,一路打進決賽,並爆冷以大比分擊敗兩屆溫網衛冕冠軍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成為溫網史上第二年輕的女子冠軍(第一是在1997年奪冠的辛吉斯,當時只有16歲),也成為史上第一位赢得此項赛事冠軍的俄羅斯選手。

美網第三輪被皮尔斯(Mary Pierce)淘汰,之後在南韓和日本連續勝出兩場錦標賽。10月的蘇黎世公開賽晉級決賽,但被莫利克(Alicia Molik)擊敗。年底,莎拉波娃生涯首度參與WTA年終賽,分組賽二勝一負,獲得晉級,決賽在對手小威廉絲腹部受傷的情況下,三盤逆轉勝,奪得冠軍,並宣布將附贈的保時捷義賣捐助給別斯蘭人質危機中的受難家屬[2],年終排名躍升第4。

2005年(登上世界第一)[编辑]

澳網八強擊敗第五種子暨美網冠軍库兹涅佐娃,準決賽在拿下首盤,第二盤又有一個破發球局的優勢下,被小威廉絲大逆轉擊敗(2–6、7–5、8–6)。2月,在日本舉行的泛太平洋公開賽擊敗頭號種子黛文波特(Lindsay Davenport),第一次贏得WTA一級賽事冠軍。三星期後,她又於杜哈贏得卡達公開賽,世界排名首次進入前三名。

太平洋人壽公開賽中,莎拉波娃遭黛文波特以兩盤6–0擊敗,是生涯最慘烈一戰。但在納斯達克100公開賽中,她連續擊敗海宁(Justine Henin)及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兩位前世界第一闖入決賽,不過最終仍敗給克莱斯特尔斯(Kim Clijsters),僅獲亞軍,世界排名升上第2。

在羅馬舉辦的BNL意大利國際賽中,莎拉波娃首次躋身紅土賽四強。同年法網,莎拉波娃連續第二年進入八強,但卻遭後來的冠軍海寧打敗。6月成功衛冕DFS經典賽後參賽溫網,於四強前僅失一盤,將草地賽連勝紀錄增至24場,最終被後來的冠軍大威廉絲直落二淘汰。

8月22日,莎拉波娃登上世界排名第1,成為WTA史上第十六位球后,因而能在美網首度以大滿貫賽頭號種子的頭銜出戰,於準決賽三盤敗給後來的冠軍克莱斯特尔斯。年底於洛杉磯舉行的年終賽中,雖再次打進準決賽,但卻敗於毛瑞斯莫(Amelie Mauresmo)拍下。

全年贏得三項冠軍,成績為53勝12負,年終排名與去年相同,皆為第4,同時依舊是排名最高的俄羅斯球手。

2006年(美網封后)[编辑]

莎拉波娃贏得2006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後慶祝。

2006年澳网,莎拉波娃穿上如睡衣一般的服裝上場比賽,成為花邊新聞。同年2月,她出現在《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一年一度的運動員泳裝圖輯中。重大賽事表現方面,澳網和杜拜都敗於海寧,邁阿密則敗於庫茲涅佐娃,但莎拉波娃在印地安泉女網賽中擊敗了德門蒂耶娃奪冠,整體而言,春季硬地的表現不錯。

不過莎拉波娃後來因傷退出了所有紅土熱身賽事,直接參加法國網球公開賽,在熱身不足以及本身紅土技術就較差的情況下,在第一輪面對馬紹娜·華盛頓(Mashona Washington)時,險些要爆冷輸掉比賽,此時突然有幾隻白鴿降落球場中斷比賽,之後她救回致勝分並完成大逆轉,但也顯示出傷後復出的狀態並未回到最佳,終在第四輪遭沙芬娜淘汰出局。草地賽季中,她未能連續三年衛冕DFS經典賽冠軍。儘管如此,她仍是溫網賽事的大熱門,可惜於四強時遭頭號種子毛瑞斯莫擊敗。

莎拉波娃在北美硬地賽季找回氣勢,她在Acura經典賽決賽中,生涯首度擊敗克莱斯特尔斯奪冠,美網亦一路晉級,最終於準決賽和決賽接連擊敗過去對戰紀錄都處於劣勢的毛瑞斯莫海宁,第二度奪得大滿貫賽冠軍。美網後,她又贏得蘇黎世公開賽林茨女子網球賽,成為當年WTA巡迴賽的大贏家,並將世界第一的爭奪戰延長至年終賽。

年終,莎拉波娃雖於小組賽三戰全勝,但在準決賽中敗於海宁,年終排名以世界第2作收,仍創下個人新高。

2007年[编辑]

莎拉波娃在2007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澳網,莎拉波娃在時任世界第一的海寧未參賽的情況下,以頭號種子身份參賽,並一路打進決賽,不過最終慘敗給當時剛復出狀況極好的小威廉絲,但亞軍成績已足以使她重返世界第一。之後,莎拉波娃傷病不斷,海寧則接連奪冠,使得她的排名未能維持太久。

紅土賽季因為受傷,於法網賽前僅參加了伊斯坦堡盃,並在準決賽被雷扎伊(Aravane Rezai)擊敗。5月,莎拉波娃在法網殺進四強,雖以2–6、1–6慘敗給當時狀況相當好的伊萬諾維奇(Ana Ivanovic),卻也創下她個人在法網的歷年最佳成績。

7月,莎拉波娃在溫網第四輪遭遇復出的大威廉絲,賽前被看好為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最終莎拉波娃直落二輸球;8月,莎拉波娃在聖地牙哥公開賽拿下她2007年的首座冠軍。

9月,身為衛冕冠軍的莎拉波娃在美網第三輪以4–6、6–1、2–6,爆冷輸給了當時排名還只有32名的小將拉德萬斯卡(Agnieszka Radwanska)。此戰過後,莎拉波娃又因傷整整休息了三個多月,才在WTA年終賽亮相復出。雖然是肩傷後復出,但莎拉波娃在馬德里舉辦的年終賽中,令人意外地一路強勢晉級,在擊退各家好手闖進決賽後,與當時狀況極佳的海寧激戰近三個半小時,才以7–5、5–7、3–6落敗。

年終的成績是40勝11負,世界排名第5。

2008年(澳網封后)[编辑]

澳網名列第五種子,在籤表極其艱困的情況下一路過關斬將,第二輪淘汰前世界排名第1的黛文波特,第四輪淘汰德門蒂耶娃,八強戰又遭遇頭號種子海宁,但全場表現神乎其技,以6-4、6-0直落二勝出,並結束了海宁於賽前的32場連勝紀錄。四強擊敗揚科維奇(Jelena Jankovic),決賽中又以7-5、6-3直落二擊敗伊万诺维奇,全場發球局只失十分,結果在整項賽事一盤未失的情況下,奪得她個人生涯的第三項大滿貫賽冠軍。

2月底的卡達公開賽,莎拉波娃繼續維持不敗,直到印地安泉女網賽的準決賽才遭同胞库兹涅佐娃中斷,在18連勝畫下句點。

4月,莎拉波娃參與了賽季第一場土場賽事-博士倫女網賽。準決賽的對手黛文波特因感冒退賽,決賽時莎拉波娃打敗來自斯洛伐克的小將齊布爾科娃,奪得個人第一個土場(綠土)賽事的冠軍。5月中旬,莎拉波娃因為海寧的突然退役,遞補而短暫重回世界排名第1,並以頭號種子出戰法網,但卻在第四輪出局,同時失去世界第1的排名。

溫網時表現開始不穩,於第二輪被世界排名154位的庫德雅芙翠娃(Alla Kudryavtseva)擊敗,研判這跟她當時遭誤診的重大右肩傷勢有關,最終莎拉波娃在加拿大羅傑斯盃第一輪淘汰多瑪喬斯卡(Marta Domachowska)後,宣佈因傷需要長期休養,而提前結束了賽季,同時也錯過了接下來的北京奧運會、美國網球公開賽及WTA年終賽。

年終世界排名滑落至第9,奪得三個冠軍,並取得32勝4負佳績。

2009年[编辑]

舒拉寶娃在溫網比賽中發球。

由於肩膀手術之後繼續休養,莎拉波娃未能衛冕澳網。直到3月,莎拉波娃才在印地安泉女網賽的雙打比賽中短暫復出,與同胞暨雙打衛冕冠軍費絲蓮娜(Elena Vesnina)合作,但是第一輪就被淘汰出局。由於狀況不佳,莎拉波娃仍不打算參加單打比賽,使得她的單打排名六年來首次跌出百名,最低來到第126名。

5月,莎拉波娃才在華沙公開賽亮相,這是她十個月以來第一項單打比賽,連勝兩場後,於八強敗給邦達蓮柯(Alona Bondarenko)。緊接著便角逐法網,儘管肩傷使得她發球姿勢改變,同時失誤大增,但她在賽事中展現不凡毅力,光是前四場就打了十二盤,丟五十局,但都獲得勝利,其中在第二輪打至Long game,才淘汰了第十一號種子佩特洛娃(Nadia Petrova),八強賽時氣力放盡,被齊布爾科娃淘汰,但此一戰果也使她的世界排名由102名急升回第60名。

復出的莎拉波娃,狀態極其不穩,溫網敗於杜爾柯(Gisela Dulko)之下,和去年一樣止步於第二輪,不過下半年靠著零星表現,使她排名緩步上升,她最終在泛太平洋公開賽一路過關斬將,決賽遇上揚科維奇,在首盤5-2領先情況下,對方因手腕有所不適而退賽,而使莎拉波娃奪得全年唯一一座的WTA冠軍。

2009年總成績為31勝9負,贏得一項單打冠軍。世界排名從最低的126名回升至14名。

2010年[编辑]

為了應付肩膀傷勢,莎拉波娃的發球技術在此時進入了調整期,連帶失誤率也在這一年暴增,並嚴重地影響了她的成績。澳網首輪,她被童年好友基里连科(Maria Kirilenko)三盤淘汰出局,這也是她自從2003年法網以來,首次在大滿貫賽首輪出局。

總結全年,莎拉波娃的成績表現並不理想,四大滿貫賽均未能打進八強,只在兩場級別較低的國際賽事中奪冠。但也讓她以參加等級較低的比賽之方式,從肩傷中慢慢重新適應比賽強度與增加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法國史特拉斯堡得到了生涯第一座紅土賽事的冠軍。此外,不擅長紅土的莎拉波娃,在法網第三輪對上當代紅土高手海寧,激戰三盤才落敗,也為她之後在紅土賽事的信心與成績提升奠定了基礎。

2011年[编辑]

莎拉波娃在2011年狀態提升許多,首先在澳網,她並未重蹈去年的覆轍,晉級到第四輪才被三十號種子佩特科維奇(Andrea Petkovic)淘汰出局。

因呼吸道感染退出2月份的三項比賽後,莎拉波娃在北美硬地賽事展現了不俗狀態,包含印地安泉女網賽四強、邁阿密女網賽亞軍,排名自2009年1月後,再次升上第9名。

5月,莎拉波娃在羅馬接連擊敗三號種子阿扎倫卡(Victoria Azarenka)、時任世界第一暨賽會頭號種子瓦芝妮雅琪、法網亞軍斯托瑟(Samantha Stosur)等好手,奪得BNL意大利國際賽冠軍,這也是她此時等級最高的紅土賽事冠軍。法網表現也很傑出,甚至有望首奪賽事冠軍,但在準決賽中被後來的冠軍李娜擊敗,無緣爭冠。同年,莎拉波娃在溫網也打進了睽違七年的決賽,同時亦是肩傷手術後的第一個大滿貫賽決賽,但最終敗給捷克新秀暨當年的WTA最佳新人克維托娃(Petra Kvitova)。

9月美網過後,世界排名一度升至第2名,可惜在泛太平洋公開賽八強對戰克維托娃時,因發球不慎扭傷腳踝而退賽,由於傷勢頗為嚴重,未能參加中國網球公開賽,在年終賽的表現也大受影響,二連敗後退賽,使得年終世界排名滑落至第4。

2012年 (法網封后)[编辑]

2012年3月13日於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參賽

因為去年底造成的腳踝傷勢,莎拉波娃並未照原定計劃參加布里斯班的賽事,之後她在澳網、印地安泉女網賽邁阿密女網賽均奪得亞軍。直到紅土賽季,莎拉波娃才在生涯首度參加的保時捷大獎賽決賽中,直落二擊潰賽會頭號種子阿扎倫卡,迎來本賽季的首冠。

莎拉波娃在紅土熱身賽表現優異,總計只錄得一敗,而且是在馬德里該年特殊的藍土上敗於小威廉絲,亦即紅土全勝。法網時,莎拉波娃的紅土技術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除了能使用短距離的滑步外,擊球時也使用更多比例的上旋球,一路過關斬將,只於八強搶七中掉了一盤,決賽中,莎拉波娃更以壓倒性的力量直落二擊敗黑馬艾拉妮,於個人職業生涯中首度奪得法網冠軍,並完成了女單生涯大滿貫的成就。與此同時,她的世界排名亦超越阿扎倫卡,在經歷肩傷手術後,又重新登上世界排名第1,難能可貴,但因為在溫網第四輪中敗給德國選手利斯基,排名只維持四週。

當年舉行的倫敦奧運會是莎拉波娃生涯首度參加奧運網球比賽,開幕式中她榮任俄羅斯掌旗使,並最終奪得網球女子單打項目的銀牌。8月,她在美國推出個人糖果品牌「糖波娃」(Sugarpova),並親自代言推廣,銷售狀況極佳。

年底,莎拉波娃再奪得中國網球公開賽WTA年終賽兩項亞軍,總結全年,莎拉波娃60勝11負,在勝場數創下新高(先前最多是2006年的59勝9敗),奪三冠六亞,年終世界排名第2,追平個人生涯最佳紀錄。

2013年[编辑]

一月初因右鎖骨發炎,連續第二年退出在澳洲舉辦的布里斯班國際賽。之後於澳網、杜哈皆打進準決賽,並於印第安泉女網賽未失一盤奪冠,此冠使得莎拉波娃已經連續11個賽季(2003-2013),單季至少有一項單打錦標,她也是本世紀第一位完成此創舉的WTA網球選手,長度僅次於娜拉提洛娃的21年(1974-1994)、艾芙特的18年(1971-1988)以及葛拉芙的14年(1986-1999)。 接下來在邁阿密的決賽中,莎拉波娃以6-4、3-6、0-6不敵小威。對上小威11連敗,但已是2008年來第一次打到三盤。

4月22日,身為衛冕冠軍的莎拉波娃宣布與保時捷簽約,擔任全球第一位女性代言大使,之後又成功衛冕保時捷大獎賽,奪得個人生涯第三部保時捷(分別來自04年年終、12-13保時捷冠軍),並將自己的紅土連勝紀錄持續延伸。

隨後的馬德里紅土大賽,莎娃一路過關斬至決賽,最終不敵小威,以1-6,4-6敗陣,紅土連勝紀錄中斷。緊接著紅土賽季的最後一個大賽─羅馬站,尋求三連冠的莎拉波娃,在第三輪打敗美國新秀史蒂芬絲後,隨即宣佈因發燒退賽,連續第二年以紅土熱身賽一敗的成績,直指法網。

尋求衛冕法網冠軍的莎娃,在八強戰遭遇揚柯維奇,首盤以0-6吞蛋遭對手完封,但最終以0-6,6-4,6-3奪勝,也是莎拉波娃生涯首次第一盤吞蛋後逆轉獲勝;準決賽遭遇阿紮倫卡,以6-1,2-6,6-4驚險獲勝。全場發出12記ACE,也發出11次雙誤;決賽再次遭逢小威,最終以4-6,4-6屈居亞軍,對戰紀錄來到13連敗,但賽後外界普遍對於此場莎娃發球與抽球的穩定性,以及戰略運用給予好評。

6月底舉行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莎拉波娃名列大會第3種子,她在第二輪迎戰葡萄牙小將Michelle Larcher de Brito 由於莎拉波娃在球場上滑倒了3次,最後以3-6,4-6 爆冷輸球。

另一個焦點是莎拉波娃2013溫網輸球的當天就有9名選手退賽(包括西里奇,達爾西斯,舍夫多娃,阿扎伦卡,斯泰潘内克,特松加,伊斯内尔,托米奇,特洛伊基),6名前男女單世界第一落馬(包括 莎拉波娃,沃兹尼亚奇,伊万诺维奇,扬科维奇,休伊特,费德勒),因此當天被封為網壇45年歷史上,最「瘋狂」的一天。

她原預計參加斯坦福賽和羅傑斯杯但因傷勢仍未復原,再次被迫放棄比賽。

莎拉波娃在8月中參加了西南銀行公開賽但是扔持續低迷,她在第2輪苦戰3盤暴冷輸給大會第17種子斯洛恩·斯蒂芬斯。 她下一場賽事是9月舉行的美網

然而美網開賽在即,莎拉波娃卻因為肩傷復發退出本屆美網[3],隨後,莎娃在個人社群網站上面發佈退賽聲明,指肩傷無法承擔比賽的節奏,亦說自己非常喜歡美網,做出這樣的決定讓她感到很艱難,希望自己明年能儘快回到這裡。

因為肩傷,莎拉波娃被迫退出2013賽季餘下的所有比賽,包括年終總決賽,並以年終排名世界第四結束整個賽季。

2014年[编辑]

新賽季,莎拉波娃將2014年Brisbane International 作為第一站比賽,首輪輪空並順利闖進準決賽,准決賽遭遇老對手世界第一小威廉絲,最終以2-6,6-7不敵美國人[4]

2014年澳洲網球公開賽,莎拉波娃作為三號種子被賽會抽籤至籤表下半區,與賽會衛冕冠軍維多利亞·阿扎倫卡同一半區。首輪輕鬆過關,第二輪即遭到嚴峻考驗,面對意大利人凱倫·奈普,莎拉波娃在先贏首盤的情況下,情況急轉直下,最終長盤10-8險勝對手。第四輪面對捷克猛將多米尼卡·齊布爾科娃,莎拉波娃同樣在贏得首盤的情況下,連輸兩盤遭到對手逆轉,三號種子止步第四輪[5][6]

澳網止步第四輪之後,莎拉波娃以頭號種子的身份轉往法國參加Open GDF Suez,同時她的糖果品牌也讚助了該項賽事,但最終止步於四強。

她下一場比賽是在3月舉行的BNP Paribas Open。

联合会杯[编辑]

莎拉波娃備戰WTA賽事,對於參加联合杯則比較消極。米斯基娜在2004年年終賽被莎拉波娃擊敗後就批評對手[7]

2006年預計對比利時隊時出戰,但最後放棄[8],2007年放棄與西班牙隊對戰[9]。7月準備對美國隊時,又因為受傷避戰[10]。在俄羅斯隊晉身決賽時,決定放棄選擇舒拉寶娃參賽[11]

2008年2月,莎拉波娃首次在聯合會盃上陣,對手是以色列。在單打賽事分別擊敗奥布兹勒(Tzipora Obziler)及皮爾(Shahar Pe'er),協助俄羅斯隊以4-1勝出。

比赛风格[编辑]

莎拉波娃属于侵略型底线型球员,她的正反手的击球力量、深度、角度俱佳。她经常喜欢击出强力的旋转球来取代传统的上网截击和过顶扣球。考虑到莎拉波娃的身高,她被认为拥有良好的场上速度。2008年初,一些观察家注意到莎拉波娃在比赛上逐渐成熟,她展现了改良的摆动和跑动,并把过小球和反手切球加入自己的击球体系。

除了力量感,莎拉波娃最大的优点在于她坚韧不屈的心态和不甘人后的精神,正如 Nick bllettieri 说的,她“像钉子一样坚韧”。在2010年的法网比赛上,网坛名宿是这样评价莎拉波娃的,“对于他来说,比赛到了最后握手才算结束”。莎拉波娃以场上“咆哮”著称,咆哮声甚至在2005年温网的一场比赛中达到了创纪录的101分贝。在2003年伯明翰比赛的第二轮,在对手德希(Nathalie Dechy)向主審投诉后,莎拉波娃被要求降低咆哮声。她回应说她的咆哮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莎莉絲称咆哮是网球运动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当被媒体问及咆哮的问题时,莎拉波娃要求媒体“只看比赛就好”。

发球與接發球[编辑]

职业生涯初期,莎拉波娃的一发和二发非常有力量,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巡回赛最好的发球手之一。但是,2007年起,她的肩伤降低了发球的效率,特別是在 08-09 年經歷肩部手術並回歸以後,她在很多比赛中仿佛中了规律性的高双误魔咒。两届美网冠军 Tracy Austin 相信莎拉波娃经常在发球出现问题后丧失了对剩下比赛的信心,于是便频繁犯下非受迫性失误,打得更放不开手脚。网球作家 Joel Drucker 评论说,她的发球是「她整场比赛的催化剂」,她对发球的重视明顯暴露了她的缺点。

在她肩傷休赛歸来以後,她使用了一种简洁而力量稍小的动作,虽然这可以較容易地打出Ace球,但还是避免不了大量的双误。在2009年美网早早出局之后,莎拉波娃的开球回归到近似她手术前的那種更加伸长的动作。她因此可以打出速度更快的--包括2010年伯明翰巡回赛上那记时速121英里——她生涯中最快的发球。莎拉波娃的接發球技術亦非常出色,常常在比賽中可以看到她擊出回發致勝球(return ace),並且很會利用對手的二發做攻擊的起點。

场地影响[编辑]

由于依赖力量进行比赛,生涯前期莎拉波娃較喜欢快节奏的硬地和草地,相反地,对于慢节奏的紅土场地并不适应[12],莎拉波娃也承认比起其他场地,她在紅土場地上的动作并不协调[12]。年幼的她更曾在一场比赛之后,将紅土場上的自己描述為“冰上的乳牛”(cow on ice)[12]

這樣的限制也影響了她的生涯战果以及參賽意願,首先,在2011年以前,莎拉波娃每年最多不會參加超過三項土場賽事(且還有退賽的可能),再者,儘管她在2007年與2011年分別打进了法網準决赛,但法网仍是她耗費最長時間才赢得的大满贯賽頭銜(連續參賽十次始奪冠),這確實影響了她過往對紅土賽的信心。

2008年,莎拉波娃在艾密莉亞島(Amelia Island)舉辦的博士倫女網賽中,拿下了生涯第一座土場(該場地採用綠土)冠軍,在此之前,她早已在其他場地赢得了多達十八项冠军。2010年,她在法國的史特拉斯堡賽事中得到了生涯第一座「真正的」紅土冠軍,雖然等級不高,但卻開啟了莎拉波娃在紅土上發展的契機,2011年,她有所突破,進一步拿下了羅馬賽冠軍,成為當時她所擁有的最高等級土場冠軍,地位僅次於法網與馬德里賽事。

聘请瑞典人托马斯作为教练之后,莎拉波娃的防守與移動开始有了提升,她在红土场上的实力进步很快。其中最令人驚艷的,莫過於她於紅土球場上滑步的應用,比起以往有了長足的進步。也讓她相較生涯早期,能夠救回更多對手的快速回球,甚而轉守為攻;加上近期她的多拍來回抽球更加穩定,使得她在任何場地上,都比肩傷復出後的那段時間相比,更有威脅性。2012年,她接连获得斯图加特、罗马、法网三项重大红土赛事的冠军,紅土賽季16勝1敗(1敗是在藍土上),紅土勝率躍升至當年度球員第1,早已经摆脱了早年「冰上乳牛」的形象。

抽球和网前球[编辑]

莎拉波娃以精确的球感和强力的抽球闻名于世。她的强力正拍常常得到分数,创造成功的净胜分。莎拉波娃不時能打出 inside out 的球路,类似于黛文波特納達爾(Rafael Nadal)的随挥。这使得她可以击球稍晚于正常,并增加球的上旋度,但是也可能导致时间差上的失误。再來是反拍,這雖然不是她的主要得分手段,却是更值得依赖的,在很多网球分析者看来,这才是她最大的优点和网球史上最伟大的击球之一。

最後,儘管莎拉波娃剛出道時也拿過三項WTA雙打冠軍,但網前截擊至今仍是莎拉波娃技術上相對較弱的一環,上網時她傾向使用抽球式截擊(或稱凌空抽擊),而非傳統的截擊或過頂扣殺(Smash),這使得她一旦遇到過網較低,而無法以抽球方式回擊的網前球時,偶有機會以掛網失誤收場。

網球以外的活動[编辑]

莎拉波娃在9歲移民到美國,但是仍然保留俄羅斯國籍[13]

莎拉波娃希望如海宁一樣在25歲退休。她說:「如果在25歲贏得多個大賽冠軍,我也會退出球壇。」[14] 在2008年澳網比賽想多留球壇10年。.[15]

2003年11月莎拉波娃与一家模特兒公司签约。由於外表標緻,莎拉波娃经常被拿来与另一名俄罗斯网球选手庫妮可娃(Anna Kournikova)做比较,但二人都不喜歡這種比較。事實上,莎拉波娃花在网球上的时间远比庫妮可娃多,后者更常出现在各大公司产品的展销会上,网球上的表现卻平平。

2010年年底,莎娃與當時的NBA湖人隊後衛佛亞奇訂婚。但莎娃在2012年美網第三輪取勝後的記者會上,自曝已與佛亞奇分手,也同時澄清兩人原預定當年11月完婚的傳言。

2011年起,莎娃與知名網球球拍公司「Head」簽訂五年合約。在此之前,她使用的球拍為「Prince」,並早在2004年奪下溫網冠軍前,便與她四處征戰多年。

2012年8月,莎拉波娃耗資50萬美元,創立自己的個人糖果品牌“Sugapova”,在各個職業賽場上莎娃都會在賽前向大眾推銷她的糖果品牌,甚至在2013年的澳網進入男球員的更衣室進行推銷。一度傳出消息稱莎娃想用“sugapova”的名字征戰2013年的美網,利用職業賽場,更好地推廣自己的品牌。但最後由於考慮到其他國家的簽證問題,最終莎娃及其團隊已經叫停了改名計劃[16]

2014年2月7日,莎拉波娃成為索契冬奧會其中一名奧運火炬手,是開幕式上第一個手持火炬進入會場的運動員。在此之前,莎拉波娃成為美國NBC電視網特邀報道員,及時追蹤索契冬奧會賽事狀況。

大满贯[编辑]

女單冠軍(4)[编辑]

年份
比賽
場地
決賽對手
對手國籍
勝方比分

2004
溫布頓
草地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国 美國
6–1、6–4

2006
美网
硬地
海宁
比利时 比利时
6–4、6–4

2008
澳网
硬地
伊万诺维奇
塞尔维亚 塞爾維亞
7–5、6–3

2012
法网
泥地
艾拉妮
義大利 意大利
6–3、6–2

女單亞軍(4)[编辑]

年份
比賽
場地
決賽對手
對手國籍
勝方比分

2007
澳网
硬地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国
6–1、6–2

2011
溫布頓
草地
克維托娃
捷克
6–3、6–4

2012
澳网
硬地
阿扎倫卡
白俄罗斯
6–3、6–0

2013
法網
紅土
塞雷娜·威廉姆斯
美国
6–4、6–4

WTA年終賽[编辑]

女單冠軍(1)[编辑]

年份
舉行地點
決賽對手
對手國籍
勝方比分

2004
美国 洛杉磯
小威廉絲
美国 美國
4–6、6–2、6–4

女單亞軍(2)[编辑]

年份
舉行地點
決賽對手
對手國籍
比分

2007
西班牙 馬德里
海寧
比利时 比利时
7–5、5–7、3–6

2012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
小威廉絲
美国 美國
4–6、3–6

WTA巡迴賽[编辑]

女單冠軍(WTA: 29)[编辑]

圖表: 2009年之前
圖表:2009年之後

大滿貫賽事 (4)

WTA巡迴總決賽 (1)

第一級錦標賽 (5)
皇冠明珠級 (1)

第二級錦標賽 (3)
超5巡迴賽 (4)

第三級錦標賽 (5)
頂級巡迴賽 (2)

第四、五級錦標賽 (1)
國際賽 (2)

按場地分類

硬地 (18)

草地 (3)

紅土 (5)

綠土 (1)

地毯 (1)

玛丽亚·莎拉波娃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apport: BMW au Salon de Bruxelles 2014 - Palais 7

Imprimer Recommander Twitter

sur 

Imprimer Recommander Twitter

Galerie: Prise de contact BMW i3

Prise de contact: BMW i3

Moins avant-gardiste qu'il n'y paraît

28.11.2013

Gert Verhoeven

BMW joue sa nouvelle carte, l'i3 électrique construite de manière radicalement différente que tout autre électrique. Son châssis est en carbone, ce qui la rend très légère, et sa transmission entraîne les roues arrière. Noblesse oblige.

Galerie

Galerie: Prise de contact BMW i3La voiture rompt avec le concept classique de l'automobile tel que nous y sommes habitués, avec par exemple une ceinture de caisse à la brisure très marquée et des portes arrière à ouverture antagoniste. L'absence de montant B facilite l'accès aux places arrière, par contre on ne peut ouvrir les portières postérieures que si les antérieures sont ouvertes. Les vitres arrière ne sont pas ouvrantes.

Pari risqué?

Galerie: Prise de contact BMW i3A bord, les infos sont dispensées par un excellent écran. Ah oui: et le bois de la planche de bord est Made in Belgium! Mais le plus important est de savoir comment roule l'engin. Car BMW a parié gros avec un véhicule très particulier et veut prouver qu'ils osent la différence. Se mettre en route avec une i3 demande un peu d'habitude, car tous les organes de commande sont regroupés sur le levier situé à droite du volant. C'est là qu'on trouve le bouton de démarrage, le bouton P (pour parking) et la molette par laquelle on choisit entre D (marche avant) et R (marche arrière).

Frein moteur

Galerie: Prise de contact BMW i3Dès les premiers mètres, on remarque que l'i3 est particulièrement vive. Les 170 ch se montrent instantanément présents et se jouent du poids raisonnable de 1.270 kg, soit 200 bons kilos de moins qu'une Nissan Leaf. Si la voiture accélère très franchement quand on pousse le pied droit, elle freine tout aussi fort dès qu'on le relève, au point que les feux stop s'allument. Ce qui représente une sorte de paradoxe avec la promesse du "Freude am fahren" (le plaisir de conduire, slogan de BMW), car on l'impression qu'une main géante invisible vient subitement retenir la voiture. Et c'est la même chose si on est au milieu d'un virage, ce qui me fait me demander ce qu'il se passe lorsqu'on lâche les "gaz" sur route humide, voire glissante. Si au contraire on accélère à fond en virage, l'ESP intervient et tue dans l'œuf toute velléité sportive, sa mission étant d'éviter le survirage. Et ce garde-fou électronique ne peut pas être déconnecté.

115 km

Galerie: Prise de contact BMW i3Et puis il y a l'amortissement. La voiture n'étant pas bien lourde, on s'attendrait à un filtrage en douceur. Mais voilà, les jantes 19'' (en série) en décident autrement. La seule alternative proposée par BMW sont des 20''. Bref, une Série 1 chaussée en 17'' avec pneus Runflat semble subitement très confortable. Avec des batteries pleinement chargées, on atteint dans la vraie vie une autonomie de quelques 115 km. BMW a équipé la voiture d'un mode Eco Pro qui, en limitant les performances de la clim et du chauffage, permet de gagner encore une dizaine de kilomètres. En mode Eco Pro +, les sièges chauffants sont carrément désactivés et la puissance moteur est réduite. Avec cela et beaucoup de bonne volonté, on arrive à 135 km.

i3 ou Leaf?

Galerie: Prise de contact BMW i3La question qui apparaît donc est: quelle est la plus-value d'une structure en carbone et d'un design venu de l'espace? Car en pratique, l'i3 ne fait guère mieux qu'une Nissan Leaf dont l'autonomie est sensiblement supérieure. Une i3 est facturée juste un peu plus de 35.000€. La version à Range Extender (moteur essence) arrivera plus tard. BMW propose par ailleurs la formule de location pour clients professionnels eCover, au prix de 699€ par mois hors taxes. Via le programme 360°, le client peut alors disposer occasionnellement d'une voiture thermique, pour partir en vacances par exemple. Le souci, c'est qu'il faut la réserver des mois à l'avance. Ce qui n'est donc pas une solution pour les soucis ponctuels…

Rapport: BMW au Salon de Bruxelles 2014 - Palais 7

Rapport: BMW au Salon de Bruxelles 2014 - Palais 7

Festival de nouveautés !

20.01.2014

Stephane Halleux

A moins d’avoir fait un aller-retour éclair à Detroit, vous avez toutes les chances de faire partie des premiers Européens à admirer quatre nouveautés majeures chez BMW : la Série 2, la Série 4 Cabrio, la M4 et la M3. Tout ça sans parler des premières belges !

Rapport BMW au Salon de Bruxelles 2014 - Palais 7Salon auto 2014

BMW prouve qu’il tient une forme olympique en sortant l’artillerie lourde à Bruxelles. Une semaine après avoir levé le voile sur ces quatre nouveaux modèles au North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uto Show de Detroit, le constructeur allemand en offre la primeur européenne au public belge.

BMW dédouble ses gammes. La Série 2 remplace ainsi la Série 1 Coupé alors que la Série 4 Cabrio succède à la Série 3 Cabrio. La Série 2 affirme son identité sportive en se différenciant de la Série 1 par sa silhouette allongée et le recours aux mécaniques TwinPower Turbo les plus puissantes dont le nouveau 2 litres essence de 184 chevaux (220i).

M3 et M4

Porte-à-faux courts mais dimensions en hausse, la Série 4 Cabrio se distingue nettement de sa devancière. Le soin apporté à l’aérodynamique se marque par des détails comme les ouïes derrière les roues avant. Les mécaniques essence (428i et 435i) et diesel (420d) affichent des puissances un éventail de puissance allant 184 à 306 chevaux.

Rapport BMW au Salon de Bruxelles 2014 - Palais 7Trônant fièrement au centre du stand BMW, les nouvelles M3 et M4 offrent le choix à l’amateur de sportives : berline ou coupé. Elles délaissent le V8 de la génération précédente pour un six cylindres en ligne biturbo de 431 chevaux et 550Nm. Un moteur plus compact, plu puissant (+ 11 ch) et plus frugal mais qui, sur le papier, aura du mal à faire oublier la sonorité du gros V8.

Le succès de sa gamme X ne cessant de grandir, BMW songe à l’avenir avec son concept X4 présenté en novembre dernier à Los Angeles. Proche d’une version de production, ce concept reprend la recette du X6 pour l’appliquer à la gamme inférieure. Ce X4 se différencie du X3 par une face avant retravaillée, un ligne de toit plongeante et une male arrière s’inspirant du X6.

Au milieu des séduisantes nouveautés à moteurs thermiques, la BMW i3 parvient néanmoins à attirer l’attention. D’abord par son design novateur. Ensuite pour son mode de propulsion 100% électrique qui intrigue avec ses 170 chevaux et 250 Nm. Deux cents exemplaires ont déjà trouvé preneur en Belgique et au Luxembourg. Et la gamme i de BMW comptera bientôt une supercar i8 dont le concept est à découvrir au Heysel.

En tant que partenaire de l’équipe nationale de football, BMW profite du salon pour célèbrer la qualification de nos Diables au Mondial 2014. L’importateur propose une Série 1 Red Devils Edidtion à la dotation avantageuse (jantes sport, feux antibrouillard, pack connectivity…).

Enfin, si vous montrez patte blanche, vous pourrez accéder à une « black box » pour découvrir une primeur supplémentaire. Mais on ne vous a rien dit, bien sûr .

Rapport: BMW au Salon de Bruxelles 2014 - Palais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