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果日�- �化�物�「神�」 朝拜�光�母像

蘋果日報- 塗化學物顯「神蹟」 朝拜發光聖母像
塗化學物顯「神蹟」 朝拜發光聖母像

比利時小鎮最近出現了一個會發光的聖母像(圖),吸引大批教徒朝聖,但有科學家證實聖母像發光並非神蹟,只因塗了一層發光物料。

這個聖母像原本擺放在小鎮雅萊一間小屋的廚房內,1月中有人發現它竟會在黑夜中發亮,一日內即吸引500人前往觀賞「神蹟」,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更有四人聲稱觀看雕像後,身上殘疾不藥而癒。列日大學一批科學家研究後發現,塑像表面原來塗了一層硫化鋅,故令它能發亮。這尊聖母像將被送到當地教堂,供民眾繼續觀賞。

英國《每日郵報》


�果日�- ��中�:�太�破了��的局 - 李平

蘋果日報- 盡論中國:縣太爺破了習總的局 - 李平
盡論中國:縣太爺破了習總的局 - 李平

■習近平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政後掀起的第一場全黨整風運動,叫作「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他親自到河北督陣,其他政治局常委也各自選擇一個省區作為聯繫點,官方媒體的報道連篇累牘,各地官員莫不緊跟,加上幾乎每個月都有省部級貪官落馬,似乎共產黨的作風已得到扭轉。

文抄公應付整風運動
內地官員應付這類政治運動多有高招,號稱「認認真真走過場」。但山西交城縣委書記李志安在全縣群眾路線活動動員大會上所作的報告,竟然全文抄襲其上司、呂梁市委書記高衞東的講話,只是刪減了數百字,再把「我市」改成「我縣」,相似度高達99.9%。

醜聞傳聞,媒體炮轟官場文風、作風,網民調侃李志安要付版權稅。奇怪的是,網絡資料顯示,李志安擔任方山縣長時,曾為被清朝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編撰《于成龍文集》,得到清史專家戴逸的讚譽。李志安有如此才學,為甚麼淪為文抄公?

顯然,縣太爺們對每任中共領導人發起的整風運動已極之厭煩,以致照抄上司公文,作為陪皇帝讀書的表態,也宣告群教政治騷已走向終點。江澤民曾發起「三講」(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運動,結果被譏為「上午講正氣、下午講手氣、晚上講力氣」。胡錦濤曾發起「保先」(保持黨員先進性)運動,結果被戲稱腐爛後的「保鮮」。習近平的群教運動也難免無疾而終,只是未料其佈局破得如此之快。


蘋果日報- 殺獅子在丹麥 - 陶傑

蘋果日報- 殺獅子在丹麥 - 陶傑
殺獅子在丹麥 - 陶傑

一個優秀國家的形象要很久才建立,像法國、意大利、英國。

法國巴黎的形象,是靠整個十九世紀沉澱成的:巴爾扎克、喬治桑、印象派的油畫、德彪西、鐵塔,還有「北非諜影」。意大利的羅馬和文藝復興更早,還加上時裝和法拉利跑車。英國的莎士比亞,皇室和帝國主義電影大師大衛連,而且,都沒有經歷過極端思想如共產主義的污染。

但是要毀掉一個國家的形象也不難。其中一個辦法,自然是由全民一起努力貢獻:髒亂喧吵,而且到處出國肆虐,以暴發的姿態四處吆喝──不要對號,僅是泛泛所指──兩三年之間,一個國家的形象即可毀而掃地。

所以北歐的丹麥的哥本哈根動物園,竟然以動物太多,地方不夠、或近親繁殖為理由而槍殺動物,剛殺了幾隻長頸鹿,現在又殺了獅子大小四口全家。

請問丹麥駐各國總領事:這種野蠻的事情發生在貴國,是不是令人驚嚇了一些?

丹麥在北歐,多次被國際評級為最文明、全球最宜居住的國家。丹麥是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家鄉。世界兒童都讀過「醜小鴨」,品炙過安徒生鍾愛生命、敬仰自然的人道情懷。

不,丹麥不是非洲的津巴布韋和尼日利亞,文明程度至為高尚,應該明白動物生靈,原屬天地所鍾,長頸鹿和獅子,本來就不應該關在城市動物園的鐵籠子裏,應該在荒野徜徉。近親繁殖,動物是當然,否則何來「亂倫」這個人類的名詞?哥本哈根的動物園地方太小,將獅子放回非洲,可以請美國的慈善家如蓋茨,捐一筆錢,賄賂非洲的官員圈一塊土地,讓動物回歸,自由自在生活,而不是就地將動物槍決。

丹麥是不是很缺錢呢?可以向文明世界呼籲,很多熱愛動物的香港人也會捐獻。世界上醜惡而卑下的人類,已經繁殖太多,美麗而高貴的動物如獅子長頸鹿太少。丹麥今天殺幾隻獅子,明天槍斃長頸鹿,我擔心中國的一些民間企業王知道了,向丹麥高價買幾隻老虎,派遊客來屠宰,割下虎鞭回中國拍賣。歐洲鬧窮,會見錢眼開否?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酒在醉前:白酒聖殿

蘋果日報- 酒在醉前:白酒聖殿
酒在醉前:白酒聖殿

■Montrachet Grand Cru總面積僅有7.99公頃。

世上葡萄園何其多,但要選最受酒粉膜拜的,非Romanée-Conti及Montrachet(音:mor-ha-shay)莫屬。兩塊葡萄園均位於法國布根地的黃金丘(Côte-d'Or),前者是天價紅酒王的產地,後者是矜貴白酒后的豪宅。遊走其他產酒區,我們想到的是參觀酒莊,欣賞宏偉的建築或歷史氣息;去布根地,看的是葡萄園、葡萄園和葡萄園。

布根地人對葡萄酒有獨到理論,認為好酒爛酒全看葡萄園,因為風土特性主宰着葡萄酒的品質,酒莊只是郵局,釀酒師是郵差,工作是把葡萄園的味道裝在玻璃瓶送到消費者的手,不能加鹽不可加醋,要讓葡萄園自己說故事。其他產酒區的葡萄酒會以酒莊為單位,布根地則會以葡萄園為單位。大部份產酒國均設有地區監管法例,分得最細的Appellation,往往只是村莊,布根地卻縮至一塊葡萄園,有些葡萄園的總面積,甚至不足一公頃,比一個足球場還要細!

黃金丘可以分成兩個部份,北部的Côte de Nuits以生產紅酒佔優,Romanée-Conti便是位處裏面的Vosne-Romanée村莊;南部的Côte de Beaune則以白酒見稱,亦是Montrachet這塊Grand Cru葡萄園的所在地。

Romanée-Conti面積只有1.76公頃,由DRC(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獨家擁有,簡單直接。Montrachet卻不會考慮消費者感受,這塊7.99公頃的葡萄園,不單止橫跨了兩條村莊,更同時由18位業主持有,其中也包括了DRC,她們名下佔0.68公頃。更容易令人混淆的是,部份業主有地又不會釀酒,卻把收成回來的葡萄賣給其他酒莊,於是,市面上掛着Montrachet名字葡萄酒的酒莊,竟然多達30多家!基本上,以Grand Cru法例,Montrachet年產量只約42,000瓶,平均一家酒莊只能生產約1,000瓶酒后,矜貴程度可想而知。

Montrachet的歷史,不單止是葡萄酒的歷史,也是法國的歷史。千多年前,僧侶發現了布根地其中一些地方,能夠釀出水準高人一等的葡萄酒,於是將土地位置及邊界記錄下來,並替每塊葡萄園命名。Montrachet的位置,剛巧落在Puligny和Chassagne兩條村莊中間,為了容易分辨,位於Puligny的部份稱為Montrachet,落入Chassagne的一半則叫Le Montrachet。從前由Laguiche侯爵擁有,到了法國大革命,莊主被處決,葡萄園分割成多份發售。後來Laguiche家族後人輾轉回購了4公頃葡萄園,又因分家剩下2公頃。本來他們也可算是Montrachet的大地主,但慘痛的經歷令到後人沒有釀酒的打算,只將葡萄售給Maison Joseph Drouhin。


■酒標相似,卻包含了三個級別。Chassagne-Montrachet是村莊級,Chassagne-Montrachet 1er Cru是Premier Cru,Batard-Montrachet是最高的Grand Cru。


■Domaine Jacques Prieur以生物動力學方法耕作,由馬匹犁田。


■Puligny-Montrachet和Chassagne-Montrachet因為Montrachet的明星效應而改名。

土壤貧瘠適合種葡萄
Montrachet名字起源於「Mont Rachet」,是當地人對這個小山坡的稱呼,意思是「禿山」,因為那裏的土質主要是石頭,寸草不生。不過,貧瘠的土壤反而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可以迫使樹根長得更深,吸引到深層的礦物質及養份。Montrachet成名後,圍着她的土地也水漲船高,Bâtard-Montrachet、Chevalier-Montrachet、Criots-Bâtard-Montrachet及Bienvenues-Bâtard-Montrachet均同樣晉身Grand Cru聖殿。不過由於每塊葡萄園的土質存在着一定分別,即使氣候接近,釀出來的酒均各有特色,其中Montrachet花香撲鼻,結構細緻,典雅溫柔,細水長流,超越了Chardonnay的極限,布根地白酒后當之無愧。

更有趣的,是Puligny及Chassagne兩條村莊因為出了這顆酒壇明星而爭着要叨光,分別將Montrachet加在村名之後,成為了Puligny-Montrachet及Chassagne-Montrachet。這樣一來,跟Montrachet的衞星Grand Cru葡萄園看起來很相似,實際上只是村莊名。在布根地的葡萄酒地區監管法例,最高級的是Grand Cru,第二級是Premier Cru,第三級才是村莊級,因此Puligny-Montrachet跟Bâtard-Montrachet無論在酒質及身價均不可同日而語。

去到Montrachet葡萄園,你看不到任何明顯的劃分,葡萄農卻是瞭如指掌,以自己的方法耕作,例如Domaine Jacques Prieur的0.58公頃酒莊,用的是生物動力學方法,由馬匹犁田。布根地正在將稱為Climats的葡萄園風土概念申請成為聯合國世界遺產,成功的話,朝拜各葡萄園又會多添一種味道。

作者: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



蘋果日報- 狂覆WhatsApp致腱鞘炎

蘋果日報- 狂覆WhatsApp致腱鞘炎
狂覆WhatsApp致腱鞘炎

【本報訊】市民瘋玩WhatsApp、狂send短訊小心患上「WhatsApp腱鞘炎」(WhatsAppitis)。西班牙醫生診斷首宗與狂傳短訊有關的腱鞘炎,一名懷孕女醫生狂發短訊六小時後感手腕劇痛,證實與長時間傳短訊有關,主診醫生建議醫學界留意同類個案。骨科醫生指與玩手機、打字有關的腱鞘炎極為常見,嚴重者無法扭毛巾及拿重物。

患者六小時不停打字
患者是一名懷孕27周的34歲急症科醫生,她去年因平安夜當值,無暇回覆友人的WhatsApp祝賀短訊,致聖誕節當日一次過回覆。她拿起重130克的手機,持續六小時不斷打字,至翌日雙手手腕疼痛。

由於她雙手本身無受傷,沒有做劇烈運動,主診醫生評估痛楚「元凶」為持續狂發短訊所致,診斷為WhatsAppitis。患者要服用止痛藥及停用手機,才能控制病情。由於WhatsApp誘惑難擋,患者在去年大除夕晚上,再用手機回覆朋友留言。個案刊登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刺針》。

智能手機、遊戲機越出越多,隨之帶來手部勞損問題,引發各種症狀如九十年代的「任天堂拇指」(Nintendo thumb)、「黑莓拇指」(Blackberry thumb)及「Wii手肘」(Wii elbow),上述醫生呼籲醫學界留意同類「WhatsApp腱鞘炎」個案。

骨科專科醫生張壠然表示,市民不斷重複打字的動作,包括拇指、手腕不斷上下活動,會令連接前臂肌肉與拇指的筋腱,因嚴重磨擦引起急性發炎,即腱鞘炎,患者會出現手腕痛症狀。間中接獲腱鞘炎個案主要為辦公室一族,因長時間用電腦工作致病;患者如出現劇痛,必須盡快求醫。

另一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建議市民每用手機半小時至一小時,要稍作休息,避免長時間玩WhatsApp;最好多做手部伸展動作,減少勞損問題。

防治WhatsApp腱鞘炎貼士
‧ 不適宜長時間使用WhatsApp

‧ 多做手部伸展運動

‧ 如感手痛,可用冰敷15分鐘

‧ 避免重複用手機打字的動作

‧ 疼痛若影響生活,如無法扭毛巾,應立刻求醫

資料來源:骨科專科醫生張壠然、林國基

蘋果日報- 1975年柴灣邨擺檔響朵

蘋果日報- 1975年柴灣邨擺檔響朵
湯顯明買$1,600外賣奉客

■湯顯明也是13座牛雜的「粉絲」。資料圖片

【本報訊】13座牛雜滋味,前廉政專員湯顯明也是「粉絲」。去年廉署被爆酬酢送禮醜聞,揭發湯顯明兩度派人到13座牛雜買牛雜和魚旦,共花約1,600元,供到訪廉署的賓客品嚐。

名廚張錦祥(Ricky)也是13座牛雜常客,吃過父子兩代的味道,指水準如一。

曾一次外賣數十碗
審計署去年發表廉署公務酬酢和饋贈開支報告,其後立法會聆訊報告列出長長的禮物清單,有多項是香港地道小食,當中包括牛雜和魚蛋,是湯顯明命人到廉署北角總部附近的13座牛雜購買,總共兩次,每次花費815元,但不知為何報告卻寫牛腩,據稱湯顯明用來招呼客人,令這庶民小食成為咖啡外,廉署另一「名物」。湯建業證實湯顯明是「大豪客」,曾一次外賣數十碗牛雜。

兒時居於柴灣的名廚Ricky,吃過湯建業父親炮製的元祖牛雜,也嚐過湯建業的手藝,最近一次在兩個月前,「兩代味道唔係太有分別。佢哋味道偏濃,早啲去食會淡啲,夜晚濃好多」。

Ricky相信該店好味「秘密」是用新鮮牛雜,故特別美味,雪藏貨色難以比拼。經常在附近新光戲院演出的粵劇藝人蓋鳴暉,前日更來捧場買500元牛雜。

1975年柴灣邨擺檔響朵


■湯建業與哥哥、父親近40年的小店創業史正式告終。黎樹雄攝

【本報訊】13座牛雜全盛時期有四個舖位,北角、灣仔、將軍澳作零售,大坑則為工場,隨着北角店結業,湯建業與哥哥、父親近40年的小店創業史正式告終,昔日特色味道的竹腸、牛沙瓜,食客只能回味。

全盛時期擁四店
湯建業爸爸1975年在柴灣邨13座擺車仔檔,每晚在屋邨賣牛雜,因而被稱為「13座牛雜」。90年代屋邨被清拆,13座牛雜停業。

本身喜愛剪髮的兒子湯建業承接父親衣鉢,重新開業,在北角剪出美味人生,每天中午開門至晚上9時,全年無休。

湯家在大坑新村街街尾自設工場,清洗、調味牛雜,兒子遵父親的教導,牛雜要新鮮,並用粗鹽清洗、出水、風乾,加入18種香料、南乳,在磨豉汁中烹煮數小時,熬出麵豉飄香的一窩牛雜。

13座牛雜特色之一是有竹腸(連接胃的小腸部份)、牛沙瓜(真胃)供應,食客愛配搭甜醬和黃芥辣,小碗牛雜40元,大碗賣60元,一串10元。

全盛時期,13座牛雜在灣仔茂蘿街、北角書局街及將軍澳新都城中心均有分店。除了牛雜,也兼賣魚蛋、腸粉、墨魚等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