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

�果日�- 德廉航副��自�式撞山 149人陪葬

蘋果日報- 德廉航副機師自殺式撞山 149人陪葬

德廉航副機師自殺式撞山 149人陪葬

正當人人以為德國廉航「德國之翼」空難是意外之際,法國當局在分析其中一個飛機「黑盒」機艙聲音紀錄儀後,昨天披露空難調查的驚人發展,竟然是28歲德國副機師盧比茨(Andreas Lubitz)將自己反鎖在駕駛艙內,控制客機自殺式撞山,但法德兩國暫時認為他跟恐怖組織無關。

「德國之翼」A320客機當地時間周二早上由西班牙巴羅隆拿飛往德國杜塞爾多夫途中,在8分鐘內急墜3.2萬呎,最後在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山區墜毀,機上150人全部罹難。由於出事時天氣良好,客機剛通過檢查,專家揣測可能是機艙失壓或感應器結冰引致空難,但法國檢察部門分析過駕駛艙聲音紀錄儀的錄音後,昨天確認事故絕非意外,乃是人為。


■操控客機撞山的副機師盧比茨。互聯網

客機由機長帕特里克(Patrick S)及副機師盧比茨兩人負責駕駛,錄音聽到飛行初段二人客氣交談。在飛行了20分鐘後,機長要求盧比茨控制飛機,然後離開駕駛艙,相信是上廁所,到他想要返回駕艙時卻發現無法內進,敲了幾次門都沒有回應。


原來盧比茨趁機長離開後將自己反鎖駕駛艙,並蓄意操控客機加速下降,過程中他一言不發,沒跟控制塔說過片言隻字,錄音只聽到他平穩及正常的呼吸聲、機長的拍門聲和撞門聲、以及後來終感到不妙的乘客的尖叫聲。有消息透露,錄音還錄下客機在貼近地面時所發出的警報聲。



■德國之翼A320客機日前高速撞向阿爾卑斯山,全機150人罹難。設計圖片

趁機長離開反鎖
檢察官指,乘客們是到臨撞機的最後一刻才驚叫,而盧比茨「到撞機的最後一刻仍然清醒」。檢察部門拒絕公佈盧比茨的宗教、種族等資料,只說調查他的工作將交由德國進行,兩國皆表示目前未有證據顯示他跟恐怖組織有關聯。


當檢察官被問到盧比茨是否自殺時,他說不願意用上自殺字眼,也不會揣測他的動機,「通常當你要自殺,就自己獨自行動;但你負責150人的安全,我不會稱這做自殺」。


德國之翼母公司漢莎航空行政總裁施波爾(Carsten Spohr)獲悉盧比茨蓄意控制飛機撞山感震驚,強調世上沒有安全系統可預防副機師的不軌行動,而盧比茨通過所有飛行、體檢和心理測試。


本港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因暫時資料不多,難以估計為何盧比茨以人手操控令飛機撞山。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他模仿馬航客機失蹤事件,想令全機失蹤,但一般模仿行為是知道對方與自己行為的目的相同,像殺手模仿別人的殺人方法,但現時卻未知馬航失蹤原因。另有醫生表示,盧比茨或因某些原因想自殺,而想「搵人陪葬」,但難以估計他的原因,相信除個人情緒問題外,當局也要調查事件是否涉及政治原因。


盧比茨蓄意控制飛機撞山消息傳出後,他在德國蒙塔鮑爾鎮(Montabaur)寓所的鄰居和朋友都感到震驚,指他文靜友善,經常參加地區跑步賽,很喜歡在德國之翼的工作,事發前未見他有任何情綪問題。德國警方已派人到他住所調查及保護其家人。


盧比茨接受飛行訓練後,2013年9月加入德國之翼,飛行經驗僅630小時,但他在2008年受訓期間曾中斷訓練,之後再接受心理測試過關成為機師。


法新社/英國《每日郵報》/《每日鏡報》


下一則: 手動反鎖 入密碼不能開



发自我的 iPhone

�果日�- 手�反� 入密�不能�

蘋果日報- 手動反鎖 入密碼不能開

手動反鎖 入密碼不能開

video

【蓄意墜機】防劫機電子鎖 反遭利用變奪命咒

出事空中巴士A320客機駕駛艙門有安全電子門鎖,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澳洲機師解釋,A320駕駛艙門上鎖後,外面的機組人員可輸入密碼開門,但若機師手動將門鎖上,密碼就會失效。惟這個設計卻被「德國之翼」副機師盧比茨利用,將自己反鎖在艙內,蓄意撞山。


在911襲擊後,空巴為增強駕駛艙的保安以防劫機,增設「機艙門鎖系統」,門鎖掣安裝在正、副機師座位之間的儀錶板上。飛行期間艙門會關閉及上鎖,當外面有機組人員輸入密碼,機師可透過閉路電視觀察來人身份。



■出事客機

防劫機設計

機組人員輸入密碼後30秒內可進內。如機師不讓對方進內,可按下儀錶板上「上鎖」(Lock)掣,設定在5至20分鐘內,拒絕讓任何人內進,時限過後才可再次用密碼開鎖。這項設計原意是防止有人挾持機組人員,闖入駕駛艙劫機,同時確保就算機師在艙內失去知覺,外面的人最遲20分鐘後可入內救援。


德國之翼墜機前,駕駛艙只剩一機師,顯然違反駕駛艙須最少同時有兩人的國際民航安全慣例。本港資深民航機師譚文豪稱,《民航條例》規定香港註冊飛機飛行時,駕駛艙內必須同時有兩個人或以上,一旦機師遇上心臟病發等意外,亦有人可處理。美國在2001年911襲擊後亦有同樣規定;歐盟近年研究將航機機師數目下限減至一人,惹安全憂慮。


英國《每日郵報》/美聯社/《蘋果》記者

上一則: 德廉航副機師自殺式撞山 149人陪葬

下一則: 過往蓄意撞機事故



发自我的 iPhone

練乙錚:道歉.道歉的理論.史學.史學的實踐 - 港文集

 

2015-03-23

練乙錚:道歉.道歉的理論.史學.史學的實踐

筆者19日的本欄文章見報之後,梁振英先生於20日投函本報,其後各有關方面的反應和矛盾互動即異常強烈,令事件升溫,勢必產生不良影響,乃筆者始料所未及,僅在此呼籲各方稍事冷靜,以免傷及無辜。

梁先生在投書中首度提到梁齊昕「病情不輕」,筆者就此請教幾位專家朋友,得出的綜合意見是:「她的有關事情,最好能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聲音太多,無論是責備她的還是站在她的一邊的,都可能導致不可預見的後果,難用常理推測」。這裏面包含了一位高級顧問醫師朋友的看法。筆者於心不忍,據此願承認 19日的文章確有不當之處,並向無辜當事人致最深歉意,同時希望梁先生適當釋出善意,以助事件盡快降溫。

上周初之不幸事件披露之餘,各界注意力集中在無辜者身上,筆者行文的一個目的,本是希望把大眾視線從個人轉移社會,以免愈發造成不意之傷害,而並非所謂的欲作「政治攻訐」。詞不達意,復對各方之反應估計不足,終令厚愛我之讀者、人士殊為不安,誠屬不幸,亦僅此致歉。

筆者的文章不代表《信報》立場;上面各段文字亦然。

公論中的道歉理論

「公論」,英文是civil discourse,在西方起碼有三百多年的實踐傳統,目的在於去蒙求智,是開放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論的形式包括辯論、筆戰等面對面交流或交鋒,彼此對家是誰很清楚;也包括寫評論、做演講,對家其實就是受眾,有各種反饋渠道,因此也是雙向交流。Civil一字的意境,包含「公眾的」、「公允的」和「有規矩的」;而既是discourse,參與者就不能經常自詡百分之百正確,包括邏輯、事實、思路和態度方面的,否則就難有意見交流的餘地,變成純意識形態宣示,或者真的變成「政治攻訐」;因此,公論之中容有錯失,有時的確需要向某些方面道歉,不一定是向對家,有時是向第三者。道歉應該有什麼準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今天正好趁機談談,提出兩個觀點給大家參考,都是從侵權法(tort)的一些基本原理借過來的。

一、道歉深淺要恰如其分,最好按照普通法裏所謂的eggshellskull rule,直譯作「蛋殼顱骨原理」。開車不慎撞倒路人,如果對方是一頭「公牛」,痛也不痛一下,肇事者說句對不起就差不多了(犯交通規例繳交罰款是另一回事);但如果對方是「玻璃骨」,或者「頭蓋骨薄如蛋殼」,輕輕一撞就嚴重受傷,那賠償就要一賠到底,會是很大一筆。侵權法有這個原理,法理經濟學的解釋很簡單:受害人的體質是哪一種,事前無法知道,這個賠償法則保證總的賠償額等於總的損失,駕車人撞倒「公牛」好運氣,與撞倒「玻璃骨」要賠償天價,在統計意義上剛好抵消;如是者,開車要小心的誘因就恰當了。如果賠償法則是要求賠一個平均數,則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例如「公牛」會故意被撞。關於這個「蛋殼顱骨原理」,Richard Posner有很清楚很生動的論述。【註1】

在公論過程中,一方若明顯表達了情緒受干擾而不是不合乎常理的話,另一方的道歉充分反映對方所表達的受干擾程度便好;那樣最能支持公論的理性開展。在文明社會裏,無論是敵對的派別之間還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公論中的雙方最好都遵守這個原則。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新科不久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柯P性急、潑辣、對別人特別是下屬要求高,說錯話的頻率因此也相當高,但一知道錯了就坦白認錯,沒有「如果」、沒有「但係」,也沒有hang up。坦白說,柯P 的態度影響了筆者。

二、道歉輕重要視損害甚或consequential damage(間接損害)的程度而定。現以筆者的文章對無辜者可能引起的損害為例,說明這個準則。若論文章的直接損害,也許微乎其微,因為《信報》是出名的小眾報,筆者文章在《信報》網站的最終點擊數平均只有2500左右,而且讀者的年紀一般都比較大,加上幾乎每篇都4000字以上,用中文寫,年輕人接收到而且會看的機率很低。不過,這次情況有點例外:頭一天的點擊數稍高於平均,約3000左右,還算正常,但第二、三天受外來因素影響,點擊數飆升至30000多,是正常的14倍以上;在FB、高登、《港文集》等的平台上的傳閱和談論也激增,年輕人接收到相關訊息的概率就可能不低。文章一旦對無辜者有不良影響,儘管所包含的事實、理據、邏輯、所做的對比等,在技術層面都完全正確,筆者也應負擔比平常重得多的責任,相應的道歉也就不輕。

進一步的分析還應該包括這一點:上述致令筆者文章點擊數持續大幅飆升的,是若干外來因素;如果筆者事先小心一些,當可從過往經驗預估這些因素,但筆者疏忽了這一點。用博弈論的語言來描述的話,這是一個Stackelberg game,而筆者是這個game裏的leader,卻沒有把這個game玩好,終至可能讓無辜者接收到放大了很多倍的強烈干擾訊息。所以,導致間接損害的最終責任主要在筆者,不在其他人。【註2】

說完兩個準則,筆者最後或可向梁振英先生作一小小提議:以後若有類似事情發生(同樣的應該不會了罷),梁先生或可把持平意見直接或通過報紙同事傳遞予筆者,而不必馬上給《信報》寫公開信;那樣既可免造成社會事件,驚動或不幸嚴重影響無辜者,也可避免坊間自然出現的「妨礙言論自由」指控。梁先生或者都知道,從去年11月至今,已有幾位他的同事,以發電郵到筆者私人郵址的方式,投訴或商榷筆者的文章批評到他╱她們的部分。因為都是私人函件,筆者或同意或不同意對方的說法,或回覆或置之不理,但都不會隨便把函件公開,更不會藉機指控對方「施壓」。寫評論多年,不會覺得那是壓力,除非不知到了哪一天香港的法律也有了「尋釁滋事」罪。這不是一個一般提議;因為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投訴方式,感覺也許不一樣。

筆者衷心希望事件到此而止,讓需要安寧的人得到安寧,也讓評論界更好關注其他的重要議題。

人人都是太史公
1969年的聖誕節假期裏,筆者拿到進大學第一個學期的成績,覺得自己有實力挑戰歷史系的一門理論課:十九世紀思想史。授此課的老師有名「殺人王」,口碑兩極化,教室裏的書桌上刻寫着罵他的粗言穢語特別多,女同學卻覺得他很性感;筆者不知天高地厚,卻也不敢怠慢,假期裏的某一天特地跑到他的辦公室裏拿了閱讀清單,然後開動機器偷步。怎料,冬學期開學不兩周,便已經嚴重跟不上進度,於是又跑去找老師,求救。老師問我:「How fast can you read?」我沒量度過不知道,老師於是讓我看一頁書,我一面看書他一面看腕表;還未及看到一半,老師就叫停:Drop the course. 轟的一聲,我那年輕人的自信心和面子同時崩潰,臉紅耳赤敗犬一樣走了。
不過,那兩個星期讀過的材料,印象卻特別深刻,特別是其中的一篇歷史學(historiography)經典論文:Carl L. Becker於1935年美國歷史學會年會上的會長演講詞Everyman His Own Historian。歷史學的重點不是具體的歷史,所研究的問題包括:歷史是怎樣寫成的?個別歷史家、某個時代裏的大多數歷史家所寫的歷史,後面是什麼性質的歷史觀?同一歷史事件有哪些不同的寫法?如何從新的觀點再審視過去寫成的歷史?等等。推到前沿,這門學問便與哲學交接:什麼是歷史真理?人能夠認識到多少歷史真理?什麼是歷史意義?歷史有意義嗎?歷史意義是永恆的嗎?
對這些問題的不同答案,讓歷史學分成不同派別。在Becker以前,比較主流的歷史觀就是所謂的「科學的歷史觀」,認為歷史就好比一門考古科學,發掘出的歷史事實多了,歷史的真相和意義就自然浮現。「科學的」一詞,十九世紀的社會、人文學家特別喜歡,認為一切學問都像自然科學那樣講永恆規律,而且那些規律是可以由人正確掌握的;馬克思、恩格斯因此把自己的社會政治理論名為「科學的社會主義」。到了Becker那一輩,少了科學主義的雄心壯志,認為人不一定能夠做到像掌握科學那樣看到永恆、普遍的歷史真相,每一個時代裏的人都只能按時代的特徵和局限重新理解歷史,讓歷史在一段包含當下的很有限的時空裏提供一點行為的指導意義,就差不多了。這個歷史觀,一般稱作「歷史的相對主義」。那是實用主義比較強的歷史觀。這個理論的輪廓,就是Becker在上述演講詞裏界定的。Becker講得十分生動有趣,完全不是乾巴巴像筆者這樣一知半解「講理論」,而且記錄下來變成文字之後,竟成為優雅文體的典範!【註3】
令筆者想起Becker的「歷史的相對主義」,是因為看了《立場新聞》最近完成的專題深入報道系列「五代學苑人」(五篇採訪加前言後記一共七篇文章),並想在此向讀者推介。【註4】
如所周知,《學苑》因為去年初出版了「香港民族論」系列文章,後來更成書付梓出版,招致在今年立會的《施政報告》宣讀時段裏「被警惕」。《立場新聞》編者眼利,從小小《學苑》的四十年來變化看出時代、世代的更替,組織了該系列採訪,寫成的報道,內容非常豐富,不僅值得細讀,還帶引出「歷史為何如此」、「誰是歷史的主體」、「歷史往何處去」等很根本的思考題。報道本身就是一批很有價值的歷史材料,而所報道的一段歷史是活的歷史,還在延續、發展。
系列採訪文章的數字排序不反映五代學苑人登上歷史舞台的時序。按上莊年份算,報道中的第一代學苑人的代表是程翔先生,最後一代的代表則是現屆的袁源隆和去屆的梁繼平,之間相差四十餘年,即近乎兩個人口世代了。論政治立場,應該都是支持「爭取民主、守護香港」的,在去年的社運裏一同站在人大常委8.31方案的對立面。不過再細分的話,便有分歧;程表明是「大中華」,袁、梁則傾向「本土」。學苑五代有此首尾分歧,筆者倒從中看出一個更大範圍裏溝通的契機。
社運裏頭,「大中華」與「本土」兩派之間,可謂分歧很小、嫌隙很大。按筆者的一貫理論,有分歧不一定不好,在初階段彼此矛盾還會相當激烈,看似水火不相容。那麼,《立場新聞》何不安排一個由第一代與第五代學苑人牽頭的兩派「華山論劍」、深切對話呢?在一系列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議題上對流、交鋒,把記錄整理出來之後,應該又是一批很好的反映歷史時代差異的材料。
「歷史」、「學生學歷史」,數月來已經成為城中敏感政治話題。迫切需要的,是一種從非政治眼界去觀察政治問題和政治發展的公民習慣。《立場新聞》在這方面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利益申報】筆者是《立場新聞》的一個義務非執董。
氣短集.之五十六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見Posner的Economic Analysis of Law,1986年第3版第171頁(這是一個比較舊的版本)。
【註2】關於consequential damages的分析,可參考Posner的書的第114-115頁。
【註3】Carl L. Becker, Everyman His Own Historian, 1935年美國歷史學會年會上的會長演講詞︰http://www.historians.org/about- ... esses/carl-l-becker。此文的一篇參考閱讀:http://www.history.ucsb.edu/facu ... BeckerHistTeach.pdf
【註4】「五代學苑人」系列文章可以從這裏開始點擊:https://www.thestandnews.com/undergrad/

練乙錚:道歉.道歉的理論.史學.史學的實踐 - 港文集

亞洲週刊-政治回歸人性香港政壇轉機

 

政治回歸人性香港政壇轉機

2015年4月5日 第29卷 13期

從支持佔中的專欄作家譴責暴力反水貨客,到作家練乙錚致歉事件,顯示社會反思偏激氛圍,回歸常識和人性。

越激進就越好,成為佔中以來香港政治的趨勢,一些在佔中期間嚐到權力滋味的團體和個人都不斷以種種方式,來表現自己最激進的立場——他們推動「鳩嗚行動」,跑進商店罵店員,指罵路上的遊客。他們自認為大義凜然,因為他們爭取「真普選」,是「雨傘運動」先鋒。

但他們終於撞到鐵板。週前在屯門的反水貨客行動中,他們以暴力施加於一些無辜路人,誤以為是水貨客,破口大罵一對母女,嚇得女童啼哭,並強迫打開她們的拉桿箱,發現裏面都是書。這些暴力分子沒有道歉,反而發出狠話恐嚇,立刻引起輿論譴責。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長期支持佔中的專欄作家一改姑息「鳩嗚行動」的立場,都挺身而出,指欺凌這對母女的暴力少年不得人心,違反了文明的準則,違反了香港人的核心價值。

這也顯示了香港社會開始反思佔中運動以來上綱上線的氛圍,不再用黑白二分、非此即彼的模式來看時事的發展,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回歸常識和人性。

同樣的,最近香港特首梁振英二十三歲的次女梁齊昕在臉書寫她和母親爭執、涉及家暴疑雲的事件也和常識與人性有關。由於梁齊昕曾有在臉書上顯示她自己用刀子割手腕的記錄,也有各種令人側目的言行,所以大家對於梁振英事後發布的聲明,說他的女兒健康有問題,希望大家給她一些空間以便康復,都能夠體會。

但一些反梁媒體對此如獲至寶,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信報》前總編輯練乙錚寫了《梁齊昕的處境不就是香港人的一個縮影嗎?》一文,將特首家庭內部問題聯繫到香港政治發展與民主,上綱上線,引發了爭議。特首辦公室方面也立刻加以駁斥,說這是政治攻訐,指出政治之爭「禍不及家人」,對此嚴加譴責。隨後,練乙錚發出道歉聲明,說文章「確有不當」,經他與醫生朋友商量後,對於該文損害了「無辜當事人」,謹予道歉。

這項道歉聲明代表香港社會理性力量抬頭,一改過去半年多來「越激越好」的趨勢。任何違反文明核心價值的言論和行動都不能取信於民,也不能成為社會上的主流力量。

在香港的網絡世界,激進、不負責任的謾罵還是佔了多數,但他們不理性的聲音卻只是社會上的少數。人們開始反思,不能被「越激越好」的少數派勢力牽著鼻子走,而是要獨立思考,發出沉默大多數的聲音,讓香港的政治改革走上智慧的道路。政治回歸人性,才是香港政壇的轉機。■

亞洲週刊-政治回歸人性香港政壇轉機

壹週刊 - 1304 - 專欄 拋浪頭

英國國防大臣福倫在外訪巡察伊波拉病毒的飛機上告訴本國記者:普京下一個目標,極有可能是波羅的海三小國,若是如此,英國和北約會對俄國的侵略有適當的反應。

拋浪頭

何謂適當反應?
很簡單,就是世界大戰了。
波羅的海三小國已經加入北約,一旦三小國遇襲,即是北約全體會員國遇襲。北約別無選擇,只有開戰反擊。
因為條約的信守,是文明國家的道義基礎。無論商貿合約、物業契約、僱傭合同,到割地賠款的和談協議,一旦簽署,必須遵守。英國前首相格拉斯東在英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國會演說:「條約是國際政治家的貨幣。」( Treaties are the currency of international statesmanship.)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與比利時簽有防守協議,一旦中立的比利時遇到侵略,英國必定出兵。德國侵略法國,取道比利時,於是本來與英國無關的一場歐戰,英國也出兵,結果單索姆一役,即戰死精英將士官兵五十萬人。
是愚蠢還是明智?答案在於何人先挑起戰爭。人性貪婪無止境:普京若攻打烏克蘭,美國和北約坐視不理,則食髓知味,如果你是普京,你也會視此為軟弱的表現,不連攻波羅的海,又更待何時?
普京威嚇過:一旦北約出兵,會動用核武。俄國近年軍演,也曾將華沙列入核攻擊的「模擬」節目。如果明知普京會用核武,英美北約有膽量迎擊防衞波羅的海三小國否?這就是對奧巴馬金馬倫這一代弱者領袖的最大挑戰了。
如果今日英美仍由列根、戴卓爾夫人掌權,幾可以肯定,俄國的普京不會如此囂張。即使普京患了神經病,如果今日列根與戴卓爾夫人在生,在普京派兵侵略格魯吉亞之日,英美早已發表嚴正聲明:一旦波羅的海三小國遇襲,北約會首先動用核武對付俄國。
然後將核導彈密布北約東鄰邊境,由中間人放料,訊息明確:一旦先啟用核武,北約絕不讓敵方有反擊之力,會同時發射至少五十枚,一小時之內,不惜將地球拖入核嚴冬。這就是對付暴力唯一有效的手段,而且讓對方明白:這不是恐嚇,而是真的。
普京好戰,八十年前的希特拉也好戰,如果西方畏戰,如同戰爭未爆發,已先投降。若不畏戰,勝利機會至少五成。如果爆發大規模核戰,人類毀滅了怎辦?以八十年前的先例經驗:希特拉離取得核武,僅一步之遙。如果納粹也有核武,希特拉絕不會猶豫使用,這就是「戰爭狂人」的定義。世上如果出了狂人,則不管你會不會先用核武,狂人必不猶豫使用核武。如果普京符合「狂人」的標準,則進襲波羅的海,北約如不協防,即會再襲波蘭,甚或北約即使用常規軍,到此一步,核彈的發明又是為了什麼?與其遲早都會有一方在戰爭的某一階段先用核武,不如決心在大戰之初,即先動用核武,而且以玉石俱焚之志,大規模使用之。
這樣一來,再瘋的瘋子,也有清醒的時候,戰爭才會有效阻止。如果列根與戴卓爾夫人在生,或邱吉爾今日在世,年年十八歲,這三大魄力型領袖,必有此部署。
英國 BBC評論:十年來西方嚴重誤判低估普京,以為普京領導的是一個民主的俄國。西方誤以為:一個有普選的俄國,決不會差於蘇共專制時代的蘇聯。如果蘇聯不敢冒核戰之險,普京的俄國又豈敢?

壹週刊 - 1305 - 專欄 英淪記

回倫敦辦點事,剛下機場,租車四處跑。倫敦中部的新市鎮米頓建斯( Milton Keynes),近年「發展」,車開進去,好像來到美國:龐大的商場、戲院組合,加上跨國食品餐廳那幾個牌子,星巴克、 Pizza Hut、麥當勞,置身其中,四周的人群,除了黑白褐色混雜,如果換上炎黃子孫,還以為置身於廣州天河鎮。

英淪記

由美國消費主義帶領的全球一體化到處入侵,英國日漸失守。本來雖然同樣是英語國家,但英國人很有意識地守護自己的文化。在英語裡,英式英文永遠比美式英文優雅、含蓄、高級。即使「紐約客」這樣的東岸知識分子雜誌,與英國中產專業刊物一相比,如「觀察家周刊」,即刻相形見絀。近年英國青少年使用的語彙,像 It's so Awesome,也逐步向美國下一代看齊,因為荷李活電影如「飢餓遊戲」、「移動迷宮」, 3D特技、動作 IT,統一了西方青少年的心智。
英國左膠的「政治正確」則氾濫成災。到處的公共停車場,有兩三排矚目的車位長久空置,無車停泊,駛過去一看,原來全都是預停給「傷健人士」的優惠車位。用白漆寫成的 Disable一字,霸道地印在馬路上,但舉目四顧,哪來這許多傷健司機開的汽車?但左膠做了政府,腦筋僵化,作風橫蠻,一切要照護所謂弱勢社群,過猶不及,變成健康正常的司機,泊車位空前不足,給子虛烏有的「弱勢社群」用的車位卻長期無人使用。

這就是二十年來自戴卓爾夫人之後,英國步上集體愚蠢的一條軌跡。遠去伊拉克敍利亞斬首殺人的「聖戰者約翰」被傳媒揭露,父親來自科威特,兇手在英國出生,一家人領綜援超過二十年,每年高達港幣五十萬。免費房屋是政府給的,健康醫療是政府津貼的。「聖戰者約翰」在倫敦讀西敏治大學,也由納稅人津貼。英國納稅人將白花花的銀子,供養這個中東垃圾家庭,做了幾十年寄生蟲,培養出一個所謂「英國人」,跑到中東,將英美公民斬首。
左膠禍國。「聖戰者約翰」還接受英報採訪,聲稱自己曾遭英國警方上門滋擾,長期跟蹤,心理失衡,這才走上極端之路。英國的左膠社工組織即刻發聲明譴責政府,為何警方要將一個「大好青年」,以白色恐怖的方式逼上絕路?錯的不是這個斬首狂,原來又是蘇格蘭場和軍情五處。
三個阿拉伯裔的女學生不辭而別,聲稱去土耳其旅行,結果投奔伊斯蘭國。投奔就投奔好了,政府還要找什麼?這三個傻妹,去到中東,會被其聖戰偶像逐一強姦,然後或被訓練做劊子手。
與英國朋友午膳,我笑問:「英國發生了什麼事?」對方還問我佔領中環動態。我截住他的問話:「不要談香港和中國,我對這個話題沒有興趣。中港的前途我絕不關心,但英國由一個蠢人階級當道治國,這樣衰落下去,才是文明世界關注的問題。確實是實情:第三世界民族,生來愚昧和混亂,理所當然,但英國不同——英國是三百年來人類文明的先鋒,科學、理性、民主、自由,但近二十年來,英國文化精神受到擠壓,外來的異國習俗濫用英國的寬容和紳士精神,惡紫奪朱,不知將英國引向何種境地?」
英國朋友為之語塞。幾天之後,美國加州警方閃電掃蕩洛杉磯大陸移民的「月子屋」。美國政府將中國大肚婆潛逃來美,偷偷生子、博取美國籍的行為,列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有此覺悟,也許看到英國的困境:在英國出生、受母國教育、說一口流利英語的異國種裔,不一定會認同西方的核心價值觀。英國大量收容非我族類的許多移民,宗教習俗與西方迥異,而且充滿仇恨,動不動就以「受種族歧視」的可笑理由高聲咆哮,喧嘩無道,粗魯無禮。現在,這些垃圾移民正放開肚皮,大量產殖,終有一天,這些人成為選民,實行「一人一票」,那時唐寧街十號,即將變色。
不錯,當愚昧大量繁殖成為族群,一人一票的普選,就是危險的遊戲。大量中國孕婦潛逃美國生孩子,動機並非嚮往美國的民主自由,而是尋求更好的經濟生活,或追求美國安全的食品和清新的空氣。這些孕婦並無遠大理想,只出於動物本能,前來美國生子,只是一種生理的遷徙,與三十年代歐洲猶太人受迫害、移民美國、建立自由天地,完全是兩回事。
今日英國人口直逼八千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年,人人懷念邱吉爾。一代雄才從此不再。即使邱吉爾今日再生,不是大把蠢人說他是「帝國主義者」、「種族主義者」嗎?香港還有些偽知識分子,說邱吉爾如同納粹。有此等「意見領袖」,香港活該沉淪,這一點,不值得世界關心,但如果英國也墮落,英國政府如何向爭相將子女送去英國讀書的中港父母交代?

"Un suicide c'est une chose incompréhensible pour un pilote" - RTBF Societe

 

"Un suicide c'est une chose incompréhensible pour un pilote"

SOCIETE | jeudi 26 mars 2015 à 14h57

"Un suicide c'est une chose incompréhensible pour un pilote"

  • Behrouz Shahabpour, commandant de bord, s’est exprimé à propos du comportement du copilote responsable selon les enquêteurs d’avoir volontairement provoqué la descente de l’avion. "C’est effroyable" et pourtant plausible, alors aujourd’hui, quelles sont les priorités ? Que faut-il faire pour éviter ce genre de catastrophe ?
  • "Un suicide c'est une chose incompréhensible pour un pilote"

    "Un suicide c'est une chose incompréhensible pour un pilote" - © Tous droits réservés

    Mots clés
    Et aussi

    "La première priorité, qui aurait déjà dû être prise depuis longtemps, après ce qui s’est passé il y a moins d’un an avec Ethiopian mais où là, l’avion s'était posé, c’est modifier cette porte de cockpit." L’avion Ethiopian Airlines avait en effet été détourné par le copilote avec le commandant en dehors du cockpit "Heureusement il n’y avait pas eu 150 tués et on n’avait pas jugé utile de prendre des mesures drastiques."

    Renforcer les mesures

    Le copilote avait 28 ans, il avait été engagé par la compagnie en 2013. De quoi poser la question : faut-il alors renforcer les mesures de contrôle ? Renforcer les critères d’embauche ? "La plupart des grandes compagnies appliquent déjà des critères strictes", explique le pilote. "Il y a des tests psychotechniques, des entretiens psychologiques, de la dynamique de groupe."

    Le problème est que vu le nombre de compagnies aériennes qui se développent, ces tests se font des plus en plus rares : "Mais il y a déjà un problème à la base, c’est qu’il n'y a aucune uniformisation ni à la sélection ni après. C’est-à-dire que, malgré les règles européennes, une compagnie aérienne peut commencer avec deux avions sans aucun contrôle du moment que l’administration aéronautique du pays lui accorde l’autorisation d’opérer."

    Pour le pilote il faudrait imposer un filtre, une procédure beaucoup plus stricte qu'actuellement.

    Thèse du suicide

    "Un suicide, c’est une chose incompréhensible pour un pilote, dans le sens où l’on fait tout notre possible pour améliorer chaque jour la sécurité aérienne. Nous sommes journellement soumis à des problèmes, que ce soit des attentats à la bombe ou autres. Si maintenant il y a cet élément en plus, un danger qui émane du cockpit même, c’est encore une dimension supplémentaire." Pour le pilote, il est réellement temps maintenant de prendre des mesures sérieuses pour éviter que cela puisse se reproduire à nouveau.

    L’enquête se poursuit en Allemagne notamment pour comprendre qui est ce copilote, Andreas Lubitz, âgé de 28 ans et l'origine de ses actes.

"Un suicide c'est une chose incompréhensible pour un pilote" - RTBF Societe

壹週刊 - 1306 - 專欄 收穫

時時都有人倡導如何學好英文。
自從洋務運動以來,中國與西方的接觸,已有一百六七十年,十九世紀中葉,北京已經設立「總理衙門」,亦即今日泛稱的外交部,另有龐大的「編譯館」,開始大量培養西語人才。今日的中國人,還是很艱苦掙扎地談論如何「學好英文」。

收穫

大陸和香港,當然不乏能說英語的人。然而,「能操英語」與「英文好」是兩回事。香港的旅行社去日本旅行,隨團的導遊,都會講日本話。我問過幾位:你的日語,聽來好像很流利,令人佩服,請問你可不可以用日文寫文章,或以日語演說?導遊苦笑:我們的日語,只夠找錢、問路、幾點鐘集合之類的日常溝通。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外行人看熱鬧。不懂英語的人,會覺得一個同族的人講英語嘩哩嘩啦不斷,好像很流利,但與這位說話者交談的地道英國人,會聽得出他的文法和句法很多都不對。但通常不會矯正他——不論在明在暗,英國人不喜歡糾正或指出一個外國人說英語的錯誤,一半出於禮貌,另一半出於含蓄。我反而聽過很多大陸中國人當面糾正香港人的粵式普通話,反之亦然。
我看過曾留學英國的徐志摩、錢鍾書寫的英文信。文法沒有問題,但行文過於方正嚴肅。書信往來的對象,可能是他們不熟的學者或正經的友人。這種英文信無從判斷徐錢兩人的英文好到什麼程度,正如香港千百家律師行,律師都能以英文草擬合約信件,但沒有一個本地律師的英語,好到能在英文電視台主持一個時評節目。

說英語不難,如果只求詞能達意。聽懂美國人澳洲人用英語談生意也不難,如果求財心切。看得懂英國名家的小品文章就難了,寫得能與二十世紀英國名家一般水準的,更難更難——這一點,外國人不是做不到的,印度裔的奈波爾、盧什迪、俄裔的彼德奧斯汀諾夫,就能寫一手清麗的英文散文,而且在英語世界暢銷。達到這一點,方可以說:這個人的英文實在好。
以此為標準,方知學好一國語文,是如何艱難了。當然,人生短促,如果你是商人、醫生、科學家,事業的目的和手段,與語文沒有直接關係,英文只是一種工具,則只學到議價的程度,我看不出有任何覺得不是的理由。
但是如果學好一國語文,目的是開拓視野、修養品味,則又不同了。英文的出版物世界,如一座寶山。二百年來,優秀的英文作品多如晨星。因為英語世界的出版業,不求眼前的短小盈利,女明星和𡃁模,不是哪個有市場消費名氣都可以「出書」講美容護膚心得的。麥當娜和 Keira Knightly「寫」過「書」出版了沒有?沒有。畢比特和湯告魯斯也撈過界做了「作家」沒有?沒有。西方的出版界,把關極嚴,編輯能放行出一本書,同時已經將九十九份書稿丟進字紙簍。因為在英美,不是喧嘩起哄殺雞取卵的民族,能寫一手上佳英文、有想像力、思想也有見地的人,實在太多了。
除了小說,就是散文。英國的散文自成一個國度。閱讀英文,要像品嘗美食一樣,山珍海錯吃得多便成食家。同理,英文書看得多,也能分辨高下。優秀的英文散文,二百年來必有一共通點,就是文筆淺白、道理彌深,必擅長以親和、簡單,而又帶有幽默情趣的文筆,將大道理或你不知道的智慧識見說清楚,而且令讀者感悟人生。莎士比亞時代的培根開此風氣,自十八世紀末以來,蘭姆、赫胥黎、柴斯特頓,名家輩出,無論是一截粉筆,或在鄉間一件見聞、一頂帽子被風吹起他去追,一件小事、一個人物,信手拈來,皆雋永人間。
民國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風格與英國散文類似,梁實秋的英國文學讀得多,「雅舍小品」的中國文人精神結合了紳士味,而且有一份悠閒。難怪梁實秋先生在三十年代,主張創作自由,在左傾文人的「國防文學」指令之下,認為散文家小說家,不必只寫家仇國恨,砌情喊口號,可以只寫你熟悉的事情。這一點,本來是常識( Common Sense),但三十年代的上海,左傾滲透,文人之間已有相互傾軋唯我獨尊的一言堂風氣,這一點中國國情,恒久不變。所以夏志清在美國為中國現代文學另立標準,盛名延芳於身後。
學英文不要只求功利。學任何一種外語也不應只問功利,而問開拓人生,等同一生活了兩輩子,人生在世七八十年而知上下方圓七八百年的世事。英文好的人,修養也一定好,而且不會回應與半吊子三流人物的謾罵、不喧嘩,不會是小農和潑婦。憑此一點,即已是人生一大成就,比你憑寫英文信賺了幾百萬,我認為,更加寶貴。

今年四月,膠袋稅擴展至所有零售點,有線電視新聞的偵查報導訪問零售商,發現許多小店的負責人,不知道什麼產品可以豁免膠袋稅,什麼不可以。當然,對大財團轄下的零售店,早就已經慣了膠袋稅,無有怕。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接受訪問時表示,只要用常識就可以分辨,市民不用擔心。常識?這個政府引人犯罪,又見一例。法例就是法例,政治問責官員說出如此不負責任的言論,反映特區政府用人,只問忠誠,不問能力,才是對法治的最大危害。
膠袋稅,只是近年眾多政府「無事生非」的政治之一。多數市民不會留意得到,在環境和公共衞生這兩個範疇,官僚都努力地製造人民公敵,同時為自己擴大版圖找藉口。
另一邊廂,自六十年代起,美國興起新左翼運動,透過直接對跨國大財團製造壓力,迫使政策轉彎。在環境和公共衞生,最先被攻擊的有石油和化工。由七十年代起,新增的人民公敵名單加入了煙草和奶粉;八十年代的攻擊對象,有快餐、飲品。諷刺是,大企業,有能力負擔對應政策的成本。政策愈繁複,中小企的生存愈困難。政治上的攻擊愈強烈,政策愈繁複,行業中的競爭愈少,寡頭壟斷情況愈嚴重。

有時我不知道,新左翼的社會棟樑究竟是蠢?還是他們根本就是和大財閥同氣連枝,只不過是在政治舞台上,他們選擇了扮演好人的角色,默默地為大財團利益服務。在政策圈打滾十多年,我親眼見過不少政治演員,在鏡頭前罵財團七情上面,轉過頭又向同一群資本家籌款。
我只想指出,政府、政客和財團的共生關係,未必是有共識的陰謀,更加不一定是全部來自功能組別。常言道,政治裡沒有永遠的敵人,但有共同的利益。政府官僚要尋找存在價值,每個部門都要找新的事情來做。至於政客,他們需要的是不斷提出「成功爭取」的機會,反正最終負責做事抑或付出成本的永遠不是他們。
財團不會喜歡規管,但他們也不會抗拒,正如之前所講,規管愈多,通常對大財團來說,是一種政策上的保護。在高度規管的行業,企業會將資源由創新和競爭,轉到應付法規和政治游說。當然,政客最想見到,就是有人願意花錢在他們的宣傳工程。我這裡所講的政客,是廣義的;凡是以別人資源達到自己的願望,強迫社會按照自己意願去運行的,都是政客。
最新的公共衞生敵人,是糖和鹽。政府最新開設的什麼降低食物中糖和鹽分量委員會,雖然被人訕笑為弱智之舉。不過,這個潮流可是全世界新左翼和世衞在日內瓦的食品官僚在力推的,只是特區政府執行得笨拙。我可以大膽預言,在十年內,總會有新的政策,借減少市民每日攝取糖和鹽為由,令食品製造業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Fwd: 壹週刊 - 1307 - 專欄 老天真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沈保( David Shamburgh),最近嚴正指出,中國開始崩潰,雖然崩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老天真

這樣的論述很奇怪。美國的所謂中國專家,都是羅斯福時代費正清的一系。羅斯福對中國甚具好感,邀請宋美齡訪問美國在國會演說,後來發現援助國民政府的資金,被宋氏家族貪污,轉移對國民黨有惡感,但又同情嘴巴裡告訴美國記者要實現華盛頓議會民主的共產黨毛澤東。
羅斯福對中國政策,繫於其個人對中國的情緒喜好,及其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政治心理陰暗的絕頂無知。一九四九年美國失去中國大陸,是因為羅斯福這個左膠總統的基本原因。這一點許多人都指出過,不必再講。
而費正清正是羅斯福時代的中國問題顧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費正清也沒有去過幾次大陸,他得到的「中國印象」是一批美國記者和學者回來告訴他的,例如左膠女記者史沫萊與艾德加史諾。
據說史沫萊會講中文,但美國女人性格天真,一旦對中國發生好感,更是像五歲小孩進動物園看見熊貓,瞪大眼睛,左一句 Wonderful,右一句 Lovely。據說史沫萊還與朱德上過床——看看朱德那副儀容,可以想像史沫萊的勇氣,大過一些西方遊客來到香港食鹹魚和臭豆腐——回來之後寫了一部「朱德傳」,將朱德當做中國的穆罕默德。她認為朱德是中國未來的希望,直到毛澤東眼紅朱德,將他雪藏,朱某籍籍無名,一九七五年被毛江趁他接見澳洲總理的時候,故意放大冷氣,凍出個感冒,離奇身亡。
至於史諾,不懂中文,卻有會見毛澤東的特權。毛澤東崇美,對史諾反而講了最多真心話。毛澤東告訴這個美國白人:他年輕時在北大本來想見崇拜的胡適,但沒得進課堂,到圖書館當助理,看見北大學生個個意氣風發來借書,還有教授羅家倫。毛澤東向史諾洩露了他對北大教授知識分子的仇恨:「我只是個湖南鄉下人,他們都不理我。」這句話可以管窺後來反右和文革,毛澤東內心對中國文人之變態仇恨。
史諾聽了,不以為然,很明顯他不知道這是毛澤東對他打開的一扇窺看其心理洞穴的窗口。反而史諾將毛澤東的一句「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自白,回到美國,翻譯成「他像一個老人,在風雨中撐着傘,覺得孤苦而淒愁」。羅斯福以後的美國白宮,倚仗這種水準的三流美國白人「中國問題專家」,其對中政策,一直到奧巴馬,又怎會不一塌糊塗?
英國人看不起美國,覺得美國思想單薄,思考能力簡單,不是沒有理由。邱吉爾和戴卓爾夫人都沒有怎樣去過中國,對中國也不屑了解,但他們了解極端思想。一個用專制暴力機器,被投入人民公社集體天堂的國家,絕對沒有前途。邱吉爾和戴卓爾夫人,經歷過歐洲的納粹和屠猶,舉一反三,只要從「泰晤士報」上看到大陸的饑荒餓死幾千萬、文革迫害死一億人,不必訪中國,都了解了。

沈保二十年來卻多次指出,中國經濟前景很好,而且融入世界,對西方有幫助。很奇怪,今日為何忽然語氣大變?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我心中充滿歧視。我認為一個美國人不可能了解中國,他們瞎子摸象,即使最後真正了解了,也經歷過幾十年的受騙和挫折。當然也不能全怪美國人,他們品性純真,他們不習慣一見到人就說謊,美國社會和氣而真誠,與中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沈保的結論變了,可能是因為他見到大量高官、土豪、民企老闆,將國有資產移送美國,子女也排放到美國,大量中國女人大肚則搭上去洛杉磯的飛機,空降月子中心產殖。然後,我推測,沈保看到美國拍得的衞星照片,看見中國土地一片灰黃,而隔鄰的俄羅斯則綠草如茵。中國的水土空氣污染,已經無法回頭。美國的中國專家最後只憑美國人擅長的邏輯,而不是幾千萬字引經據典的什麼論述,驚訝地發現,原來中國任何改革都已經太遲,「華盛頓郵報」驚呼:中國的經濟完蛋了。
真的嗎?香港的經濟大教授卻不如此想。他還認為中國的經濟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像一個持竿跳高的運動員,其姿勢雖然難看,或沒有遵守奧運規則,但再醜也是跳過去了。純由每年的經濟數字,這種看法當然也沒錯。但沈保這次綜合了自然生態資源、文化、以及一個民族的基本道德一齊來看,得出的結論也不同。美國是世界警察,警察要有準確的自信,否則無法管好油尖旺。然而,幾十年來美國之敗,也敗在資訊。「九一一」不是本來可以預防嗎?因為中情局早就收到情報。但為什麼沒有行動?因為美國的官僚盲點。
美國當然不是神(雖然在中國人眼中,祂是),美國人之成功和失敗,原因同一個,就是兩個字,叫做「天真」。


壹週刊 - 1307 - 專欄 老天真


老天真

這樣的論述很奇怪。美國的所謂中國專家,都是羅斯福時代費正清的一系。羅斯福對中國甚具好感,邀請宋美齡訪問美國在國會演說,後來發現援助國民政府的資金,被宋氏家族貪污,轉移對國民黨有惡感,但又同情嘴巴裡告訴美國記者要實現華盛頓議會民主的共產黨毛澤東。
羅斯福對中國政策,繫於其個人對中國的情緒喜好,及其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政治心理陰暗的絕頂無知。一九四九年美國失去中國大陸,是因為羅斯福這個左膠總統的基本原因。這一點許多人都指出過,不必再講。
而費正清正是羅斯福時代的中國問題顧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費正清也沒有去過幾次大陸,他得到的「中國印象」是一批美國記者和學者回來告訴他的,例如左膠女記者史沫萊與艾德加史諾。
據說史沫萊會講中文,但美國女人性格天真,一旦對中國發生好感,更是像五歲小孩進動物園看見熊貓,瞪大眼睛,左一句 Wonderful,右一句 Lovely。據說史沫萊還與朱德上過床——看看朱德那副儀容,可以想像史沫萊的勇氣,大過一些西方遊客來到香港食鹹魚和臭豆腐——回來之後寫了一部「朱德傳」,將朱德當做中國的穆罕默德。她認為朱德是中國未來的希望,直到毛澤東眼紅朱德,將他雪藏,朱某籍籍無名,一九七五年被毛江趁他接見澳洲總理的時候,故意放大冷氣,凍出個感冒,離奇身亡。
至於史諾,不懂中文,卻有會見毛澤東的特權。毛澤東崇美,對史諾反而講了最多真心話。毛澤東告訴這個美國白人:他年輕時在北大本來想見崇拜的胡適,但沒得進課堂,到圖書館當助理,看見北大學生個個意氣風發來借書,還有教授羅家倫。毛澤東向史諾洩露了他對北大教授知識分子的仇恨:「我只是個湖南鄉下人,他們都不理我。」這句話可以管窺後來反右和文革,毛澤東內心對中國文人之變態仇恨。
史諾聽了,不以為然,很明顯他不知道這是毛澤東對他打開的一扇窺看其心理洞穴的窗口。反而史諾將毛澤東的一句「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自白,回到美國,翻譯成「他像一個老人,在風雨中撐着傘,覺得孤苦而淒愁」。羅斯福以後的美國白宮,倚仗這種水準的三流美國白人「中國問題專家」,其對中政策,一直到奧巴馬,又怎會不一塌糊塗?
英國人看不起美國,覺得美國思想單薄,思考能力簡單,不是沒有理由。邱吉爾和戴卓爾夫人都沒有怎樣去過中國,對中國也不屑了解,但他們了解極端思想。一個用專制暴力機器,被投入人民公社集體天堂的國家,絕對沒有前途。邱吉爾和戴卓爾夫人,經歷過歐洲的納粹和屠猶,舉一反三,只要從「泰晤士報」上看到大陸的饑荒餓死幾千萬、文革迫害死一億人,不必訪中國,都了解了。

沈保二十年來卻多次指出,中國經濟前景很好,而且融入世界,對西方有幫助。很奇怪,今日為何忽然語氣大變?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我心中充滿歧視。我認為一個美國人不可能了解中國,他們瞎子摸象,即使最後真正了解了,也經歷過幾十年的受騙和挫折。當然也不能全怪美國人,他們品性純真,他們不習慣一見到人就說謊,美國社會和氣而真誠,與中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沈保的結論變了,可能是因為他見到大量高官、土豪、民企老闆,將國有資產移送美國,子女也排放到美國,大量中國女人大肚則搭上去洛杉磯的飛機,空降月子中心產殖。然後,我推測,沈保看到美國拍得的衞星照片,看見中國土地一片灰黃,而隔鄰的俄羅斯則綠草如茵。中國的水土空氣污染,已經無法回頭。美國的中國專家最後只憑美國人擅長的邏輯,而不是幾千萬字引經據典的什麼論述,驚訝地發現,原來中國任何改革都已經太遲,「華盛頓郵報」驚呼:中國的經濟完蛋了。
真的嗎?香港的經濟大教授卻不如此想。他還認為中國的經濟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像一個持竿跳高的運動員,其姿勢雖然難看,或沒有遵守奧運規則,但再醜也是跳過去了。純由每年的經濟數字,這種看法當然也沒錯。但沈保這次綜合了自然生態資源、文化、以及一個民族的基本道德一齊來看,得出的結論也不同。美國是世界警察,警察要有準確的自信,否則無法管好油尖旺。然而,幾十年來美國之敗,也敗在資訊。「九一一」不是本來可以預防嗎?因為中情局早就收到情報。但為什麼沒有行動?因為美國的官僚盲點。
美國當然不是神(雖然在中國人眼中,祂是),美國人之成功和失敗,原因同一個,就是兩個字,叫做「天真」。

壹週刊 - 1307 - 專欄 中共在劫難逃

「知華派專家」沈大偉斷言中共已然崩壞,是耶,非耶,「子姑待之」,放長雙眼等着瞧吧。插圖:劉志誠 
中共在劫難逃 (楊懷康)

無定向風

中共在劫難逃

沈大偉( David Shambaugh)新近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中共政權氣數將盡」( 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長文,引起一番哄動。跟一位多年沒有見面的紐約朋友敍舊,話匣子一打開說的便是這篇文章。
觀乎文章的命題,以打手為定位的《環球時報》即時反擊——「我們要求沈大偉自我尊重注意身世,幸勿出言不遜。( We ask David Shambaugh to conduct himself with dignity and carefully consider his views.)」——殆為指定動作。
「知華派專家」
沈大偉是什麼的身世?他是大陸所謂的「知華派專家」。那大概是西人叫的「中國通」或「中國觀察家」( China watcher)(「蔣委員長」治台時所謂的「匪情專家」)。不管是叫專家還是觀察家,這個稱號都不能充分反映這些人的微妙角色。
即以沈大偉而言,他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任教,跟衞奕信勳爵一樣,當過《中國季刊》的總編,還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有個銜頭,學者的含金量高;在英美以至中國都吃得開——起碼沒有給定性為盲目的反華分子。他同時又在與民主黨關係密切的智庫布魯金斯掛單,參與過制定美國政府的國安、外交方針,故此是游走於學術研究機構與政府決策機關之間的智囊,而非呆在象牙塔裡的蛋頭學究。
他跟大陸關係密切——起碼未被《環球時報》炮轟之前是如此——經常到大陸作學術交流。長文透露,去年十二月他應中央黨校之邀到北京出席會議,令他體味宣傳機器不難誇大了習近平的威望。果如此,他認為大陸的局勢可能大事不妙。他看到了些什麼?
習近平著作乏人問津
他趁會議的午飯空檔到黨校的書店逛逛,在靠門口的地方看到一大戙習近平的著作。「銷情如何?」店員應之以曰:「非賣品,免費派的。」即使免費派送,亦乏人問津。出任國家主席之先,習近平當過中央黨校校長。有這個淵源,黨校的人理應對他格外親切擁戴,著作暢銷才是啊。
經沈大偉這麼一寫,起碼在中央黨校書店,習近平著作的銷情理應走俏。但望那位洩露國家機密的店員保得住飯碗。不辯的事實是,即使在中央黨校,也沒有人肯聽宣傳機器那支笛了。
外強中乾 
宣傳機器不管用,並非什麼新鮮事物,然而像「知華專家」丁望說的,習近平上場後發動了一場大造神、大批判、大清洗、大集權的「亞文革」,試圖透過什麼「中國夢」、「四個全面」等宣傳攻勢鞏固權力。宣傳機器如若失靈,習近平權位是否穩固,不無疑問。
此外,沈大偉還列舉四個顯示中共政權不穩的現象。一、有權有勢的人走資之餘,紛紛買政治保險,妻兒移居海外,甚至自己也拿外國護照;可見對未來欠缺信心。《胡潤報告》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富豪打算移民或已移了民。
二、習近平全面收緊政治言論空間,無論是西藏、維吾爾、異見分子、維權律師一概打壓,迎頭痛擊所謂「普世價值」。有自信的政權無須這般打壓異己。三、兵行險着,假反貪腐之名打擊江澤民派系勢力,而權鬥未已。四、整肅既得利益集團引發反彈,以致十三大開啟的經濟改革卻步不前。
稍為留意時事的人都不會對沈大偉列舉的四大現象感到陌生。可是將四者放在一起,確又令人有個臨界點將至、一觸即發的感覺。難怪《環球時報》喝令沈大偉這位過去被視為中國的老朋友勿口出誑言。
良知戰勝強權
教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沈大偉為長文作結的一句:「人們的良知一旦戰勝僵死的強權架構,中國的崩壞亦將開始。( When human empathy starts to win out over ossified authority, the endgame of Chinese communism will really have begun.)」
良知何以能戰勝強權架構?到頭來那就是權力不為認受,不是陽奉而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便是放軟手腳消極抵抗,不執行政策。再不然便是認同反對派,暗地裡施以援手。總的結果是癱瘓權力架構,令共產黨這部龐大的機器無從運作。
從堆填區視之,沈大偉列舉的每一個現象,放到任何地方都足以威脅政權的穩定。然而他卻顯然高估了良知在中國的效力。我不敢說十三億人全都泯滅天良,然而經過近七十年的共產統治,尤其是十年滅絕人性的文革浩劫,十三億人尚為良知規範嗎?
恬不知恥、無法無天
神州大地,像佛山小悅悅車禍失救、山西小斌斌被挖眼珠般令人心寒的社會新聞無日無之。大家親身感受的水貨客湧港搶購奶粉固然是國恥;背信棄諾,置憲法、《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於不顧,強行以 8.31決定為香港政改的框架,何嘗不是恬不知恥、無法無天?由上而下,了無公道廉恥之心,這樣的國家尚何來良知可言?既已蕩然無存,那又焉能威脅中共政權?
除了良知,沈大偉認為政權跟人一樣,面對壽命的局限。當今之世,只有北韓的金氏王朝比中共長壽,但他們早晚要服膺天然規律,不可能千秋萬代永遠執權。哪怕真的有這個自然規律,天曉得政權的「正常壽命」該是一百年還是兩百年?沈大偉認為中共去日無多,看來亦一廂情願而已。
多行不義必自斃
沈大偉承認不能預言中共將何時解體,但他斷言這個政權已然崩壞。不管其立論是否有事實支持,一如鄭伯所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何以故?「不義不暱,厚將崩」——為臣而不義於君,為弟而不親於兄;雖土地廣大,民心不附,將如牆屋之崩壞。(《春秋左傳》卷一,鄭伯克段于鄢)。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大家只管放長雙眼等着瞧吧。
更正致歉
蒙林行止先生指正,上期所述「少做功夫、多歎世界」之香港精神,乃金庸先生始創。謹此向查先生、林先生及讀者諸君致歉。
補白 滑鐵盧二次方
 
今年為滑鐵盧之役兩百周年。比利時鑄造了十二萬枚兩歐元硬幣以為紀念。法國以傷害人民感情為由,出手制止。歐盟當局俯允,硬幣無緣面世。
制止發行紀念硬幣,難道便可以抹掉滑鐵盧一役法國慘敗的事實?不敢面對事實,又豈非示人以弱再輸一仗?

壹週刊 - 1307 - hotpot 唔去蒲 照去蘭桂坊【$388任食炭燒】

侍應全晚不停拿着剛出爐的烤肉走到你面前,西冷烤得外焦香,內裡仍是粉嫩 juicy,忽然心血來潮想去 BBQ,這裡是乾手淨腳的好選擇。 
唔去蒲 照去蘭桂坊【$388任食炭燒】

常餐以外

唔去蒲 照去蘭桂坊【$388任食炭燒】

南美菜熱潮後勁不繼,協興大廈的秘魯餐廳 Mayta開業只有兩年,集團改以新餐廳 Braza取代,雖然都是南美菜,但走中、平價路線,$388任食巴西燒烤及自助頭盤,蘭桂坊來說,算平。
集國和紐約名廚 Richard Sandoval再次合作,找來曾在杜拜跟他工作三年的大廚主理。有名廚顧問的巴西燒烤,當然不是一味啖啖肉塞飽你,單單從前菜已經看得出心思。客人坐下,即奉上四款地道巴西前菜,例如炸香蕉、雞肉炸薯球、芝士麵包等,配上南美香草醬 chimichurri sauce,坊間少有。自助頭盤也不只是沙律、 parma ham,竟然有南美式的醃魚生 Ceviche和 Tiradito,以及巴西燉雞、雜肉煮黑豆等巴西式熱食,就連生果也有無花果等好幾款,伴着烤肉吃,不怕吃膩。
晚市任食的燒烤有十四款,種類有蝦、牛、羊、豬、雞、肉腸和菠蘿,肉類更提供不同部位,例如牛肉有西冷、肉眼等,豬有豬扒、肋骨等。最重要是用炭爐烤,滲着炭焦香,特別吸引。咬下去,肉質不會太乾或過韌,還吃得出香料的香味,因為肉類用醃料醃足 24小時,有時用上幾種辣椒,也會用蒜、羅勒、月桂葉等,味道香口。美中不足是任食價錢不包飲品或甜品,要喝特色南美雞尾酒,每杯另付$88。
晚市價錢包括自助頭盤,款式非一般行貨,包括南美特色的醃魚生和熱食。
 
以特製的燒烤爐低溫烤肉,不易燶但充滿炭香。
 
頭盤必試脆炸雞肉釀薯球(後),惹味不乾身。輕烤腩肉木薯麵粉及鮮炸香蕉也是地道款式。
焗芝士配香草醬
焗得半溶的 Provolone芝士,加了帶酸香的 chimichurri醬,很開胃。芝士麵包(後)質感煙韌,值得一試。
 
Cocada$68
甜品不是任吃,只有五款,椰子慕絲質感滑溜,伴上冧酒啫喱、檸檬雪葩等,清新不膩。
 
調酒師會推着調酒車到客人的枱邊,即席調製巴西 Caipirinha生果雞尾酒。
 
Braza Churrascaria Brazilian Steakhouse
地址:中環蘭桂坊 15號協興大廈 3樓
電話: 2790 0928
營業時間: 12pm-3pm、 6pm-11pm
注︰開業初期,任食暫不設時限
價錢:
午市$118(沙律吧)/$168(任食三款烤肉及沙律吧)、 6-12歲$68
晚市$388、 6-12歲$188

壹週刊 - 1307 - 時事 獨家專訪 肢解案共犯 謝臻麒:對唔住就冇囉

一三年發生的大角咀碎屍案,周凱亮聲稱聯同友人謝臻麒殺人兼碎屍,事後二人各被控兩項謀殺罪。但謝臻麒最終被裁定謀殺罪名不成立,當庭釋放。他(左)與胞姊(右)在下榻的酒店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每當謝提到周凱亮時,仍表現十分激動,咬牙切齒。 
獨家專訪 肢解案共犯 謝臻麒:對唔住就冇囉

封面故事

獨家專訪 肢解案共犯 謝臻麒:對唔住就冇囉 

二○一三年三月,周氏夫婦突然人間蒸發,最後見過他們的是廿九歲幼子周凱亮。他報警並透過傳媒尋親,但兩星期後,警方依然毫無頭緒,周凱亮開始心急了。他按捺不住,向親友自揭完美殺人計劃。
智商高達一百廿六的周凱亮,殺人前購買雪櫃、防腐劑、刀具,又研究人體放血和解剖學。低智商友人謝臻麒淪為幫兇,成為殺人棋子。周凱亮被捕後,自稱心理變態,聯同謝臻麒將父母謀殺肢解。結果兩人各被控兩項謀殺罪名。
殺人計劃,本沿着周的劇本落幕。案件上週裁決,卻出人意表。陪審團一致裁定謝臻麒謀殺罪名不成立,當庭釋放。周凱亮眉頭緊皺,棋差一着,他自以為聰明過人,最終無人中計。異常蠢鈍的友人,卻成功取得信任。
脫罪的謝臻麒,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掩不住興奮神色︰「好似發緊夢咁囉!」三十八歲的他擺出無辜的樣子,以小朋友的語氣說,沒有憎恨周凱亮,「媽咪教我唔好害人。」他向記者曉以大義,但對於自己令死者死無全屍,竟然沒半點內疚:「對唔住就冇囉!」
本刊亦取得絕密碎屍案現場相片,兩個放置雪櫃的頭顱,眼睜睜的,死不瞑目。
智商只得八十四的謝臻麒,接受本刊專訪,經常詞不達意,要以誇張的肢體語言表達。當提到周凱亮在他面前打開載有殘肢的膠箱時,阿麒激動大嗌:「佢個樣即刻變㗎佢!」
 
「我依家好似發緊夢囉我,好似……好似未瞓醒啊!」三十八歲的謝臻麒,說時手舞足蹈,難掩興奮的神色。
數小時前,他還是殺人疑犯。但九個陌生人扭轉他的命運,令他這刻得以安坐酒店房間,呼吸自由空氣,開懷大笑。
大角咀碎屍案,上週五於高等法院裁決。四男五女組成的陪審團,經過七小時商議,以八比一裁定首被告周凱亮兩項謀殺罪名成立,卻一致裁定次被告謝臻麒兩項謀殺罪名不成立。
起初陪審團讀錯裁決,說謝謀殺罪成,他木無表情。當陪審團更正,謝立即喜極而泣,不停鞠躬,上下搖晃身體,似乎他也意想不到。他早前承認非法處理屍體罪,法官判他監禁一年,由於已還柙近兩年,故當庭獲釋。
真人版「肥貓」
謝臻麒戴着口罩步出高等法院,立即被大批記者包圍追訪。擺脫傳媒後,姐姐帶他到荃灣一間酒店,接受本刊獨家專訪,剖白這兩年來的恐怖回憶。
謝臻麒一到達酒店,便要求先梳洗,走入浴室又走出來,害羞地低頭瞄一瞄姐姐阿媚,低聲問:「我想一路沖涼一路飲可樂,得唔得啊?」
阿麒梳洗後顯得略為放鬆,跟記者說,最喜歡食椰子糖、飲可樂。還柙兩年期間,自覺人人很疼他,花名多多,「有啲叫阿細,有啲叫我肥貓,有啲叫我椰子糖,有啲叫我跳跳虎,我由細到大好多個名㗎我!」說時一臉稚氣。
謝臻麒身高一米六八,體形魁梧,但步履緩慢又寒背,走路時會不停伸縮頸背,加上說話時提高聲線,語氣極像小朋友,十足當年鄭則士飾演的角色「肥貓」。
記者對「肥貓」的舉動見怪不怪,與他出庭的表現如出一轍。他作供時像個小朋友,並以很多誇張的手部動作輔助,答案有時「九唔搭八」,惹來陪審團發笑。例如主控官曾質問他,以水泥密封廚房的窗,是為免鄰居得悉他們殺人分屍,謝卻激動地說此舉為阻老鼠入屋,並用手指比劃,家中老鼠如花貓般大,「有次屙屎,佢望住我,我望住佢!」更激動地舉高雙手亂舞,大聲向主控官咆哮:「你係咪幫我食晒啲老鼠吖?」
阿麒說,在獄中經常夢見周凱亮的魔鬼微笑。每當回憶起兩年前的可怕回憶,他都相當緊張,雙手扭作一團。
 
謝臻麒懦弱膽小,比他年長兩年的胞姊阿媚,對他呵護備至。阿麒受訪期間,天真問家姐:「我可唔可以一路沖涼,一路飲可樂啊?」之後又扭計要家姐「抱抱」。
發脾氣自認殺人
其實本案直接指證阿麒殺人的證據並不多。由於謝臻麒租住的大角咀大廈、亦即案發現場沒有安裝閉路電視,由始至終,只有周凱亮稱阿麒與他「一人一件」刺死父母。警方把周的錄影會面播放予阿麒觀看,一直只認有份棄屍的阿麒,突然向警方招認︰「乜都係我做!」
除了招認,控方亦依賴環境證供。有多間店鋪的閉路電視拍得事發前,兩人一同買刀,而二手電器店店東亦認出謝曾買雪櫃。由周父母被殺當天開始,至被捕的兩星期,阿麒與周凱亮通話多達七十多次。阿麒因而被控謀殺,但案件開審時他否認,指自己當時只是發脾氣。
為謝臻麒作心理評估的臨床心理學家李錦華認為,謝沒有精神問題,但智商僅八十四,是一百人中最低的十四人,情緒容易受波動。專家指謝經歷的棄屍情節太過嚇人,加上還柙兩年,令他變得更加依賴,能力退化,表現似小朋友。
不過,曾參與調查工作的探員不以為然,「拉佢返嚟落口供嘅時候,正常好多,邊有咁樣舉晒手,手舞足蹈。我哋好公道,真係無『造』佢㗎!但無奈案發大廈無 CCTV,可以點?」
根據阿麒的版本,事發前兩個月,周凱亮突然要求搬到其大角咀劏房同住,但經常帶女友到訪而「使開」他。就在雙親遇害後五天,周凱亮突然叫阿麒回來單位,把一個膠箱打開,裡面清晰可見放了一隻手,周露出可怕的笑容說︰「呢單嘢你走唔甩,一定有你份。」
「開完箱之後佢就好惡㗎,佢個樣即刻變㗎喇,變咗之後就鬧我,叫我唔好問,去做,就叫我去買!」阿麒稱此後身不由己,幫忙購買工具、棄置屍體。
阿麒強調只有份棄屍,當記者問及他為何幫手買刀買雪櫃,他突然情緒激動,握緊拳頭大叫:「我唔知啊,我唔知啊,嗰陣時我淨係知佢叫我做咩我就做囉!」阿麒的反應非常大,他稱每天受到周嚴密監控,只要他一踏出家門,就馬上收到周的電話。
謝臻麒現時打算重過新生,姐姐已聯絡教會代為安排,希望他慢慢融入社會。(王偉洪攝)
 
謝臻麒曾向
警方寫下簡單字句,否認殺人,「我沒煮肉,分屍全權」以及
「要我訂罪,自首會
先信」。
 
謝臻麒指稱,他與周凱亮多次踩單車運送一袋袋的殘肢,到住所附近的大角咀浪澄灣,棄屍大海。由於案情相當嚴重,案件重組時,需要出動總區重案組所有探員。
女友呃錢呃感情
然而,話題轉到無罪獲釋,他又一臉天真,瞪大雙眼說︰「家姐叫我唔好諗囉!」然後大力點頭微笑。阿媚至今仍然深信,弟弟「無咁嘅腦」殺人。
謝臻麒的父親是澳門人,澳門、香港各有一頭住家。三歲時父母離異,母親身兼父職,一個人打兩份工湊大兩姊弟。日常照顧謝臻麒的責任,便落在比他大兩歲的阿媚身上。
阿麒不是讀書材料,學校轉完又轉,不是成績追不上,就是被欺凌,曾被同學毆打、噴殺蟲水,但他不反抗只懂大喊,家姐形容︰「幾乎全世界都蝦佢」,「我日日收到電話要去接佢,因為佢幾乎日日都被人蝦,但我自己都要返學,所以到中三佢就去咗赤柱航海學校寄宿,但結果都係無變。」
中五會考,阿麒差不多科科肥佬,只得數學科考試設多項選擇題,他手氣好亂填才有「 E」。他嬉皮笑臉地說︰「我淨係識打機,我打機好叻㗎!我最鍾意幫人補能源!」
中學畢業後,他做過打金、會計、文員、保安,事業跟愛情一樣,都是一事無成。他有多次戀愛經驗,但女友不是嫌他太過依賴,就是當他「長期飯票」。○八年阿麒到新西蘭工作假期,認識一名中國女友,對方不斷苛索金錢,令他揹了一身債,返港後便遭拋棄,狂吞老鼠藥、水銀等多料自殺,幸被家姐及時發現,事後智力、記憶力大倒退。之後他成家立室,但也是被印尼籍妻子利用,取得居港權,妻子在印尼不但有老公,還有男友,他「小三」都不是。
對死者沒有歉疚
就在最失意的時候,謝認識了周凱亮。○七年他應徵拍賣行文員,是周凱亮聘請他,由於兩人都喜歡打機,自此成為好友。阿麒說,周凱亮帶他「食好嘢、買靚衫」,「佢對我好好㗎,好似我阿哥咁!」阿麒非常信任對方,冷不防成為殺人棋子。
阿麒說,永遠忘不了周凱亮魔鬼的微笑,「有陣時會發到隻手同阿亮個樣,以前會成日發(噩夢),依家少咗發。」
他說沒有痛恨周凱亮,還體諒他有病:「我識佢嗰時,到依家上庭所知道嘅佢,完全係兩個人嚟嘅。」他像個懂事的小朋友,跟記者說教:「憎就唔會憎,我就算以前細個打我嗰啲人,我都唔會憎佢㗎!我唔會還手,佢打我,我痛,我自己都唔開心囉;如果我打佢,佢痛,佢又會唔開心,大家咪輪住唔開心!」阿麒說母親教他「唔好害人」,他反而「好嬲自己成日亂發脾氣」,然後自責一番。
然而,處理過兩死者的屍體,又棄置了部分殘肢,「肥貓」有否感到抱歉?他不假思索,斬釘截鐵地回答:「對唔住就冇囉,但如果可以搵番阿亮掟咗落去(大海)嗰啲(殘肢)就好啲囉,但係搵唔到我都無辦法囉!」
劏屍工場大曝光
 
受訪的謝臻麒,彷彿置身事外,像談論別人的事情一樣。他似乎忘記了,當初有份令兩名死者死無全屍。
一三年三月十五日早上七時,港島總區重案組警員抵達周凱亮的西環住所將他拘捕,他直認殺死父母。警方根據他提供的資料,隨即到大角咀角祥街海興大廈三樓的案發現場搜證。
鑑證科人員和探員已作好發現屍體的心理準備,但打開單位大門嗅不到半點屍臭味,反而傳來一陣撲鼻的芬芳。單位放滿水桶、英泥、手推車、保鮮紙、電飯煲、六百多個發泡膠飯盒,像一個食品工場。
探員仔細搜查,發現廁所旁的雜物房,擺放了兩個雪櫃,卻離奇地以透明膠紙封死,雪水沿着膠紙邊滲出,透出淡淡的血紅色。
頭顱藏冰格死不眼閉
周榮基和蕭月兒疼錫周凱亮,培養他學習鋼琴至演奏級,又供他出國留學,卻慘遭親兒殺害,死無全屍。
 
探員心感不妙,上前解封。打開其中一個雪櫃的下層冰格,冰冷的血腥味即時湧出。六十二歲的蕭月兒,頭顱完好無缺地放在正中央,雙眼睜得大大的,嘴巴微張,頭髮結霜,時間彷彿回到她死前一刻。
另一個雪櫃的上層冰格,放置了六十五歲的周榮基的頭顱,同樣以毛巾墊好,臉部留下凌亂刀傷,布滿已結痂的血漬,頸部的切割位參差不齊。
雪櫃放置了六個飯盒和數個白色膠袋,有大大小小的內臟,包括兩死者的肝臟、生殖器官、喉嚨等。雪櫃上的微波爐殘留點點的黃色油脂,經化驗後,證實是人體油脂,有人曾經將人體組織加熱烤熟。
睡房的枱底放置了三個黑色垃圾袋。警員把膠袋打開,立即臭氣熏天,大件肢體夾雜在臭丸、防臭劑和英泥堆之中,手臂、小腿、手掌完全脫水褪色,皮膚上仍然殘留着大片鹽塊,相信入袋前曾被鹽醃防腐。
警方在單位找到的肉塊和殘肢,仍不夠拼回兩死者的身體。周凱亮和謝臻麒曾向警方供稱,部分手腳已被棄置大海。
冷血弒親
「對於我嚟講都幾驚訝!你話普通人就更加啦,可能佢哋會好震撼。」政府科學鑑證主任麥宗熊到過無數案發現場,但當日見到人體殘肢時,仍然覺得十分噁心。負責調查是次案件的老差骨說:「開箱嗰吓真係最難頂,陣味濃到你閉氣都聞到,好難頂。」他形容殘肢的氣味像腐爛已久的雞肉,噁心得令他一星期也不敢吃肉。
周凱亮狠下毒手,親手將撫養他成人的父母殺死,並將他們斬至七零八落,但從無一絲悔意。錄取口供時,他更「循循善誘」警員,向他們「講解」殺人經過。
為了完美地進行這個殺人大計,周凱亮稱曾計劃上深圳預演殺人,欲找妓女落手,但擔心肢解困難而放棄,決定直接進行計劃。一二年十月開始,周凱亮和謝臻麒逐步買入電飯煲、微波爐、雪櫃、刀具、電話卡等,並大批購入飯盒、清潔劑、除臭用品。
周凱亮亦寫下殺人筆記,畫好西環住所、大角咀單位的地圖、避走寺廟路線,更研讀人體解剖學、放血資料。周凱亮又查閱失蹤人口資料,企圖將弒親大計包裝為父母失蹤的「意外」。
日期: 2013/2/27
時間: 15:36:17
周凱亮及謝臻麒在
尖沙咀 city'super購買
牛肉刀,謝負責付款,周在遠處觀看。
 
日期: 2013/3/1
時間: 11:19:37
周凱亮與父母
離開西環西園
住所。
 
日期: 2013/3/1
時間: 12:26:31
周凱亮帶父母前往
大角咀海興大廈,途經一個
停車場。
日期: 2013/3/1
時間: 16:19:29
周凱亮將父母殺死,他身負刀傷前往瑪麗
醫院求醫。
 
日期: 2013/3/1
時間: 16:39:01
周凱亮出院後,到
香港仔時裝店買牛仔
褲,將染血的醫院
褲換掉。
虛構的失蹤事件
謝臻麒的床下底,藏有周凱亮的殺人筆記,列明並中一個方案「雜物入大袋 坐的士帶去鳥巢」,意指到寺廟躲避。
 
一三年三月一日,周凱亮跟父母說要搬出獨居,要求兩老幫忙執拾。兩人不虞有詐,跟隨周到達大角咀單位,豈料自此一去不返。
周凱亮跟哥哥凱膺訛稱,與父母到旺角朗豪坊飲茶後分手,兩人說要到大陸遊玩。但一星期過去,周氏夫婦仍然不知所終,兩兄弟決定報警。
周凱亮在 facebook設立「失蹤的爸爸媽媽」專頁,發動網民尋人,又和兄長到深圳尋親。他們聯絡《蘋果日報》,在鏡頭前憂心地表示:「究竟佢哋去咗邊?如果有我父母消息嘅人,盡快幫吓手,我非常之擔心!」
三月十四日,周氏夫婦失蹤兩星期,案件交由總區重案組接手。周凱亮再到警署協助調查,他一邊向警員提供父母資料,一邊在 WhatsApp群組發布驚人消息:「我有事向大家公布,我很想念你們,我很珍惜你們每一位,很對不起。案件是宗謀殺案,我有份參與其中。」周凱亮向打機的「機友」告白父母失蹤真相。當日晚上,他又找來表姐、好友剖白。不過,有機友報警,警員翌日早上拘捕周凱亮。
人生失敗怨雙親
周凱亮殺人後表白,父母的死令他釋懷。因為他一直認為,父母是死有餘辜。
身高一米六六的周凱亮,身形瘦削,眼神閃縮。他童年並不快樂,他說「行船」的爸爸經常打哥哥,哥哥又打他。母親苦口苦面,責罵兒子達不到其要求,「每次我見到我母親,佢都用一副好抑鬱嘅樣望住我。」怪責母親,是他最常說的話。
母親自小要他學鋼琴,雖然到達演奏級水平,但他從沒感激之心,反而埋怨父母沒有讓他把握發育時期運動,生得矮小,難以追女仔。他曾向心儀女同學表白,卻遭當面拒絕,令他一直耿耿於懷。
智商達一百二十六的他,天資聰穎。他自命不凡,沉默寡言,喜歡鑽研黑洞奧秘、沉醉古典音樂。他嫌棄同學「未夠班」,被同學排斥。周凱亮之後到澳洲升學,在坎培拉大學主修精算,卻一直無法融入同學圈子,又遭黑人欺負。留澳三年後,在沒有通知父母的情況下,周凱亮退學。
○三年,二十一歲的周凱亮回港,試過在貿易公司做文員、在《星島日報》做記者,但每份工都做得不長,倚靠投資「賺少少」維生,沉迷打機。
他不甘寂寞,在虛擬世界尋找滿足。曾拍片上載 YouTube招攬朋友,用英文自我介紹,表演徒手畫出絕對圓圈的技能。他亦參與三級電影《 3D肉蒲團》選角活動,自爆經常「食快餐」,並自詡「做愛經驗同做愛能力比較高」。
周凱亮認識謝臻麒前,只得小學同學陳昇堯一個朋友,他說阿亮人生只有投資、女人和打機這三項興趣。周凱亮曾提及,想過自殺,或是三十歲前做到一件人生大事。
脫罪重生
自以為聰明過人的周凱亮,千算萬算,也想不到事情這樣結束。看着謝臻麒走出犯人欄的他,眉頭深鎖,徹底大敗。
周凱亮本週一被判終身監禁,餘生要在監獄度過。阿麒獲釋,卻又面臨考驗。案發至今,母親一直被蒙在鼓裡,以為他到外國工作。姐姐曾任文員,因為工傷休假,現與男友同住,無力照顧弟弟。她為阿麒另覓居所,讓他慢慢重投社會,再找機會向家人交代。
「我可唔可以再講阿亮啲嘢啊?」訪問尾聲,阿麒在耳邊細聲問,姐姐搖搖頭說︰「唔好再講。」
另一邊廂,周凱亮裁決後一臉頹喪說︰「幾年之後,佢咪又殺過人。」
事情是否就此落幕?
兄長繼承千萬遺產
一夜間痛失三名親人,周凱亮哥哥無疑是最可憐的「幸存者」。周凱膺當日誤信弟弟之言,兩人一同尋親,但原來他一直被蒙在鼓裡。
周凱亮曾向表姐透露,殺死父母後,甚至想連哥哥也殺掉,但事後感受到哥哥對他的關心,因而打消念頭。周凱膺事發後曾接受傳媒訪問,他自稱「心情平靜,無仇恨」。周凱亮被判終生監禁後,記者致電周凱膺,他只回應:「我好唔方便,係咁先!」據知,今次審訊周凱亮申請的二萬多元的法援律師費,由周凱膺承擔,父母遺產亦將由他繼承。
根據銀行記錄,周榮基和蕭月兒銀行戶口共有四十多萬元存款。兩人亦持有多個物業,八十年代以十七萬買入上環均益大廈單位,兩年後出售賺了三十一萬,再以七十萬買入西環西園長蓁閣單位,作為一家四口住所,現時市值已升至六百五十萬。○八年,兩夫婦再以近二百六十萬買入天水圍栢慧豪園,在深圳華強區亦持有一住宅單位。
兄弟兩人○七年聯名以一百三十五萬買入天水圍美湖居,但五年後,周凱膺以二百三十萬購入所有業權。周榮基和蕭月兒被碎屍前三個月,曾購買傷亡保險,受益人為周凱膺,更立下遺囑將財產平分予兩兄弟。
周凱亮兄長凱膺現時鮮有外出,他曾到入境處補領護照,邊行邊用電腦查閱航班資料,未知是否待弟弟判刑後旅遊散心。
 
周自稱心理變態
法官司徒冕形容,周凱亮是極度危險人物,父母一生盡力給他美好生活,卻慘遭碎屍。不過法官指,他殺人動機仍是個謎,這才是他可怕之處。
 
周凱亮在 WhatsApp向友人大爆殺害雙親時,率先自揭心理變態( psychopath),稱對別人的痛苦沒有感覺。他試圖以此作為開脫,自稱受病情影響而誤殺雙親。
妄想佔據了周凱亮的生活,他曾看見有火球殺死人類、有人用槍射向自己,腦中不停響起音樂。當情緒極度失控時,周凱亮會將自己當成第三者,並在腦海中創造人物,透過向「他們」分析情緒失控的後果來安撫自己。行兇前,周凱亮更瘋狂聽古典音樂家史克里亞賓( Scriabin)的樂曲 Vers La Flamme(走向火焰)。
一事無成的他,渴望在三十歲前找到真愛,試過在巴士撫摸鄰座女乘客的大腿和私處,更曾經與女乘客發生一夜情。最後沒能幹出人生大事的他,打算三十歲前穿著西裝、喝着紅酒,跳樓自殺。
周凱亮傳召的精神科醫生鍾家輝供稱,周凱亮有精神分裂及兩極性情感障礙,長期妄想,有時抑鬱有時亢奮,殺人時已失去理智。青山醫院前院長張鴻堅醫生亦稱,周在精神分裂及情緒影響下犯案,但兩人的意見均遭法官質疑。相反,控方精神專家指周自大自戀,但沒有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