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星期三

蘋果日報- 品味文字如嚐烹鮮 - 陶傑

蘋果日報- 品味文字如嚐烹鮮 - 陶傑

品味文字如嚐烹鮮 - 陶傑

香港年輕人對中國疏離,甚至唾棄,特區政府自廢中國歷史科,切斷了香港下一代對「中國」的知性。

然後香港整個社會,不論愛不愛國,親不親中,皆鄙視中文、中國語文的使用,甚為粗糙,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公文告示,糟塌中文,亦家常便飯。中文的寫作低劣,也跟大陸十四億同類一樣,切斷了對「中國」的感性。

時時有人來問:如何改善中文?我答:中國人是農民人口,知識份子都鬥死了,餘下是奴民,其心智處於口腔期,填飽腸胃,才是最大的「人權」。中文水準越低劣,因為文化只是精神的食糧。

香港人沉迷電視飲食節目、報紙雜誌副刊,亦必推介哪裏有好食肆。去到北海道大阪,亦只吃吃吃。口腔期有一個好處,是逐漸全民食不厭精,味蕾高度發達,連一個文盲師奶,呷咬一個碗仔翅,一角蒸魚,也能辨賞烹調的功力。

但是對於文字,香港中國人觸覺退化。想中文好一點,只須全民將平日對飲食的精細追求,挪用二十分之一,到中文的賞析之上。香港的中文,就不會爛成這個鬼樣子。

也就是說,將中文的文學作品,當做菜式來咀嚼。譬如林和靖的一道詠梅花詩:「眾芳搖落獨喧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這八句,每兩句為一道菜,將口腔味覺,轉化為大腦心靈的感應,就能分辨出四道菜,只有一道是佳餚。

頭盤的首兩句特別平庸,只可評一個C。第五六句,「粉蝶」、「斷魂」,豈止平凡,簡直是俗。送尾兩句:意思是:梅花那麼香雅,只須吟詩欣賞,何須用檀木造的樂器拍板作聲色宴飲的裝飾呢?「檀板」、「金樽」,都是消費的器具,入世得可鄙。全詩只「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對句獨好,值一個A的。

只有第二道菜,即第三四句,可以細嚼回味,留頰甘芳,其他三碟,淺嚐皆不可入口,可以一拍桌子,叫廚師出來問:為什麼四道菜,你只有一碟好?

紅樓夢裏的詩社,也不過是鬥文字的烹調。這就是將口腔的腌臢,轉化為心靈精神的追求。但是香港人人是食家;對文字的質感,則無人鑑賞。一個城市變成這樣,就是口腔期社會了,當然,這樣也很好。

上一則: 【停車場地獄與天堂】灣仔胡忠皇帝位過百呎 銅鑼灣嘉柏窄到開唔到門

下一則: 公民記者眾新聞 - 左丁山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