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星期六

在少数派写作一年了,这是我的写作工具流丨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

在少数派写作一年了,这是我的写作工具流丨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sainho93

0da12e550c3a10f297177bb77d6dd8865a2f8_mw

「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今年,我们在  2016 年度盘点 中举办了一次大型年度征文活动,鼓励大家围绕「数字生活」为主题,回顾刚刚过去的 2016 年。我们给予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有史以来最丰厚的 奖品,以及跨越春节的两个月充足时间,等你参与。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是「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征文活动的第 29 篇入围作品,我们会在两个月的活动期内,不定期从收到的投稿中挑选发布优秀的文章,你可以 点此查看 之前的入围文章。所有经此发布的文章,即为已入围征文活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我一起做梦吧,最好的尚未到来!

—— 泰德·尼尔森

写在前面的话

想好好聊聊自己的写作工具和流程的想法在脑袋里飘荡了好久,整理这篇文章的大纲时,正好遇上我派 2016 年的「我的数字生活」的征文活动开启。(对着奖品流口水之后)细细一想,从读者变成作者的过程中折腾的那些软件,不正好是我在 2016 年里数字生活的主线剧情吗。

写作是一支笔(或者一款写作软件)就能完成的事吗?没有灵感又急需交稿的时候怎么办?脑子里一堆想法就是没办法落到纸上怎么办?哪种编辑器最适合写稿?这些的问题伴随了我快一年的写稿过程。这次,我想好好聊聊我的写作工具们。

成为「作者」之前

如果在 2015 年年底让我立下一个新年目标,那一定不会是「成为少数派的作者」。

虽然早前鼓捣过 WordPress 搭建个人站点,也留下寥寥几笔。但是那不过是自己的心血来潮,甚至说,鼓捣 WordPress 本身就是目标之一。这个网站起到最大的作用,大概是年初作为申请我派作者时的附件。

2016 年之前我是个对写作没有信心的人。上一次的写作经历要追溯到高中的语文课。在那个 60 分钟(考试时分配给作文的时间)写 800 字的环境下,当时觉得这是极其依赖所谓的的天赋和感觉的(两个玄之又玄的词汇),因此也给我留下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写作就是坐在桌子前持续不断的写。写作对于有的人简单的就像一个有了肌肉记忆的动作,拿起笔就能一气呵成。但是对于我来说,更常见的还是想到了一个论点或者一个段落片段后,所谓的灵感随之消失,留下我独自发呆。

在少数派写作的一年也是我重新理解「写作」的一年。最开始延续了高中写作的经验:拿到题目后就开始列下三段论、总分总之类的应试范本,再往里填塞内容到希望的长度。但是一如高中痛苦的作文课一般,这样的写作模式所带来的喜悦只存在于结束的那一刻。我想,这样下去我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值得庆幸的是,在少数派写作过程中的不停尝试与反思,我开始发现之前所感受到的,并不是写作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完全建立于天赋之上,也不需要你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它就像体育运动一样,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来联系,而不是去强迫自己完成做不到的任务,这样不但能让整个过程更流畅,也能即使在写作过程中,也获得难以名状的满足感。如此看来,写作其实也是一个游戏——不断用各种技巧去破解当前的困难,在过程之中体会到快乐。

为什么需要一套写作工具流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所谓写作,其实就是将大脑的活动实体化。写作的体验和方式是极其私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除了李白这类天才型选手,常人是需要一定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自己,将大脑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实体的。不过我不是要鼓吹某个写作利器,能帮你五分钟变成村上春树,相反,我们要警惕这种工具迷思。

现代人常常陷入到一种工具迷思中。所谓工具迷思,就是希望通过某个特定工具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念想,然而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即便是某个特定领域,一方面由于应用或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事件的复杂性,很难出现这样一个能够完成所有流程的工具。

写作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虽然简单到只需要纸笔(或者是一台电脑)就能开始,但同时意味着你的大脑需要承担所有其他下笔之外的任务,这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不少负担,此时一套循序渐进的工作流的需求应运而生。它把写作这个最终目标在不同的时空下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动作,使得写一篇文章这个有些飘渺的目标变的触手可及。

既然有了工作流程,大的项目被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一个大而全的工具就很难完美的满足每一步的需求,于是就有个一套由各种工具组成的工具流的空间和必要性。

必须申明的是,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对应用的测评,更不敢惶称什么「写作教程」。只不过是我自己的一些总结,全过程都有着极强的个人习惯的偏好。写这篇文章,也不敢奢望能教授他人什么,不过把自己如毛线团一般的思绪捋了一番,变成文字罢了。当然也不敢号称自己的这套工具流多么科学,多能提高效率,只不过梳理工具的异同,尝试不同的工具流,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收集素材

需要的应用:

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那么整个写作流程的第一步,必然是作为输入过程的收集素材。

不同于平时的无目的的阅读,是按照自己的偏好来挑选内容,收集素材的过程目的性更强。以写应用体验为例,在决定写一个应用后,其实文章的主语已经确定下来,收集的范围自然也以该应用为中心。最不容错过的自然是应用的官方文档,作为用户大多数人都不会去阅读动辄百页的官方说明书,但这确实最快速最朴实的了解一个应用的渠道。

Wiki.png

写应用体验的方便之处在于一份官方文档加上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对产品的思考,就已经是文章所需的大部分内容。但是对于一些综述性的报告,就需要其他工具的辅助。例如我最近在写一篇对某个湖泊水质变迁的研究,一开始我掌握的信息只有这个湖泊的名字,这时维基百科就派上了用场。相比动辄上千条搜索结果的谷歌,维基百科的词条是非常精准实用的「一度信息」1 ,更重要的是词条最下端「参考文献」和「参见」,是和关键词联系非常紧密的「二度信息」,由此搜索的路径像波浪一样扩散开,不愁找不到足够的信息。维基百科有个小功能是能将词条自动排版成 PDF 以供下载,对于习惯阅读 PDF 的人来说是直击心灵深处一般的体验。

DEVONagent.png

当然维基百科也有它的缺陷,就是搜索出的信息深度足够,但是广度有限,难以帮助拓展思路。这时 DEVONagent 的联想功能就显出作用。DEVONagent 和 DEVONthink 出自同一家公司,DEVONthink 主攻知识管理,而 DEVONagent 希望是你的智能搜索助理。最能显出它不同于谷歌的地方当属「Digest」(融会贯通?),对你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它会基于搜索结果给出它认为相关的关键和相应的搜索结果(二度信息),甚至这些相关关键词还会有下一度的关键词(三度信息)。其实和维基百科的「参见」类似,只不过它的联想更不受拘束,弥补了维基百科广度不足的遗憾。

DEVONthink 还有很多强大的功能,例如基于「search sets」 的定向搜索,但是一般来说有了经过前面的步骤,再加上谷歌的辅助,基本已经足够初步了解一个主题。当然搜集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我通常是搜集到认为自己对某个主题有一些想法的时候就会去整理大纲,在整理的过程中再去分析进一步需要什么样的素材。

整理素材

需要的应用:

  1. DEVONthink
  2. Evernote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前面搜索出的结果自然还是收集在本地为好,方便写作时查询。在 Mac 端我更偏好于使用 DEVONthink 来整理。首先是在 iCloud 建立一个文件夹,以便在 iPad 和 Mac 之间协作。文件夹里放 Markdown 文稿、配图和大纲等文件。然后在 DEVONthink 中再创建一个同名文件夹,索引 iCloud 中的文件夹2,之前搜索出的网页也可以通过浏览器插件直接下载到 DEVONthink 中的文件夹中。这样所有和这个文章相关的资料都存在了一个文件夹中

DEVONthink.png

相比知名度更大的 Evernote 我觉得它有以下两个决定性优势:

  1. 支持的几乎所有文件格式。能放 Finder 里的文件理论上都能放进 DEVONthink 里。
  2. 对文件的管理更加灵活。既可以选择导入文件,也可以索引(文件依然在 Finder 中,但在 DEVONthink 中也能进行查看)。既可以在应用内打开文件,也可以选择系统默认的应用外部打开文件进行查看编辑。

其实和 DEVONagent 一样,DEVONthink 更强大的还是文件联想功能。这里与写作的主题无关就不展开说明了。在我看来,DEVONthink 才无愧于「第二大脑」的称谓。当然 Evernote 也有优势:我没有购买 DEVONthink Go (即 iOS 版),而是在 Evernote 也创建了一个同名项目文件夹,专门用来使用 iPad 时搜集到的素材。DEVONthink Mac 端原生支持3导入 Evernote 文件夹,所以最后依然保持了所有的素材在 DEVONthink 中的一个文件夹中。

理解素材

需要用到的应用:

  1. Bear
  2. Scapple
  3. iThoughtX
  4. OmniOutliner

前面辛辛苦苦收集和整理好的素材,通过阅读,逐渐在自己脑内消化吸收,最后形成文章的大纲,就是动笔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Bear.png阅读素材的时候都会动笔摘抄下觉得有用的部分,或者是对自己的启发,通常是碎片的形式在脑中冒出来,Bear 就很适合这个场景。全平台化保证了不管手边有什么设备都可以第一时间打开Bear,而这些思维碎片通常也没什么特定或者清晰的主题,Bear 的标签系统就很适合用来整理。对每一个碎片段落,我都会起码加一个 #碎片 的标签,再根据内容添加。

有时候在 Bear 中记下了很多碎片,包含了一个主题里各式各样的要点,但是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却是混沌不清,这时候我就会用 Scapple 来尝试整理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相比 iThoughtX 这类思维导图工具,Scapple 最大的不同是它可以可以非常自由的组织要点,而不是略显死板的从中心发散式的形式。

虽然 Scapple 也可以最终整理成一份井然有序的大纲,不过我还是更习惯再在 iThoughtX 中按照文章的大致结构再整理一次素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脉络就初具雏形。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相对有逻辑性的整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冒出来,所以也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

OmniOutliner.png

在 iThoughtX 中搭起了文章的骨架,最后在 OmniOutliner 中形成一份「有血有肉」的大纲。不论是之前搜集到的素材,还是自己在之前过程中想好的只言片语,都可以放进大纲的相应的位置中,可以说,OmniOutliner 中的文稿是介于大纲和最终文稿之间的状态。iThoughtX 的文稿导出成 OPML 格式,OmniOutliner 可以直接打开。两个软件都是全平台的,将文件放入之前在 iCloud 中创建的文件夹中,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打开编辑和修改。

大纲的重要性我派已经有不少文章4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赘述。想说的是,收集——整理——理解素材这三步并不是线性的流水线式的流程,而更像是一个循环。阅读的过程中联想起一些点子,于是再去收集,阅读和修改大纲,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你认为你的大纲足够完整和清晰,就可以开始最后的一步——写作。

写作工具

需要用到的应用:

  1. MarkdEditor
  2. Sublime Text
  3. MWeb

文章题目是「写作工具流」,反而到了这最后一步才讲真正用来写作的工具。其实经过前面的步骤后,对一篇文章的要写的要点就已经基本清晰,最后只是把脑中的句子写出来而已,所以用来写作的软件并没有太多的挑剔,用的顺手就好。不过虽然同样的是写作,但是不同类型的文章所需要的功能的权重各不相同。幸好众多优秀的开发者提供各有特色的工具给我们,每个写作软件都或多或少的映射出了开发者对写作常见的设想。所以我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文章的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编辑器

我自己比较偏好用 Markdown5来写东西。用什么写对内容的质量没有绝对的影响,影响的无非是书写时的心情罢了。Markdown、机械键盘或者人体工学的座椅,有那么多人推崇它们,只是因为它们能让写东西的过程尽可能变的享受一点,但可千万别指望它们能把你瞬间变成文豪。

ME.png

而在具体的软件选择上,最常见的写给我派的文章测评,都是在 Mac 上用 MarkEditor 完成的。MarkEditor 没有采用内部文档库这种形式,而是基于文件夹,因为这些文章通常都还有配图要处理,文稿和图片素材等放在一起,非常适合我前面说的用一个文件夹整理所有素材的用法。再加上 ME 的编辑功能非常丰富,基本不用担心有什么功能想用到时是找不到的。

而对于学术性的文章,因为学校对报告格式有专门的要求,Markdown 的排版能力稍显羸弱,此时就需要 LaTex 出场。写 LaTex 是我偏好用 Sublime Text 配合 Skim。Sublime Text 是我默认的文稿编辑器,打开 Markdown 或 XML 等常见的文档格式进行简单的修改。Sublime Text 的 LaTextools 插件功能十分完善,在 Sublime Text 里 Command + B 编译后 Skim 可以直接显示 PDF 预览。这套组合已经可以满足我不算重度的需求,所以也不再多折腾一个类似 Texshop 这样的专门的 LaTex 编辑器了。关于 Sublime Text、LaTextools 和 Skim 的搭配的具体步骤可以看看 这篇。

iPad 上我尝试了 Byword 和 Ulysses。可惜的是 Byword 支持的语法符号不算丰富,而 Ulysses 不能很方便的编辑 iCloud 中的文稿(不是说不能,而是会产生语法标记字符上的转换,让我很不习惯),最终都没能形成在 iPad 写 Markdown 的习惯。 MWeb for iPad 出现后同时解决了这个两个问题。既支持和 ME 接近的语法功能,也能方便的打开和编辑 iCloud 中的文稿,我想新一年里用 iPad 码字的频率会更高。

写在最后

看完整个流程,可以感觉会显得十分繁琐。说实话,我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严格的遵循了所有流程,而是根据文章的类型有所(偷懒)取舍。不过正是这一步一步的向前,大大减少了「没有灵感」这种情况的出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体会到了码字的乐趣——思考后的收获和踏实感。希望耐心看完了整篇文章你也能和我一起在2017年感受到这份快乐。

  1. 这里借用「六度分割理论」里的名词。  ↩︎

  2. 索引即在 DEVONthink 中链接文件夹,而非直接导入。  ↩︎

  3. 需要安装 Evernote for Mac。  ↩︎

  4. 可以看看这篇《写好一份有层次感的大纲,助你事半功倍》。  ↩︎

  5. 需要还对 Markdown 还有所顾忌的话不妨看看 这篇。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我们鼓励你在文末点赞和评论,这会成为 征文活动 最后评奖的参考之一,你可以 点此查看 之前的入围文章。 



文章来源 少数派 ,原作者 sainho93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

359fb9e235e6fbfe9ac415eba35897e15929d_mw



Original Article: http://sspai.com/37675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