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6日星期日

香港商場密度高
美建築師:衰在犧牲公共空間 | 2017-02-26 | | 蘋果日報

香港商場密度高<br/>美建築師:衰在犧牲公共空間 | 2017-02-26 | | 蘋果日報

香港商場密度高 美建築師:衰在犧牲公共空間

網購大行其道,美國的百貨公司、商場正逐漸被消費者摒棄。但居住在紐約的建築師Stefan Al,對香港城市規劃充滿興趣,他花逾三年時間研究,統計出香港商場數量多達312個,密度為世界之最。不過,他慨嘆地產商將商場裝修得美侖美煥時,卻把街道拋諸腦後,「沒有街道便沒有公共空間,連音樂表演、放狗地方都不夠」。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2010年,Stefan留意到美國開始流行「商場已死」說法,「消費者習慣網購,市郊商場一間接一間倒閉,我們稱它們為『鬼盒子(Ghost Box)』」。身兼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Stefan,同年轉到香港大學任教,卻發現商場不僅「未死」,而且越建越多。

留港三年間,他沉醉於考察香港商場設計,全港共312個大大小小商場中,Stefan最少去了50個,最後得出驚人發現:「每一平方里用地便有1.74個商場。」商場密度不但成為全球之最,誇張的土地、商場比例,更較美國、日本等,分別高出逾70倍及40多倍。他把研究編寫成書《Mall City: Hong Kong's Dreamworlds of Consumption》,去年底在美國發售。

Stefan指,若單純從建築師角度看,香港商場設計充滿創意及空間感,縱橫交錯的高速電梯,皆使他非常著迷;其連接地鐵的便利程度,更成為不少大城市的學習對象。不過,他批評地產商投資商場時,卻忘記街道的意義,「看看西九龍的『圓方』(Elements),商場內部精美,但有機會到外面走一圈,像一個雜草叢生的大堡壘」。

在舒適購物環境背後,街道失去應有的生氣,Stefan指,被犧牲的還有公共活動空間,「商場內所有規矩由地產商定下,很多事不能做,不能放狗、不能示威集會,連表演音樂都受阻」。因此,曾任港府海濱事務委員會顧問的Stefan建議,政府批出土地時應加入適當條款,要求發展商提供更多公共空間。

事實上,香港商場發展史相對短暫,Stefan指,當中先驅者、大型商場「海港城」於60、70年代才落成,但政府1976年放寬土地發展用途,加上地鐵通車、經濟轉型等,成為商場數量急增的催化劑。Stefan表示,不少大城市正參考香港經驗,重新引入商場,以紐約市為例,世貿大廈重建計劃中,便包含地鐵站上蓋大型商場「Westfield World Trade Center」,曼哈頓中城Hudson Yards亦正在興建7層高、位於地鐵站上的豪華商場。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