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

京拘捕幼園涉虐童教師 園長被炒

京拘捕幼園涉虐童教師 園長被炒

京拘捕幼園涉虐童教師 園長被炒


紅黃藍幼兒園。

北京社會亂象不斷。除官方強力驅趕「外來低端人口」,惹軒然大波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繼續發酵,警方昨宣佈拘捕涉虐童的教師,同時拘捕「網上發放虛假訊息」者。北京市教委下令全市做好安全排查;幼兒園園長被下令撤職。在美國上市的紅黃藍教育股價急挫,當地股東發起集體訴訟。
朝陽區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傳有學童被教師餵食不明藥物、打針,事件激起千層浪。北京警方昨通報,22歲姓劉教師涉嫌虐待被看護人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一旦罪成將處3年以下刑期。北京市教委譴責涉案者違反師德;朝陽區政府責成有關公司免除幼兒園園長的職務。

孟建柱視察幼園報道被刪

另方面,警方昨同時宣佈拘捕一名31歲姓劉女子,指她涉嫌在網上揑造、發放解放軍集體非禮學童的虛假訊息,又指對方「已認罪」,被刑拘。同時網傳紅黃藍大股東孟亮,是中共政法委前書記孟建柱親戚。紅黃藍官網已刪除去年孟建柱視察紅黃藍幼兒園的報道,事件引人疑竇。
此外,涉醜聞幼兒園上級主辦機構、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的紅黃藍教育,因事件拖累前日收市報16.46美元,跌幅38%。同時,美國多家律師行,代表股東向紅黃藍發起集體訴訟,對公司是否涉嫌誤導投資人進行調查。
中新網/Twitter



...................

想「美化」首都趕絕北京基層 過百學者作家聯署譴責

想「美化」首都趕絕北京基層 過百學者作家聯署譴責

逾十萬外地工嚴寒下流離失所 學界數百人聯署促京停暴力驅逐

北京當局以「保障安全」為由關閉低檔出租屋,限時驅趕租住當地逾十萬外來打工者,令他們在零度以下嚴寒中流離失所。事件惹內地社會公憤,前日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會數百人聯署籲北京停止暴行、善待底層;昨日又有逾百名知識界人士聯署致中共中央等公開信,指事件嚴重踐踏人權,呼籲中央立即制止;矛頭直指習近平心腹、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當局昨未有回應。
自從習近平提出「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後,蔡奇一直積極響應部署實施。日前大興區出租屋大火19人死亡事件,北京市當局立即以調查違法建築為名,趕走租住人士,限令所有租住者今日前搬走。短短兩三天之間,逾十萬外來人士,主要是北漂農民工等「低端人口」頓失居所,攜家帶眷、拖着行李,在-4℃至-5℃嚴寒中投親靠友,尋找寄居地。


新建村遭當局整治,入口近日被拉上封鎖線。

聯署者包括章立凡廖偉棠

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會前天(24日)率先呼籲北京市停止驅逐底層暴政,立即開放救助站、庇護中心安置受影響無家可歸的勞動者。但聯署被當局封殺。昨日,內地又有各界人士聯署致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發公開信,聯署者包括北京電影學院崔衞平、北大法學教授賀衞方、獨立學者章立凡、香港學者陳峰、詩人廖偉棠等,至截稿時已逾130人。
公開信用詞嚴厲,指事件違法違憲及嚴重踐踏人權,在沒有任何過渡措施、安置方案前提下,在零下幾度寒冬天氣,驟然強令外地人口在幾天內無條件搬離租住地,否則停水停電並隨意處置其財產和物品,是對公民生存權、居住權、財產權和人格尊嚴等基本人權的極度蔑視與肆意侵犯,無法無天,極為粗暴和低端,任何文明社會、法治社會都不可能容忍。
公開信呼籲中央立即介入,叫停北京市這種違法違憲行為,追究有關部門及有關官員責任。有份簽署公開信的北京歷史學者章立凡向《蘋果》指,北京官員盲目呼應中央「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結果「一做就做過頭」,是火災後「第二個人為災害」。但《北京日報》昨指,今次「是幹了一件大好事」,「解決居民多年的心病,守住安全紅線」。

民間組織提供住所被叫停

北京民間組織「同舟家園」為無家可歸打工者提供臨時住所,不料服務一天被迫叫停。該組織楊主任向《蘋果》表示,對被迫取消服務感無奈。北京民間組織「天鵝救援隊」亦向難民伸出援手,負責人鳥哥向《蘋果》指,他們向居民提供免費搬運等,現時找幫助的人很多。他坦言擔心像「同舟家園」一樣,只好盡力幫人。
Twitter/《蘋果》記者



...................

【動畫.假援交真勒索】350港男中招 醫生律師都有份

【動畫.假援交真勒索】350港男中招 醫生律師都有份

騙徒冒台日韓女生 假援交套料勒索 醫生律師等347人失1,140萬

【本報訊】假借援交行騙成為新興網絡騙案,警方指今年首9個月有347人中招,被騙1,140萬元,受害人包括律師、醫生、教師等專業人士,其中一人更被騙87萬元。騙徒假扮來自台灣、日本及韓國的留學生或內地人妻,用微信(WeChat)等手機交友軟件搜尋獵物,待結識後暗示做援交或可發展婚外情,並自稱害怕被警方放蛇或遇上壞人,索取事主照片、身份證或名片等個人資料,然後索取金錢甚至勒索。
記者:曾海帆


騙徒利用手機交友軟件WeChat的「搖一搖」功能尋找獵物。模擬圖片

警方提醒市民網絡騙案千變萬化,近年盛極一時的手法是騙徒假扮歐美金融才俊,專向職業女強人或闊太埋手;至於假援交騙案則是同類網絡情緣騙案的變奏版,只是今次騙徒假扮弱女,獵物變成律師、醫生、教師等專業人士。
消息稱,近月流行的假援交騙案,騙徒利用多個手機交友程式犯案,當中包括使用WeChat的「搖一搖」及「附近的人」定位功能找尋獵物,警方估計騙徒有男有女,但在網絡上一律以美女照片作頭像。

稱要安全感 𠱁傳身份證

警方稱,受害人本身亦是相關程式的用家,主要利用「搖一搖」方式交友,因而「搖中」扮作新來港的內地人妻、失婚少婦、或是來自日本、韓國、台灣及內地留學生的騙徒,當雙方結識後騙徒便主動談情,向事主傾訴心事,以隻身異鄉求學的寂寞無助、遭丈夫冷落的無奈等悲慘遭遇博取男方同情及安慰,並乘機套取受害人的個人資料,如工作性質、職級、收入及婚姻狀況等,了解男方是否合適目標。
當雙方熟絡後,騙徒便暗示需從事援交賺取外快幫補生活,或可發展婚外情,並傳送性感照片或片段色誘對方。當受害人表示願意,騙徒便以擔心對方身份為藉口,例如稱害怕是警員放蛇等,為求「安全感」要求男方提交身份證、相片、名片等核實身份。
據悉不少受害人早已被騙徒編寫的可憐身世感動,立刻將真實相片、身份證等個人資料傳給對方。警方指,騙徒由始至終未有現身,受害人只是取信對方一面之辭,去到這個階段,騙徒已掌握受害人大部份資料,便開始以各種不同藉口向受害人索取金錢。

威脅向公司家人「爆大鑊」

消息指,有受害人稱騙徒指丈夫或男友已知悉她偷情,要脅受害人交付掩口費,更揚言若不依從便向其家人及公司「爆大鑊」,或會公開相片或戀情。由於款額不多,加上受害人擔心風流事被張揚,多數會選擇付錢息事寧人。
不過,警方指騙徒十分蠱惑,會採取「溫水煮青蛙」方法索錢,最初要求受害人交付一萬幾千元的掩口費,之後繼續不斷苛索,有受害人更連續被騙87萬元,亦有人被騙25萬元。騙徒有時會要求受害人以點數卡支付,警方懷疑騙徒得到點數卡後會轉賣給其他集團套現。有事主不堪被持續勒索而報警。
警方表示,今年1月至9月已接獲347宗網絡假援交騙案,受害男子合共損失1,140萬元,雖然較去年同期的556宗案件及1,280萬元騙款少,但情況仍然值得關注,警方提醒市民在社交媒體交友要小心,特別是對方提出金錢需求時更要注意。



...................

肛門藏金藏毒 - 李碧華

肛門藏金藏毒 - 李碧華

肛門藏金藏毒 - 李碧華

本港醫院羈留病房又有新客,被捕候查「留院排毒」。
日前海關在機場截獲一名由埃塞俄比亞來港的48歲坦桑尼亞籍女子,她送院排出最少70粒、每粒重約15克的固態可卡因毒品,市值約100萬元。5日內又搗破第二宗體內藏毒案,一名來港的52歲秘魯籍女子在機場當場失禁,排出可疑液體,毒品調查科人員送院作X光檢查,顯示直腸藏有大量以安全套膠料包裹,每個直徑約一吋的球狀毒品。她在醫院共排出180袋液態可卡因,市值約230萬元。
固態藏毒痛苦些,但液態好危險,女子飛行加候機時數估計超過30小時,且安全套不一定安全,一旦破漏隨血液運行,high到不得了。
賊人打劫珠寶店,也把鑽石吞進肚中塞入肛門,貴重寶物以及價值不菲毒品,原曾與糞便為伍,吸毒間接吃屎。
肛門藏毒的祖師爺,是中國古代守國庫士兵。清朝大內銀庫規條嚴苛守衛森嚴,不管冬夏,庫兵都得赤裸入庫,但他們世代久經魔鬼式訓練,先以抹了麻油的雞蛋塞肛門,日漸撐大,換以鴨蛋、鵝蛋,最後是鐵蛋,再累加數量,高手能一次夾江西圓錠10枚。一輩子富裕,但大都脫肛痔瘺失禁,晚境淒涼,痛苦一生。



...................

她只是一切看穿 - 陶傑

她只是一切看穿 - 陶傑

她只是一切看穿 - 陶傑

影視女強人逝世,她生前一度賞識重用的人,在網絡數落這位舊老闆,說她為人錙銖必較,削減製作成本,並嘲諷她缺少教育背景之種種笑談。
女強人不孤寒,只是公私分明,招待朋友很大方。要用一句中國哲學家的名言來解讀:「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扣緊成本開支,以致影響製作水準,不是她與生俱來,而是早有高人教誨。
英國BBC的電視劇集,與美國的什麼「紙牌屋」之類,橫掃全球,看得自以為二十一世紀「當家作主」的中國人目瞪口呆,亟欲仿效,準備也推出自己的「軟實力」,企圖與西方文明對抗。
然而你看人家英美先進國家,影視製作,雖然有銀行和財政人員監管,製作成本巨大,雖偶有超支,但行政和財政管理一方,有一點與中國人不同,是不會先將「創作人」當做賊一樣來提防。
譬如電視劇集「都鐸王朝」,一樣是古裝,劇情發生在宮廷,主角享利八世的人物性格變化,是戲的中心。其中有英國向西班牙海軍開戰的戲──以中國人的「影視文化」,花大錢的機會來了,顯示黑澤明或列尼史葛才華的機會來了,也就是說,編導演各級製作人員層層撈油水賺私幫的機會,也來了。
此一影視帝國的創辦人,二十年代在上海創立影業,拍黑白武打片起家。這行工業如何運作,「知識份子」創作人如何上門賣故事說得天花亂墜。批出去的成本,如何山高皇帝遠地可以層層掩眼亂花,最後如何肥了監製、導演,他們領獎,而老闆虧本埋單,已經有百年經驗。
女強人執行創辦人的方針和心法,甚或猶有過之。這就是將一干創作人,牢牢關在「製作成本」的籠子裏,還加上枷鎖腳鐐。任憑你如何叫苦、抗議,背後如何咒罵,硬是不鬆綁。
為什麼?因為她賢伉儷倆,嚴格服膺「中國人是要管的」這一條「成龍思想」(大哥他也是這一行),任憑你如何講蒙太奇的運用、氣氛之凝造、此處長鏡頭之必要、那場須用千軍萬馬來營造中國春秋時代之雄奇,她絕不相信你們這伙人,出得了黑澤明、史匹堡、大衛連。
這個王國,七十年來,只是很準確、很實用、很成功地,為中國人市場製作他們看得明白和喜歡的影視產品。
至於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影視項目之種種北上「合作」,此王國之賢伉儷,由於看破,所以一概不涉。
當然,如此堅決一刀切的成本緊箍政策,一些老藝員的晚景難免淒清,但沒有辦法。BBC的製作也花大錢,但不適合一個賊性基因的民族影視國情。從這個宏大的文化角度來看,她不吝嗇,也不冷酷,她只是看破,她不是不懂電影電視,她都懂。



...................

不敢同施永青鬥慘 - 馮睎乾

不敢同施永青鬥慘 - 馮睎乾

不敢同施永青鬥慘 - 馮睎乾

近日某機構公佈香港小學生的情緒健康調查,大約每七個小學生,有一人出現抑鬱徵狀。施永青在專欄文章〈為何這麼多的學生都感到抑鬱?〉評論此事,重彈上世紀成功人士至愛的濫調,先佔領悲慘低地,炫耀自己童年多麼坎坷,再指責後生沉溺幻想,一蟹不如一蟹。
那篇文一開始說自己搭的士,聽見電台報導很多小學生有抑鬱徵狀,的士司機即發表高見:「我讀小學的時候,環境比現時的更差,哪裏聽過有人會抑鬱。真不明白,為何現時孩子,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好慘,甚至走去自殺。」施先生隨即說:「研究心理的專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應排除小市民有自己的觀察與判斷。我自己的感受就與那個的士司機差不多。」施先生這句話,令我想起他八月底寫的〈出現納米樓的另類解讀〉。普通人抱怨樓越來越細,越來越貴,施先生則別開生面,認為納米樓改善居住環境,擴大私人空間,理由是什麼?原來只是「一些前綫工作的同事」的看法。施先生的論辯慣技,像多數偽科學論者一樣,就是天底下什麼事情,皆可訴諸「不應排除某些人的感受」,彷彿這些感受可以跟專家研究等量齊觀。
施先生以自己為例,推而廣之,說窮人較少抑鬱,我認為是謬論。抑鬱症成因錯綜複雜,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有些人天生,有些受後天影響。世衛曾有報告,指出印度、中國和美國都是心理病最嚴重的國家,你能由此推論財富多寡和心理健康的關係嗎?看各國自殺率,頭三位是斯里蘭卡、圭亞那和蒙古,那又如何解釋?施先生太年輕了,顯然沒聽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憑空想像抑鬱源自嬌生慣養,已夠不負責任,還信口開河說吃不飽、穿不暖,「身體會因而分泌激素,令人不容易抑鬱」?請問施老師,由貧困引發的「激素」叫什麼名字?
當然,逆境求存的人確實較成熟,這道理孟子說得最通透:「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人當窮蹙之時,更能反省不足,由此發奮上進,自然有望成功,但我們理解這段話要很小心。困乏只是成功的誘因,主因是三個字:「改」(改過)、「作」(發奮)、「喻」(醒悟)。孟子的意思是,只要做到以上三字,你就能幹大事,不是說貧窮本身可令你成功。讀書也好,道聽塗說也罷,萬勿學東方不敗──東方不敗翻開《葵花寶典》,見第一頁說「欲練神功,揮劍自宮」,急不及待就割掉子孫根,誰知第二頁原來寫:「若不自宮,也能成功。」成熟要用腦,不是恃窮。
施先生又認為,以前讀書壓力更大,教育制度更劣──真的嗎?以前中學畢業已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大學畢業更是人中龍鳳,今天又如何?好吧好吧,假設你是對的,但你怎知道當年有多少學生抑鬱呢?首先,幾十年前沒有這類調查;其次,當年資訊不流通,即使有調查,你也不知道。如果施先生童年時也有這種調查,難保不會有類似問題,甚或更嚴重。施先生犯的謬誤,就是單憑自己看到的事物來推論,而沒考慮看不到而更重要的東西。打個比喻,假如施先生在戰時參觀醫院病房,看見腿部中槍的人比胸部中槍的多,想必得出這結論:敵軍通常不會射你的胸口。實情當然是,胸部中槍的人多數不會躺在病房,而是殮房。
要幫助抑鬱症患者,最好是了解,其次是少講廢話。《大佛普拉斯》有句對白我很喜歡:人類早已登陸月球,但還是不能探索他人內心的宇宙。健康的人懂得體諒,發財的人能夠立品,大家自然活得更開心。



...................

花十分鐘填餐廳問卷 - 林夕

花十分鐘填餐廳問卷 - 林夕

花十分鐘填餐廳問卷 - 林夕

在香港上餐廳吃飯,記憶中沒試過飯後要進行評分工作的,在台灣就常常需要做完食客做老師,台灣老師特多,也不差這差事。只懷疑店方收集這樣的小數據,究竟有沒有用。
即使不敢懷疑店方對問卷答案的誠意,食客意見也非常可疑。客人飽暖思談慾,本來天文地理在吹水,忽然要在暗燈下填寫長長的表格,從食客年紀、環境、服務水平、食材水平共十多項,通常分五等,或優良常可劣或12345,有耐性又有經驗又肯憑良心老老實實評分的,店方理應打八到九折才對。
每次遇上這情況,都推讓給朋友來填,我自己動手,會鄭重認真過度,試過在空白欄上還詳細寫下「溫體牛肉」有冷藏過的味道……諸如此類,結果花了十分鐘還沒定稿,旁人也看不過眼,頻說認真就輸了。然後看別人填表,每一項都是秒回,見空格就打勾,而且大部分都是極滿意,極好。我問真有這麼好嗎?都說服務員態度好,所以也不好意思在其他項目表示不滿意。寫問卷要客氣、會不好意思,還是頭一次聽到,事事講面子,世界又何來進步。
我說這樣草率應付過去,會誤導店家的,你怎麼能隨便置疑這諮詢程序只是行禮如儀呢?正常做生意的,理論上不會忽視米飯班主的意見與建議,除非立心倒自己米。
朋友說又不是什麼天大事情,顧客意見反饋而已。
我說:「剛剛相反,若是政府進行什麼什麼政策諮詢,你用心寫上萬言書,也不過是浪費時間心血,若打印出來,更對不起地球資源。別說常規的所謂公開諮詢,即使已經在什麼什麼政策委員會,已經有一席位置,也別以為曾經被參考過、重視過。政府的班主跟某位反佔中大律師,要拚人大一席位,說要本着專業為香港爭取『法治』,用良心發言一樣,你信得過她,她自己也信不過人大這種花瓶陳列室啦。
市民雖然也算是政府的米飯班主,但政府班主另有其人,如果對歷史還有一點尊重,也不會以為諮詢有用。與其妄想透過諮詢,貢獻社會,改善民生,倒不如認認真真填寫食肆的問卷,說不定真的造福大眾,民以食為天啊,佛家有云,莫以善小而不為啊。」



...................

聽書的樂趣 - 蔡瀾

聽書的樂趣 - 蔡瀾

聽書的樂趣 - 蔡瀾

丹·布朗DAN BROWN的最近一本小說《起源ORIGIN》在二○一七年十月初出版,過了幾天,我就讀完。不,與其說讀,應該是聽,當今所有暢銷小說的紙版書一出版,有聲書一定在同時推出。
我一直致力推崇聽書的好處,在美國已經是一宗數百億的生意,但在東方,還是育嬰時期,近來看見曙光,大陸的一個叫《喜馬拉雅》的網站連同廣播電台,已做得有聲有色,擁有很多聽眾,大家都發現在交通繁忙,一阻起車來就是一兩小時的年代,聽書,時間的確比聽流行音樂更加容易打發。
本來,像《起源》這種通俗小說也不是值得怎麼去談它,但到底這本書講的是我心愛的西班牙,尤其是集中在我三十年前住過的巴塞隆納,還有敬仰的建築師安東尼·高地,就請各位容忍我再胡謅一下吧。
作者丹·布朗依照他一貫的手法,利用蘭頓教授這個人物去解開一切的暗號和密碼。故事還是那麼俗套,先選一個博物館的背景,這次是西班牙比鮑爾的古根罕博物館,命案發生了,迫着男主角和女主角逃亡,一直被人追殺,到最後回到巴塞隆納的聖教堂結束,情節也不必多加敍述,免得掃大家閱讀時的雅興。
距離成功的《達文西密碼》已經多年,接着的《魔鬼與天使》也多人追讀,更被好萊塢拍成電影,魅力實在不可抵擋,但後來的幾本,歡喜的讀者已慢慢離去,減退了熱潮,丹·布朗也知道這一本新書再不刺激到讀者的話,神話會幻滅的。
所以選中了一個大家都有共同點的題材:宗教和科技,這兩個互相對抗的主題誰會勝利?人類是從何處來的?我們將何處去?
故事的配角選中一個年輕的科技人,他是糅合創立蘋果、臉書或特施拉汽車的一些怪傑形成,恣意立證上帝的不存在,先來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開頭,而這個人即刻被異教徒開槍打死。
地點就在比鮑爾的古根罕博物館,作者用很多筆墨來形容它,像那隻巨大無比,用植物和花朵做成的狗,和另一隻鐵製的大蜘蛛,沒有看過的人一定感到興趣,到過的也會驚訝,留下深刻印象。博物館中,中國的煙火專家蔡國強的作品也被提到,但輕輕帶過而已,各位要是讀了這本小說而去一遊的話,反而要仔細看蔡國強的作品,那一大群狼,更令人震撼的。
背景一轉,到了巴塞隆納,先去到奎爾花園,那奇特、天真又帶邪氣的柱子、龍和碎瓦,每個到此一遊的人先會感到很怪,後被深深吸引,是怎麼樣的腦筋,令到高地這個建築師做出這些塑像來,是個天才?是個瘋子?相信書出版後必會捲起一個看高地建築的熱潮,大家會捧着這本原作,到高地的各個建築仔細觀看。
這是丹·布朗的最後一擊,如果不成功,引不起讀者興趣的話,今後一定會受到出版商的遺棄,非出盡法寶不可,而選中高地的建築,是聰明的,高地作品永遠看不厭,也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和其他美國的通俗文化一樣,丹·布朗小說帶來了感官上的刺激,當然是一時的,誰也不相信通俗文化會長遠,正經的讀者和學問研究家永遠地歧視這些東西,但是它會一波又一波地出現,看厭了,拋丟,拋丟了,新的又出來,是沒有價值的,但是,是好看的,在當時。
丹·布朗說,自己寫的東西,像一杯冰淇淋,吃過算數,但他的冰淇淋加了一點營養素,什麼營養素?培養讀者對博物館的興趣,就是一種很好的營養素。
很巧妙地利用隱藏的符號來解碼,也是丹·布朗的拿手好戲,這是從小培養出來的,他的父親是一個數學家,寫了當今還被當為教科書的多本讀物,他母親是虔誠的教徒,在教堂中彈風琴的。當兒童時,他父母每到聖誕節,在樹上掛的不是禮物,而是一封封的信,打開了就可以找到密碼,在這種環境長大的他,當然可以利用密碼來引誘讀者看下去的因素,也利用了父母的矛盾,研究宗教和科學的對抗與平衡。
丹·布朗引證了人類最初對大自然現象的不了解而用宗教來解答,像受到天氣影響,就創造出雷神、風神和海神之類的形象,但一一被科學的解答打破,這些神,已經落伍,我們也不會相信了,我們就拋棄了這些神。
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我們當然不能再相信人類是上帝在七天之內造出來的。化石的出現,已打破這種傳說,但我們為什麼還相信宗教?我們相信,是因為我們需要心靈上的慰藉,宗教和科學,是可以共存的。
重提有聲書,金庸聽書有一個App,我又重聽了查先生所有作品,可惜這個App做的並不完善,聽聽停停,尤其是在緊要關頭,氣死人了,去《喜馬拉雅》聽吧,非常流暢,藉此來學國語,好處多呢,還是懶惰的話,聽粵語版吧,也有四川話版等等,總之聽書是很好玩的,各位不妨試試。



...................

鬥奢食刁鑽的話 - 畢明

鬥奢食刁鑽的話 - 畢明

鬥奢食刁鑽的話 - 畢明

英語造字有一方法叫:portmanteau,即混合詞,把兩個或更多不同的字取一部分,混合成一個新字,像"motor + hotel"變成"motel","breakfast + lunch"變了brunch,近代有"friend + enemy"合成了"frenemy"等,有點雞尾,有點招財進寶。
感恩節剛過,應節菜當然是火雞,可有聽過講究特別版:Turducken。Turkey+Duck+Chicken,是一道叫「三鳥烤」(3 bird roast)的歐美名菜;英國變奏版把火雞換成了鵝:Goose+Duck+Chicken=Gooducken。顧名思義,3 bird roast是把三種禽鳥齊烤,一菜三雀,做法是把全隻去骨的雞,釀進全隻去骨的鴨,再套入全隻去骨的火雞,三合一。如此的話,三味互引,肉香相燴,一菜三鮮,據說是英國古祖都鐸王朝的經典宮廷菜,於輝煌盛世揮霍奢食主義,彰氣派又顯功架,是十四至十六世紀的西方「九大簋」。
這Turducken叫我想到清末開封名廚陳永祥的「四套鴨」,又曰「套四寶」。陳曾為慈禧太后做過「御膳」,廚藝名滿天下,四套鴨是鴨、雞、鴿、鵪鶉四種家禽套在一起:鴨套雞套鴿套鵪鶉,於是濃、香、鮮、野四味一體,去骨四鳥層層相套,用青花細瓷的湯盆端上,湯中呈現的是醇香全鴨,偏偏鴨裏有雞,雞中有鴿,鴿懷鵪鶉,別有洞天。死未!
先說「多鳥烤」"multi bird roast",管你最終用上了幾多隻雀都好,總之多於一隻飛禽套在一起煮就是多鳥烤。最初是在書本讀到的,已覺匪夷所思,後來在英國電影《The Riot Club》(驕子會)中看見,一班縱壞了的紈絝子弟名門望族富X代,迫一個餐廳老闆復刻這道菜給他們玩,以炫耀他們的驕奢威風,他們要像古代王室用膳,吃"a bird inside a bird inside a bird inside a bird etcetera"。
飲食文化歷史學家指"multi bird roast"在1747年出版的《The Art of Cookery》已經有載,法國美食家Grimod de la Reynière在19世紀又詳述了他創出的"roti sans pareil"(Roast Without Equal),活脫脫就是「18鳥烤」,很瘋狂。把"Helmeted Cock、Giant Bustard(大鴇)、Turkey、Goose、Pheasant、 Chicken、Duck、Guinea Fowl、Teal、Woodcock(鷸)、Partridge、Plover(鴴)、Lapwing、Quail、 Thrush(鶇)、Lark(百靈鳥)、Bunting(鵐)、Warbler(鶯)",單是集郵儲齊懂得認得那麼多種鳥字部,已經血糖低見暈,還要一一去骨,填入餡料,烤出來之龐然巨物,可以重近300磅,饗百人餐,絕對是鐘鳴鼎食之物。
近年多鳥烤在英國又流行起來,聖誕期間為大餐之主角,因為英國電視名廚Hugh Fearnley Whittingstall在他的節目弄過一次"10 bird roast"創舉,把十隻鳥套在一起香烤。他說他的版本已經是慳儉樸實版了,都鐸傳統做法是48隻鳥12種香料的。英國超市Waitrose乘機推出簡化版「4鳥烤」,鵝套鴨套珠雞釀入火雞胸,年年銷量十大,盛惠數百英鎊。
單是想想也頭痛,也好奇那種癲喪狂的窮奢極侈百味紛陳。
好像還是中菜的「套鳥菜」比較精緻。讚美揚州名菜「三套鴨」有此詩詠:「三禽一簋世無雙,鶩套家鴨鴿內藏;層出不窮嘗異味,樓頭放鶴忘回鄉。」三鳥threesome已經令人不歸家,何需十多廿隻鳥嘈吵吱喳?
「鶩」即野鴨,野鴨套住家鴨,家鴨再套鴿子,鴿子肚內再填入冬菇火腿玉蘭片(竹筍),三套鴨用鴨內臟加薑酒調味成燉湯、躺砂鍋燜煮至鴨肉酥爛離火,由外吃到內,野鴨肉緊味香,家鴨肉肥味鮮,最裏面一層鴿肉最為饒嫩,讓人有越吃越鮮、越吃越嫩,漸入佳境之美滿之感。詩僧齊己寫《野鴨》:「野鴨殊家鴨,離羣忽遠飛。長生緣甚瘦,近死為傷肥。」便知二鴨性味迥異,共套一身,再含鴿子,三禽合食,一菜三美,製作之奇,是功夫菜中名物。幾隻鳥像外套你穿着我我穿着你,既製作精細費工費時,色香味形亦十分講究,技術要巧,單是大鳥小雀去骨已要多個小時,火候掌握不好也不行,明明禽鳥全體原形畢現,吃下去已皮酥肉爛,各層肉汁相擁,是以稱絕。
名廚陳永祥的「四套鴨」,把三套鴨再套一層鵪鶉,鵪鶉肚內滿是海參丁、冬菇絲和竹筍片,完全體現「寧吃飛禽四両,不食走獸半斤」的說法,感覺氣象上絕不輸「仙鶴神針」。
曹雪芹曾說:「若有人欲快睹我書不難,惟日以南酒燒鴨享我,我即為之作書。」鴨之鮮美,自不待言。
風聞有「北角福臨門」之稱的新福記,有江湖上消失中的功夫菜「四套鴨」,即約好眾饞友訂一隻一解迷思。手工是吃到了,厲害的一菜三鮮,但高湯濃汁太過主導,而且鴨套雞套鴿之後,最後一層為了名貴塞了鮑翅,而非鵪鶉,也令整道菜濃味蓋過清鮮。不過,大伙看見那鳥中鳥中鳥中鮑,還是勁嘖厲害。
前人吃方面之折墮奢侈,讀起來總是魔幻。明代權臣嚴嵩的衰仔世蕃,又是「Riot Club」類惡棍,目中無人至高呼「朝廷無我富!」他吃的菜有道叫「百鳥朝鳳」,把百隻禾花雀,祇取其腦,釀進白鴿肚裏成饌,如此101鳥弄一道菜,才叫都鐸王朝那區區幾十隻雀的豪情飛埋一邊。講炫富炫得刁鑽精緻賤格,幾時都係中國人古今無敵。



...................

不出門,美食自然來 - 黎智英

不出門,美食自然來 - 黎智英

不出門,美食自然來 - 黎智英

很多年輕人尤其是一些讀書成績好較聰明的,都把Bill Gates, Mark Zuckerberg等科技巨擘當成是事業的模範,有數不盡的財富,比天高的聲譽,結果害了不少聰明的年輕人。年輕人有大志當然是好事。年輕人沒有志氣猶如無帆之舟,不利遠行,人生總要有個目標較能專注,簡單好多。但結果往往不是這樣,卻令這些年輕人好高騖遠,不知腳踏實地。既然想做Zuckerberg一覺醒來一蹴而就,假設自己已是未來Zuckerberg,做事都從雄才大略的層次去設想,事情還未開始已想像到偉大的結果,開始了期望一日千里進展神速。如果你告訴他,不,世間事都是揼石仔式慢慢建築起來的。他會覺得你老土甚至是腦殘;facebook 不是只創立了十三年,現在每個月的用家比中國人口還多了近五成,價值也超過五千億美元吧!揼石仔?不,這是科技時代啊!你的想法層次與我不同,夏蟲不可語冰!聽了這些年輕人的豪語,嚇得我呀!
小兒本來的創業夥伴是兒時的朋友。我當時已勸小兒不要與好朋友合夥做生意。我說你投資了金錢,自己的時間和努力已經在生意投入了許多,不要多年朋友的友誼也投了進去。友誼和生意是兩回事,一個是關乎感情,另一個是關乎利益,感情無價超越得失,而利益是錙銖必較,兩者併在一起遲早必有衝突,往往會為了利益傷害了感情,是不值得的。他沒聽,我只有祈禱希望相安無事。
他的夥伴是住在巴黎的法國人,剛結婚,說如果在倫敦創業,他每星期只能在倫敦工作四天。創業一個星期工作四天只有法國佬才想得到,唉,唔好玩喇。於是小兒為了將就他把創業的地點移師巴黎去。他們做的是日本拉麵店,在巴黎找店舖搞公司登記等手續和聘請員工,搞了三四個月一頭煙。租一個四十呎位置的小店舖租金不太貴,人流多較旺的地方一年租金大概三四萬歐羅,每月不外三萬港幣左右,但頂手費的所謂Key money卻要二三十萬歐羅,二三百萬港幣!連裝修費(因有很多規管裝修特別貴)二十多萬歐羅加起來開個小小的麵店也要四五百萬港幣,令人咋舌。好了,請一個夥計,你要付出三千歐羅,先扣去一千勞工福利保障金才給夥計二千,夥計拿了二千先被扣去三百養老金,剩下的一千七他納了個人所得稅後剩下實收入袋的只有一千三歐羅。是的,公司付出三千歐羅員工實收只有一千三百歐羅。這是多繁重的稅收和多昂貴的請人費用。當然我還未說其他的經營稅項、規例和勞工法例。這樣的政府比攔路收買路錢的惡霸更無良!
另外搞到一頭煙的原因是這個生意夥伴。他做過一些網絡科技的startup,當正自己是科技精英。你提現在應怎樣做,他馬上想到將來該是怎樣,所以你提出現在的做法是不對的,因為不符合將來的情況。喂,大佬,現在剛開始你就想到將來該是怎樣,因此現在的做法要配合將來,將來怎樣誰知道?不,他知道。他解釋,如果按他的做法將來便會是這樣那樣。好,你當他儍的敷衍他,對他說不如先這樣做了將來再改。但他每一件小事都用他的一套理論與你拗撬,你就是處理他已搞到疲累不堪。我最後問小兒,你真的還要跟這腦囟未生埋的「科技精英」合夥做下去嗎?你是在創業不是做babysitter啊!
於是我們甩了這夥伴,將創業基地轉移回倫敦。小兒說,唉,為了他我們浪費了三四個月。不,我說,我們並沒有浪費,其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幾個月在巴黎到處吃做得不錯的餐廳,發現了現在年輕一代吃東西的要求較實際,不再到也沒錢到高貴的豪華餐廳。到那些餐廳他們吃得不夠開懷輕鬆,覺得老土不cool 了。他們覺得cool 是裝修年輕活潑,人頭攢動笑聲熱鬧輕鬆隨便的場合,最重要的是食物要好價錢實惠。現在年輕人幾乎每晚都出外吃,付不起貴價的地方,但在外吃得多比以前識吃懂挑,都是去價廉物美的地方。這是勢不可擋的趨勢。
另外我們更重要的發現是,成行成巿的UberEATS, Deliveroo等代客送外賣的運輸網絡已在年輕人形成了一個新的生活方式。為了方便舒適,不用離開正在做着的工作,正在看的desktop, iPad和手機的節目,或在社交網絡與朋友的通訊,尤其是不用分離與家人、情人或朋友在家親近的溫暖,有些人喝了酒隊了草 high high 哋在家可以胡鬧更不想出外,叫外賣食物野火燎原般迅速擴張成為了新的生活方式。有顧及此,我們想,不如專注做外賣不做堂食,運作會簡單許多,經營的資本運用效率也高許多。例如,淨做外賣只需廚房,不用找地點好的店舖花費少了許多,而且沒有了堂食不用侍應用人少了費用也少了,整個生意架構精簡,運作方便快速,經營費用便宜。這樣的生意風險少了許多,和予以我們更長的生命力將生意做好,做到成功。
拉麵做外賣太麻煩,因送到客人處最少二十分鐘,湯會涼了,麵會腍了,食物的質素大打折扣,而且客人收到食物後要用微波爐再將湯翻熱不方便,有違外賣方便和快捷的原則,我們決定不做拉麵。我們本來想做拉麵店的時候,那位夥伴說最後要在法國做五十間至一百間的連鎖店。做連鎖店我們是同意的,雖然沒有考慮最後會做多少間,將來的事要看發展的情形到時再定。但是,做一間拉麵店和要做連鎖店,一開始的做法便不同。做連鎖店menu要簡單,賣的品種不能多,而且味道要sharp些,強烈和可口些,而且定價定得較便宜。食物做法要納入方程式,因為方程式才可以控制和維持食物的質素。但是,因為方程式的做法,食物令人吃多了會懨悶,一定要有個食物研究室不斷創新食物,就是永遠存在menu裏的幾款基本食物雖然看來是一樣,卻也要不停的作些微妙的變化。正如McDonald's的漢堡包雖然永遠都是牛肉酸瓜,它的牛肉酸瓜味道和做法不斷有微妙的變化,即使我們留意不到,但最少我們吃了這許多年,也不覺吃到懨悶就是這變化微妙之處。
不做拉麵做什麼?這也是這幾個月在巴黎籌備開業讓我們發覺的另一個趨勢,就是中國菜在巴黎、紐約和倫敦等國際大都會愈趨流行。就是辛辣的四川菜,本來不吃辣的西人也開始習慣和愛上了。我們決定改做中國菜。在這些大都會一般中國菜質素摻雜不齊,除非是做高檔的又做得太貴。我們做外賣的中國菜要成功一定要走價廉物美的路線,用的食材要比現時一般中國餐館的好,質素要穩定和價錢實惠。而且,外賣的食物要以fast food快餐形式包裝,這包裝包括了食物的做法(例如不能像現在中國餐館般太油膩和太鹹),味道清簡和甜些,和調整肉與蔬菜配合的比例(現時中國餐館的菜是菜多肉少是不對的),當然裝載食物的盒要用最保暖和看來美觀的,到底是年輕人新潮的巿場。這就是我們在巴黎幾個月籌備工作中學到的東西,怎麼會是浪費呢!



...................

乾貨該有多乾? - 梁文道

乾貨該有多乾? - 梁文道

乾貨該有多乾? - 梁文道

若談讀書經驗之不可取代,我們當然首先會想起文學。誠然,無論是一首短詩,或者一部浩大的長篇,往往都能夠在此身所在的此時此刻,忽然辟開了一道異類的空間。那種感受,有時候甚至可能會是一種直抵指尖末梢神經的生理反應。但凡認真的文學讀者,我猜,大概都會同意這是任何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夠替代的獨特經驗。不過我當然曉得,很多人並不同意文學的閱讀體驗也能夠具有知識含量。那些人甚至可能是也嗜讀聞名的人。例如李嘉誠,他算是富人之中愛讀書的典型了。但是我不止一次在媒體的採訪上面看到,他說自己從不閱讀小說之類的虛構東西。理由相當簡單,那就是浪費時間,「學唔到嘢」。文學經驗真的和知識無關嗎?這個問題如果要討論下去,也許得長篇大論的來探究一下到底什麼叫做知識。
與其糾纏這種抽象的討論,我們不如來看看到底什麼樣子的知識學習,才算是不浪費時間。這就要說到今天在大陸很流行的一個詞了,「乾貨」。在許多想學李嘉誠那樣,以知識來改變命運,時間太少,而工作又太忙的人看來,所有的知識都應該是「乾」的。這也就是今天一些宣傳語句非常誇張的知識付費媒體最強調的一點,它們只提供沒有水分的乾貨。哪怕是讀書,他們都能夠為你省下大量的「客套的內容」。依照這種想法,文學閱讀就算真能讓我們學到一些什麼有用的知識,花時間去看一部長篇,也還是太過浪費時間,因為裏面有太多的情景形容,太多的人物描述,和太多的角色對白,為什麼作者不能夠再乾一點,用幾句話去說明他要強調的主旨呢?不止文學,就連一些本身應該很「乾」的書,比如哲學,其實也都還可以再多榨點水分出來。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個非常乾燥的現實例子。柏拉圖的《斐多篇》是他早期對話錄中的名作,幾乎所有念哲學的人都會讀過。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呢?維基百科如是說:「《斐多篇》是柏拉圖的第四篇對話錄[1],內容為蘇格拉底飲下毒藥前的對話。斐多篇當中的敍事者為斐多,一個曾受過蘇格拉底幫助的年輕人並成為其弟子,在蘇格拉底死亡當年亦跟隨在他身旁。斐多的對話對象為弗里烏斯的伊奇,一個同是哲學家的朋友。在對話中,蘇格拉底從多方面試圖證明人靈魂的存在。」
這夠「乾」了吧?但是從這段話你能學到什麼呢?你學不到蘇格拉底視死如歸的理由。你不知道他怎麼樣來論證人類靈魂的存在。你也不會曉得,那些論證如何串聯起了形上學與知識論。當然你更不會注意到,在蘇格拉底臨死之前,他最重要的學生,也就是這篇對話錄的作者柏拉圖,他居然並不在場。這個細節重要嗎?當然重要,歷來有多少哲學家就是拿着這一點大做文章。我以為,許多宣稱能夠替大家省下「客套內容」的書籍簡介,省下的就是這些你不知道就幾乎是對這本書一無所知的內容。
我並不反對書籍簡介和導讀,起碼我自己就是幹這個的。我只是想再次強調,看或者聽一本書的介紹,到底和真的去讀過那本書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那些在人類知識領域起到分水嶺作用的經典著作。絕大部分的導讀跟簡介,都能夠讓你非常迅速輕易地獲得一本書的結論;可是抵達這個結論的過程呢?儘管它有時候可以十分枯燥,十分晦澀,十分繁瑣;這條令人非常痛苦的道路,往往卻是一部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核心理由。行走這段旅途,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獲取。或者用當前知識付費媒體用戶可能會喜歡的一句大白話來講,他給你的不是訊息,卻是一種思考的方法。
它還可以是一種極度深刻的體驗。有過這種體驗的人,必然不會忘記來時路上的一草一木。我還記得那年春天。我用一個晚上,只讀了韋伯一本著作的其中一頁。韋伯的作品並不頂難,後來回想,那本書其實也不是很艱澀。但是那幾個鐘頭,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卡在那裏了,動彈不得。直至拂曉,非常戲劇性的,窗外一聲雀鳥鳴叫,我猛然一拍桌子,忽然我搞懂了,我明白他想說什麼了。我肯定無數讀者都曾有過這類eureka時刻,它帶給我們的不止是一種狂喜,更是一種不可斷裂的聯繫。自此之後,這頁紙上的言語徹底消融在我的血脈,是我的一部分了。
於是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知識付費媒體的用戶,以及每天在手機上面吸收大量資訊的人,會抱怨自己聽了那麼多,看了這麼久,到最後居然好像什麼都沒有學到了。那些「乾貨」似乎沒有在他們腦海當中留下任何印象,他們學到的似乎只有學過的幻覺。根據我的經驗,這並不是因為那些「乾貨」還不夠乾,恰恰相反,是它們太乾了。就拿剛才那段維基百科關於柏拉圖《斐多篇》的介紹來講好了,這篇雜碎看到這裏,你還記得它講了什麼嗎?由於它省掉了所有「客套的內容」,所以「證明人靈魂的存在」這幾個字幾乎就像從天而降的石化種子,縱使這片土地再肥沃再滋潤,它也不可能生根抽芽。也就是說,這種簡介雖然能夠起到之前提過的那種地圖效用,在我的大腦裏面立下一座又一座界碑,標明方向、路程與地名;可這卻很容易是一幅山脈、河流,與市鎮不斷在上頭消隱遁去的地圖,你才在這個角落畫上一座新發現的冰川,前天剛測量過其直徑的火山口竟已無影無蹤。除非你天賦異稟,過目不忘,否則這類沒有任何外延,乾淨到近乎枯萎的信息,絕難和你已有的認識形成一個系統。既然它沒有被組織進你自己的認識體系,你自然容易忘記它的存在。
我們上學的時候可能都見過這種同學,翻過無數的入門導論,後來卻像是一無所知。那其實是種誤會,這類乾貨的真實作用,並不該是要取代你讀書的真實體驗。它是旅遊手冊,指引你進入目的地的門徑,或者可以替你節省一點時間和力氣。但那個應該很有價值和吸引力的處所,畢竟是要你自己走進去的。如果要用一句「乾貨」來總結我的想法。就是這一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

读书笔记难管理?这几款书摘 App 帮你搞定


读书笔记难管理?这几款书摘 App 帮你搞定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挨石

要在纸书与电子书之间做出抉择的话,除了书籍数量、便捷性等因素,能否高效记录读书笔记也是一大考量,而在此方面电子书通常是完胜的。但即便都是电子书,由于版权的限制我们也不得不同时在 Kindle、豆瓣阅读、iBooks、多看等大大小小的阅读渠道间来回切换,读书笔记也只能「封印」在相应的设备、应用中,查阅起来并不方便。

如果你也有着同样的苦恼 ,那么不妨试试智能设备上的书摘类应用。不少开发者已经将文字识别技术(OCR)应用在读书笔记上,这些应用可以让读者通过对着书本或设备拍照的形式,将照片中的文字识别、转化为可编辑文字,进而保存为可复制、可编辑、可分享的读书笔记。如果你也有同样的需求,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由于笔者精力及设备所限,本文仅集中介绍 iOS 应用)。

书入法

书入法出自虎嗅旗下,应用界面及书摘排版简洁清爽,底栏只有三个按钮:书摘、拍照扫描以及社区。App 启动后默认进入书架,对于笔者而言这十分贴心,因为我并没有很想看别人在看什么书——家里屯的都不知看到何年何月…

书入法界面截图

书入法完全免费无广告,也不限制识别次数——同类 App 大多采用第三方(如百度)的 OCR 技术,因此会限制免费识别次数或按次收费;应用可自动识别语种,只是在中文段落识别方面有点瑕疵,经常需要手动调整。值得一提的是,「书入法」除了像很多同类产品那样记录文字页码,还能记录其所属章节,很适合不太在意页码的电子书用户。

书入法使用自家服务器储存书摘,还有功能同样强大的网页版,只可惜不支持用户自己创建书籍,数据库内搜不到就无法添加书摘,这一点可能会让喜欢看冷门或外语书籍的用户感到不便。


萝卜书摘

萝卜书摘是同类应用中设计最「文艺」的一款,开发者为界面、书摘展示页以及分享页均搭配了多款精美的模板与字体。如果你喜欢把美美的书摘分享到社交网络,萝卜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底栏按钮貌似有 bug,点击后竟然要一至两秒才有反应(笔者设备为 iPhone 7 Plus / iOS 11.1)。

萝卜书摘界面截图

萝卜书摘为「免费+内购」模式,每天提供 3 次免费识别次数,超出则需内购「萝卜币」增加。「萝卜币」还能用于购买模板、导出书摘到印象笔记/OneNote 等操作。


识墨笔记

识墨则是一款完全没有社交功能的纯工具型书摘记录 App,整个界面几乎只有书架。书摘详情页以及分享页的设计也非常简洁,虽然乍看之下像纯文本,但其实挺养眼。识墨还支持用户在选择识别区域时「多选」,比如当需要识别同一页面的第二和第四段时,不再需要把第三段也一同识别再人手删除;也不需要分开两次识别而浪费次数。

识墨使用 iCloud 储存书摘,可一键导入导出备份;还支持无线导入 Kindle 笔记,可以说是非常棒的一个加分项了。应用同样为「免费+内购」,每天提供 5 次免费识别,超出则需购买。


一点书摘

一点书摘也是走「工具+社交」的方向,界面设计也是简洁风。意外的是虽然可以给书摘添上模板,但在社区的列表页是看不到的模板样式的,必须点击进入书摘详情。可能开发者不希望界面太花哨吧,不过笔者觉得既然已有了想让应用变美的意思,就不怕在列表上也表现出来,也许更吸引人,也能将不同读者的分享区别开来。

一点支持用户自创建书籍,但只有点击底栏右侧的「拍照」按钮才有入口,在书架中添加书籍的话是没有的。这样的产品逻辑有点奇怪,感觉可以再优化一下。

开发者说暂无收费计划,虽然也因为上文提到的原因而限制了识别次数,但每天 12 次的免费次数算得上很大方了。只不过如果你真的是重度用户每天 12 次都不够,也只能等后续版本增加付费选项了。


瓣读

瓣读是笔者所能找到的唯一一款完美支持豆瓣同步的书摘应用。绑定豆瓣账号之后,所有豆瓣读书的资料都同步了,包括想读、在读和已读的标记。或者这么说,瓣读就相当于加上了文字识别功能豆瓣读书客户端。除了文字识别,开发者也对添加书籍及笔记的流程做出了很多优化,包括增加记笔记的入口、定制文字输入工具栏等,让整个笔记过程非常愉悦。开发者本人也在少数派发过文章,介绍了开发瓣读的过程,大家可以 点此了解

瓣读也是「免费+内购」,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只需一次付费 18 元即可获得无限次的文字识别。高级版还支持印象笔记自动同步、笔记搜索等多个高级功能,对于豆瓣重度用户实在是记录读书笔记的不二之选。不过大概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功能上,瓣读采用了与原生 iOS 几乎一致的设计,或者说,没有设计;没有任何书摘模板,书摘的分享也稍显简陋。


以上是笔者试用了多个书摘工具之后的介绍,它们当中有纯工具的识墨笔记,有侧重设计与分享的萝卜书摘,也有专为豆瓣用户而开发的瓣读,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如果大家也有其它在用的同类应用,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吧。





Original Article: https://sspai.com/post/41961


I